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從林黛玉到曹雪芹,是否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

2020-12-06 嘉香微閱讀

《紅樓夢》:從林黛玉到曹雪芹,是否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

圖:電視劇《紅樓夢》

對於唐代的著名詩人李商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對於在《紅樓夢》中喜歡引用的詩詞中可以看得出來。

曹雪芹先生用李白、杜甫、杜牧、王維、蘇軾的偏愛更甚。而對於李商隱,反倒並不太多。

而對於林黛玉,卻是有直截了當的一句:「我最不喜歡李義山」。而林黛玉又何出此言?她是不是真的不喜歡李商隱呢?

從一個作者的作品中,讀者們往往也是能夠抓住作者的偏好的,而如此表述的曹公,是不是也是同樣不喜歡李商隱的作品的呢?

圖:電視劇《紅樓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於李商隱的詩是這樣一個印象:李商隱寫詩時非常擅長運用大量的典故,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晦澀難懂的。

所以可能對於李商隱,後世對於李白、杜甫、白居易更加熟知。小編覺得,正是因為李商隱流傳更廣的是這些運用典故多、晦澀難懂的詩句。

所以造成了相比其他人,更加「不受歡迎」。

但是對於林黛玉是不是真的不喜歡李商隱的詩,小編覺得,林黛玉應該是喜歡的。而同樣的,曹雪芹應該也是喜歡李商隱的詩的。

圖:電視劇《紅樓夢》

林黛玉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說出了不喜歡李商隱的這句話的呢?是在賈母帶著劉姥姥遊賞大觀園時,寶玉看到池中殘荷,就說叫人拔了。

這時候薛寶釵表示,因為最近進進出出的人多,壓根沒人有時間來幫忙把這惹了賈寶玉的破荷葉拔掉。

看見兩人這麼和諧,林黛玉站出來了,說自己不喜歡李商隱,卻又獨獨喜歡李商隱的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但是這些人又要拔了林黛玉喜歡的這破荷葉。所以賈寶玉當機立斷,開始哄林黛玉,說這句詩好,所以留著這些荷葉,還是不要拔了。

圖:電視劇《紅樓夢》

而李商隱的原句是什麼?「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可以見得,林黛玉是改了李商隱原詩中的一個字的。

林黛玉作為賈府中才華橫溢的象徵,必然不會記不得原句。那麼林黛玉改這個字肯定是有她的深意在裡面的。

李商隱的原詩是在告別了有人以後的旅途上所作的,是在遺憾無法和好友一起觀賞美好景色,同樣的,也是在思念自己的好朋友。

所以在李商隱筆下,是枯荷,而非殘荷。而林黛玉為什麼要改為枯荷呢?

圖:電視劇《紅樓夢》

在李煜的筆下,也曾經寫過殘荷。荷花是一瓣一瓣地凋零,而非一朵花直接枯萎,直接結束了它身為花的一生。

荷葉就更加簡單了,連落的機會都沒有,幹了以後直接破了。所以對於林黛玉來說這樣一個通透的女孩子來說,可能看到池中破荷葉,第一反應就是自己的命運。

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的美好都會逐漸枯萎、凋零、殘破不堪。寶、黛、釵三人中,性格是有各自的特點的、林黛玉喜散,賈寶玉喜聚,薛寶釵向來無所謂。

圖:電視劇《紅樓夢》

單單是從對這麼一副荷葉殘破不堪的圖,就可以看得出來,三人之間的性格、林黛玉雖然有反抗精神,但是她卻並不抗拒命運的到來。

所以對於這樣一副枯荷景,林黛玉並不會因為此情此景令人傷懷,就否認這美景的存在。並且仔細看李商隱和林黛玉的命運,可以說幾乎是重合的。

同樣的年少飄零無依靠,同樣的才華橫溢,同樣的一腔抱負無處可施展。而兩人同樣的同樣的才華橫溢,就算林黛玉不喜李商隱,大概也是不喜那份與自己極其相似的命運。

圖:電視劇《紅樓夢》

可以說,林黛玉說出那番話,最終還是為了留住一池子的殘荷。那麼既然如此,為什麼林黛玉不能大大方方、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呢?

小編猜測,林黛玉大概是在跟賈寶玉鬧脾氣。按說這兩人在這個時候已經確定關係了,林黛玉對於許多事情都看開了,不應在意這些的。

但是對於林黛玉來說,最令她傷懷的,不過是賈寶玉不能夠理解她。

所以對於賈寶玉說出的話,林黛玉是非常不開心的。更讓林黛玉生氣的,大概是薛寶釵的隱約附和賈寶玉。

但是雖然沒有長輩在場,小姐妹們可是還健在的。林黛玉當然不能大庭廣眾之下說,你怎麼一點都不理解我,你怎麼能跟別人聯合起來欺負我?

