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方法論特徵

2020-12-03 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從西方思想史和現代性問題史的視野來看,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基本特徵集中體現在方法論層面的革新上。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便表現出下列具體特徵:從制度診斷到總體治療、矛盾方法分析中的內在批判、歷史視野中的過程分析。馬克思開啟了現代性批判的新路徑:首先對現代性進行制度層面的病理學診斷,而後提出總體性的治療方案。馬克思對現代性的診斷和治療始終貫穿著矛盾分析的辯證方法:現代性診斷就是把握現代性的內在矛盾,現代性治療就是依據這些矛盾的演化趨勢來尋求合理的解決途徑;針對現代性的辯證批判,必然是一種矛盾分析方法指導下的內在批判。馬克思對於現代性矛盾的分析沿著歷史發展的邏輯不斷向縱深拓展,在歷史視野中捕捉、把握現代性的這種顯著的歷史流變性質。

  關鍵詞:方法論革新/ 現代性診斷/ 現代性治療/ 內在批判/

  作者簡介:郗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副院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

  從西方思想史和現代性問題史的視野來看,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基本特徵集中體現在方法論層面的革新上。總體來看,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方法論特徵表現為:從社會實踐和社會關係出發(而不是從社會意識出發)來看待現代性問題,將現代性理解為歷史過程、社會形態的總體特性。由此,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便表現出下列具體特徵:從制度診斷到總體治療、矛盾方法分析中的內在批判、歷史視野中的過程分析。

  一、從制度診斷到總體治療

  馬克思鍛造出了獨到而深刻的批判思維,開啟了現代性批判的新路徑。這種新路徑主要體現為,對現代性進行制度層面的病理學診斷,而後在此基礎上提出總體性的治療方案。制度診斷為總體治療提供了前提,而總體治療則構成了制度診斷的結果,這兩個環節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構成了現代性理論的基本框架。

  (一)現代性的制度診斷與制度批判

  不同於目前佔據主流的精神診斷、文化診斷式的觀念論批判,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採取了制度診斷與制度批判的方式,直接命中了現代性賴以存在的社會基本制度。所謂社會制度,並不是指某一項具體的規章制度(例如法律制度、行政制度、教育制度等),而是指特定的社會形態。社會制度集中表現為特定社會中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生活形式的基本結構和總體性質。在社會制度層面對現代性進行批判,比流行的觀念論批判更為深刻、更為根本。這是因為,特定的精神氣質、文化意識和心性結構只有在特定的社會制度土壤中才能夠發育,也只有在特定的社會制度的視野中才能夠顯現出具體的社會歷史內涵。在馬克思的時代,現代性同資本主義制度是同生共長的。通過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來審視現代性,是馬克思現代性診斷的一個顯著特徵。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診斷,並不排斥對這一制度的各種文化因素的診斷。文化的矛盾正是紮根於制度的矛盾之中,對文化矛盾的根本克服也只能在制度矛盾的克服中去尋找。

  馬克思對現代性的制度診斷,並不局限在某個單一社會層面之上,而是涉及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總體性診斷。以資本主義為特徵的現代制度,不是指社會生活的某一層面,而是一個統攝著整個社會形態的總體性結構。在這一總體內部,並不是諸種要素的鬆散堆積或絕然分割,而是包含著豐富的內在聯繫和相互作用。因此,現代制度表現為一種「社會有機體」:在這一有機體中,包含著政治、經濟和文化諸種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繫與相互作用。馬克思明確指出過現代社會的這種有機體性質:「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①雖然馬克思承認現代社會諸種生活領域的分化過程,並將經濟基礎和政治的、文化的上層建築在方法論上區分開來,但並不表明他割裂了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有機總體來說,「一切關係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②。無論是經濟要素,還是政治、文化要素,都鑲嵌在社會有機體的總體結構之中。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經濟與政治之間的交互作用關係。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離,政治與經濟的分離,雖然構成了現代性生成的起點,但二者並不因此而成為彼此隔絕的領域。與其說國家與社會完全分離,不如說二者之間的關係發生了特定的現代轉型——資本邏輯共同支配兩個領域,導致兩個領域的分化與糾纏。在政治和經濟的這種聯體運作的基礎上,文化因素也緊密地組織在社會機體的運動之中而發揮著相對獨立性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社會有機體並不是與個人無關的一個抽象範疇,其結構和運動的特性與趨勢最終也規定著社會中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現代性不僅在社會系統層面運行,而且還擁有具體的社會載體和生活形式,最終還是要落實在活生生的每個人的日常行為、價值判斷和思想觀念之中。這樣,現代有機體實際上構成了從制度系統到個人生活的運行機制,現代制度的運作就構成了現代個人生活的根源與框架,而現代個人的生活方式則表現為現代制度運作的結果。正是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馬克思的診斷工作也必然將基本的社會制度而非個人或觀念作為根本的出發點。

