「詠春拳」創始人是五枚法師還是嚴詠春?葉問的說法也不一定準確

2020-12-06 覃仕勇講史

詠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其以「中線理論」為拳理基礎,專注於精簡防衛和出奇制勝。

對於該拳術,一般上,人們認為,它起源自川滇邊區,盛行於福建,揚名於廣東。

2009年,福州市申報的福建傳統詠春拳成為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兩年之後,即2011年,佛山市也申報詠春拳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獲得成功。而詠春拳也於2012年2月由廣東省政府正式公布列入廣東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報的「詠春拳」項目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國家級「非遺」項目詠春拳遂於2017年6月8日正式進駐福建警察學院。

……

看著中國的傳統武術能作為文化遺產進行推廣,國人都感到無限的自豪和無比的高興。

但有一個問題,至今仍讓無數詠春拳迷弄不清楚。

即詠春拳的創始人到底是誰?

當然,這個問題,是有一個「權威」的答案的。

問題是,這個答案雖然「權威」,但並不一定靠譜。

為什麼這樣說呢?

是這樣的。如果要問,誰在詠春拳的傳承和推廣上功勞最大,有人會說是李小龍,有人會說是葉問。

但細考起來,應該是葉問。

在葉問之前,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拳種不同,它需要通過師徒間長期過手進行練習。即在拳術傳授上,只能是師徒一對一進行教學。所以歷代詠春拳先師授徒都不多。

而在葉問之後,詠春授拳之法經過葉問的創新改進,有了完整的拳術課程體系,被調整成為簡單通俗、顯淺明了的名拳拳種,得以廣泛傳揚。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詠春拳術的發展,已經遍布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4000多個支部,子弟門人近200萬之眾,可謂蜚聲國際、載譽全球。

反觀李小龍,他雖然通過電影一躍而成「功夫之王」,但他並未能連續學完詠春所有拳法,而且,他所推行的,還是以他創造的「截拳道」為主。

所以說,要論誰是「詠春第一人」,葉問當之無愧。

那麼,作為詠春拳的一代宗師,葉問關於詠春拳的論述,自然最為權威。

葉問寫有一篇《詠春源流》,源源本本,有條不紊地對詠春拳的起源進行了講述。

原文太長,這裡不進行照引,只刪減若干句子,以示大概。

《詠春源流》裡面說:先祖嚴詠春氏,原籍廣東。父嚴二因事被誣,幾陷於獄,因是遠徙川滇邊區大涼山下,以賣豆腐為活。其時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招清廷忌,派兵圍捕,攻而不下。適有新科狀元陳文維者,邀寵獻議,設法勾通寺僧馬寧兒等,裡應外合,火燒少林寺。由是五枚法師與至善禪師,白眉禪師,馮道德,苗顯等五人亦分途出走。五枚止於大涼山白鶴觀,傳技嚴二父女。綜合過去事跡,知詠春拳派拳術,實宗於五枚法師也。

那麼,按照葉問的說法,嚴詠春既然是詠春拳師祖,那麼詠春拳的「詠春」二字,應該來源於女俠嚴詠春。但他又特別補充:詠春拳之創始人實為五枚法師。

所以,現在全國各地凡練習詠春拳者,提起詠春拳的師祖,都不容置辯地提到嚴詠春和五枚法師這兩個人。

但是,前面也說了,葉問對於詠春拳起源的說法,雖然「權威」,但並不一定靠譜。

原因很簡單:葉問雖然是一代宗師,武功蓋世,但他並非學問家、考證大師,他的說法,估計也是來自他的師父陳華順或者師兄弟的口耳相傳。

實際上,五枚法師、至善禪師、白眉禪師、馮道德、苗顯這些人物,最初都出自《聖朝鼎盛萬年青》一書。

該書又名《萬年青》、《繡像萬年清奇才新傳》、《乾隆巡幸江南記》,是一本歌領清朝統治者、宣揚忠孝節義等封建倫理道德的武俠小說。其內容講的是乾隆化名高天賜,下江南遊玩,查尋賢良,發現福建少林寺至善法師及其門徒方世玉、胡惠乾等人仗恃武功,聚眾作惡,於是延攬武當英雄,痛除惡霸,派兵剿滅了福建少林寺。

