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企業資訊網
36氪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0中國泛資訊行業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已經進入資訊行業的3.0時代,即泛資訊時代。在泛資訊時代,內容質量才是吸引用戶的關鍵,只有優質內容才會因其自身價值獲得用戶和市場認可。
作為覆蓋「推薦+搜索+熱點」的通用信息平臺,今日頭條緊抓視頻發展紅利期,通過流量、產品和運營等平臺資源扶持優質內容創作,大力布局內容生態。報告顯示,今日頭條在作者培訓方面廣受優質創作者青睞,總體滿意度居首位。
自創作者入駐今日頭條以來,平臺究竟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幫助他們打造內容優勢、完善行業發展的全方位布局?或許,我們在張彬身上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張彬是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任編輯,著名主持人、時事評論員,主要在時政、民生、國際等領域進行深度評論。2018年11月,張彬入駐今日頭條,在平臺開設臺海時評節目《張彬張嘴就說》。截至目前,他已在今日頭條發布了近200條視頻,最高播放量達1734萬,收穫超260萬粉絲關注。
成功之前,內容和運營的全方位積累探索
簡單的布景外加一把椅子,張彬就這樣直接坐在鏡頭前面。大部分時間,他整個人就佔據了屏幕的三分之一,讓觀眾的注意力都能放在他身上,搭配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專業又不乏幽默的文案內容以及輔助的畫面解說,《張彬張嘴就說》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就發展成為今日頭條的代表時評欄目之一。
但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正式接觸新媒體之前,張彬已在傳統媒體的內容行業探索了二十多年,斬獲多項榮譽。除此以外,新世紀初成為臺灣駐點記者的經歷,讓他對臺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也成為他如今進行內容創作的重要依據。
初入自媒體行列,張彬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但好在他學習與參考了足夠多的優質案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內容創作方向,也開始針對熱點趨勢等產出內容,並在內容發布後,及時對所創內容進行復盤。在自身努力與平臺扶持下,他逐漸明確了創作基準線、提升了「網感」。
與此同時,藉助今日頭條的個性化推薦,張彬創作的內容在傳播時不僅能夠依靠粉絲「自來水」,還可以通過基於用戶興趣的個性化推薦來擴大視頻的影響範圍。背靠平臺,張彬憑藉自身過硬的內容優勢,在短時間內便獲得了大量的關注和曝光,成為極具代表性的優質內容輸出者。
平臺與內容創作者的相互成就
在今日頭條平臺上,以時事評論作為主要創作內容的其實不止張彬一位。近日,宋忠平教授受邀參加《張彬張嘴就說》節目,就近期熱議的社會事件與張彬進行了一次對話。
作為此次《張彬張嘴就說》的特邀嘉賓,宋忠平有著與張彬相似的經歷:早早地接觸傳統媒體行業,深耕內容領域,而後入駐內容創作平臺。年初,宋忠平正式入駐今日頭條。不到一年,他就已經在這個平臺裡收穫超過360萬粉絲,累計獲贊1980萬次。
在泛資訊產品紛紛回歸內容本質,進行品質升級的背景下,內容秩序被進一步完善,用戶對內容的要求也越來越清晰,對真正的好內容也給予了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再加上今日頭條龐大的用戶基數和完善的創作者扶持政策,張彬和宋忠平在這裡獲得了實實在在的關注與反饋。
如今,張彬和宋忠平在今日頭條上持續發布著緊跟時事熱點的獨到見解,相關視頻播放量達幾十萬甚至破百萬。9月中旬,今日頭條發起「尋找真知派」創作大賽,優勝者可以享有200億籤約金、億級流量曝光、導師共創等專屬權益。在這場比賽中,吸引了多少個未來的「張彬」、「宋忠平」入駐,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此之後,一定會有更多如「張彬」與「宋忠平」般有專業身份的人,加入到內容創作的行列裡,發揚自身優勢,與平臺相互成就,成為優質的內容創作者。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媒體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並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連結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智慧財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依法儘快聯繫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