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人轉型新媒體 張彬:千萬爆款並沒有那麼難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報告指出,受訪者獲取新聞消息,只有0.68%的人使用紙媒,6.56%的人使用電視,但有26.61%使用今日頭條,39.02%使用抖音……

  網際網路的發展,讓傳統媒體日漸式微。新媒體有著更加廣闊的空間,加快了傳播效率。於是一大批傳統媒體人紛紛開始了轉型新媒體方向的嘗試或創業。媒體人的優勢在於,有長時間的專業訓練,有很強的內容生產能力和導向把控能力。而難點是,是否能適應新媒體的快節奏和話題性。

  目前已經有部分傳統媒體人成功轉型。《中國企業家》雜誌前執行主編李珉創立了虎嗅,《外灘畫報》前總編輯徐滬生創辦了一條,《GQ》雜誌前副主編張偉創辦了新世相等。

  今天我們要講的著名媒體人張彬,雖然其轉型起步較晚,但也及時踏上了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快車道。

  張彬,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任編輯,是著名的主持人和時事評論員,擅長臺海時政、民生、國際等領域的深度評論。

  他從2018年11月開始在今日頭條做臺海時評節目《張彬張嘴就說》,截至目前其粉絲積累140萬餘萬,其主頁顯示有很多期節目播放量突破千萬。《張彬張嘴就說》給網際網路帶來了曾經只存在於傳統媒體中的犀利點評和深度分析,加之新媒體的強時效性,兩個基因的結合使得這一檔節目廣受追捧。

  近期,我們與張彬聊了聊。他的故事和心得,或許會對傳統媒體人轉型新媒體有所啟發。

  二十多年媒體人的「內容修煉」

  在做《張彬張嘴就說》前,張彬已經在傳統媒體工作了二十餘年。

  1995年,大學畢業的張彬分配到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從事港澳臺方面的報導。工作中,張彬表現得非常優秀,打造出了多個優秀作品,比如,1997年底製作的特別節目《中國1997》,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000年參與製作大型報導《龍騰千年》,獲中國新聞獎特等獎等。

  新世紀初始,兩岸開始互派常駐記者,擴大新聞層面的交流。表現優異的張彬成為了較早駐點臺灣的大陸記者之一。

  回顧駐臺記者的這段經歷,張彬頗有感慨。他總結,「那段時間,讓我對臺灣的了解從書本上轉移到現實中來,這種直觀的感受和貼近的觀察,讓我受益終身。 」

  第一是業務層面。

  交流中張彬多次強調,他能在新媒體領域取得一些成果,主要得益於之前這二十年的業務積澱,對臺灣深入了解,也是在那個時候培養起來的。

  張彬和當時的其他駐臺同事所做的節目,其主要內容包括:對臺報導大陸的發展狀況、臺灣熱點時評,以及宣傳大陸對臺政策、批駁臺獨行徑這幾部分。工作之餘,張彬還走遍了臺灣各個縣市、幾乎所有的離島,加深了對臺灣風土民情的了解。

  第二是賦予工作以意義。

  到了臺灣後,很多事情顛覆了張彬過去的認知。讓他感受最深的是,島上居民普遍不知大陸現狀,「他們對大陸的了解還停留在臺灣媒體不客觀的宣傳上。」曾有一位臺灣大公司高管問張彬,「北京有沒有20層高的樓?」

  「這也我們感受到責任巨大、任務艱巨。」張彬說,「作為多次駐臺的大陸媒體人,我們要讓臺灣民眾了解一個真實的、不斷崛起的大陸,也只有真正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實現祖國統一。」

  「能為祖國統一做貢獻,是作為一個中國人非常大的榮耀。這件事讓我有使命感,也是我一直在涉臺領域深耕的原因。」張彬說道。

  這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因此,張彬一做就是二十餘年。

  作為傳統媒體人轉型,發生在2018年下半年。今日頭條的官方運營人員找到張彬,表達了想跟他共創一檔節目的想法。張彬因為自己平日工作較忙,並未表達出強烈的意願。直到受邀參觀了今日頭條、經過一番深入交談和了解後,他決定註冊「張彬張嘴就說」這個帳號,希望把自己在臺海領域的深耕發揮到這裡。

