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哪一天能一起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2020-12-17 小何尖尖

上禮拜間接地和一位我很想關心的朋友通上了電話,一開始他聽不出來我的聲音,他說,我真的聽不出來啦,你告訴我你是誰?當我再講一些話之後,他才分辨出來,原本愉悅的口吻也帶著一點怎麼會是你的錯愕。

我想,我一定是做了一件很糟糕的事,自以為是的關心造成了他的負擔,他想拋開、想遺忘,想努力過著很好的生活,而我卻偏偏驚擾了他的心情。

我知道,很多事情和我想的已經不一樣了,但是,我卻在那時想起了蘇軾那首「水調歌頭」。蘇軾在最後寫著: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他想告訴弟弟,就算我們已經分離兩地這麼久的時間,但沒關係,只要知道你能健健康康的活著,我們抬起頭,看見的都是同一個圓潤皎潔的明月,這樣我就很欣慰了。

那一天,我和蘇軾有了同樣的心情。我想,只要他和他的家人能夠平安健康,即使相隔遙遠,若哪一天能一起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相關焦點

  • 鄉村的生活,抬頭看見了月亮
    田園的風光,是自然清新的美,田園上的空氣,都是乾淨透明的,一抬頭,看見了月亮。「月是故鄉明」,小時候的月亮,很圓,我們可以搬一張凳子,坐在老屋前,聽爺爺講故事,看父親拿著旱菸袋,使勁吸菸。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好不容易停歇下來,能在月亮下閒聊,在最輕鬆不過的事情了。父親說:「我們的日子,靠天吃飯。今晚的月亮,這麼亮,明天一定是個好日子。趁著天晴,趕緊去收割稻子。」
  • 月亮與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月亮與六便士》幾天前看完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真不愧是經典小說,看完後餘味回甘,如餘音繞梁般美好。剛開始看時,並沒有吸引到我,看了幾章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完全沉浸在毛姆描繪的那個世界中,無法自拔。就像高曉松所說,無關乎有錢沒錢,天上那輪永遠免費的月亮,就是詩和遠方。月亮和六便士伴隨我們一生,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月亮在西方有很神聖崇高的意義,「月亮」代表的是美好的理想和不被物質世俗所羈絆的真正愛情,是詩和遠方;「六便士」代表的是殘酷的現實和世俗的物質。
  • 《月亮與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觸不可及,代表崇高的理想;而六便士卻觸手可得,六便士象徵著那懶以生存的物質基礎。01.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情況下,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只顧地上的六便士,卻忘了天上的月亮。02.理想的捍衛需要膽量和勇氣,不能為之捍衛的東西都不是理想!
  • 我的遠方在天上,那裡是月亮的家鄉
    1這幾個夜晚都很明亮,讓我一直惦念月亮。我為她寫的詩,為她撰的文,都沒能如願完成,讓我不時感到沮喪。我渴望今夜是十五,明夜是十五,後天還是十五,每個夜晚都是十五。十五的月亮,唱起來悅耳動聽,看起來美輪美奐;十五的月亮,總是令人思念遠方。我的遠方,就是天上。因為天上,是月亮的家鄉。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白玉盤,多麼圓潤純潔!然而曾幾何時,月亮成了我的圖騰。無論是秦時明月,還是漢時明月,在我心中,只有一輪明月。月亮的心像玉,我的心像冰,玉潔冰清,是我們共同的格調。
  •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大學生書籍推薦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月亮與六便士》在眾多看過的小說中,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是我比較偏愛的一本,其實剛開始看的時候並沒有感到特別吸引眼球,在耐心看了一部分之後便逐漸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 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我抬頭看見了月光。
    再讀《月亮與六便士》讓我感觸頗深,這本書也是常年佔據必讀榜和棄讀榜前十名的書,可謂名聲在外,卻讓大家愛不起來。可是老思已經是奔四的人了,全部繪畫儲備就是在夜校學了一年畫,並沒有流露出驚世駭俗的天賦,反而顯得很笨拙,您都這個歲數了,也就這個水平你能不能別畫了?能不能安心地過你的小日子?
  • 好書推薦丨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作者介紹斯伯裡·薩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1965年12月16日),美國小說作家、演員。經典作品有戲劇表演《圈子》,經典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經典短篇小說《葉的震顫》、《阿金》等。
  • 2019年2月月亮最圓是哪一天 元宵節超級月亮時間幾月幾日
    2019年2月月亮最圓是哪一天?2019元宵節會出現超級月亮嗎?2月19日元宵節我國賞月最佳去處分享。  2019年2月月亮最圓是哪一天?明天就是元宵節了,從小到大我們都知道每年月亮最遠的時候都是正月十五的月亮最圓,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你超級月亮是不是說的就是元宵節呢。
