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狀元」最初不是官方稱謂

2020-12-13 冷知識公社

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歷經近1300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科舉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科舉考試,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徑。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他們各顯千秋,趣事百出。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在唐之後逐步加以完善,直到明清才正式確立。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進士的第一名。它為什麼叫「狀元」而不叫別的呢?原來,唐朝的科舉考試結束後,要由主考官將錄取檔案交到門下省,再由門下省寫成狀子,呈報給皇帝恩準,這份狀子裡的頭名當時叫「狀頭」。這本是朝廷官員在完成例行公事時使用的專用術語。後來人們覺得「狀頭」太不雅,於是改稱「狀元」了。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學子臥薪嘗膽、懸梁刺股、死鑽八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

狀元就是類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呂蒙,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和、張謇等。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但大多數的狀元,因為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為,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榜眼

「榜眼」,是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榜眼」之名要晚於「狀元」,終唐一代,沒發現有這個稱謂。

實際上,榜眼這一名稱是民間的習慣用語,並非官方用語。在朝廷正式發放的金榜上稱進士一甲第二名。

榜眼之名始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據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中考證:「北宋時第三人亦呼為榜眼。蓋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其後以第三人為探花,遂專以第二人為榜眼耳。」

探花

「探花」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

唐朝的新科進士放榜在每年的春季,此時正是京城長安杏花盛開的季節,新科進士為了盡情慶賀自己中第,要舉行一場遊園盛會,稱為「杏園宴」。挑選進士中兩名年少英俊者為「探花使」,負責到各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於是這兩個人便被稱為「探花郎」。也就是說,唐朝的「探花」只表示一榜進士中年齡最小的兩個人,與殿試取得的名次沒有任何聯繫。

這個詞在五代、北宋時期出現極少,因為五代和宋朝時期的都城裡都沒有「杏園」,自然也就沒有探花郎了。探花什麼時候被作為進士第三名代稱的,這是個很難確切回答的問題。據清人趙翼的《陔餘叢考》推測,大約從明朝開始,狀元專指殿試第一名、榜眼專指第二名、探花專指第三名,才最終成為定式。

