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從來不由人,看張彬、宋忠平、馬紅漫如何用創作在新媒體尋求出路

2020-12-20 中國日報網

「如果不想被時代淘汰,新的未知世界的大門向你敞開,你想進嗎?」

困境從來不由人,但可以尋求新路

朋友圈裡有一位非常特別的大學同學。

除了每周4天在朋友圈發布的長跑路線圖,他半年前新換的工作,也引起了同學群的熱議。

記得大學畢業後,他去了一家報社當記者,但工作不到半年,他就被告知年底報紙就要停刊的消息。初出茅廬的「菜鳥記者」還沒開始施展才華,就第一時間被請出了「戰場」。

還沒找好下家,他就被提前結了工資。

好在他豐富的實習經歷和踏實做事的個性,讓他拿到了國內某主流新聞期刊的offer。從民生新聞到深度報導,眾多高質量的稿件還讓他收穫了新聞報導的專業獎項。

半年前的一天,他在同學群裡發消息,說自己現在主要在新媒體平臺創作,讓不少人驚奇不已。

當問他,為什麼突發奇想去「趕潮流」時,他笑著表示,自己三十多歲了,在傳統媒體工作好幾年,無論是採訪還是寫稿都有點思維定勢,想換個新環境。同時,他也想了解比自己更年輕的人的想法,想接觸傳媒領域最前線、最新鮮的事物。

曾經的經驗,都是為了幫你走得更遠

2020年的高校畢業生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

在全球經濟持續頹勢的大背景下,各方發展艱難。隨著「內容創作」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人通過在新媒體平臺,將知識和經驗傳播得更廣,從而獲得自我提升和收入增加。

70後媒體人張彬,1995年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作為主持人和時事評論員,擅長在時政、民生、國際等領域做深度評論工作。

剛入行時,張彬負責港澳臺方面的報導工作,他也是較早駐點臺灣的大陸記者之一。工作之餘,他走遍了臺灣各個縣市,以及附近的所有離島,對臺灣風土民情進行了全面了解。

這樣一位有著二十多年工作經驗的資深傳媒人,兩年前選擇在頭條上製作一檔屬於自己的時評節目——《張彬張嘴就說》。利用自己在時政領域多年的工作經驗和見聞,嘗試轉型。

張彬的頭條主頁

點開他的視頻,主講人形象敦實沉穩,但他麻利的快嘴,犀利又不失幽默的點評風格,如脫口秀節目的形式,很容易引發觀眾共鳴,被網友稱為「用脫口秀的形式評臺海」。

這檔五分多鐘的短視頻節目,給習慣碎片化閱讀的衝浪網友們,帶來了曾經只在雜誌電視等傳統媒體上才能展示出的犀利點評和深度分析。而新媒體的強時效性和快速廣泛傳播能力,讓這一檔節目廣受歡迎。目前張彬的頭條主頁粉絲量已累計154萬,多期節目播放量破千萬。

英國詩人德拉·梅爾說:「經驗猶如一盞明燈的光茫,它使早已存在於頭腦中的朦朧的東西豁然開朗。」

曾經走過的路,都是你開啟新徵程的助力。你的經驗,可以成為你逐夢新世界的武器。

條條大路通羅馬,就看你想怎麼走

我們每天都要面臨無數次選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自己未來生活的走向。

人生之路充滿未知。有的路很崎嶇,但蹣跚堅持後,還是可以到達終點;有的路走得挺順暢,卻發現可能走進了「死胡同」;有的路原以為是單行道,沒想到還可以幾道並行;有的路覺得走夠了,也可以轉身探索新路。

第一次在電視上看見宋忠平先生,他是《一虎一席談》這個辯論節目裡的軍事評論員,這是他初次參與電視節目,也因此與評論、創作結緣。

宋忠平先生有十多年軍旅生涯經歷,你一定想不到,現在在鏡頭前侃侃而談的他,一開始都不敢用眼睛去看鏡頭。但十一年的媒體經歷讓他成長,「現在我能拿眼睛盯的,主持人都不敢看我。」

在成為媒體人後,宋忠平深感自己身上的社會責任感越來越重,希望讓更多人都明白,世界在發生什麼。除了錄製電視節目、寫作出書,2017年,宋忠平入駐今日頭條。

宋忠平的頭條主頁

這樣一位有著十餘年相關經歷的媒體人,在面對每天發生的各種新聞時事,有時還是會感到「儲備告急」。工作之餘,他開始「備糧」。從文史哲學到文獻專著,閱讀成為他的生活日常。