  制度診斷首先關注的是經濟領域中的矛盾,以「原本批判」意義上的經濟哲學方法為其主要特徵。制度診斷應該在總體性視野中展開,這並不表明可以無所側重地關注有機體中每一要素的作用。現代社會機體中包含著諸種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繫與相互作用,但各種要素在制度系統中的地位和功能並不是均等的。經濟因素尤其是物質生產方式,構成了整個有機體的基礎結構和主導因素,支配和制約著其他要素的發展。馬克思特別強調經濟因素在整個有機體中的基礎地位和主導作用,將物質基礎看作「社會組織的骨骼」③;相應地,政治的、文化的上層建築就是附著其上的社會組織的「肌肉」和「皮膚」。由此,馬克思要求將針對宗教和政治的「副本批判」推進到針對經濟基礎的「原本批判」:「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並在雲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④也就是說,制度診斷必須立足於經濟哲學方法:以哲學方法透視經濟現象的本質,在社會有機體的總體視野中審視經濟活動的矛盾和趨勢。

  (二)現代性的總體治療

  制度診斷是一種對社會有機體的總體性診斷,以此為基礎的制度治療也就相應地表現為一種不同於局部治療的「總體性治療」。馬克思的總體治療是如何展開的呢?與其他類型的制度治療相比,總體性的制度治療具有何種特點?

  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全面的、總體性的治療,勢必需要現實改造和實踐變革,這恰恰是馬克思的總體治療方案的基本品性。正是基於這一點,馬克思與西方主流的文化反思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⑤試圖通過現代文化的全面反思來克服現代性的西方現代思想家,憑藉自己豐富的想像和敏銳的洞察,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而不失鮮活的治療方案。例如:海德格爾試圖通過存在論層面的轉換來跳出理性形上學框架,德勒茲、德希達等則試圖通過話語策略來解構理性同一性,而近期在學界炙手可熱的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則期待古典政治哲學的復興能夠矯正和超克現代性的諸種弊病。文化診治者們的主要錯誤在於,過分強調和誇大文化反思對於社會變革的作用,而忽視了文化和教育體系本身就是這一社會現實的產物,根本上依賴於現代性的矛盾本性。因而,任何局限於文化教育層面的診斷,都難以揭示現代性的癥結;任何局限於文化教育層面的治療和變革,都難以真正觸動現代性的根基。與此不同,馬克思敏銳地指出:社會環境、文化氛圍的改變,甚至人自身的改變,都在根本上依賴於革命的實踐活動,「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⑥。

  即使在直接針對現代性的制度層面的各種診治方式中,馬克思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這突出表現在:馬克思所奉行的總體性的診治方式,與哈貝馬斯等學者所堅持的「領域分化」式的診治模式之間的顯著差別。雖然馬克思和哈貝馬斯都把現代性診斷聚焦於社會制度之上,但對制度矛盾的具體理解仍然存在著重大差異。馬克思從總體上理解現代性的矛盾,將其根源追溯到資本邏輯的內在裂變;而哈貝馬斯則在領域分化的視野中理解這一矛盾,將其根源理解為不同社會領域之間的結構性衝突。這種診斷上的差異必然導致二者在現代性治療方案上產生更大的差異。哈貝馬斯把現代性矛盾的根源歸結為系統與生活世界這兩個領域之間的外部對立關係。由此,他得出如下的現代性治療方案:通過對社會諸領域間關係結構的調整,來消解系統對生活世界的侵犯、滲透和支配,從而克服現代性分裂本身。在哈貝馬斯看來,現代性矛盾的克服並不需要憑藉生產關係與政治形式的「根本性變革」,並不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和實際的革命行動,而取決於不同社會領域間的重新劃界和充分調整。與哈貝馬斯的「重新劃界、結構調整」的策略不同,馬克思的治療方案則是一種在「總體性」批判基礎上的「結構重排」。由於馬克思把現代性分裂的根源歸結為資本邏輯的內在矛盾,所以,他所設想的治療方案必然需要對資本邏輯、對資本支配的各種社會條件(包括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等各個層面的要素環節)進行總體批判和全面改造才有可能實現。

