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1822 字,讀完約 4 分鐘
文末附『 圖文教程 』下載
「 調酒師無處不在,雞尾酒信手拈來 」
歡迎來到最新一期的『 調嘻雞尾酒 』,我是追風少年小於哥~
前兩天,把周杰倫之前的專輯刷了一遍。
對!沒有打榜、沒有超話、也沒有新專輯發布,就是硬刷。
這才是真愛嘛~
《十一月的蕭邦》之前的專輯,都是大愛。
隨後的專輯就...Jay郎才盡的感覺。
說這話,會不會被人肉啊?瑟瑟發抖...
發現其中最值得玩味的,是第四張專輯《葉惠美》中的主打歌《以父之名》。
超現實主義的題材,一曲封神之後,至今無人超越,包括他自己。
而雞尾酒中的 『 教父 』,也是同樣的存在。
喜歡它的人會自我標榜,討厭它的人會不屑一顧 ↓↓↓
「仁慈的父我已墜入,看不見罪的國度...」
1972年,義大利裔的美國導演佛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了一部黑幫電影《教父》,獲得了第4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名聲大噪。
電影中,斑駁的光影、滄桑的聲線...每一個鏡頭都演繹著,一個男孩成長為一個男人的過程。
這部電影,被譽為「男人的聖經」,影響了那個時代許多男生的價值觀。
幾十年過去,歷久彌新。
這樣的海報放到現在,肯定妥妥的票房滑鐵盧,因為它將損失成千上萬的女性觀眾。
女生們只會去看他們的老公:肖戰、王一博、吳磊還有王思聰(此處省略一百個名字,自行腦補),不會關注這麼一個糟老頭子的。
如果非要對標的話,國內能拿得出手的黑幫電影,就只有《古惑仔》系列了。
「叱吒風雲我任意闖,萬眾仰望...」,必須用粵語唱出來,不然沒內味!
教父是黑手黨的領袖,在古惑仔裡就只能叫...扛把子!
浩南哥,了解一下。
言歸正傳。
電影的主角馬龍·白蘭度此生最愛的酒,就是咱們今天要說的,電影同名雞尾酒『 教父 』——God Father。
如果是之前翻譯過莫吉託和白俄羅斯的那幫泥腿子,大概率會翻譯成『 太上皇 』?
我40米的大刀快要按捺不住了!
關於雞尾酒翻譯的那些事,我以後還要吐槽很久,今天這個只能算作番外篇。
既然是講黑手黨的電影,那麼這款同名雞尾酒裡面,一定有義大利風味的基酒。
假如,你到了蒙古不騎馬射箭,而是表演二人轉,這故事就很難繼續講下去了。
蒂薩諾是一個義大利的利口酒品牌,以杏仁為主要原料,輔以白蘭地為基酒,並加入十幾種草藥配製而成。
入口先苦後甜,並逐漸在口中泛起一陣果香,跟吃幹杏仁的口感有點像。
怎麼越說越像是在熬中藥呢?就連琥珀般的色澤,都不顯得優雅了...
作為一款餐後雞尾酒,只有杏仁,未免顯得單調。
這就需要其他的烈酒來中和杏仁酒的甜膩,而威士忌是不二之選。
傳統意義上,為了契合『 教父 』的血統和格調,肯定要用蘇格蘭威士忌,這是一種政治正確。
比如:尊尼獲加、百齡壇、格蘭菲迪、麥卡倫等。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愛爾蘭威士忌和美國威士忌。
我本人熱衷於美國威士忌,比如傑克丹尼和佔邊。
口感上,美國威士忌略帶一點穀物的甜味,不像蘇格蘭威士忌,都被泥炭給過濾掉了,有點乾澀。
一個小Tips:
蘇格蘭威士忌的拼寫是Whisky;
愛爾蘭威士忌和美國威士忌往往拼寫成Whiskey;
這只是商業上的一種使用習慣,沒有對錯之分。
而你可以藉此來快速辨認,你眼前的那瓶酒產自哪個地區,bigger滿滿。
這款非常有文化背景和歷史底蘊的雞尾酒,做起來卻異常簡單。
看到沒,只有一顆星的難度。
再簡單,我也得把步驟給你整全乎:
上面是國際調酒師協會(IBA)給出的標準配方,你也可以根據個人口感,適當調整比例。
一般情況下,威士忌比杏仁酒多一些,口感會更好,後味也更深邃。
怎麼像是在說香水呢?emmm...愛馬仕大地。
曾經有個哥們,每次到吧檯,都點這個酒。
只是他長的不像教父,倒挺像教導主任的——嗶事一大堆。
所以,建議各位,到了酒吧點『 教父 』,裝一下深沉沒問題,說不定有妹子好這口。
但是,裝嗶就容易挨揍了。
很多雞尾酒,都有變種。
比如:
有龍舌蘭日出,就有龍舌蘭日落;
有白俄羅斯,就有黑俄羅斯;
同樣地,有教父,就有教母。
把『 教父 』中的威士忌換成伏特加,就是God Mother,也就是「皇太后」,不是做饅頭的那個酵母。
『 教父 』入口後,首先感受到的是威士忌的強烈衝擊,緊隨其後就是杏仁利口酒的溫柔以待。
剛柔並濟,他們管這叫「男人的浪漫」。
今天的『 教父 』,就到這裡啦。
我去浪漫一下先~
「 想喝雞尾酒,調嘻全都有 」
敬請大力關注『 調嘻雞尾酒 』,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