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建議高度重視「硬科技」創新和發展

2020-12-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陳超:建議高度重視「硬科技」創新和發展

2018年03月13日 13: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副校長陳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本網記者陸航/攝中國社會科學網兩會現場訊(記者陸航)當前,科技創新正在成為重塑世界格局、創造人類未來的主導力量。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副校長、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超提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硬科技」是國家科技實力的標誌,是國之重器和利器,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陳超建議:第一、將「硬科技」上升到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制定國家級「硬科技」發展戰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原創性成果。第三,完善「硬科技」發展政策、優化環境,為科研人員減少羈絆束縛,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優化扶持方式,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關鍵詞: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核心技術

作者簡介:

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副校長陳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本網記者 陸航/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兩會現場訊(記者 陸航)當前,科技創新正在成為重塑世界格局、創造人類未來的主導力量。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副校長、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超提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硬科技」是國家科技實力的標誌,是國之重器和利器,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在核心技術上追趕超越、掌握先機,把事關國家發展的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已刻不容緩。他建議將「硬科技」上升到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制定國家「硬科技」發展戰略。記者就此話題採訪了陳超委員。

  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副校長、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超作為在聯組會上發言的8位委員之一,向總書記介紹了「硬科技」不只是技術過硬,還體現對經濟發展要提供硬支撐,對國家和城市的競爭力提供硬實力。

  陳超委員告訴記者,所謂「硬科技」,就是以航空航天、光電晶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製造、信息技術、生命科學、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關鍵領域高精尖科技,是對民族復興、對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程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關鍵性技術。「硬科技」區別於網際網路模式、是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形成的原創技術。「硬科技」具有高門檻、難以被複製和模仿,需要五到十年以上的積累才能形成。「硬科技」強調自主性、原創性、核心性,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連,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抓手。

  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力更生。今年兩會期間,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熱映,影片展示了我國在橋、水、陸、港等一大批基礎建設工程上的輝煌成果,這些成就離不開自力更生和科技創新的支撐。「硬科技的概念誕生於西安的光機所。」陳超介紹,「硬科技」是和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視和關心分不開的。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調研時對科研人員說,轉方式調結構,首先是創新驅動。我們的科技創新同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當年我們依靠自力更生取得巨大成就,現在國力增強了,我們仍要繼續自力更生,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

  陳超說,從全球範圍來看,航天技術,火箭發射與衛星發射技術,量子通信,高鐵技術,無人車屬於「硬科技」範疇;從國內範圍來看,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幹線民用飛機C919的研製與生產,屬於「硬科技」;光子晶片研發、智能服務機器人、工業無人機、北鬥導航應用技術、集成電路製造、通訊終端設備製造、雷達及配套設備製造、光電子器件及戰略性新興產品以集成電路中的高性能傳感器用關鍵晶片等均屬於「硬科技」範疇。發展「硬科技」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前瞻布局,需要制度創新。

  陳超提出,要從與國家安全有關的層次認識「硬科技」。「硬科技」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實力的標尺、是當前振興實體經濟的強大內生驅動,更是國之重器和利器、是國家間特別是大國之間「硬實力」角逐的決勝之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創新還沒有實現全面突圍,在相當多領域仍然缺少話語權。同時,從建國後的歷史經驗看,當年如果不咬牙發展自己的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國之重器,就不會有今天的和平發展的環境。這些「硬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是我們砸鍋賣鐵也必須做的國家戰略。

  陳超表示,要從為經濟發展提供硬支撐的層面看硬科技。經過近 40 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總體上進入工業化後期,要實現從工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強國和服務業大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必須從「要素驅動」 轉向 「創新驅動」。實體經濟是強國之本、興國之基,硬科技集聚的實體經濟領域將成為提質增效的主戰場。目前我國還有不少產業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總體上還不夠強,特別是在品牌、質量、標準上差距還比較大。我國的高鐵、航天、核電等領域能夠成功走出去,正是因為攥住了核心關鍵技術。

  陳超強調,要從「中國製造 2025」看「硬科技」。「中國製造 2025」所強調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與硬科技所涵蓋的領域是高度一致的。這些 「比高科技還要高」 的硬科技,不僅「硬」在技術的高壁壘和原創性上,更「硬」在其激活創新活力、提升經濟的價值和能力上,能夠為新工業革命提供強大支撐。有科技人士指出:「在硬科技領域,中國終將領跑全世界」。

  陳超建議:

  第一、將「硬科技」上升到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制定國家級「硬科技」發展戰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原創性成果。列為國家「剛性」支持計劃。

  第二,針對西部地區做好「硬科技」布局,夯實發展平臺和基礎條件,形成「硬科技」生態體系。在綜合性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政策先行先試、重大產業布局和重大項目落地上給予傾斜,建立健全「硬科技」發展的長效機制。

