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送朋友從軍,這首詩慷慨激昂,氣壯山河,讀完久久不能平靜

2020-12-03 品詩賞詞

人生之路漫長,知己之間卻又聚少離多。送別的時候總是愁緒滿懷,離別之後更是感到寂寞難耐。你輕輕地揮手,一騎絕塵;我慢慢地回味,兩行熱淚。你像天空中的雄鷹,越飛越遠;我似你拋出的纜繩,友情一直牢記心中。唐代一位詩人寫了一首送別詩,心中就充滿了這樣的感受。

送魏大從軍唐代:陳子昂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提到初唐的詩人,怎麼也繞不開的才子就是陳子昂。他少年時就輕財好施,慷慨任俠,不僅精通武藝,而且24歲就中了進士。在同輩的眼裡,他是佼佼者;在對手的心中,卻是必須除去的肉中刺。被貶之後,陳子昂孤獨苦悶,「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他的才情感動讀者,他的感慨卻穿透歷史,千年之後,依然撲面而至。

此詩作於武則天當政年間,是詩人在長安任職期間所作。陳子昂的詩歌蒼健有力、寓意深遠,可是他的才華卻遭人嫉恨,若不是他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沒有人會了解這位傑出的才子。他也曾希望脫穎而出,大展宏圖。雖然」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但詩人終究還是只留下一聲長嘆。

這首送別詩不見兒女情長,也沒有悽苦悲切,詩人言辭激越,鼓勵出徵者立功沙場,同時也抒發了作者的慷慨壯志。「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前兩句讀罷令人震撼,仿佛能感受到詩人無比激動的心情。詩人以漢代唐,「匈奴」指入侵的敵人,「魏絳」是春秋時晉國的名將,這裡指作者的朋友魏大,很顯然詩人是鼓勵朋友能像他那樣留名青史。

接下來兩句表達出作者的一些悵惘之情,「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彼此就要分別於繁華的長安,心裡總不免有些感慨。但為國效力,責無旁貸,執手相約沙場建功。「三河道」在這裡指代送別地點長安,「六郡雄」指漢武帝時的名將趙充國,這兩句對仗工整,氣勢恢宏,令人動容。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這兩句想像魏大將要從軍地點的場景。雁山橫亙、狐塞高聳,組成了一個保衛長安皇都與內地的天然屏障。作者在這裡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並反覆推敲地使用了「橫」與「接」兩個字,意味著魏大此行任務的重大和光榮,也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殷切期望。

結尾處陳子昂更是希望友人能不負期望,早奏凱歌還。「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此處依然用典。東漢車騎將軍竇憲曾經立下卓越的戰功,他率軍大破匈奴北單于,又乘勝追擊並登上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詩人痛惜自己不能親自在沙場建功,便對魏大寄予了無限期待之情。

陳子昂送朋友從軍,這首詩慷慨激昂,氣壯山河,讀完久久不能平靜。陳子昂作為初唐的一位豪傑,曾經「秣馬臨荒甸,登高覽舊都」,希望能儘自己微薄之力為國家效力,但又不遇明主,壯志難酬,終於感嘆「誰知萬裡客,懷古正躊躕。」詩人不能為國戍輪臺,長使英雄淚佔襟,也讓千年之後的讀者唏噓不已。

