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華是民盟盟員,青浦政協第四、第五屆委員。長期從事文博工作的她,人至中年才移居青浦,卻對第二故鄉有著無限的熱愛,在政協這個平臺有著別樣的情懷。十多年來,她對青浦的熱愛和情懷,全部體現在青浦文史研究本職工作和政協委員參政議政中,譜寫了一段精彩的人生篇章。
立足本職 開拓進取
自2003年調入青浦博物館後,張力華全面參與了新館建設,是基本陳列主要的負責人之一。新館建設和陳列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在「申城水文化之魅」年獲得了「2002年——2004上海市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但是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和觀眾審美趨向的變化及青浦考古新發現,加上當時建設時間的倉促性,新館陳列還存在許多不足和問題,不少觀眾和專家也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和意見。在此基礎上,博物館計劃對基礎陳列作一次改造,經過2011年下半年的籌備和2012年的全年奮戰,新館完成了全面改造工程並於12月8日重新全面開放。在陳列改造之中,她主要負責陳列內容的挖掘和整理,首先找準需要改造提升的出發點和基本點,在確定了陳列主題、框架、主體內容和空間布局、風格不變之後,將改陳的重點放在陳列局部內容、展品、文字和展示形式、手段方面。深化亮點,尋找突破口,解決好青浦與上海的文脈關係。因原有陳列起點較高,在不傷筋動骨的前提下上加以突破難度較大。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確保重點兼顧一般,並達到預計的效果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是在困難和壓力面前,她並沒有退縮,而是全力以赴。從整個展廳的文物配置、新增內容的大綱撰寫、多媒體內容的整理及腳本撰寫、設計形式的把關等多個方面,她都全程參與、親力親為,博物館陳列改造的成果得到全館上下一致肯定。自2012年12月全面開放了以來,吸引了更多的觀眾,再次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同。2013年初,她所參與負責改造後的基本成列「上海之源」再次獲得了「上海市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
張力華分管的工作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臨時展覽的打造。這些年來先後打造了數十個臨時展覽,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在所有臨時展覽中,第一類就是通過認真挖掘研究地方文史和梳理提煉本館的藏品資源,推出的具有本土文化鮮明特色的展覽,對本館的基本陳列起到了延伸和補充作用。比如:2006年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梳理了世界、中國、上海、青浦不同級別的各種文化遺產,隆重推出《中國文化遺產》大型圖片展,向社會廣泛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重大意義;2010年舉辦了《百年夢圓——預言家陸世諤》展,精心梳理了清末明初青浦奇人陸世諤生平,重點展現了他通過小說大膽暢想國富民強的新中國,夢到百年後世博會將在上海舉辦的奇異預言; 2010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基礎上,以青浦尚存的古建民居為題材舉辦的《水鄉人家》,多方面詮釋了青浦水鄉民居的特色和文化;在上海博物館及考古部的大力支持下,利用最新考古資源舉辦了《福泉山重大考古新發現》;2012年利用基本陳列改造期間展覽廳裡的文物資源,打造了《崧澤探源》專題展覽,強化了對崧澤文化的認識和宣傳,彌補了展廳改造期間的空白,而《瓷苑光華》科普展,以多個層次反映了中國陶瓷史、瓷器知識及青浦出土的精美瓷器;因2013年 「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而打造了《青溪懷古——歷史圖影話青浦》特展,再現了青浦幾千年來的發展歷程;2014年挖掘地方史料,打造了《三泖毓秀——青浦歷史名人展》;2015年2月挖掘地方文史資料打造了青浦近代文化名人方雅琴畫展《雅風琴操》; 2016年利用館藏打造了《翰墨芬芳——青浦博物館館藏書畫展》;在青龍鎮重大考古新發現的基礎上,在上海博物館和考古部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秋打造了《青龍鎮與海上絲綢之路》特展;2018年5月獨立策劃編寫並負責打造了《橋的故事》,重點宣傳普及青浦的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古橋;2018年,在上海博物館等大館的支持下《月朗山高——元代任仁發家族特展》深度挖掘宣傳了本土歷史文化名人。
第二類展覽就是廣泛聯繫社會,多方面互動交流,通過和其他地區博物館以及藝術收藏機構合作,讓廣大市民領略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藝術展覽,開闊眼界。先後為青浦博物館引進了韓國當代藝術展、《金山區畫院金山農民畫展》、常州博物館《天高任鳥飛——鳥類標本展》《世界精品蝴蝶展》《翰墨芬芳——揚州博物館館藏扇畫展》《瓷源——德清博物館館藏原始瓷特展》、上海金澤工藝社《翠竹飛花——中國民間竹編精品展》《古刻萃編:金石先驅王昶蜀道訪碑拓片展》《明瓷青語——明代民窯青花瓷器展》《墨韻江南-青浦吳江嘉善三地館藏扇面展》《五彩龜茲——新疆龜茲壁畫藝術展》《青龍銜翠——龍泉窯青瓷展》等等。
紮根文博 碩果纍纍