  第三,完善「硬科技」發展政策、優化環境,為科研人員減少羈絆束縛,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優化扶持方式,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快「硬科技」的轉化和應用,助推實體經濟發展。

 

相關焦點

  • 深耕硬科技投資 助力科技創新發展 - 科技服務 - 中國高新網...
    「硬科技是中國強大起來的必經之路,科技創業是未來三十年中國發展的主旋律。」在1月3日舉行的「硬科技媒體行」活動上,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博士、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說道。  「硬科技媒體行」由中科創星主辦,活動聚焦硬科技發展,吸引了30多家媒體和來自中科院的十家硬科技企業到場參與。
  • 肯帝亞硬科技新品全球首發,獲行業研發創新和原創設計殊榮
    >12月15日,肯帝亞在江蘇丹陽總部舉行了以「硬科技.贏未來」為主題的新品發布會,此次發布會聚焦科技創新和原創設計,推出的新品CSPC高光超級地板突破多項技術壁壘,從產品的功能性、時尚性、健康環保性等多方面創新和改革,最終實現了「綠色鋼膜」技術應用,有效杜絕了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危害,成為肯帝亞最新一代的「硬科技」健康地板。
  • 西安「十年磨劍」硬科技
    新華社西安9月25日電 題:西安「十年磨劍」硬科技新華社記者 姜辰蓉、李華、張斌2010年,硬科技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第一次在地處西部的陝西省西安市提出。它所指的是具有「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複製和模仿」的科學技術,也清晰地標識出以創新驅動為引領的經濟模式。
  • 有硬科技和科學精神的武漢如何重振?「大咖」指路:教育體制和科研...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多位「大咖」提到了武漢的科技優勢,並建議武漢需在人才和科研上繼續下功夫。武漢的「硬科技」特色和「科學精神」湖北省是廣為人知的科教大省,眾多的優質高校資源聚集於武漢。有了優質高校和人才資源作為支撐,武漢市科技企業雲集,多個國家級示範區也在這裡試點。「武漢以創新孕育投資機遇。」王忠林表示,武漢是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我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第一根光纖、第一顆自主研發的北鬥晶片都在這裡誕生,航母、蛟龍、神舟、天眼等一大批「國之重器」凝聚著武漢智慧。
  • 西安高新區:全國首個硬科技創新示範區建設按下「快進鍵」
    今年以來,西安高新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以創建硬科技創新示範區為抓手,釋放區域科技創新動能、構築硬科技現代產業體系,緊抓項目投資,成功實現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向好,經濟繼續保持高位運行,呈現出量質雙高的良好態勢。
  • 億歐王彬:不遠的未來,硬科技將無處不在
    大家好,我是億歐公司聯合創始人王彬,非常歡迎各位來到古城西安,參加2020西安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深度探討硬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昨天嘉賓晚宴上,馬副市長講到西安是硬科技概念的發源地,市科技局李局長提到將硬科技的英文由 「hard & core technology」 改為了「key & core technology」,這無不體現了西安市領導對於硬科技的深度理解和重視。 今年的硬科技大會已經是第四屆,並且高度聚焦在人工智慧領域。
  • 西安高新區走出硬科技與金融互乘放大之路
    同時,為降低企業金融活動成本,園區先後出臺《西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關於支持企業上市發展若干政策》《西安高新區關於加快推進「硬科技」企業上市工作的實施意見》《西安高新區關於加快推進重點擬上市「硬科技」企業上市的專項政策》等諸多政策,加強支持和幫扶力度,並充分發揮上交所西安基地、深交所陝西基地和西安高新區企業上市培育基地的核心功能,為園區內上市儲備企業提供資本市場綜合服務,助力企業加快對接資本市場。
  • 遠瞻資本投資組合大疆創新、禾賽科技入選「投資界硬科技TOP100」
    該榜單由清科投資界發起,旨在挖掘近三年有融資經歷的未上市公司,評選出100家具有行業風向標意義,支撐中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優秀硬科技企業。「硬科技」概念由來已久。它區別於由網際網路模式創新構成的虛擬世界,屬於由科技創新構成的物理世界,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才能形成的原創技術,具有極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複製和模仿,包括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晶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製造等高精尖科技。「硬科技」企業將最新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
  • 硬科技布道者的冷板凳與水晶球