而進入新媒體戰場後,他了解到視頻化創作是一種趨勢。一部手機,一個支架,一個布光燈,是他全部的錄製工具,《最忠平論》就這麼誕生了。

《最忠平論》節目截圖

現在他每天的工作日常,就是在錄電視節目之前,利用10~15分鐘的空檔,錄製一條視頻內容,就發生的時事熱點進行深度解讀。節目播出以來,他半年漲粉110萬,收穫3條千萬視頻爆款。5月份發布的國際關係的熱點視頻,播放達1023萬,一天內漲粉5.3萬。

老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無論你選擇走哪條路,都需要助你走得更順暢的本事。宋忠平先生的經驗值得參考:

知識比顏值更能保鮮,堅持給自己「充電」,你積累的知識,最終都是可以為你所用的籌碼。

2.不是努力一次就能收穫成績,持續不停地嘗試,保持平常心。想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是急不得的。

術業有專攻,著眼於自己的專業,做什麼都不應該淺嘗輒止,要鑽得深扎得實。

4.要有自己的個性。崇尚個性化和獨特性的時代,保持自己的個性和不可替代性,就是要別人「非你不可」的底氣。

做專業的事,底線不能丟

說到「術業有專攻」,在這個「付費經濟風潮」正酣的時代,掌握更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就可能成為追風逐浪的「贏家」。

經濟學出身的財經主持人馬紅漫,在大學畢業時意外進入傳媒行業,目前主要從事財經新聞的評論分析工作。在主持節目時,以讓大眾輕鬆掌握財經資訊為努力方向,被業內譽為「國內最懂經濟的主持人」。

為什麼學經濟卻做了媒體人?馬紅漫覺得自己性格上有著天然的媒體人要素——對突發事件有天然的好奇心、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意願、希望自己觀點能引起別人關注。而媒體平臺滿足他的這些訴求,他也樂意將財經知識普及化。

2020年,馬紅漫在今日頭條上線了自己的短視頻產品《哎喲馬呀》,首期點擊量就突破了500萬。

《哎喲馬呀》視頻節目截圖

在他看來,短視頻節目覆蓋廣、成本低、傳播效率很高,商業變現比較好。但在新媒體平臺做內容,他必須避免新媒體傳播迅速、時效性強的同時暴露的價值觀和邏輯觀上的誇張和無底線。作為在傳統媒體工作的人,他堅持最基本的新聞要素和基本的核心價值觀的傳遞,「不能為了賺錢就扭曲自己價值觀的判斷。」

同時,他也在努力規避傳統媒體在傳播效果上的缺乏互動的問題。專門建立粉絲群,方便與讀者聯繫和溝通。但如何處理好粉絲的不同訴求,在更好地服務讀者的同時,保持自己原有的價值取向和邏輯思路,也是對自身專業性的考驗。

馮驥才的《底線》中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只有守住底線,才能獲得成功的自我與成功的人生。」

無論從事什麼工作,無論你的專業性有多強,時刻不忘堅守底線,是身處這滿是誘惑的世界中,不被遊戲規則淘汰的「護身符」。

闖蕩新世界的路上,誰都不孤單

2019年,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5G時代中國網民新聞閱讀習慣的量化研究》報告指出,受訪者獲取新聞消息時,只有0.68%的人使用紙媒,6.56%的人使用電視,但有26.61%使用今日頭條,39.02%使用抖音……

今日頭條是諸多想進入新媒體世界的創作者的「新藍海」。與張彬、宋忠平、馬紅漫一樣在這裡闖蕩和挖掘自身價值的,有很多同路人。

比如,通信專家奧卡姆剃刀,在頭條擁有325萬粉絲,他在頭條開設「5G脫口秀」《奧侃》,帶大家全面認識5G。

奧卡姆剃刀的頭條主頁

在年輕人裡很有人氣「局座」張召忠,2016年2月22日入駐今日頭條,2019年發布了290條微頭條,930篇文章,133條視頻,發布內容的閱讀量突破了10億!

「局座」的頭條主頁

中科大博士袁嵐峰,運用圖文、小視頻、問答等多種媒體形式,持續不斷地進行科學科普內容創作。

「科學袁人袁嵐峰」的頭條主頁和部分視頻標題

很多創作者都表示,頭條給予了創作者最大的尊重,真誠合作、互利互惠。「在內容上的權威性、公平性、專業性,是別的平臺無法比擬的。」

在2019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官方發布了「創作者IP-UP計劃」。通過流量、技術、資金、服務等資源,助力內容創作者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短視頻節目,促進作者站內帳號粉絲增長,提升作者影響力。

截至目前,已有70餘位創作者加入「IP-UP」計劃。覆蓋育兒、美食、文化、體育、軍事、科學等多個垂直領域,共推出2000餘期視頻,累計獲得20餘億播放量

丹麥天文學家布拉赫曾說:「希望是隱藏在群山後的星星,探索是人生道路上倔執的旅人。」

想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參與內容創作的朋友,不妨來今日頭條開啟你的「創作之旅」。這裡的諸多計劃和策略,都可以幫助你在新媒體時代把握機會、實現自我價值。