  用脫口秀的形式評臺海

  在央視的《海峽兩岸》節目、以及各大衛視的評論節目中,張彬正襟危坐評臺海,說法嚴謹點評到位。所以,用視頻形式評論臺海問題他而言駕輕就熟。但對於如何適應新媒體創作環境、獲得廣大網友的關注與喜歡,是需要進行一番探索的。

  個人風格上,他在《張彬張嘴就說》中憨態可掬的形象、麻利的快嘴,再加上風趣幽默、犀利精闢的點評,會給人一種聽脫口秀的感覺,故此,網友稱之為「用脫口秀的形式評臺海」。

  張彬說,「網絡節目在語境、語態上沒有過多限制,可以更好地表達個人觀點。」在節目中他金句頻出,在「臺灣提議捐防護服給大陸」這期評論中,其中有幾句較為犀利,如「就這種說法,我就要給你一個大大的』呸『字」、「你玩這些操作,玩這些小花活,說實話沒必要,都是老中醫,誰都別給誰開方子」……網友評論區炸了鍋,連連叫爽。

  內容上,《張彬張嘴就說》結合網友評論區反饋不斷進行優化:

  第一,突破個人脫口秀的邊界,增加了和其他創作者的對談。其中合作最多的是臺灣著名政論家邱毅教授@邱毅臺灣 ,兩人對臺海問題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基於不同角度的切入,觀點碰撞更為鮮明。

  還有一些對談嘉賓的出鏡或許在大家意料之外。如與@遲重瑞 談「紫檀宮橫琴分館」,與@張之瀛大夫 談「如果新冠病毒和人類長期共存,我們的應對之道」。前者是86版《西遊記》唐僧扮演者、紫檀文化基金會理事長,後者則是健康領域知名科普作者。

  第二,內容創作專題化。「臺獨十大惡人」系列備受好評,第一期上線後,便一直被網友催更。

  「臺獨大佬史明」這期節目中期,張彬詳述了他刺殺蔣介石、偷渡日本,醉心所謂的「臺獨理論」的創造及「臺獨史觀」的撰寫等種種倒行逆施的表現。「態度首惡李登輝」那期,張彬請到了當年李登輝的愛將邱毅教授@邱毅臺灣 ,揭秘李登輝的臺獨心態,及其與李登輝反目的來龍去脈。兩期節目都成了千萬播放的爆款。

  新媒體內容創作需要更接地氣的洞察

  在推出了近200期節目後,張彬悟出了幾點轉型新媒體的心得,供同業朋友參考:

  第一,傳統媒體人面對的大多是命題作文,而運營新媒體最重要的是主動去找新聞事件。

  所謂命題作文,指的是編輯指定選題、釐定角度、給出方向建議,然後一線媒體人在這個框架內輸出具體內容。而在經營新媒體的尋找新聞事件上,張彬的方法是,著眼專業領域、以熱點事件切入、結合頭條站內消費數據鎖定創作選題和思路。

  第二,在新媒體平臺,大眾不一定愛看宏大的敘事內容,要找到小切口,然後用大視角點題進行深度分析。

  《張彬張嘴就說》的許多選題都具備「小切口、大視角」的特點。以「臺灣提議捐防護服給大陸」這期選題為例,張彬說道,「其實,防護服一事本來很小,但為什麼會引發出後面一系列的波瀾?髒水為什麼潑給大陸?臺灣方面怎麼想的?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政治操作?這些是用戶想在網際網路上看到的。」

  第三,深度內容,要採用多維的分析視角,深刻剖析新聞背後所隱含的社會問題。

  張彬認為,「深度分析內容的時候,需要找到網友平時不一定關注和了解的角度。你為用戶抽絲剝繭地講清楚,就會對用戶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這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投入研究和學習精力,也需要有常年的業務積累。」張彬總結稱,「這也是在頭條上成為優質作者所必備的。」