  • 《月亮與六便士》:他抬頭看見了什麼?
    01翻開《月亮與六便士》,在以「我」為敘述者的視角下,「我」得以窺探到一個後天畫家的人生,雖然沒有詳盡到事無巨細,但足以給人勾勒出一個十分強烈而鮮明的形象了。你要知道為了你我什麼都願意做,你不會還再因為我的話耿耿於懷吧?我不是有心的,我錯了,我肯定是哪根筋搭錯了才會跟你置氣。」斯特裡克蘭回他:「去死吧。」儘管在病中,斯特裡克蘭依舊一副盛氣凌人的刻薄模樣。
  • 「人人低頭俯拾地上六便士,而他抬頭看見了藝術的月光」
    「人人低頭俯拾地上六便士,而他抬頭看見了藝術的月光」 若非黃土白骨,我會守你百歲無憂。 銀河好像譁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了下來——《雪國》 人人低頭俯拾地上六便士,而他抬頭看見了藝術的月光。
  • 外賣大哥抬頭看見月亮
    我給你錢!」女兒家的日子也不寬裕,他安慰她,「我在家裡悶,騎車出去玩」,還在路上拍花花草草的視頻發過去。剛開始,送外賣的確像旅遊。看見風景好的地方,王計兵就停下車,花十幾分鐘轉悠一圈,寫寫詩,一天下來只跑十多單,賺幾十塊錢。現在不一樣了。一旦開始,送單就是當前最緊要的事情。最多的一天,他送了48單;每單的配送費是4-8元,靠送外賣,他一個月能掙五六千。
  • 《奇蹟的碎片》:我的月亮,好像從天上跳了下來
    「遇見陳澍那天,我以為我在瀕臨死亡的邊緣看見了奇蹟的碎片,後來我才發現,他就是奇蹟本身。即便身陷泥潭,我也忍不住抬頭仰望了月亮。」--林聽雨。這段話也是書名的意義。真的是非常壓抑的一篇文,就是我說看得窩火的那個故事,青少年可能會受到的傷害,幾乎都在聽雨身上發生了,陳澍也經歷了很多。
  • 你還能看見月亮嗎?——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如果有一個人,年過四十,有著穩定的工作,有在一起17年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忽然有一天離家出走,去追逐理想學畫畫,又會被如何看待呢?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就講述了這樣一個「離經叛道」的故事。月亮指理想、藝術,而六便士則是現實、生活,受此啟發的毛姆以畫家高更的生平為素材寫就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小說1919年一經出版,就在歐美引起了轟動。今天這句評論已經被化用為「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 夜讀|《月亮與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12.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13.只有詩人或者聖賢才會堅信,在瀝青路面上澆水,百合花會生長出來回報他的辛勤付出。14.只要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的。
  • 《月亮與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無疑是最瘋狂、最耐讀的一部。「月亮」和「六便士」,這兩個一正一反、又充滿象徵意味的意象同時出現在書名裡,共存著、博弈著,共同構築成了這部偉大的經典。《月亮與六便士》是以法國著名的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創作的。
  • 滿地的六便士,吉利抬頭看見了「月亮」
    期待所有中國汽車品牌一起努力,開啟『用戶定義汽車標準』的顛覆時代!」 一番言辭,將發布會現場的熱情點燃,而後安聰慧滿帶笑容的將目光引導至身旁兩側——顏色不同的星瑞——這是這位吉利汽車總裁、CEO剛剛講演內容中的主角。
  • 月亮和六便士:當滿地都是六便士時,你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 關於超級月亮的文案:抬頭仰望,別浪費了今晚的月光
    今晚的月亮很圓,但是再圓也沒有你的臉圓。Tonight's moon is round, but it's not as round as your face抬頭仰望,別浪費了今晚的月光。想駕著小小飛船,撿拾宇宙中細碎的星光,在每一個溫柔的夜晚,拼湊成月亮的漁網,掛到你的床頭。
  • 如果不是月全食,你有多久沒抬頭看過月亮了
    等回到家已經十點半了,從窗戶上望去,月亮已經恢復成了大圓盤的模樣。明亮的它遙遙地掛在天上,很容易讓人想起「永恆、亙古、神秘、傳說」一類的字眼兒。飯桌上觥籌交錯,他們在談論項目、工程,談到政治和有關單位的新政策,談到明年的行業風向,只有孩子們在談論月全食。有個上初中的弟弟幾次三番想往外面跑,跟他媽媽說:「我去看下月全食。」他媽媽按住他,低聲命令道:「坐好!
  • 在低頭撿起六便士的間隙,抬頭看看月亮
    前段時間無意中看到了英國小說家毛姆的代表作品《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是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小說講述了倫敦一位40多歲的證券經紀人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德,突然拋棄一切離家出走,放著榮華富貴物質享受不要,用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的餘生,追求著繪畫夢想的故事。這個故事的靈感來源其實是著名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毛姆以此描摹出了一個離經叛道,生前被人唾棄,死後卻備受推崇的畫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