聲明:該文章系我網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新聞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相關焦點

  • 傳統媒體人開通頭條號,宋忠平:持續不停地嘗試,好內容會被發現的
    困境從來不由人,但可以尋求新路朋友圈裡有一位非常特別的大學同學。除了每周4天在朋友圈發布的長跑路線圖,他半年前新換的工作,也引起了同學群的熱議。記得大學畢業後,他去了一家報社當記者,但工作不到半年,他就被告知年底報紙就要停刊的消息。初出茅廬的「菜鳥記者」還沒開始施展才華,就第一時間被請出了「戰場」。
  • 麻利快嘴搭配原創點評,媒體人張彬在今日頭條獲粉無數
    大部分時間,他整個人就佔據了屏幕的三分之一,讓觀眾的注意力都能放在他身上,搭配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專業又不乏幽默的文案內容以及輔助的畫面解說,《張彬張嘴就說》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就發展成為今日頭條的代表時評欄目之一。但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正式接觸新媒體之前,張彬已在傳統媒體的內容行業探索了二十多年,斬獲多項榮譽。
  • 傳統媒體人轉型新媒體 張彬:千萬爆款並沒有那麼難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報告指出,受訪者獲取新聞消息,只有0.68%的人使用紙媒,6.56%的人使用電視,但有26.61%使用今日頭條,39.02%使用抖音……  網際網路的發展,讓傳統媒體日漸式微。新媒體有著更加廣闊的空間,加快了傳播效率。於是一大批傳統媒體人紛紛開始了轉型新媒體方向的嘗試或創業。
  • 張彬:作繭自縛,夠悶!
    那麼,2021新的一年,面對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問題,島內將面臨怎樣的困境?臺灣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何方?本期兩岸開講,「看臺海」時事評論員張彬就此觀察和分析。主編/曉培編輯/蘇閩
  • 當今傳媒,渠道為王 融合新媒體或是紙媒出路
    兩起事件相隔僅10天不到,有媒體人唏噓紙媒的大限將至,也有人將後者稱之為「紙媒悲劇」的新範本。一方面,兩起事件的接踵而至讓圈內傳媒人不由思考,紙媒蓬勃發展這麼些年以後遇到了真正發展困境,是時候換種思路謀發展了。另一方面,讀者則要欣慰傳媒業「大浪淘沙」、「去粗存精」的時刻終於到來,淘汰過後留下來的都將是市場真正需要的。
  • 新媒體改變了詩歌創作方式
    「新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詩歌生態,無論是創作、傳播都出現了新的樣態。」近日,一場名為「雲時代:詩人與媒介生態」的直播活動在線上舉行,河北省作協副主席、詩人大解,與李少君、霍俊明、金石開、沈葦等全國各地詩人、評論家一起,共同探討新媒介如何影響並改變了詩歌生態。
  • 新媒體時代文學如何抉擇?是生存還是毀滅?……聽文學大咖們如何作答
    文學如何尋求新時代的突破?文學發展的重點在哪裡?如果你是這樣的文學迷,那這件大事你一定不能錯過!5月13日,眾多文學大咖齊聚第三屆「中國當代文學•南京論壇」,貼近現實、面向未來,探討文學在新媒體時代的坐標和意義。
  • 宋忠平:看美國人眼色
    對此,我國軍事評論員宋忠平認為,英國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香港國安法的出臺,讓英國氣急敗壞地想要出招反制了。英國進一步支持臺灣?中國將選擇斷交近日,據英媒報導,英國內閣首相考慮進一步支持臺灣,甚至不排除在未來5年承認臺灣的「主權」。稱倘若中國繼續按照目前的發展軌跡,英國將會和各國共同「保衛」臺灣。
  • 宋忠平給出了他的看法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美國是在利用臺灣,此舉對臺灣沒有任何好處,但這對美國總統川普的好處就大了,因為這可能是他尋求連任路上的一棵臺灣牌的「4種打法」時事評論員宋忠平認為,川普為了爭取更多的選票,會在11月大選前,利用「臺灣牌」加劇挑釁。宋志平認為,川普的「臺灣牌」大致有4種打法。第一種是,美國已經有議員提出通過所謂的「臺灣防衛法」,此法針對的就是中國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
  • 評《蘇菲的世界》:於荒誕中尋求出路
    No.125評《蘇菲的世界》: 於荒誕中尋求出路文/尹璐 圖/網絡《蘇菲的世界》作為一部通俗哲理性小說,將哲理性與通俗化融於一體作者用這種方式表明,蘇菲的一切都不過是源於上校的虛構。鏡像意味著「凝視」與「被凝視」,在這種關係中權利意志被體現出來。
  • 縣級融媒體建設困境與出路