  (三)現代性的「診斷—治療」模式

  制度診斷和總體治療必然要求與之匹配的診斷治療模式。思想家對現代性的不同診斷,引出對於現代性的不同治療方案,這樣便形成了不同類型的「診斷—治療」模式。這些診治模式主要可以歸為兩大類型:「分裂—整合」模式與「同一—差異」模式:「一部分人認為現代的弊病在於現代的一律化傾向,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現代的弊病在於現代的分化癖。所以,在後現代的擁護者當中,一部分人主張通過多元化治療現代,另一部分人則主張通過均質化治療現代。」⑦也就是說,「分裂—整合」模式強調現代性的病症在於社會過度分化所導致的分裂,因而提出了各種新的整合方案來予以治療。與此不同,「同一—差異」模式則主要針對現代性的一律化傾向,認為其病症在於強制的同一性抹煞了萬物的個性與差異,因而也就相應地提出了差異化和多元化的方案來進行補救。這兩種典型的診治模型,基本上可以概括大部分現代性思想的思維邏輯,因而具有一種普適性。「分裂—整合」模式的祖先是黑格爾,其當代代表是哈貝馬斯。「同一—差異」模式的祖先是帕斯卡,當代代表則是利奧塔和德希達。但問題在於,馬克思究竟採取的是哪一種診斷治療模式呢?

  馬克思的現代性病理學主要採用的是「分裂—整合」的診斷—治療模式。也就是說,他將現代性的病症主要診斷為內在於現代性的對抗性、分裂性矛盾,並要求通過歷史運動來加以實踐層面的整合。從總體上看,馬克思對現代社會的診斷,是圍繞著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引發的一系列分裂對抗而展開的。這些分裂包括勞動與資本的異化關係、階級之間的對抗、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離、市民社會的「自我分裂」⑧、個人與社會(共同體)的對抗等等,涵蓋了根源於資本邏輯的矛盾本性的諸種社會矛盾。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矛盾並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對立統一」的矛盾概念,而是特指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對抗性、分裂性的矛盾,即矛盾的對抗性質壓倒了矛盾的統一性質,從而形成了各種類型的社會分裂。既然現代社會的基本病症就在於社會內在的矛盾裂變性質,那麼根本的治療方案就只能是通過革命實踐來尋求矛盾的克服與分裂的整合。通過歷史運動而實現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對現代社會的各種矛盾分裂的歷史性整合。

  當然,在主要採用「分裂—整合」的診治模式的同時,馬克思並不排斥「同一—差異」模式,而是在「分裂—整合」模式的基礎上,多方面利用了「同一—差異」模式的批判視野。在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內在分裂進行深入分析的過程中,馬克思多次指出資本邏輯的抽象功能所造成了「萬物同一化」趨勢。資本所推動的市場交換體系在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擴張與滲透,造成了普遍的抽象化和同一化趨勢。人的活動及其產物甚至整個感性世界,都在這種強制的抽象、削平作用中,喪失了自身的特性和內容,淪為無個性無差異的一般物。當特定存在物被納入市場體系的時候,它本身所具有的質的差異和特性,(在觀念中同時也在現實中)都被抽象掉了,從而轉化為同質的、無差別的交換價值:「不管活動採取怎樣的個人表現形式,也不管活動的產品具有怎樣的特性,活動和活動的產品都是交換價值,即一切個性,一切特性都已被否定和消滅的一種一般的東西。」⑨只有當具體的存在物轉化為抽象同一的交換價值,它們才能進行彼此間的交換,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品。資本的市場邏輯所到之處,強制的萬物同一化趨勢隨之大規模啟動。抽象同一的存在物,實際上已經喪失了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而被迫與整個抽象體系相認同:「萬物同一性的代價就是萬物不能與自身認同。」⑩而揚棄這種抽象同一性的路徑則是發展人的「自由個性」,通過自由的、個性化的創造活動來重新賦予萬物以個性和特性:「即使在一定的社會關係裡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出色的畫家,但是這決不排斥每一個人也成為獨創的畫家的可能性。」(11)正是共產主義使得這種在現代性中「被壓抑的多樣性」由潛能發展為現實。在此意義上,共產主義實現了社會整合,同時又包含著豐富的多樣性。實際上,後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恰恰是在發展馬克思的「分裂—整合」模式的同時,也發展了馬克思的「同一 —差異」模式,並通過後者開啟了後現代主義思想的多元主義路徑。

