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是中國強大起來的必經之路,科技創業是未來三十年中國發展的主旋律。」在1月3日舉行的「硬科技媒體行」活動上,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博士、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說道。
「硬科技媒體行」由中科創星主辦,活動聚焦硬科技發展,吸引了30多家媒體和來自中科院的十家硬科技企業到場參與。
硬科技,時代的必然選擇
米磊在活動上做「硬科技改變世界」的主題分享。
米磊於2010年率先提出「硬科技」概念,硬科技是以光電晶片、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製造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是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才能形成的原創技術。具有極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複製和模仿。
他認為,人類發展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硬科技發展史。從機械化時代到電氣化時代,再到信息化時代,每次時代更迭都由科技而生,改變社會生產方式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現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經來臨,人類社會向智能化時代邁進,以光子集成、人工智慧、基因編輯、腦科學等技術為代表的硬科技將深深影響社會發展。
米磊認為,硬科技是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源動力,「人類社會每個新階段,都緣起於新的知識系統出現,從而帶動經濟系統發展,再推動社會系統運轉,然後社會系統又會反推知識系統更新,三者如車輪一般循環轉動,帶領時代進步。」
目前,中國的科研投入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率很低,這導致科技創新無法很好地轉化為經濟增長引擎。中國到目前為止,科研創新的主力軍還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很長一段時間內,創新的主體還不是企業。所以打通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連接,才可以有效提升科技創新驅動效力。中科創星,源起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就是幫助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到產業。
與會人員參觀了硬科技展廳,展廳展示了中科創星圍繞中科院所作的科技成果轉化的部分成果。目前,中科創星已經與中科院27家院所77家企業進行了產業化合作,並與中科院自動化所、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分別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科創星構建的「研究機構+天使投資+孵化服務+創業培訓」特色鮮明的科技創業體系,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硬科技早期投資,專業賦能硬科技企業
中科創星成立六年來,深耕硬科技領域投資,通過股權投資和孵化服務,提供資金支持和管理指導,為科技創業者保駕護航。
在硬科技投資的各個階段,早期投資顯得尤為重要。米磊表示,硬科技早期投資的考驗在於專業和耐心。專業度體現在需要對科技和產業的發展方向進行雙重判斷,同時更需要在經營管理層面為科技企業賦能。對耐心的考驗,則是由科技創新的「指數型增長」規律導致的,硬科技企業前期投入大、增長慢,突破成長節點後則會迅速成長,耐心資本尤為重要。所以硬科技投資需要「看得準,投得進,幫得上,耐得住」。
隨著科創板的推出,硬科技企業的投資鏈條逐步完善。米磊認為,硬科技是骨頭,實體經濟是肌肉,虛擬經濟是脂肪,金融是血液。國家經濟健康發展核心在於強肌壯骨,避免脫實向虛,而金融作為血液是國家經濟強肌壯骨的重要基礎。設立科創板就是從宏觀建構上將金融創新和科技創新統籌起來。
中科創星於2013年發起成立國內第一支專門針對硬科技的天使投資基金,目前管理10支基金,總規模突破53億元,投資280多家硬科技企業,投資領域覆蓋光電晶片及光學領域、人工智慧及信息技術、生物醫療、先進位造、商業航天等,已形成光電晶片、航空航天、人工智慧等產業集群。
活動上,十家來自中科院的硬科技企業做了展示。
其中,中科微精是依託中科院「西光所」模式,由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及雷射領域優秀人才共同組建的典型「硬科技」企業,主要致力於高端雷射微孔加工裝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及代加工服務。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工程及國民經濟主戰場對極端製造的需求。中科微精團隊結合自身優勢,突破了一批制約超快雷射微孔製造工業化應用的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和重點工藝,打破國外關鍵技術嚴密封鎖,開發出系列化超快雷射微孔精細製造裝備,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注入新的創新驅動力。
