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鮮花、一盤水果、三炷清香,是市民陳先生近10年來清明祭祖的「標配」。在很多市民對綠色祭掃概念仍較模糊的時候,陳先生便採取了這種低碳祭祖方式。近10年過去了,陳先生感覺到,身邊越來越多人接受並選擇用生態祭掃方式緬懷逝者,「紙錢+燒鵝」逐漸被「鮮花+水果」取代。
昨日,陽江市迎來清明祭掃高峰。全市各祭掃場所共接待祭掃群眾約40萬人次。市殯儀館工作人員介紹,厚養薄葬、綠色祭祖的氛圍逐漸形成,半數市民選擇鮮花祭掃。
鮮花祭掃佔「半壁江山」
昨天是「正清日」,市殯儀館工作人員鍾石玉5點多便起身,迎接這個祭祀高峰日。儘管做了充足準備,但清晨的現象還是讓她頗感意外。「我們6點半開門上班的時候,外面前來祭祀的人已排成長隊,不少人還手持鮮花,這種現象是往年沒有的。」
市殯儀館大門打開後,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陳先生便和親人一起,來到石豬山公墓墓園開展祭掃活動。清理一番祖先的墳墓後,陳先生將花束擺放在墓碑正前方,隨後拿出一個用錫紙做成的盤子,裝上4個蘋果,一捧橙子和餅乾,放在花束旁。再倒滿三杯酒,配上三雙筷子後,他掏出三炷香,用打火機點燃,便開始祭祖。
這種簡樸而不失肅穆的祭掃習慣,陳先生延續了將近10年。他告訴記者,選擇用「鮮花+水果」的方式祭奠先人,看好的是便捷。「清明掃墓就像探親一樣,重在心意而不在物品貴重。如果用燒鵝或燒豬祭拜,一方面提上來會比較沉重,另一方面,需提前一天挑選準備,甚至自己烹煮,很費事。」
當前,「水果+鮮花」已成為越來越多陽江人清明祭掃的「標配」。「現在選擇用鮮花和水果祭奠先人的市民,差不多佔據掃墓人群的一半,隨著80後一代逐漸成長為社會主力軍,綠色祭奠方式將贏得越來越多市民的接受和認可。」鍾石玉說。
厚養薄葬漸成風尚
在市殯儀館祭拜區的入口處,矗立著兩尊雕塑。左邊的雕塑,講述的是漢文帝劉恆為臥病的母親親嘗湯藥的故事;右邊的雕塑,講述的是孔子的學生曾參家中來人,他的母親不知所措,齧己手指,他感知心痛,立刻返家的故事。
用雕塑講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是當前陽江市對文明祭祖進行宣傳的途徑之一。隨著低碳祭掃宣傳工作的持續開展,厚養薄葬、綠色祭祖的氛圍逐漸形成。
李先生在東莞某企業上班,除清明祭祀外,他的家族還保留著一個習慣:每年都會找個大家有空的日子,將先人的骨灰請出來,一家子圍坐在一起,跟「祖先」聊這幾年家裡的變化、工作的情況等。「一方面表達了對先人的緬懷和尊重;另一方面,多了一個與親人溝通、關愛親人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激發自己對未來工作的熱情和鬥志,讓父母以後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鍾石玉在殯儀館工作多年,近幾年,她明顯感覺到,文明、綠色的祭祖習慣正在越來越多市民中形成,她對這種轉變感到無比欣慰。「厚養薄葬是一種美德,相比逝後攀比,我們更提倡多一些生前關愛。」
昨日,陽江市各祭掃場所共接待祭掃群眾約40萬人次,沒有發生突發事件、責任事故和有效投訴,清明祭掃平安有序。為確保車輛暢通,市殯儀館附近今年共新增2個停車場,共1200個停車位,大大緩解了交通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