相關焦點

  • 馬克思現代性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該書旨在通過深入研究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作出新的思考與回應。為此,該書從當代社會發展的現實出發,對馬克思的文本特別是《資本論》及其手稿進行開掘,在此基礎上專題研究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首先,在當代境遇中闡明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問題意識與方法論特徵。
  • 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當代啟示
    在現代性問題的討論中,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也受到了高度關注,成為研究的一大視點和重點。一方面,馬克思這一思想的理論價值在對現代性的回應和討論中得到了充分的闡釋和彰顯;另一方面,通過對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深入理解,又深化了對現代性的認識和把握。
  • 馬克思現代性批判思想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作為現代性理論的重要內容,超越於其他現代性理論之處在於馬克思不僅通過揭示勞動—資本的本質關係進而揭示現代性的真實面目,而且提出共產主義理論,建構了實現人類解放和全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藍圖。中國現代化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邏輯,建構中國現代化理論要求我們遵循將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的原則。
  • 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與中國的現代性建構
    中國的現代發展是以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為基石的,因此,中國的現代性問題是基於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思想邏輯的。馬克思現代性的思想是基於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認識現代性問題的,其具有深刻的辯證性,深入挖掘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對於現代性問題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 辯證法的本體論基礎:黑格爾與馬克思
    關鍵詞:辯證法/ 本體論/ 外部反思/ 實在主體/ 自我活動/  內容提要:辯證法長期以來被當作形式方法來理解,致使其基本性質、特徵和意義陷入晦暗之中。(3)在徹底摧毀「思辨神學」的本體論立場時,馬克思把辯證法重新建立在「實在主體」之自我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樣的實在主體乃是既定的、具有實體性內容的社會,從而將其方法論揭示為「辯證法-唯物史觀-歷史科學」。只有通過本體論基礎的闡明,辯證法的實質和意義才突出地顯示出來,並由此形成對我們學術總體的積極動力。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馬克思並不是沒有意識到異化邏輯存在的根本缺陷,他已經開始努力擺脫異化邏輯的局限,其1845年出現的思想轉變並不是黑夜前突然出現的黎明,也不是阿爾都塞所謂的從意識形態到科學的「認識論斷裂」,而是一個逐步賦予感性現實以重要地位的過程。其實,早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就對「思辨結構的秘密」進行了批判。
  • 理想生活與現代性診斷:馬克思與韋伯的隔空對話
    賴駿楠 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法律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及法律史學方法論
  • 現代性課題與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
    馬克思通過對「現代性方案」內在悖論性質的分析,在思想史上開創了「權力詮釋學」或「深層解釋學」傳統,這為人們揭穿種種虛幻的意識形態迷霧、理解現代社會的真實面貌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和批判工具。「現代性」是馬克思哲學參與當代重大思想論爭的切入口 參與當代重大的思想論爭,對重大理論問題作出建設性的回應,這是推動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又一重要方面。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找到馬克思哲學與現當代哲學對話和交流的「切入口」。現代性問題正提供了這樣一個有力的切入口。
  • 凝練馬克思與韋伯比較研究的標識性概念
    社會的發展問題,也絕不能簡單地以經濟決定論、抑或文化決定論一言以蔽之。由此出發來解讀與比較馬克思與韋伯的社會理論,顯然更具有理論的深度,也體現出作者敏銳的思想洞察力,並在諸多要點——尤其是在兩者之「比較」方面——上,向讀者提供了作者自己獨到的見解。
  • 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及其方法論根源(2)
    三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有其深層的方法論根源。此時,真正支撐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及其政治經濟學進行顛覆性批判的方法論基礎,不僅包括索緒爾和巴特的符號學方法,更根本的是莫斯和巴塔耶的象徵交換與非生產性耗費理論。
  • 論馬克思的普遍主義