相關焦點

  • 科舉時代的狀元以及「狀元文化」
    狀元是科舉制度的特有產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狀元不僅僅是一種科場稱謂,在各行各業中受到追捧,並引申出了一種「狀元文化」,這種文化符號在建築、飲食、戲曲等領域中皆有所體現。至20世紀初,當科舉制度被唾罵為與纏足、鴉片、納妾一樣腐朽落後的東西,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後,狀元文化依舊閃爍著奪目的光彩。
  • 一棟樓讓你了解科舉制度,從底層童生開始往上排,頂樓卻不是狀元
    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科舉也就停留在「熟悉」的階段,要真說一個五四三,大概也就對「狀元」一詞最為熟悉,而有一棟樓就是以科舉制度為主題排布,言簡意賅地說明了科舉流程,這便是位於達州宣漢巴山大峽谷的狀元樓。剛進門除了可以看到「科舉考試流程圖」以及「四川狀元名錄」外,最顯眼的就是正前方的「童生」二字,這童生可不是指的是小朋友,而是指未考取秀才之前又習舉業的讀書人,即所謂的「士子未入學者,通謂之童生。」
  • 走近桂林狀元廊,告訴你科舉制度下,桂林曾出現的過八位狀元。
    桂林狀元廊位於桂林逍遙樓與東西巷之間。長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展示,自科舉制度以來,桂林曾出現的八位狀元。一部分展示科舉制度考試及中舉後的各種行人狀態。我國在實行科舉制度的1300年間廣西出了12位狀元,其中桂林就佔八位。
  • 狀元:千年科舉的特殊符號
    科舉,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對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廣泛影響,很少有一種制度能夠和它相比。比如,深深滲透到中國人思想和血液中的狀元文化就是一例。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現代高考制度和過去的科舉制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 從清朝狀元看古代科舉制度
    自隋至清,科舉考試制度在中國存在了1300多年。近人在審視這項制度時,多指責它對貧家子弟的排斥,揶揄八股時文耗士子精力於浮文,譏諷登科仕進之人不識兵刑錢穀為何事。對於從這套制度中艱難競奔、脫穎而出的狀元,往往持鄙夷的態度,認為他們有虛名而無實學。
  • 為什麼在古代科舉考試前三甲中,有人中探花比中狀元還要高興?
    眾所周知,自隋朝開始,科舉制就成為了我國古代選拔人才一項重要的制度。科舉制發源於隋朝,在唐、宋、明朝持續發展、完善,並在明朝達到鼎盛時期。科舉制度作為封建時期一個相對比較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促進了社會人才的流動,有利於打破相對的階級固化,讓有才能的寒門子弟也能進入官場施展自己的才華。在科舉制度初期,它展現了勃勃的生命力和進步性,儘管後期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人的思想和創造性,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但仍不可否認科舉制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 科舉制度真正完善、鼎盛的明朝四級科舉制度具體是怎麼樣的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實行,一直到清朝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的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總共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官方用來選拔人才的制度。科舉制度到了明朝才是最為完善是時期,進入了鼎盛時期,一度發展到了頂峰。
  • 狀元也叫翰林院修撰,科舉制度最大的特點是公
    而狀元之才乃是國家最大的人才。與清代相比,明代對狀元是比較看重的。一般情況下,三鼎甲都安排在京城擔任比較清要的職務,提升的機會也多。只是在得罪皇上或當權要人時才被貶為地方官,而且這種懲罰時間都不長,很快又調到南京,或直接調入京城。
  • 唐朝狀元鄭冠:中國科舉制度中僅有的雙科狀元,到底有多牛
    為什麼說他在科舉考試上的成就無人能及,這就要從科舉制度說起。科舉這個名詞,大家並不陌生。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在唐朝得到發展,直到清朝最後一次科舉,在這一千多年時間裡,歷史上總共產生了文科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
  • 古代科舉等級制度
    科舉是我國古代首創的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 此女被稱作中國科舉史上唯一的女狀元,可惜狀元身份一直存在爭議
    所以,在科舉制度推行的前一千兩百年間,沒有一位狀元是女子。至於明代徐渭雜劇《女狀元》中的黃崇嘏以及清代才女陳端生筆下《再生緣》中的孟麗君等人物,不過是古代女權主義者的臆想產物。好在歷史最終滿足了那些人得胃口,在科舉制度臨終前的最後一百年間,誕生了一位女狀元,從而填補了歷史的「空白」。
  • 唐朝科舉中的狀元都是什麼家世出身?
    隋朝創立科舉制度後,唐朝不斷完善科舉制度。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相對於之前的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了一段唐代故事:「太宗在,登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古代科舉的「另類」狀元,考第一未必是狀元,狀元也能當皇帝
    而在古代科舉場上,也是「意外」頻出,考第一未必就是狀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科舉的「另類」狀元們。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今河北肅寧人,光緒三十年狀元。劉春霖中狀元的第二年,清廷正式宣布廢除科舉制度,因此他成為科舉史上最後一位狀元。關於劉春霖中狀元,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這點我們後面再說。
  • 「高考制度」的前身「科舉制度」科普及各個等級功名的福利
    如今正處於2018年高考時間,趁著熱度今天小編就給各位看官說說高考制度的前身科舉制度,以及各個等級考生有哪些福利和權利。科舉制度開創於隋唐時期,但是隨著時代的變更,科舉制度也在不斷調整。而在明朝達到頂峰,最為完善。
  • 科舉制: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監生和狀元都是什麼級別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1300年左右。科舉裡的狀元、秀才等名次,直到今天還掛在中國人的嘴邊。 1、童生 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 什麼是科舉制度,帶你詳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與新型士人的出現 科舉制度,並不是宋代才有的。它是從隋煬帝大業五年開始,在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的過程中廢除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整整持續了1300年的時間。什麼是科舉 現在,我們經常把科舉和高考相提並論。實際上,科舉的考試和高考完全是性質不同的兩類考試。現代的高考其實決定的是你進哪一所大學,是在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科舉不是這樣,它認定了你教育的環節已經完成了,現在參加科舉的人是要進入官僚隊伍的。
  • 簡述明朝科舉制度 「鄉試」不是「鄉裡考試」
    簡述明朝科舉制度 「鄉試」不是「鄉裡考試」   偶翻一本講陳白沙的書,見其中寫道:「20歲那年,陳白沙參加鄉裡的考試,取得了第九名」又說:「第二年,陳白沙來到了北京,他參加科舉考試,成了進士,獲得了進入國子監(明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讀書的機會。」
  • 古代科舉「狀元」和今日高考「狀元」的區別!高考,只是一個經歷
    古代科舉「狀元」和現代高考「狀元」區別可是很大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經歷唐代後逐步完善、成熟,成為封建社會朝廷選拔官吏的重要方法。千年科舉,培養了歷代人們普遍的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讀書人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取功名。不想入仕途的讀書人少之又少。各個朝代科舉制度具體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只有舉人以上才有做官的資格。而只有通過會試考試,獲得進士資格,才能真正進入仕途。
  • 科舉史上最慘狀元,因試卷打不開成了第四名,替補狀元卻成了宰相
    科舉考試,在隋唐時期得到了人們的推崇,而當時作為一個選拔人才的制度,整體來說還是比較公平的,而在科舉考試中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則是探花。而最後一道考試就是「殿試」,由皇帝來親自審閱文章,而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科舉史上最慘狀元,因為試卷打不開成了第四名,替補狀元成了宰相!那麼他究竟是誰呢?下面就讓小編一起來帶大家看看吧!其實在古代的時候,第一到第十名的位置已經被定好了,這是需要過皇帝的一下手,只要是沒有什麼特殊情況,名次都會按照主考官的意願來。
  • 探密好玩有趣的中國科舉博物館,尋訪中國科舉制度的前世今生~
    由於世事變遷,科舉制度被廢,江南貢院日薄西山,好在後來國家接手,重新規劃設計,搖身一變成了今天的中國科舉博物館,也是中國唯一一座反映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專業博物館...,原來科舉博物館不是地上建築,而是地下建築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