  在《張彬張嘴就說》積累了一定成功經驗後,張彬開始籌備另一檔節目《峽陸相逢》,用較為輕鬆的方式去講臺灣的歷史和文化,更強調知識性和趣味性。

  有橋不趟水過河

  回顧這一年多的轉型經歷,張彬不禁感慨平臺助力的強大。

  在傳統媒體工作了二十餘年的張彬,轉型之初也面臨著種種不適應。做自媒體內容,不再有製片人來命題,選題策劃全靠個人對網際網路的理解以及對熱點趨勢的把握。

  「萬事開頭難」張彬說,「頭條運營團隊給了我很多幫助。選題不知從何入手,他們會通過分析熱點趨勢、結合站內消費數據給出建議;標題不知如何起,他們會梳理出很多優質案例供我學習和研究;定期的復盤推進節目的不斷優化,幫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平臺規則、提升網際網路網感......」

  這些都是今日頭條內部一個「新媒體製片人」的崗位會負責的事情。他們會幫助創作者做好從內容甄選、腳本打磨,到溝通拍攝剪輯團隊、市場推廣、商業化運營等所有環節的工作,無須本人自己組建團隊。

  合作下來,張彬對今日頭條這個平臺深切的感受是「給予了創作者最大的尊重,真誠合作、互利互惠。」在他看來,「今日頭條在內容上的權威性、公平性、專業性,是別的平臺無法比擬的。」

  為更好地服務及扶持優質創作者,通過不同形式的內容讓創作者塑造出更為立體化的IP,今日頭條以獨家視頻合作為切入點,以最大力度的平臺資源扶持為依託,助力優質內容創作者的IP打造及升級。在2019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官方發布了「創作者IP-UP計劃」。通過流量、技術、資金、服務等資源助力內容創作者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短視頻節目,促進作者站內帳號粉絲增長,提升作者影響力。

  截至目前,已有70餘位創作者與頭條官方合作加入「IP-UP」計劃。覆蓋育兒、美食、文化、體育、軍事、科學等多個垂直領域,共推出2000餘期視頻,累計獲得20餘億播放量,除了上述提到的@張彬張嘴就說、@邱毅臺灣、@張之瀛大夫,「中國火鍋皇后」@何永智、演員@周海媚 等都是「IP-UP」計劃的合作創作者。