    光學是高精尖的技術領域,但一直以來並未被業界予以高度關注。直至近些年,5G、晶片和光刻機爭端鬧得沸沸揚揚,底層技術的重要性才逐漸被眾人所真正重視起來。而這其中,光學作為底層技術中的核心,更是對整個科技領域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不過,這不是米磊第一次押中未來。
  • 硬科技核心資產領漲 選手各有千秋
    原標題:硬科技核心資產領漲 選手各有千秋   受周末進一步支持硬科技行業的發展,硬科技板塊的核心龍頭資產繼續上漲。
  • 普渡送餐機器人榮登「投資界硬科技TOP100」,硬科技助力餐飲企業
    2020年9月9日,「投資界硬科技TOP100」榜單在2020全球創投峰會盛大發布,投資界綜合多維度,評選出100家技術硬、精神硬、志氣硬、實力硬的硬科技企業,以期與時代一起見證硬科技的趨勢和未來。其中,普渡科技憑藉著先進的配送機器人研發技術、強勁的資本影響力和產業影響力榮登此榜單,同時上榜的還有大疆創新、曠視科技等企業。
  • 西安成長天使會項目路演招親會 助力西安硬科技騰飛
    為進一步激發西安創業投資環境與硬科技創新脈搏,持續營造西安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與科技底蘊,匯聚西安前沿硬科技創新成果與行業深度融合,促進全國資本力量與硬科技企業精準對接,11月1日,首期「見資本,融未來」西安成長天使會項目路演招親會在西安航天基地隆重舉辦
  •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所長:高度重視服務型製造創新發展
    高度重視服務型製造創新發展□ 黃群慧所謂服務型製造,是製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新產業形態,是製造業企業將製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製造模式。時隔4年,面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衝擊,中央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樣的背景下,進一步促進服務型製造創新發展,更具有重要意義,應該更加重視、積極推動。
  • 專訪Letv超級電視陳超:把簡單留給用戶,將複雜留給自己
    Zero65這款產品,通過對內部架構的全面創新優化設計,做到了整機厚度的完全一體化,從上到下的整機厚度只有14.9mm。由於全機身的厚度一致,在掛牆時可以做到和牆面的完全貼合。與傳統電視連接外部設備需要多根連接線不同,Zero65設計了高度集成的Super Link線纜,屏幕端通過這一根集成線纜,就可以同時傳輸電源、音視頻及控制信號,再也不需要多根複雜的連接線。
  • 西安高新區如何打造硬科技?看記者實地採訪
    硬科技主要是指事關國家戰略安全和綜合國力的重點產業鏈上的關鍵共性技術。西安高新區成立29年來,聚集了豐富的人才、科技、產業等資源,為發展硬科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今年6月,西安高新區又啟動建設全國首個硬科技創新示範區,要把硬科技轉化為響噹噹的硬實力。全國首個硬科技創新示範區什麼樣?西安高新區如何打造硬科技?
  • 硬科技十日談|日子越來越苦,怎麼辦?
    西鹹新區做硬科技小鎮,就是想實現硬科技產業轉化的聚集。02「硬科技+」,是要抓住硬科技和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促使硬科技的產業轉化成為風潮、形成規模,對地方發展形成強大貢獻力和推動力。「硬科技」和「硬科技+」,其實就是研究和研發的關係。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與國聲智庫將合作出版《硬科技時代》
    雙方就《硬科技時代》圖書出版合作達成共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社長胡方明和國聲智庫執行主任徐蘊峰籤署了合作協議書。   據了解,《硬科技時代》分為大國科技、硬科技時代、硬科技之都、硬科技八路軍、硬科技會客廳五個篇章,將集中呈現我國硬科技的發展現狀和遠大前景,展示硬科技各領域的實力潛力,展現「硬科技人」砥礪奮進的風採和思想,闡明硬科技發展對於我國一系列戰略性目標的重要支撐作用。
  • 陳超:讓更多新農人成為鄉村振興「生力軍」
    陳超任職的丁涇村地處「蟹苗之鄉」浮橋鎮,周圍村莊靠著養殖蟹苗脫貧致富。但由於用地緊張,很難有多餘的土地用於養殖,丁涇村的蟹苗養殖一直不成規模。後來,他在當時村黨支部書記的建議下帶隊前往上海崇明島考察,學習「稻蟹共生立體養殖技術」,在太倉市農業部門的指導下根據本村實際情況,對品種和種植方法進行改進。
  • 郭永福:關注創新人才培養,重視教育信息化發展
    教育界專家學者、行業領頭人、專業研究機構等匯聚一堂,共同探討疫情之下教育行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變革與發展,並深度研究教育與公益如何實現更深融合,為實現教育資源聯動創新尋求更多機遇。中國教育學會原常務副會長、創新人才研究雜誌社社編審郭永福出席了活動,並在現場發表演講。
  • 聚焦「硬科技」創新與投資機遇,5家企業亮相場景匯專場路演
    每經記者 芮南(化名) 每經編輯 肖芮冬技術創新是引領企業發展與產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也是城市發展、經濟轉型的新著眼點。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紅利的逐漸消退、疫情影響疊加資本寒冬,今年以來,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硬科技項目在一級市場中的關注度迅速攀升,備受投資機構追捧,技術驅動型創新也將成為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VC/PE的投資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