書中的方世玉、胡惠乾等人並稱為「少林十虎」,是反面人物。

書中的五枚法師、至善禪師、白眉禪師、馮道德、苗顯並稱為「少林五老」。但至善禪師、苗顯早死。五枚師太、白眉道長、馮道德改投了武當派,他們在火燒南少林寺時,痛下殺手,盡殲「少林十虎」。

其中寫110歲的五枚師太與24歲的方世玉展開生死決鬥尤其精彩。

但是,稍微動動腦子,110歲的老人,行路都困難,還與年輕人生死決戰,可能嗎?

而關於火燒南少林事,《清稗類鈔》裡有一些不完整的記載,但也不能當史事看。而且,也壓根沒有提到五枚法師、至善禪師、白眉禪師、馮道德、苗顯這些人。倒是周谷城的《中國通史》裡在介紹天地會起源時,說到了康熙朝火燒南少林,「時生存者五僧,曰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即所為前五祖者也」。

一句話,五枚法師、至善禪師、白眉禪師、馮道德、苗顯這些人全是虛構的。

那就更不用提嚴二和嚴詠春了。

關於五枚法師、至善禪師、白眉禪師、馮道德、苗顯這些人,與葉問同時代的廣東佛山人陳魯敬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移居香港後,曾以「我是山人」寫有《三德和尚三探西禪寺》、《火燒少林寺》、《少林孔家拳》、《少林十虎鬧羊城》、《方世玉火燒玄妙觀》、《五枚三大梅花樁》、《白雲奇俠傳》等大量武俠小說,成為了香港影視作品取材的源泉。

尷尬的是,陳魯敬的作品中居然並沒有提到嚴二和嚴詠春。

嚴二和嚴詠春的名氣,除了出自葉問的《詠春源流》,另外還有1977年黃杏秀主演的電影《詠春》、198 7年米雪主演的電視劇《少林與詠春》、1994年楊紫瓊主演的電影《詠春》、2010年白靜主演的電影《功夫·詠春》等影視作品,從而廣為人知。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葉問的長子葉準最初也遵從父親的說法。

但1982年,他在拜訪佛山詠春宗師彭南時,彭南曾提到詠春是由一名外號「攤手五」的湖北人張五從北方帶到佛山的。

據此,葉準回去後,鑽研了不少關於「攤手五」的文獻和資料,從而改變了自己對詠春起源的看法。

彭南的說法,只是說詠春是由「攤手五」從北方帶到佛山的,沒能說清楚詠春拳的創始人是誰。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詠春拳不是嚴詠春創建的。

