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墳放鞭炮引發林火!清明祭掃,這些事真的不能做

2020-12-17 騰訊網

4月3日凌晨,海南白沙大溪橋因上墳引發山火,當地消防部門、公安、政府等部門緊急撲救。火災過火面積約為3500平方米,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4月3日凌晨2時13分,白沙大隊指揮中心接到白沙大溪橋山上發生山火的報警後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調派離火災位置相對較近的邦溪專職隊2車7人趕赴現場處置。因火場風力較大、煙霧濃、火勢強,過火面積較大,邦溪專職隊聯合各個相關部門100多人參與了救援行動。

4月3日14時57分,經過多個部門齊心協力、聯合作戰,火災被成功撲滅。4月3日15時30分,將現場移交給居委會負責人現場看護,邦溪專職隊撤離現場。

據了解,此次火災起火原因為清明祭奠燃放鞭炮、香火引燃雜草樹葉所致。火災過火面積約為3500平方米,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平安祭祀、文明掃墓

這份倡議書

一定要讓周圍的親朋好友知道哦

海口市2019年清明節文明祭掃倡議書

清明節是人們慎終追遠、祭奠逝者、緬懷先烈的傳統節日。為秉承傳統,告別陋習,營造良好社會風氣,倡導文明祭掃新風尚,我們向廣大市民發出以下倡議:

一、倡導生態祭掃。摒棄愚昧落後的祭掃方式,樹立文明祭掃觀念,自覺遵守祭掃活動相關規定,不燃燒高香、不燃放煙花炮竹、不在祭掃場所露天焚燒香燭、紙錢,採用敬獻鮮花、植樹綠化、踏青遙祭、網絡祭祀等方式寄託對已故親人的哀思,營造文明低碳祭掃的良好社會環境。

二、倡導厚養薄葬。提倡對長輩在世時多敬孝心,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在老人逝去後,節儉辦喪、文明祭奠,不使用封建迷信用品,不搞封建迷信活動,讓逝者欣慰,讓生者無憾。

三、倡導安全祭掃。今年清明節祭掃尖峰時段預計在4月3日至5日,請廣大市民儘量避開祭掃尖峰時段,選擇公共運輸工具出行,減少交通擁堵。自覺遵守公墓祭掃秩序,增強安全意識,防止發生安全事故。

四、黨員幹部帶頭。廣大黨員、幹部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帶頭文明低碳祭掃,積極參加集體共祭、網絡祭祀等現代文明追思活動,以實際行動引導群眾由實地實物祭掃轉移到對逝者的精神文化傳承上來。

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 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以文明祭掃表達對先祖、先賢、先烈的懷念與敬仰,用文明行為扮靚美麗椰城,為海口文明城市增光添彩!