自2007年9月參加了上海市三普辦舉辦的「上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集中培訓,至2011年文物普查工作結束,她作為普查隊隊長之一,全程參與青浦區的文物普查工作,帶領普查隊員經過四年的努力,不辭辛勞,克服困難,踏遍境內每個角落,付出大量的心血,至2010年底全面完成了區域文物普查的野外調查和信息登錄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普查成果,實地調查1100個文物點,完成了對全區8個鄉鎮184個建制村和3個街道74個居委會的野外調查工作,全面釐清了境內不可移動文物的家底,負責編撰出版了《水鄉遺韻——上海市青浦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圖錄》。
青浦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張力華對大量的方史資料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也在進行通過不斷地挖掘和研究。這些年來先後負責編撰了《青浦博物館館藏書畫集》《青浦博物館》《青浦望族》《青浦老報紙》《水鄉遺韻》《水鄉遺珍》等書,參與撰寫了《秦安大地灣考古發掘報告》《上海文史資料選輯——青浦卷》《話說上海——青浦卷》《民俗上海——青浦卷》《青浦——千年文明的迴響》《上海一角——課植百年》《青浦孔宅》《文心璀璨》等多本關於考古發掘、館藏文物、陳列展示、地方文史等多個方面的書籍;在省市級專業期刊雜誌上發表《古典民居的保護利用——以古鎮朱家角為例》《水鄉橋話》各類專業文章數十篇。
張力華的文博情懷還體現在多年來定位文化傳播,弘揚家國情懷。致力於講好青浦故事,大力宣傳普及地方優秀傳統歷史文化。文史研究之餘,先後打造了《最早的上海人》《青浦的古橋》《青浦的明代聖旨與城隍神》《青浦老報紙》《家譜與上海地區望族的興衰》《連接上海古今的橋梁——文獻與考古資料中的青龍鎮》《怎樣做好一個博物館》《元代青龍鎮巨族任仁發家族》《青浦人文簡史》《千年一角 角裡一園》《上海之源 福泉神韻》等一系列主題,走進學校、社區、敬老院、監獄、復旦大學、上海政法大學、上海市城建學院等高校以及上海市多個區縣檔案系統進行歷史文化普及講座,也為首屆上海國際進口博覽會志願者進行了多場青浦文史培訓講座。並加入上海市文化傳播公益組織,多次進行公益講座和策展人義務導覽。
參政議政 不辱使命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她始終不忘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基於長期以來對於青浦文化遺產的認知和研究,她認為對於青浦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只有喜愛,只有自豪是遠遠不夠的,當下我們面臨的真正的問題是文化遺產的合理保護、有序的利用、傳承和發揚,而這條道路並不是那麼通常,每一位文博工作者都應該是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而成為政協委員,無疑為她實現自己成為文化遺產守護者的理想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多年來,本著對青浦的熱愛,本著對文化遺產的關注,更是本著一顆拳拳赤子之心,她在不斷研究、調查的基礎上,寫出了多篇有關青浦歷史文化遺產的提案。
青浦水多橋多古鎮多,尤其是朱家角在眾多古鎮中保存相對完整,不愧是歷史文化名鎮,但是古鎮近年來在傳統古建築方面,尤其是古典民居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方面令人堪憂。針對這一不容忽視和樂觀的狀況,她通過認真調研,提出了《合理地保護利用古典民居 打造獨特的歷史文化名鎮》的建議,針對古典民居在保護和利用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建議,並在2014年的兩會上做了發言。
青浦是海派文化的發源地,數千年來的文化積澱,水鄉青浦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地域文化,包括口頭傳承、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生產生活知識、民間文學等等,構成了有著濃鬱特色的水鄉風情。正是這別樣的風情,使她深深地迷戀和熱愛著這塊土地。在對青浦區的非物質文化的搶救、整理、保護和傳承等多方面工作做了大量調研後,在2013年兩會提出了《保護文化遺產 守望精神家園》的提案,對目前青浦區非遺保護工作中機制、扶持力度、保護途徑、專業研究、宣傳力度、收藏整理、陳列展示等等多個方面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其他還有《旅遊興鎮 強鎮富民——關於開發練塘旅遊經濟區的若干想法和建議》《有關青西三鎮聯動發展中文化建設的建議》《挖掘特色文化資源 打造地域文化品牌——關於推動青浦文化強區建設的調研報告》《關於青浦區社區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有關青浦區民間收藏健康發展的幾點建議》《全民普及交通法規 打造安全出行環境》《關於在青浦區構建智慧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探討》《金澤民俗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利用》《環城水系公園建設要留住城市記憶,彰顯文化底蘊》《關於青浦發展進程中對新增道路名稱命名的一點建議》《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青嘉吳昆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機遇和挑戰》等多篇提案和調研報告。
正是她的認真與專業,她的奉獻與執著,讓她收穫了一系列的榮譽。2005年、2012年、2018年榮獲青浦區文廣局系統年終考核優秀和行政記功。2011年,榮獲「青浦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先進工作者稱號」。2019年,所負責的業務部榮獲「青浦區2018-2019年度巾幗文明崗」稱號。多次獲得民盟上海市委、青浦區委「參政議政先進個人」稱號。2018年2019年連續獲得青浦政協「社情民意先進個人」稱號,多篇提案被列為重點提案,獲得「優秀提案榮譽」,並四次在區兩會大會發言。2020年入選「青浦區第五屆專業技術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