因為,世間沒有嚴詠春這個人,嚴詠春只是一個傳說虛構人物。

相關焦點

  • 細說詠春拳的來歷,又是如何在中國發揚光大的
    很多網友都看過甄子丹演的《葉問》系列,不管是甄子丹的演技,還是甄子丹在劇中使用的詠春拳法,都是讓人難以忘懷,不得不說他不僅把葉問這個角色演的活靈活現,一手詠春拳打的也是出神入化。我們都知道葉問的詠春拳被葉問傳揚開來,其實這一點也少不了國際功夫巨星李小龍的功勞,不僅李小龍得到了葉問的真傳,而且李小龍通過虛心的學習把各路拳法和詠春拳相結合,創造了流傳至今的截拳道,畢竟截拳道裡面有詠春拳的一些靈感和功法。
  •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詠春宗師葉問這個名字,近幾年因為是李小龍的恩師,從而變成了影視界的大IP。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朝偉主演《一代宗師》以及甄子丹主演《葉問》(1-4)系列,其他的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近幾年關於葉問的題材超級火爆,在影片中葉問暴揍洋人,將我們心中的一種民族情結帶動的暢快淋漓。
  • 葉問系列電影中的詠春拳竟是女人拳,起源還有一段床邸趣事
    電影講述了詠春宗師葉問1964年到達美國的一段生活經歷,面對洋人對華人的欺壓凌辱,葉師傅聯手眾多海外同胞共同揮出民族大義的一拳,在彰顯民族氣節的同時,也讓世界見識到了中國武術。然而作為中國武術的詠春拳不知道小夥伴們了解多少吶?
  • 嶺南非遺——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
    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但是由於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群眾中口頭流傳,再則就是野史小說的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法就互有出入,故有關詠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 葉問徒孫:哪有什么正宗詠春|吳仲素|嚴詠春|動作片|葉問
    歷史:從來沒有什么正宗詠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詠春拳都是處於一種秘密傳播的狀態,傳人數量極為罕見。秘密傳播時期自然談不上什么正宗不正宗,甚至有好幾代傳人為單傳,比如嚴詠春及丈夫梁博儔算是單傳時代,後來的再傳弟子有黃寶華和梁二姊兩人,詠春拳才算正式進入了有文字記錄的發展期。
  • 閒遊佛山,發現一處詠春拳館的古蹟,揭開了詠春拳的傳承與歸屬
    02佛山詠春拳文化傳承的爭議未能進入公園參觀詠春拳的歷史古蹟,未免還是有一些遺憾,等以後能夠進入了一定再來參觀,詠春拳對於佛山而言素來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符號,鼎鼎大名的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就是佛山人,並且葉問一直以來都是佛山人的驕傲,在佛山的祖廟還專門建有葉問紀念館。
  • 詠春拳--以柔克剛,君子之技法
    說起詠春拳,小編立馬就想起了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影視,那就是甄子丹主演的《葉問》、《葉問2:宗師傳奇》等。這幾部影視中描寫的就是一代詠春宗師葉問生平事跡。其中《葉問》整部電影高潮迭起,讓人熱血沸騰,功夫場面眼花繚亂。影片中細緻展現了詠春拳等拳法的制敵手段,使人能賞心悅目地領略搏擊套路。
  • 非遺名錄 詠春拳(附:詠春拳拳譜)
    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但是由於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群眾中口頭流傳,再則就是野史小說的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法就互有出入,故有關詠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 練了詠春拳真能一個打十個嗎?更重要是學習武德
    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揚名於廣東佛山。由於歷史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群眾中口頭流傳。不過關於詠春拳的野史小說描述就精彩得多了。說法一:詠春拳的創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原名朱紅梅),五枚師太將禪武結合,最終創出一種適合女性演練的的實用功夫——詠春拳。