    但是,在這場普遍主義的理論復興中,馬克思的相關思想並未得到充分的重視。雖然馬克思在認識論上拒絕脫離現實的抽象普遍性觀念,在政治上反對以抽象權利為核心的自由主義,但馬克思並沒有拒絕普遍主義理想。相反,無論是在對人類未來社會的設想還是在對資本主義現實的批判中,普遍主義都是馬克思思想的特徵。像黑格爾等偉大哲學家一樣,馬克思對普遍性及其表現形式有著深刻和複雜的思考。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在盧卡奇所開創的批判方向基礎上,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從青年馬克思思想出發,張揚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特質,並在馬克思人道主義的方法論與實證主義的方法論之間進行了明確區分,進而對後者進行了深刻批判,試圖將馬克思辯證法從純粹的反映論窠臼中拯救出來。
  • 紛繁蕪雜的「現代性」
    當然,在可比較的意義上,馬克思現代性理論的特點還是在於批判,主要表現為相互貫通的實踐批判、政治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社會批判、意識形態批判、資本批判及其拜物教批判等。陳嘉明:中國的現代性研究目前尚處於一種「懸浮」的狀態:「上」不能從概念上提煉出中國現代性的概括特徵,如韋伯所概括的西方現代性那樣(理性化、世俗化),「下」不能對中國現代性的具體問題作出深入的解釋。
  • 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方法論的批判
    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首先從方法論角度向黑格爾發難,並由此確立他了對方法論問題的終身興趣。     批判的靈感來源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方法論靈感被認為主要來自費爾巴哈。馬克思首次討論《臨時綱要》、說它太多自然而太少政治的那封信,就是1843年3月寫給盧格的,而盧格的回信表明他們對費爾巴哈局限性的看法一致,都贊成把費爾巴哈的方法論擴展到政法研究。實際上,盧格1842年8月發表於《德國年鑑》的《黑格爾法哲學與我們時代的政治》,早就先於馬克思邁出這一步,並成為馬克思反思黑格爾法哲學方法論的重要智識資源。
  • 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歷史之維
    西方社會科學在19世紀奠定的三種方法論傳統都認識到社會科學的時間維度,但卻存在巨大差異。究其根本,在於認識論層面遵從不同的歷史觀念,表現為以不同的方法論原則指導社會科學與歷史研究的結合方式,即方法論的歷史之維。方法論的歷史之維呈現三種形態特徵,即孔德傳統的「歷史的社會科學化」、韋伯傳統的「社會科學的歷史化」與馬克思傳統的「歷史科學」。
  • 李瀟瀟: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方法論自覺
    方法論自覺以問題意識為前提  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哲學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這意味著,哲學要實現批判、改變現實事物的功能,就不能離開人的實踐活動和相互作用。
  • 現代性批判與馬克思社會概念的多重向度
    現代性批判與馬克思社會概念的多重向度 發表時間:2011-04-24   來源:>學習時報   馬克思的社會概念具有具體、豐富的思想內涵,而在以往的理論研究中,這一概念往往被當做抽象化、實體化範疇來理解,脫離了具體的問題語境,從而使其思想內涵和現實指向也變得模糊不清
  • 毛澤東現代性理論的思想史效應
    深化毛澤東現代性思想的研究工作,應當從思想史發展的整體歷史線索出發加以把握,即從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宏大背景與社會主義在中國實踐(從傳統社會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微觀歷史進程相結合的雙位視角出發,綜合透視毛澤東的現代性思想,並對其進行基本的思想史定位。作為現代性本質特徵的流動性,從根本上決定了毛澤東現代性思想在當代不同的歷史情境中不斷引起迴響,並以顯性或隱性形式影響著當代中國現代性方案的建構。
  • 探討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的潛心之作
    從西方政治哲學史上看,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可以劃歸到歷史的與進化的政治哲學範疇之中,馬克思在政治哲學方法論上的重要貢獻,就在於用歷史的方法將社會與政治緊密聯結在一起。對於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來說,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性在於,它具有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意義,能夠幫助人們重新釐清歷史、政治、社會、經濟等不同層次的關係,最終使馬克思政治哲學思想能夠用社會與政治取代在其誕生之前曾經一統天下的政治與宗教。
  • 列寧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三個層次
    原標題:列寧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三個層次 研讀《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一個極為鮮明的印象,就是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介紹,最注重的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問題。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者從馬克思的理論中,無疑地只是借用了寶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