相關焦點

  • 陳子昂的這首詩只有8句,慷慨激昂,勉勵友人,令人感慨
    陳子昂是唐代著名文學家,也是唐初詩歌的創新人物之一,他在武則天執政時期受到重用,解職歸鄉後被人所害,憂憤而死,每次讀到「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我們就會被詩人無拘無束的情感所感動,並對他短暫的生命感到惋惜。下面這首詩非常有激情,讀完令人感嘆不已。
  • 納蘭性德心裡久久不能平靜的一首詞,讓人讀完,心潮起伏不平!
    沒有讀納蘭性德這首詞之前,相信我們也都有過類似起伏不平的心情。人的心情總是這樣,不管是高興的,還是難過的,總有久久不能平靜的時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波三折。就像有的人家庭裡遇到了喜事很高興,這個高興還沒有完,又遇到了喜事,真事雙喜臨門。我們大家也都是憧憬著自己一生遇到開心的事兒接連不斷地發生。
  • 陳子昂的詩《登幽州臺歌》賞析
    賞析陳子昂的詩《登幽州臺歌》 原詩: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661—702)文明元年(684)在洛陽舉進士參加對策考試,名列前茅。萬歲通天元年(696)陳子昂跟從武攸宜北徵契丹,他要求分兵萬人為前驅,不聽,又一再獻計,為攸宜所憎惡,被降職。詩人登幽州臺眺望,自傷遭遇,作此歌以寄託感慨。前面,望不見那些歷史上的奇才,後面,那些新的英雄還沒有登臺。宇宙無窮,暑往寒來,寂寞悲哀,淚流滿腮。
  • 當你孤獨的時候,讀讀陳子昂的這首詩
    但在《登幽州臺歌》這首唐詩面前,我們所經歷的孤獨,未免狹隘。詩的作者唐朝陳子昂,字伯玉。山河破碎,英雄末路。終於,在那個沙塵滿天的黃昏,他獨自登上了幽州臺。前方是漫無天日的沙塵,身後是被敵軍佔領的土地。他悲憤交加,可憐七尺男兒,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在這夕陽西下的幽州臺上,他高聲吟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歌罷,仰天長嘯,痛哭流涕!
  • 陳子昂登幽州臺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二十二字,天地為之動容
    曾兩次落榜,文明元年(684),這時他24歲,終進士及第,之後於垂拱二年(686)和萬歲通天元年(696)兩次從軍出徵,後因被武三思陷害,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蒼勁有力,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旖旎纖弱的風氣,對於初唐到盛唐詩風轉變,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歷史選擇了陳子昂,他光榮地完成了這個使命。
  • 陳子昂寫下這首《登幽州臺歌》,其原因是什麼?詩歌風格如何?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他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年輕時就具有浪漫主義的豪俠性格和改革政治的熱情。二十四歲中進士,曾任麟臺正字(秘書省典司圖籍的官員)和右拾遺(中書省諫官),並曾兩度從軍邊塞。有《陳子昂集》。陳子昂是唐初詩壇上著名的詩歌革新者。
  • 陳子昂送友出徵,這首詩鏗鏘有力,氣象宏大,撼動人心
    陳子昂的詩氣象非凡,意境豪邁,下面這首詩雖寫送別,卻別而無哀,迴環往復又積極向上,讀來別有氣韻,令人振奮,也是作者渴望建功立業、並有開創性思想風格的具體表現。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徵唐代:陳子昂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徵。王師非樂戰,之子慎佳兵。
  •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豪氣沖天還是滿懷孤獨?
    其實在首詩,大家應該都已經是可以『倒背如流』了。但小編實在是覺得這首詩,真的非常的令人震撼又感動。所以還是想要的大家在欣賞一下。想必看到小編的題目,大家已經知道,這首詩的內容了。那小編就先從寫這首詩的作者和創作背景來給大家說起吧。陳子昂,唐前期著名詩人,據史料記載:幼而聰穎,少而任俠,年十七八,尚不知書。
  • 陳子昂這首詩,前六句各自兩兩對仗,吐露對遊子即將遠行的哀怨
    陳子昂是唐代詩歌改革的先驅,主張漢魏風骨,反對六朝綺麗的詩風,認為詩文應該反映現實、具有諷喻託興的效果。他的詩風高昂清峻、雄渾蒼涼,語言深刻質樸。有《陳伯玉文集》十卷,《全唐詩》錄詩一卷傳世。下面我們讓來鑑賞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
  • 陳子昂詩歌獎抄襲事件:"誰是這首詩的作者一目了然"
    的帖子稱,剛獲得《遂寧日報·華語詩刊》第二屆陳子昂詩歌獎」的重慶詩人唐詩的作品《在暮色中趕路》,和另一位重慶女詩人金鈴子的作品《暮色多麼沉寂》多處雷同。一時間,獎項主辦方、爭議雙方均連發聲明撇清抄襲。但對向來被視為中國新詩重鎮的重慶詩人圈來說,這無異於平靜水面被投入了巨石……丟臉!醜聞!喧囂之下,本文將還原爭議經過並對話重慶詩人,看看他們怎麼說。
  • 品讀葉芝的一首詩,唯美溫馨,讀完久久難以平靜