中儲國能是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1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的產業化公司。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自2005年開展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研發,原創性地提出了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擺脫了傳統系統依賴大型儲氣室和化石燃料的技術難題。建成了我國物理儲能領域首個國家級研發中心「國家能源大規模物理儲能技術研發中心」。突破了1-10MW系統關鍵技術,於2013年建成國際首套1.5MW超臨界壓縮空氣儲能示範系統,系統效率達52.1%。於2016年建成國際首套1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示範系統,系統效率達60.2%,為全球壓縮空氣儲能系統最高效率。於2017年啟動1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工作,目前已完成系統及部件設計,設計效率達70.4%,正在開展部件加工及示範項目建設工作。
國科天迅起源於中科院空間技術中心,技術研發始自2007年,公司成立於2015年,專注於軍民兩用的高可靠光纖通信產品及系統解決方案研究,產品主要用於火箭、飛機、艦船、無人駕駛車輛等高可靠領域的通信和控制系統。公司基於國家載人航天工程,開展FC-AE-1553光纖總線協議這項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先後攻克了多項核心技術,將上一代高可靠通信總線的速率從1Mbps提升至4Gbps,實現了核心技術的完全自主可控。公司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經入選中關村高精尖產業項目,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光纖總線產品的唯一供方,是國內唯一一家可以提供FC-AE-1553整體解決方案的公司,整體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中科馭數孵化於中科院計算所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性地提出「軟體定義加速器」方法,相比於「瑞士軍刀」型的通用計算架構,中科馭數的「手術刀」型領域專用計算架構,在眾多通用計算架構不能滿足性能和功耗要求的特殊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馭數針對現有大量計算密集型應用在通用伺服器平臺上的執行效率低、擴展成本高、性能升級難的痛點,研發了領域專用加速器架構——KPU(核處理器架構),實現兩個數量級的算力提升。
中科慧遠是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孵化的一家專注於工業外觀檢測的科技型創業公司。公司核心團隊在計算機視覺、精密微裝配等方向有深厚的積累及創新性系列成果,其成果已在中國十二五「神光」系列重大裝置中得到成功應用。當前中科慧遠主要專注於手機蓋板玻璃檢測方向,具有多項成熟技術與軟硬體系統,實機性能指標全球第一。未來將繼續瞄準工業外觀精密檢測在智能製造中的應用,為中國從「製造」向「智造」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九天微星成立於2015年 6 月,是國家高新技術和中關村高新技術「雙高」企業,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的航天技術創新應用服務商。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在技術實力、團隊規模、市場能力等多維度,九天微星已成為中國商業航天的業界翹楚,榮獲科技部第六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網際網路行業總冠軍,入圍 2019《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TR50 榜單。公司主營業務分三大板塊:衛星整星研製及在軌交付服務、天地一體化通信解決方案、航天 STEAM 教育。
中科聞歌創立於2017年,創始團隊均來自中科院自動化所科研團隊,公司面向泛媒體大數據和內容安全領域,提供多語言、跨模態和深度認知智能的大數據系統、服務與解決方案,在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傳播計算方面有十餘年技術積累,形成了「天湖」AI 智算平臺、 「聞海」媒體數據云、「紅旗」智慧媒體雲和「聞思」諮詢報告服務的產品生態體系。公司累計服務政府和企業客戶200餘家,並與多個部委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中科微針由來自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高雲華研究員團隊創辦。高雲華研究員是全球領先的微針給藥研究和產業化專家,早在2008年即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單晶矽微針給藥的產業化。 2018年5月成立中科微針進行全新一代可溶解微針給藥的產業化, 2019年6月中科微針在全球率先實現可溶解微針的大規模產業化量產,並取得巨大的市場效益。
中科天塔於 2017 年成立,是集太空飛行器測控管理服務、空間信息管理與應用服務為一體的商業航天平臺公司。中科天塔以航天領域多年的科研、技術和人才優勢為基石,在商業航天領域向客戶提供包括航天工程解決方案、商業遙感載荷研製、地面測運控系統建設、衛星運維服務以及標準化貨架產品。「航天雲立方」是中科天塔 2019 年全新推出的產品,圍繞太空飛行器測控管理、空間信息管理與信息服務,建設的太空飛行器測控管理與空間信息應用服務平臺。
中科望遠成立於 2016 年,是一家以軍民融合為創新技術理念的結合人工智慧技術提供整套解決方案的服務商,是已經取得國家高新證書和中關村高新證書的「雙新企業」,同時也是國家安防協會和北京市安防協會的會員單位,已通過國家安全防範一級的認證。中科望遠是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發技術成果轉化的平臺。結合公司自主研發的人工智慧技術 , 開發出數套整體解決方案。目前已獲得和通過審核的專利和軟體著作權共計40餘項。我們立足智慧機場建設,為大民航發展提供有為保障。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