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3日 13: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陸航
字號內容摘要: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副校長陳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本網記者陸航/攝中國社會科學網兩會現場訊(記者陸航)當前,科技創新正在成為重塑世界格局、創造人類未來的主導力量。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副校長、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超提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硬科技」是國家科技實力的標誌,是國之重器和利器,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陳超建議:第一、將「硬科技」上升到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制定國家級「硬科技」發展戰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原創性成果。第三,完善「硬科技」發展政策、優化環境,為科研人員減少羈絆束縛,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優化扶持方式,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關鍵詞: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核心技術
作者簡介:
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副校長陳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本網記者 陸航/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兩會現場訊(記者 陸航)當前,科技創新正在成為重塑世界格局、創造人類未來的主導力量。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副校長、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超提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硬科技」是國家科技實力的標誌,是國之重器和利器,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在核心技術上追趕超越、掌握先機,把事關國家發展的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已刻不容緩。他建議將「硬科技」上升到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制定國家「硬科技」發展戰略。記者就此話題採訪了陳超委員。
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副校長、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超作為在聯組會上發言的8位委員之一,向總書記介紹了「硬科技」不只是技術過硬,還體現對經濟發展要提供硬支撐,對國家和城市的競爭力提供硬實力。
陳超委員告訴記者,所謂「硬科技」,就是以航空航天、光電晶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信息技術、生命科學、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關鍵領域高精尖科技,是對民族復興、對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程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關鍵性技術。「硬科技」區別於網際網路模式、是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形成的原創技術。「硬科技」具有高門檻、難以被複製和模仿,需要五到十年以上的積累才能形成。「硬科技」強調自主性、原創性、核心性,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連,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抓手。
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力更生。今年兩會期間,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熱映,影片展示了我國在橋、水、陸、港等一大批基礎建設工程上的輝煌成果,這些成就離不開自力更生和科技創新的支撐。「硬科技的概念誕生於西安的光機所。」陳超介紹,「硬科技」是和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視和關心分不開的。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調研時對科研人員說,轉方式調結構,首先是創新驅動。我們的科技創新同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當年我們依靠自力更生取得巨大成就,現在國力增強了,我們仍要繼續自力更生,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
陳超說,從全球範圍來看,航天技術,火箭發射與衛星發射技術,量子通信,高鐵技術,無人車屬於「硬科技」範疇;從國內範圍來看,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幹線民用飛機C919的研製與生產,屬於「硬科技」;光子晶片研發、智能服務機器人、工業無人機、北鬥導航應用技術、集成電路製造、通訊終端設備製造、雷達及配套設備製造、光電子器件及戰略性新興產品以集成電路中的高性能傳感器用關鍵晶片等均屬於「硬科技」範疇。發展「硬科技」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前瞻布局,需要制度創新。
陳超提出,要從與國家安全有關的層次認識「硬科技」。「硬科技」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實力的標尺、是當前振興實體經濟的強大內生驅動,更是國之重器和利器、是國家間特別是大國之間「硬實力」角逐的決勝之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創新還沒有實現全面突圍,在相當多領域仍然缺少話語權。同時,從建國後的歷史經驗看,當年如果不咬牙發展自己的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之重器,就不會有今天的和平發展的環境。這些「硬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是我們砸鍋賣鐵也必須做的國家戰略。
陳超表示,要從為經濟發展提供硬支撐的層面看硬科技。經過近 40 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總體上進入工業化後期,要實現從工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強國和服務業大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必須從「要素驅動」 轉向 「創新驅動」。實體經濟是強國之本、興國之基,硬科技集聚的實體經濟領域將成為提質增效的主戰場。目前我國還有不少產業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總體上還不夠強,特別是在品牌、質量、標準上差距還比較大。我國的高鐵、航天、核電等領域能夠成功走出去,正是因為攥住了核心關鍵技術。
陳超強調,要從「中國製造 2025」看「硬科技」。「中國製造 2025」所強調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與硬科技所涵蓋的領域是高度一致的。這些 「比高科技還要高」 的硬科技,不僅「硬」在技術的高壁壘和原創性上,更「硬」在其激活創新活力、提升經濟的價值和能力上,能夠為新工業革命提供強大支撐。有科技人士指出:「在硬科技領域,中國終將領跑全世界」。
陳超建議:
第一、將「硬科技」上升到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制定國家級「硬科技」發展戰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原創性成果。列為國家「剛性」支持計劃。
第二,針對西部地區做好「硬科技」布局,夯實發展平臺和基礎條件,形成「硬科技」生態體系。在綜合性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政策先行先試、重大產業布局和重大項目落地上給予傾斜,建立健全「硬科技」發展的長效機制。
第三,完善「硬科技」發展政策、優化環境,為科研人員減少羈絆束縛,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優化扶持方式,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快「硬科技」的轉化和應用,助推實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