  • 天下武功出少林——集內外拳法為一身的詠春拳
    近代詠春拳盛於佛山,在歷代宗師傳承和發揚中,詠春拳不斷地發展和融合,逐漸形成了佛山、廣州、香港、古勞四大詠春拳傳播中心,並發展出側重點各有區別的幾種不同流派,其中以岑能詠春拳、古勞偏身詠春拳、葉問詠春拳、彭南詠春拳影響較大。詠春拳,是在少林拳術基礎上創編而成的一套新的拳法。
  • 詠春為什麼這麼出名,是有他的道理的,從葉問之後還有誰敢說自己的詠春正宗呢?推薦師傅
    【「反清」與「反少林」】根據詠春派自己的說法,詠春拳是少林女尼五枚師太所創,後傳與弟子嚴詠春而得名。因此詠春拳的很多設計是專門針對少林武功而來,比如詠春的馬步以窄步內夾的日字鉗羊馬為主,以克制少林的寬步四平馬;詠春以短橋手貼身近戰為主,以克制至剛至強大開大合的少林拳法。嚴詠春得到五枚師太真傳後,嫁入廣東當地豪門梁家,由此詠春拳便成為梁家家傳武功。那麼真實的詠春拳到底是怎麼來的?誰是其開山鼻祖?
  • 26年前,袁和平這部動作片,幫助我們科普:嚴詠春不是洪熙官老婆
    香港功夫片中「詠春拳」題材的作品不少,而背後都是根據歷史傳說和「演義」而來。港片中表現詠春拳的比較早的是七八十年代洪金寶導演的《贊先生與找錢華》和《敗家仔》。近些年的作品則是甄子丹的《葉問》系列、張晉的《葉問外傳:張天志》以及王家衛的《一代宗師》。
  • 個個都練詠春拳 葉問養活了多少人
    先是《一代宗師》發布梁朝偉版的葉問造型,然後就是《功夫詠春》3日起正式上映,葉問的師傅嚴詠春登上銀幕。隨後,葉問的徒弟李小龍也會在月內登陸。   《功夫詠春》:在以往的武俠片中,一般會弱化愛情,集中精力表現功夫。但在《功夫詠春》中,卻是由愛情引出故事,最後亦是由愛情收尾,詠春拳只是推進故事的一種催化劑。但是在結尾,葉問現身了。內地青年女演員白靜飾演葉問的師傅嚴詠春。
  • 原來詠春拳是福州的!已入選國家非遺項目
    近日無意間看到福州入選國家非遺項目中有詠春拳,以為作者寫錯了。結果一查,申報地區確實是福建省福州市,入選國家非遺時間是2014年,好幾年了!我也是驚呆了,一直以為詠春拳是廣東的,畢竟傳說中的詠春拳大師都是廣東人。
  • 葉問徒孫:哪有什么正宗詠春
    那麼,到底詠春拳是否存在所謂正宗?歷史:從來沒有什么正宗詠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詠春拳都是處於一種秘密傳播的狀態,傳人數量極為罕見。秘密傳播時期自然談不上什么正宗不正宗,甚至有好幾代傳人為單傳,比如嚴詠春及丈夫梁博儔算是單傳時代,後來的再傳弟子有黃寶華和梁二姊兩人,詠春拳才算正式進入了有文字記錄的發展期。
  • 詠春拳被葉問、李小龍發揚光大,其實還有套偏身詠春拳,更為厲害
    其中,詠春拳在葉問、李小龍等一批享譽海內外的武術大師極力宣傳、推廣之下,發揚光大成為了如今家喻戶曉的武術派別。然而,關於詠春拳有一個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冷知識」,那就是我們在電影、電視劇中所看到的葉問、李小龍所使用的僅僅只是詠春拳的一個分支,名叫「正身詠春」,其實該拳法還有另外一個分支——「偏身詠春」,且其威力絲毫不在正身詠春之下,甚至是更為厲害。
  • 當代傑出武林人物傳第六回:詠春拳佛山有姚氏 高志東家學稱武神
    其一,言詠春拳創始者乃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其俗家原名朱紅梅。這五枚師太將禪武結合,最終創出一種適合女性演練的實用功夫,即為詠春拳。其選用「詠春」二字命名,乃是其一生博學心得之結晶體現,一個簡單的「詠」字,右半邊「永」字含點、橫、折、豎、勾、挑、撇、捺,所暗藏的正是詠春拳的拳理與招法。
  • 《功夫詠春》打戲不夠情戲湊
    自甄子丹版《葉問》收穫口碑票房雙豐收之後,「詠春拳」和「宗師葉問」就成了大銀幕的「香餑餑」。《葉問2》、《葉問前傳》到正在緊張製作中的《一代宗師葉問》,葉問的功夫、家庭生活似乎已被挖掘殆盡,如今詠春拳的開山鼻祖嚴詠春也成了新的開挖對象。
  • 全憑詠春拳中一個絕技
    在攻擊過程中不需要長時間蓄力,就可以使力量爆發達到一定程度,攻擊上半身的要害之處。而在練習的過程中,也需要以布蒙眼。這對高度近視的李小龍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曾經看過網上一個關於李小龍挑戰外國武術冠軍的視頻,李小龍在開打的一瞬間,手部已經以閃電般的速度成功攻擊到對手,這恰好就體現了「詠春拳」法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