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匯集著名建築師朱鉳及眾多國內外藝術家優秀作品的藝術展—「記憶的形狀」即將正式開幕,本次藝術展是2020年華僑城文化旅遊節「五大體驗」—文化藝術板塊主題活動,也是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竣工後首次亮相。
作為華僑城北方集團長期公共藝術計劃「移動的美術館」在淄博的一次落地,策展團隊甄選具有時代性和話題性的藝術作品,結合中國當代藝術史重要課題,對公共藝術項目在城市居住群中的實踐提出了新的構想。展覽將免費對公眾開放至10月11日,歡迎前來參觀。
展期:2020年9月26日-2020年10月11日
參觀時間:10:00-16:30
地點:淄博市高新區魯泰大道以南、魯山大道以東,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
「記憶的形狀」在淄博的展出由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淄博華僑城共同主辦。共邀請七位藝術家,展出的作品門類包括繪畫、雕塑、裝置、攝影等。展覽遵循主題「記憶的形狀」,以「記憶」這一抽象概念為線索,從個人、集體、城市三個角度出發,邀請公眾思考個體記憶、群體記憶與記憶載體之間的聯繫。參展作品從多個角度思考記憶與空間的關係,包括對於建築群興衰的反思,對空間存在感的重新定義,以及通過繪畫和攝影等視覺媒介對人類生存之所提出新的構想和規劃等。
通過個人、建築和城市三種思考角度之間的相互對話,此次展覽期望將抽象記憶概念的實體化過程展現出來。首先對於藝術家而言,記憶即個人經驗,促成了藝術作品的產生。法國社會學家莫裡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首先提出了「集體記憶」的概念。他強調記憶的公共性,對個人記憶的討論必須考慮社會、群體等因素對個體的影響。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則將具有記憶性的場所稱之為「記憶之場」(Les Lieux de Mémoire),認為某些建築結構,例如博物館,可以將抽象的記憶「檔案式」地儲存起來。同理,城市是人們生活的場所,也是人類文明和歷史的重要承載者。城市中的建築代表著一種存續。這種存續,就像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所說的, 將「被遺忘的年代與未來時代聯繫在一起」,並以此在這個飛速躍進的時代裡維繫一種持續性和認同感。
展品:消失的家園 藝術家:盧昊
展品:剩山 藝術家:關晶晶
作為即將承辦本次展覽的淄博華僑城藝術中心,是現代城市中融合公共活動與人文藝術傳播的創意性空間。作為華僑城在淄博的文化藝術展示項目,以推動公共藝術的交流、發展和研究為主要方向,關注藝術的實驗性以及跨學科的創新力量。長期致力通過展覽、教育、收藏、研究工作,實現公眾與設計、藝術和文化的連結。「記憶的形狀」藝術展希望將淄博特有的齊文化與探討「記憶」的相關藝術史課題並置融合,通過創新實踐的模式對公共藝術空間作進一步的研究和規劃。
未來,淄博華僑城還將繼續推進公共藝術項目及各項藝術活動的落地與展開。這些活動將根植於城市本地文化,對人文藝術活動展開多元的探索與思考,著重發揮公共藝術項目與大眾間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