  2020年,今日頭條計劃與超100位創作者進行「IP-UP」合作。

  擅長生產深度、精品內容的傳統媒體人,在新媒體時代擁有巨大機會。而今日頭條的諸多計劃和策略中也展示出其願意幫助有志於此的創作者發掘和抓住機會。

相關焦點

  • 困境從來不由人,看張彬、宋忠平、馬紅漫如何用創作在新媒體尋求出路
    隨著「內容創作」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人通過在新媒體平臺,將知識和經驗傳播得更廣,從而獲得自我提升和收入增加。 70後媒體人張彬,1995年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作為主持人和時事評論員,擅長在時政、民生、國際等領域做深度評論工作。
  • 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李黎:從傳統媒體人到新媒體金牌製作人
    在新聞和媒體領域,存在著一個「不可逾越的斷崖」,那就是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轉型,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算得上成功的企業少之又少,而從傳統媒體人轉型新媒體人成功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系教授展江曾斷言傳統媒體人做新媒體絕對不會成功,而《新周刊》主筆胡赳赳則認為80%的傳統媒體人去做新媒體都不能成功。這看似有些危言聳聽,但確實是多年來我們始終想迴避卻不得不面對、即便面對也會忐忑和不安的問題。
  • 傳統媒體人開通頭條號,宋忠平:持續不停地嘗試,好內容會被發現的
    隨著「內容創作」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人通過在新媒體平臺,將知識和經驗傳播得更廣,從而獲得自我提升和收入增加。70後媒體人張彬,1995年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作為主持人和時事評論員,擅長在時政、民生、國際等領域做深度評論工作。
  • 麻利快嘴搭配原創點評,媒體人張彬在今日頭條獲粉無數
    或許,我們在張彬身上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張彬是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任編輯,著名主持人、時事評論員,主要在時政、民生、國際等領域進行深度評論。2018年11月,張彬入駐今日頭條,在平臺開設臺海時評節目《張彬張嘴就說》。截至目前,他已在今日頭條發布了近200條視頻,最高播放量達1734萬,收穫超260萬粉絲關注。
  • ...聊聊這個政務新媒體背後的故事-新媒體 爆款 直通車 宣傳視頻...
    原標題: 浦江觀察|長期霸榜爆款頻出,聊聊這個政務新媒體背後的故事  【編者按】  上海的日常,於細微處悄悄流淌。  城市的豐富,定格在奢侈新潮駐地轉角,特色小店腔調悠揚,后街煙火味日夜不息。
  • 論新媒體與傳統文化的互動關係
    尤其是在網絡時代,越來越多的快餐式文本鋪天蓋地地襲來,越來越多的媒體人開始推崇技術,越來越多的前沿和熱點都聚焦在新媒體的石榴裙下,而傳統文化似乎與這個時代漸行漸遠。但即便如此,也沒有人能夠抹殺傳統文化曾與日月爭輝的光華。因此,在媒體不斷商業化的現實境遇中,如何讓傳統文化在新媒體一統天下的趨勢中綻放出絢麗之花,如何讓新媒體在傳統文化的涵養中永葆青春,這是學界和業界應該共同思考的重要議題。
  • 「劇院式」講課首現華農珠江學院 四位資深媒體人演繹新媒體魅力
    為主題,四位媒體人分別從不同角度發表自己對新媒體的看法。該演講在學院內一票難求,並吸引了廣東財經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廣東警官學院、惠州學院等省內18家校媒,與珠江學子共同分享這一以新媒體為主題的思想饕餮盛宴。  泊明、婁楊與大學生面對面暢談 重刷新媒體價值觀  「傳統媒體,成也新媒體,敗也新媒體,新媒體無處不在。」
  • 媒體學院:從出版業看傳統媒體的現狀與轉型
    但是反過來說,其實作為一個出版人,如果你看不到網絡和新媒 體對圖書、報紙、雜誌這些傳統媒體的衝擊的影響,那在現在這個網絡形勢下,實際上傳統出版的飯碗是比過去更加的難端了。 下面我主要講一下傳統媒體的特點,既有優勢也有劣勢。 我 們知道每一個企業都說它有自己的基因,傳統出版企業的這種基因是什麼呢?
  • 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爆款媒體融合作品,原來是這樣誕生
    形式方面,從「一支筆」,全員轉型為能採、能寫、還能拍的「多面手」。今年1月至10月,微信平臺10萬+文章超過2000條。轉換視角《6397公裡的守護》榮獲第30屆中國新聞獎創意互動一等獎。作品緊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凸顯了重大主題。
