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25日電 題:西安「十年磨劍」硬科技
新華社記者 姜辰蓉、李華、張斌
2010年,硬科技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第一次在地處西部的陝西省西安市提出。它所指的是具有「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複製和模仿」的科學技術,也清晰地標識出以創新驅動為引領的經濟模式。10年來,西安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持續發力。目前,西安不僅釋放出自身科技研發優勢,還培育出一批以光電晶片、航空航天、精密製造等為代表的硬科技企業。
叫醒沉睡的資源
西安擁有密集的科教資源以及相對完整的工業基礎,每年在校畢業生130萬,有近60位兩院院士,聚集了國內眾多航空、航天、兵器等領域的科研單位、專業人才及生產力量。但長期以來,這些優質資源卻未能充分轉化成經濟發展的動力。
西安市政府抓住首倡硬科技的星星之火,全力激活處於半沉睡狀態的資源,專注於硬科技的孵化平臺——西安中科創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2013年在西安成立。
西安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任暉說,西安重新統籌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出臺《西安市發展硬科技產業「十條措施」》等政策,實施了「硬科技+」「網際網路+」「高校+」和「創業平臺+」等一系列發展戰略。
為了使「知本」更好地對接「資本」,西安還進行了一系列探索。支持建設交大創新港、西工大無人機基地、中科院西北科創中心等各類基地,打造大學科技園「升級版」。
「窪地」效應顯現
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助推西安成為硬科技生產要素匯聚「窪地」,許多國內知名科技企業紛紛來此謀求發展契機。
「今年上半年華為公司將承載1200億運營商的企業總部遷到了西安,並將1200人帶到西安。全球技術服務中心總部落地西安,西安研究所規模今年將達到1.6萬人。」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魯勇說,「我們和西安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廣泛的合作,形成了產學研商服產業鏈一體投入和戰略布局。」
360政企團副總裁、產品規劃管理負責人餘凱說,360已落戶西安多年,今年計劃加大在西安的投資規模。這幾年西安的營商環境、產學研對接、人才吸引力等方面不斷改善,政府對企業重視支持也是前所未有。「作為信息技術企業,我們非常看重上下遊的打通。目前已經有很多信息化的上下遊企業落戶西安,這樣的產業集群對360發展很有利。」餘凱說。
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技術產業克服不利影響實現逆勢增長。西安市統計局數據顯示,西安上半年高技術產業產值增長23.9%,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1%。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保持43.1%的高速增長。
與此同時,西安高技術項目投資也在不斷增長。三星二期、寶能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產業化、涇渭新材料科技產業園等重大高技術項目陸續開工建設。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實現94.4%的增長,帶動工業投資增長42.1%。
西安市市長李明遠說,西安硬科技發展的深度和廣度,這些年都有很大擴展。2019年西安市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2019年,西安市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1364億元,比2018年增加了32.6%。今年上半年仍然是兩位數的增長。
釋放潛能 未來可期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今年6月,西安高新區啟動創建我國首個國家級硬科技創新示範區。以此為契機,西安市政府從兩方面著力,為硬科技的發展制定出新規劃:一方面提升原始創新供給能力,推動各個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研發機構落戶西安;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戶西安,大力推動政企聯合,產學研協同;一方面大力培育硬科技產業集群,進一步做大產業鏈,為產業鏈、供應鏈制定科學的解決方案。
西安還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密切合作,彌補硬科技企業金融短板。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闕波說,上交所近期將在西安落地服務陝西省及周邊省份的科創板企業培育中心,加速推進硬科技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一大批來自核心軍工、高端製造、半導體、通信電子、新材料等行業的硬科技企業正在崛起,即將陸續登陸資本市場。」闕波說。
2010年,硬科技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第一次在地處西部的陝西省西安市提出。它所指的是具有「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複製和模仿」的科學技術,也清晰地標識出以創新驅動為引領的經濟模式。10年來,西安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持續發力。目前,西安不僅釋放出自身科技研發優勢,還培育出一批以光電晶片、航空航天、精密製造等為代表的硬科技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