海口市文明辦

海口市民政局

2019年3月29日

來源:海口日報

記者:李雲川

編輯:臧曉丹

審稿:陳璐

相關焦點

  • 清明節上墳:有些事應該做,有些事做不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現在是3月底了,離4月初的清明節,差不了多少時日。關於清明節的來歷、清明上墳應該做哪些事?以及不能做哪些事?很多年青人並不一定知道,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話題。二、清明上墳應該做的事1、上墳時間:上墳的時候段,最好選上午9點到下午3點之間,這是一天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人的膽子也最大;2、打理墳墓:上墳時帶上鐮刀、鋤頭、撮箕等工具,發現祖先墳墓有塌陷、鼠洞的情況,要從別處挖土,將塌陷的地方填充
  • 民俗專家指出:祭掃放鞭炮曲解清明意義 對先人不尊重
    央廣網烏魯木齊3月29日消息(記者張雷 烏魯木齊臺記者王歡)近日關於清明祭掃禁放鞭炮的新聞報導一出,引發了熱議。有網民認為,清明節放鞭炮是沿襲已久的傳統習俗,不應該禁止,而新疆民俗專家給出的答案是,祭掃放鞭炮曲解了清明的意義,也是對先人的不尊重。
  • 清明祭掃雜記
    本人自爺爺帶我掃墓,到我做了爺爺帶著兒孫掃墓六十餘年的歷程中,兒時的掃墓記憶,尤為深刻,難以忘懷。◎宗祠祭掃解放前,清明祭掃相當看重,那時分宗祠(祖宗祠堂)集體祭掃和家庭各自祭掃兩種方式並舉。家庭祭掃是指祭掃自家父母、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等四代人的墳墓。
  • 清明節上墳習俗知多少: 女的不能在清明節上墳 是真的嗎
    各地清明節上墳的習俗不盡相同。   一、清明節女兒能上墳嗎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等封建思想,導致清明節祭掃只能由男性參與,出嫁女是絕不允許回娘家掃墓的,因為除了對先人不敬,更重要的是出嫁女會「扯娘家的風水」。
  • 自貢人注意了,清明祭掃禁止燃放鞭炮、禁止焚燒不達...
    自貢人注意了,清明祭掃禁止燃放鞭炮、禁止焚燒不達...、禁止焚燒不達標喪葬製品》又是一年清明時今年的出行、祭掃請自貢人格外注意↓禁止燃放鞭炮!危害二:噪聲汙染燃放鞭炮噪聲高達135分貝,遠遠超過人的聽覺範圍和耐受限度。鞭炮聲震耳欲聾,不僅影響四鄰的休息和正常生活,對患有腦血管、心臟病等疾病的病人來說的危害十分嚴重。 危害三:引發火災和傷人事故燃放煙花爆竹極易引發火災和炸傷、灼傷人的事故。
  • 清明馬上到了!掃墓祭祖?上墳放炮?戰疫時期,請這樣做!
    清明臨近,大家掃墓祭祖活動頻繁,加之春季風乾物燥,正是引發山火的高危時期。就在近日,又發生了一起:安徽阜陽一女子上墳放炮引發火災,濃煙滾滾...好在消防員及時趕到現場,撲滅火勢。安全君提醒大家:春天風大,天乾物燥,一丁點兒火星,就可能引發熊熊烈火!
  • 清明不祭掃,真的不好嗎?對子孫後代有影響嗎?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懷念逝去的親人,是一代代中國人每年都會做的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清明祭祖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美德、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每年清明時節,人們紛紛走出市區,來到郊外,去先人的墓前祭掃,回憶先人的音容笑貌,將深深的思念帶到先人的墓前。
  • 在農村,清明上墳講究「兩不去」,孕婦不去,孩子不去?為啥
    而對於廣大的農民來講,農民並不在乎去哪旅遊,農民對清明的印象就是「祭拜祖先」,不管相隔多遠,總是要在清明節的時候回到農村,在祖先的墳前燒幾張紙,放幾掛鞭炮,還要給祖先的墳頭攏一攏土。農村人清明祭祖的習慣是長久流傳下來的,而關於清明節祭祖的一些講究,更是像祭祖的習慣一樣源遠流長。
  • 清明上墳寄哀思/翟立躍
    清明節上墳燒紙祭祖是傳統習俗。從我記事起,每年清明,家家戶戶都去圓墳祭祖,大人們都把家裡的男孩帶去燒紙磕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懷念祖先之情日益加深,人民們把這種感情寄托在對已故親人的圓墳上,一座座的墳塋,填得又高又大。
  • 清明上墳偷放鞭炮 現場查獲後悔已遲
    明明知道已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但有人仍心存僥倖在上墳時偷偷燃放,結果被民警當場查獲。4月5日,東陽市南市街道的錢某因違規燃放鞭炮,受到了東陽市公安局行政罰款400元的處罰。  清時小長假期間,東陽市公安局南市派出所每天派出多組警力,守候在各公墓路口,向上山掃墓的市民分發「雙禁」宣傳資料,提醒大家文明祭祖。
  • 既然清明上墳燒紙會引發山火,那麼中國能不能禁止燒紙呢?
    難道你要做一個漂浮在空氣中的孤魂野鬼嗎?從環保的角度來看,紙錢的主要成分就是紙,而粗糙的黃紙錢只不過是稻草或蘆葦做成的,燃燒紙錢也只不過是給環境增加了一些二氧化碳,這跟汽車尾氣相比可以忽略不計",這個說法不認同,其實主要汙染不再燒紙時,不讓燒紙主要防止火災,汙染主要在造紙階段。
