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一閒?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呢?」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紅樓夢》第四十回
在《紅樓夢》第四十回中,寶玉等人坐船瀏覽大觀園,看見枯枝敗葉,寶玉覺得不喜,林黛玉引用了李義山「留得殘荷聽雨聲」一句,李義山指的就是李商隱。此句來自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中的尾句,那麼這句詩有何意義呢?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祖籍懷州河內,生於鄭州滎陽。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唐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我們注意到,原詩是「枯荷」而不是「殘荷」,應是曹雪芹有意為之。「枯荷」比「殘荷」程度更深,從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描繪的時節來看,水中之「荷」應該還沒到枯的程度,所以改成了「殘荷」。除此以外,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
林黛玉前世是絳珠仙草,是木的化身,在神瑛侍者的澆灌下方得以生長。轉世到今生,又本姓林,帶了兩個木字。而林黛玉之所以對李商隱這句詩情有獨鍾,正是因為其蘊含著她的本體與宿命。
「殘荷」是木的化身,也是黛玉自己的化身,而「雨」則是水的化身,也是黛玉眼淚的化身。因此這句詩中蘊含著「木石前盟」。
寶玉說要去撥弄荷葉是說者無心,因為他並未領會到「殘荷」背後的意義,對於黛玉來說卻是聽者有意,她不希望「殘荷」被撥去,她似乎對這一段用眼淚償還的「木石前盟」難以割捨,「留得殘荷聽雨聲」便是她對這段註定悲劇情感不舍的寫照,所以林黛玉很喜歡李商隱這句詩。
那林黛玉究竟是喜不喜歡李商隱的詩呢?她未必是真的不喜歡,也不一定是真的不喜歡。李商隱的詩有很多,「留得枯荷聽雨聲」恰好是符合她的心境而已。其實她喜歡的是殘荷,但又覺得寶玉不懂自己,硬是要撥了去,方才焦急說出李商隱的詩作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