  • 守正聚力 創新共融——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主論壇觀點聚焦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張華立——以一流傳播效應創造一流社會效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肖欣在廣電大院長大的傳統媒體還有沒有繼續增長的機會?疫情期間,新浪微博聯合媒體24小時不間斷直播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千萬網友「雲監工」,直播觀看量超過1.3億,用戶互動熱情前所未有高漲,互動超過千萬人次,充分體現出全媒體化的蓬勃生機。「新媒體時代,媒體單純靠媒體號、欄目號這些藍V帳號是不夠的。媒體需要升級傳播的矩陣效應,尤其是引入主持人、記者、評論專家等角色,使內容更具人格性,更有吸引力。」
  • 張彬:跨界理念融入九牧
    借上海廚衛展之機,記者專訪了九牧廚衛營銷總裁張彬,分享九牧發力之道。  張彬:沒什麼本質的差距,真正的市場佔有率高的國際品牌並不多。由於某些歷史的原因,它們的身份背景更具優勢。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對衛浴產品的不了解,不像家電有那麼直觀的感受。從大的市場上看,我們的市場份額也高一些。九牧的模式像宜家+蘋果的模式。宜家是追求有價值的性價比,人文設計感強,營造出和諧的家居環境。蘋果是人文化考慮下的現代科技的發展,比較潮流、時尚。
  • 2016中國新媒體大會即將開幕 雲自媒啟動「千萬網紅直播間」
    6月25日,2016年中國新媒體大會暨首屆網紅經濟千人峰會將在廣州保利世貿博物館三樓保利世貿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本次峰會以《增長和倍增》為主題,圍繞新媒體運營、網紅IP、新媒體產業發展趨勢、創業方向、行業乾貨、創業經驗、行業預測、投資思考、轉型思考等主題做分享,力求為每一個創業者、投資者、從業者
  • 半路轉型做出千萬級爆款,周更還能篇篇10W+,漫畫會是公眾號的"救命...
    《「對不起,這是我第 500 次想屏蔽你」》《網際網路公司時尚穿搭指南》《浙江人真真真真真不容易》……這兩年,漫畫文章做出爆款的案例越來越多。西瓜君前不久採訪的「有趣青年」 2016 年底就開始摸索漫畫形式,幾乎過一段時間就有爆款。
  • 津雲新媒體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齊懷文:媒體融合的「探路者」
    對於這個問題,津雲新媒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編輯齊懷文有著自己的答案。而他的回答,恰恰來源於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的工作經歷。&nbsp&nbsp&nbsp&nbsp2018年,根據組織安排,齊懷文由傳統媒體轉戰新媒體陣地。全新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工作團隊,即使是對這位有著豐富經驗的老新聞人來說,無疑也充滿挑戰。
  • 那些想策劃爆款選題的新媒體人,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
    如果你的內容給用戶提供的信息太多、太飽和、密度太大,那麼他們消化和理解的成本就會非常高,這個就會導致他們很難對你的內容產生興奮感。 但相反如果你的信息太水了,密度太稀釋,那麼你提供的都是一些用戶早就知道的信息,一些老生常談,沒什麼新意,那肯定也沒有辦法刺激用戶,他們也沒有傳播這些信息的動力和一個理由。
  • 【新媒體大會·綜述】《湖南日報》建設新型主流媒體 書寫媒體融合...
    為期兩天的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以「守正聚力 創新共融」為主題,雲集各路媒體精英共商融合,共謀發展。「大象也要學會跳舞」「優質內容和技術創新『兩翼齊飛』」……馬欄山上,一場場高端論壇激蕩新思維,一個個「國獎」爆款薈萃新創意,一組組權威數據呈現新成果。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書寫媒體融合發展的「中國答卷」——一代媒體人正擔當起新時代歷史使命,闊步前行。
  • 跨界女王李非黛專訪:每一次轉型都是從零開始。
    本次大會旨在與廣大自媒體人分享自媒體運營經驗,共同探索自媒體發展方向。邀請了福建本地知名自媒體人、福建各大傳統媒體的新媒體運營者以及各大商業夥伴前來參加。根據調查顯示:傳統媒體人轉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真正要轉型網際網路,卻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思維存在盲區,經常發生幻相,信息扁平且無邏輯。
  • 王思婷:當好黨的喉舌做好新媒體轉型工作
    王思婷:當好黨的喉舌做好新媒體轉型工作 2019-11-14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媒體人創業:方向選擇、合伙人與融資
    「有時媒體出差可能坐公務艙,住五星級酒店,吃米其林大餐,但是我知道這些跟我沒有關係,本來就不屬於我應得的一部分,當一個人每天得到的都不是應得的一部分的時候,實際上是很難養成自信的。我覺得媒體人創業是為了找回自己,要找到讓我更自信的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