    本文從縣級融媒體建設的困境與出路出發,以期能夠提出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思路。 新媒體環境下,縣級傳統媒體發展遇到多重困境,甚至面臨與群眾脫節的危險。面對新時代受眾,新時代的媒介交流方式,如何打通信息傳播「最後一公裡」,充分發揮基層主流媒體作用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另外,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媒體的助推。
  • 張彬華 用誠信立業讓大愛升華
    張彬華夫婦榮獲銅川首屆文明家庭榮譽稱號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袁靚)張彬華,陝西裕源信德商貿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30年前,張彬華著上戎裝,投身軍營。很快,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就靠著張彬華誠信為本的經營管理理念,逐步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贏得各界的廣泛讚譽。誠信為本樹大愛品牌 創業以來,張彬華主要從事建築工程施工。和其他創業人一樣,他起步時異常艱難,市場打不開,資金也跟不上。但張彬華相信這是暫時的困難,只要自己踏實做事、誠實守信,早晚能走出困境。
  • 新東方老師好|張彬:用理性和感性成就閱讀課堂
    青島新東方國外考試部託福閱讀教研組組長張彬老師。自2008年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語言學方向碩士研究生畢業以後,張彬老師就加入了新生的青島新東方學校,迄今已近十一個年頭!見證了學校的誕生成長和逐漸走向成熟。
  • 聚焦新媒體時代漫畫機遇與出路 內容不朽 跨界重生
    此消彼長間,中國漫畫人得失幾何?    不久前,第八屆中國漫畫家大會在廣州召開,作為國內唯一的漫畫家行業峰會,中國以及來自韓國、比利時、法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動漫業領軍人物,以「漫畫這一年」為題,研討原創漫畫所面臨的處境,共商網際網路時代漫畫的機遇和出路。
  • 蔡英文公開道歉,宋忠平:虛情假意,崇洋媚外
    虛情假意時事評論員宋忠平認為蔡英文這個人平時比較高傲,很少道歉。但是為了顧及到和馬來西亞之間的關係,為了吸引更多所謂馬來西亞來的留學生,所以不得不道歉。宋忠平表示,不過,蔡英文對大陸有許多需要道歉的事情,但她從不道歉,反而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用一句歇後語來講,她就是貓哭耗子假慈悲。
  • 淺談新媒體環境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困境
    隨著科技進步,新媒體發展勢如破竹,內容多元、質量參差不齊的信息鋪天蓋地湧來,語言類型五花八門,表達形式隨心所欲,對傳統漢語言文學的發展造成阻礙。本文主要就漢語言文學的價值及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困境展開論述,探討如何讓漢語言文學在新媒體環境下更好地發展。
  • 張彬:美國人不信科學,只信胡說八道
    更讓人疑惑的是,這種絲毫沒有道理的陰謀論,竟然還是會有民眾相信。失智的陰謀論有時候,不得不服氣美國民眾的發散思維。前段時間,一則讓人哭笑不得的謠言,讓美國主流媒體不得不出來闢謠。謠言的內容是,口罩裡的鼻梁條是金屬的,能夠接收5G信號,並且導致人患上腦癌,所以,大家要扔掉口罩。此謠言的失智程度再次跌破了大家所能想像的底線。
  • 臺灣學者列出「八大證據」,張彬:解放軍已就位
    「八大證據」臺灣學者趙建民列出了「八大證據」用來證明兩岸已經進入準戰爭狀態,讓我們一條條看下來這種觀點大錯特錯,導致兩岸矛盾升級的罪魁禍首就是臺灣民進黨當局的「獨」,無論是「以武謀獨」還是「倚美抗中」,都是絕對沒有出路的。
  • 臺灣海軍大規模「淪陷」,防疫神話被戳破,張彬:臺軍防疫有漏洞
    此前民進黨當局不斷地對外吹噓臺灣防疫如何的好,如今臺灣海軍大規模爆發疫情,無疑是打了民進黨當局的臉。防疫神話被戳破敦睦艦隊停靠在高雄時,起初並沒有採用隔離手段,艦上的水兵也並未接受過檢疫,艦隊停靠後艦上的水兵立馬就散去。疫情在臺灣海軍中爆發後,敦睦艦隊的人員被緊急召回,進行集中檢疫。
  • 困境與出路:關于振興吉安採茶戲的思考
    隨著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現代化,吉安採茶戲受眾面越來越小,傳承上後繼乏人,發展上面臨極大困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吉安採茶戲何去何從,是值得所有文化工作者思考和所有吉安採茶戲愛好者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試圖作出探索性思考,以期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