    下面品讀愛爾蘭著名作家葉芝的一首詩,唯美溫馨,讀完久久難以平靜。葉芝的詩受浪漫和唯美主義的影響,演變出其獨特的風格。他早年作品風格華麗,善於營造夢幻般的氛圍。人過中年,詩人的創作風格更趨於現代主義。當年23歲的葉芝初遇美麗的女演員茅德·岡,不僅一見鍾情,而且一往情深。之後葉芝就一次次熱烈地向她求婚,卻一次次地被拒絕,但詩人對她的愛慕卻終身不渝。正是在這幾十年的愛的煎熬中,激發了葉芝創作的靈感。
  • 陳子昂的這首詩,短短二十二字,卻寫出了寂寞的最高境界!
    就這樣在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遭受打擊的情況下,他登上幽州臺,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登幽州臺歌》是陳子昂的一首古體詩,更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在這首詩中,我們能看到一位因懷才不遇而感到曠世寂寞的詩人形象。雖然它只有短短二十二字,卻將這種高遠理想和現實無常所引發的寂寞感,寫到了最高境界,讓後人難以超越。
  • 陸遊最有氣勢一首詩,讀起來慷慨激昂,讓人熱血沸騰,堪稱經典
    所以他將文字作為自己的戰場,寫了很多首與此相關的詩作,就連他在去世前所做的最後一首詩都是與此相關的。可以說他對於國家的這份熱愛,當真是讓無數人都感到感動不已,可惜朝廷的不作為讓他的滿腔熱血無法得以施展,這也是最讓他感到惋惜的地方。不過這卻並不能阻礙他創作的熱情,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首他非常霸氣的作品,這絕對是一篇難得的佳作,讀之使人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 杜甫最慷慨激昂的一首詩,以秋景抒懷自己的遭遇,這首詩氣貫古今
    蘇軾,但蘇軾不能用偉大來形容,我覺得對這蘇軾可以用&34;二字。這首詩寫於767年的秋天,當時他已經有56歲了,情況還是非常的窘迫。距離安史之亂結束已經有4年了,但是地方的軍閥又開始鬧事,全部在搶地盤。杜甫進入到了嚴武的幕府,依靠著嚴武本想過上一段穩定的生活,結果嚴武沒過多久就生病去世了。杜甫沒有了依靠,就只好離開已經住了五六年的成都,左小舟開始南下。
  • 這首詩氣魄宏大慷慨激昂,一展洪秀全理想抱負,卻壯志未酬成畫餅
    黃巢和洪秀全都留下了他們的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洪秀全的《劍詩》。先說說明的,是洪秀全確實有這麼一把寶劍,長三尺,他稱之為「斬妖劍」,一直隨身佩戴,用以自我激勵,他專門為這把寶劍寫了這首《劍詩》。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為家共飲和。
  • 陳子昂水平很高的一首詩,短短22字,便成千古名篇!
    《登幽州臺歌》的作者是初唐文學家陳子昂,寫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當時的陳子昂登上幽州臺,因為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便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陳子昂失意苦悶,但此詩卻寫得蒼勁奔放。
  • 當你發現,身邊沒有朋友可述說時,你會對陳子昂這首詩有感嗎
    唐朝詩人陳子昂曾寫了這樣一首詩,雖然這首所寫的意境是作者處於人生的低谷時所寫,但是在愆衍的眼中,這首詩同樣也述著自己的孤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這首詩是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時的所寫,但是全詩卻沒有提到幽州臺一個字,但是卻寫出自己的孤寂之感。前兩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說的是沒有見到古代賢人的前來指點迷津,而後來也沒有見到後輩有能力給予支持。
  • 《慶餘年》範閒殿前吟詩百首,為何停在了陳子昂這首詩?編劇高明
    會停在這首詩上,很多人以為是偶然,其實不是,念這首詩時鏡頭給了一個宮殿外的全景,很多人沒看懂。讓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陳子昂的千年經典,就明白了:《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影響李白和杜甫的詩人,欣賞陳子昂 10首詩,感受蒼勁有力的詩風
    在初唐詩人中,除了「初唐四傑」外,還有一位詩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陳子昂。陳子昂是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他的詩蒼勁有力,寓意深遠,不僅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詩風,還對盛唐張九齡,李白,杜甫產生巨大影響。
  • 孟浩然的這首詩,寓意深遠,讀完回味無窮
    他寫的《晚泊潯陽望廬山》,和其他的遊玩詩雖有相似之處,但卻加進了虛實結合。下面我們就來賞析一下這首詩,感受孟浩然筆下的美。這首詩是在孟浩然回家路上遊玩山水時,路過九江,看到九江的美景,而詩興大發所做出的作品。一望無際的江水,看不到任何東西,只有不停地揚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