  • 說說我娘家和婆家,清明上墳的不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每年的清明節,給死去的親人上墳是緬懷親人,對親人的思念!這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在濟南給孩子的爺爺奶奶、老爺爺奶奶上墳,帶上錢紙、水果、點心、炒兩個菜,包碗水餃,還有水酒,在墳前把食物擺好供上,燒錢紙,不用燒香,更不用放鞭炮!!
  • 農村清明節家家戶戶去上墳,應注意哪些事項,怎麼上墳?
    農村清明節家家戶戶去上墳,應注意哪些事項,怎麼上墳?第一,要文明上墳,移風移俗,同時要注意防火。因為清明節之所以要去上墳,就是讓做晚輩不忘記祖先,懂得尊重,同時也是讓做小輩去墳前拜一下祖先,表達對去世親人的思念之情,我的理解是人到心到即可。
  • 清明文明祭祀,這些方面要注意~
    表達懷念之情但同時清明時節正處在森林防火緊要期不文明的祭祀方式極易引發森林火災近年來因採用燒香、燒紙、燃放鞭炮的方式上墳祭祖所引起的火災仍有發生不僅火災當事人為此付出代價而且還會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生態環境造成損失小編在這裡向廣大市民發起倡議:祭掃點燭、燃香、燒紙、燃放鞭炮,請清理周圍可燃物,並進行現場守護,防止灰燼復燃或飛火引發火災。
  • 網絡祭掃、鮮花祭掃,讓清明更「清明」!
    春草綠,清明至。今年的清明節,正值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為避免人員聚集帶來的安全風險,越來越多的團體和個人成為文明祭掃的踐行者,讓清明更「清明」。網絡祭掃 緬懷英烈連日來,杭錦旗各校園以「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為主題,結合疫情期間實際情況,圍繞「移風易俗,過別樣清明」開展微博討論,倡導文明祭祀,展示清明習俗;組織中小學生在網上獻花、點燭、祭拜、留言,緬懷先烈,追思親人,實現足不出戶瞻仰烈士陵園和線上祭掃英烈。「今年雖不能帶孩子們去現場祭掃,但居家追思的方式更富創造性,清明祭掃重在『心』。」
  • 清明為什麼要祭掃呢
    詩人杜牧有一句名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到一年一度清明時節,暖暖春風迎面吹,桃花朵朵開,陰霾細雨滴滴下,點點哀思聲聲泣。有人說,清明祭祖,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每年清明時節,掃完墓後,族人們都得聚餐一次,聚餐時間一般安排在祭掃的當天下午,比平日中午飯稍稍晚點,菜餚基本以素食為主,如:豆腐、蔬菜之類的。族人們除孕婦、身體不適者之外,男、女平等,結婚、出嫁人士等都無所謂,只要自己願意都可以去掃墓的。記得年幼,每逢清明掃墓那天,大人們穿上素色的衣服,衣著整齊,偶爾有人,隨身佩戴玉器、桃木等。
  • 大連:上墳放鞭炮引發山火 消防員村民緊急撲救
    記者從我市警方了解到,起火原因與一名當地村民上墳時燃放鞭炮有關。  「因為上午風力比較大,火勢順著山坡上的荒草迅速蔓延。」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大片山地和樹木過火。「村民們發現後,自發組織上山撲救。」村民告訴記者,而當地森林消防等部門也趕往火場參與撲救。各方合力撲救4個多小時,到昨日下午火勢才被撲滅。  記者從我市警方獲悉,初步調查,起火原因或與當地村民上墳時燃放鞭炮有關。
  • 2018年清明祭掃吉日
    孔子說自己是四處流浪的人,所以要做墳,以便於識別父母的墓。戰國時期,開始普遍流行墳丘式的墓葬。《墨子·節葬》說,當時王公大人的墓葬「棺停必重,葬埋必厚,衣襲必多,文繡必繁,丘壠必巨。」此時,「墳墓」和「丘墓」也成為墳墓的通稱。《呂氏春秋·懷寵》雲:「至於國邑之郊,不虐五穀,不掘墳墓。」秦代以後,喪葬築造墳墓之俗歷代沿襲。
  • 清明恰逢三月初一,黃曆寫著忌出行,清明節不能上墳?這可信嗎
    導語:清明節恰逢農曆三月初一,有人說初一不能上墳,這是真的嗎?有什麼說法?農村風俗是中華古老文化的一部分,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就像農村俗話說得好「出門三五裡,各處一鄉風」。就祭祖這事來說,每個地方流傳至今的祭祖風俗都會不太一樣,各有各的講究。這幾天網上有人說,清明遇到農曆三月初一不能上墳。或許就他的家鄉有這樣的風俗,或者看到老黃曆上說農曆三月初一忌出行,然後就說不能出門去上墳吧。但是在其他地方可能就沒有這講究了,至少小編的家鄉就沒有這樣的講究。很多農村祭祖有「應前不應後,清明節前三天不上墳」的風俗。
  • 今年清明節上墳燒紙又引發多起山火,提倡網上祭祀刻不容緩
    鑑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地政府紛紛發布網絡祭祀倡議性政策,減少線下祭祀;然而,很多地方仍然保持著傳統祭掃方式,赴墓地燒紙錢,多地又因清明上墳燒紙兒引發多起山火,造成重大損失。「3.30」西昌森林火災過火面積超1000公頃,已奪走19人的生命,目前失火原因還在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