所以林黛玉只能隱晦地向賈寶玉表達自己的不滿,也藉此機會提醒賈寶玉,發出生氣了想被哄的信號。

對於賈寶玉來說,這麼一個傲嬌又直白的女朋友,他是甘之如飴的。並且兩人青梅竹馬多年,必然是能夠接收到女朋友生氣的信號的,所以立刻改口。

而「你們」更是指出了自己生氣的點,所以賈寶玉當即回了個「咱們」。

圖:電視劇《紅樓夢》

由此可見,能夠擁有一個心意相通的愛人,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情趣的事。不用多費口舌,就能被理解,並且予以恰到好處的安慰。

所以說,兩個情商高的人談戀愛,果真是自有妙處的。不用把話說得太明白,拋出的梗能接上,真的是人間幸事。

如果林黛玉直截了當地表示,喜歡李商隱,喜歡那句詩,而賈寶玉出言拔荷葉,薛寶釵又附和賈寶玉拔荷葉,總是有些奇怪的。

因為林黛玉本身就是彆扭的性格,有些話她是不會直接說出來的。

圖:電視劇《紅樓夢》

林黛玉喜歡王維、陶淵明,寫出來的詩句卻也並不是這二人的風格。可以說,整部《紅樓夢》中的詩都是妃閨閣的。

但是在整部作品中對於詩的品評,應該是有著曹公個人的喜好的。

但是這也並不能意味著,他們是否偏愛某人,其中被拿來品評的,也單單只有一種或幾種風格。有的時候,太過於喜歡,反倒是更加難以說出口的。

相關焦點

  • 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最不喜歡李商隱詩,為何卻獨喜歡這一句?
    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紅樓夢》第四十回在《紅樓夢》第四十回中,寶玉等人坐船瀏覽大觀園,看見枯枝敗葉,寶玉覺得不喜,林黛玉引用了李義山「留得殘荷聽雨聲」一句,李義山指的就是李商隱。
  • 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最不喜歡李商隱詩,為何卻獨喜歡這一句?
    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紅樓夢》第四十回在《紅樓夢》第四十回中,寶玉等人坐船瀏覽大觀園,看見枯枝敗葉,寶玉覺得不喜,林黛玉引用了李義山「留得殘荷聽雨聲」一句,李義山指的就是李商隱。此句來自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中的尾句,那麼這句詩有何意義呢?
  • 為何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卻獨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這一句?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歡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讀到這裡,不禁讓人疑惑,林黛玉和李商隱同是情深的人,林黛玉是"情情",李商隱與妻子伉儷情深,王氏死後,他寫過真摯痴情的悼亡詞,那麼為什麼林黛玉偏偏不喜歡李商隱的詩呢?而且,林黛玉又為什麼單獨喜歡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呢?
  • 「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說很美很喜歡,李商隱說你在借題發揮
    而末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更是歷來為人稱道。在前三句中,作者的感情已經通過一系列景物的描摹得到了層層渲染,到了最後似乎要噴薄而出了。可是作者卻收住情緒,把眼前的一片」殘荷「推到讀者眼前,讓讀者自去體會其中的無限惆悵。真是妙筆天成,令人銷魂!
  • 留得殘荷聽雨聲——「殘荷」與「枯荷」賞析
    [摘要]當寶玉說要拔掉那些破荷葉時,林黛玉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詩人這才意外地發現,這蕭瑟的秋雨滴打殘荷的聲音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卻因聆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蘊涵有一種不期而遇的喜悅。而詩人「聽」到的,也不只是那悽楚的雨聲。枯荷秋雨的清韻,常人難解其中滋味。這單調而悽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 「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改了李商隱一句詩,也改變自己的人生
    林黛玉說她最不喜李義山(李商隱)的詩,卻脫口而出「留得殘荷聽雨聲」。李商隱原詩本是「留得枯荷聽雨聲」,被林黛玉一改有了很多變化。那麼,林黛玉為什麼改李商隱的詩?此事背後藏著林黛玉對寶黛愛情的最後希望。(第四十回)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
  • 留得枯荷聽雨聲,禪意並不悲觀,枯荷與《紅樓夢》殘荷的不同!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唐朝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詩文漫讀:竹子做的小房子,建在水邊,金秋的天氣,乾乾淨淨。而我的思念,綿延不絕,雖然隔著萬水千山,一座又一座的城池。
  • 林黛玉為什麼單單喜歡李商隱的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雙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這首詩出自李商隱的《宿駱氏亭懷催雍崔袞》。秋日的天空陰雲連日不散,只留下那滿地枯殘的荷葉,去聆聽那深夜瀟瀟的雨聲。林黛玉自小體弱多病。她的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幼年喪母,令她的性格特別憂鬱。
  • 林黛玉修改李商隱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薛寶釵嘲諷:不如不讀書
    (第四十回)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說著已到了花漵的蘿港之下,覺得陰森透骨,兩灘上衰草殘菱,更助秋情。
  • 留得殘荷聽雨聲
    > 留得殘荷聽雨聲對於殘荷,久觀不生愁情。聽古琴曲「月照殘荷」,演奏者王天一大師用音樂讓人感覺到「其根未死,來春始發」的積極力量。看宋人的《枯荷鶺鴒圖》,畫家用淡墨畫敗荷,一片殘敗的荷葉滿布蟲蝕的痕跡,一隻鶺鴒停駐於荷莖之上,為蕭瑟的深秋平添了幾許生氣。筆墨粗簡疏朗,讓人感覺不到半點消沉和哀寂。《紅樓夢》第四十回中,林黛玉說她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卻唯獨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
  • 相思迢遞隔重城,留得殘荷聽雨聲
    相思迢遞隔重城,留得殘荷聽雨聲 2020-08-29 2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曹雪芹為何故意把李商隱的「枯荷」改為「殘荷」?答案就在林黛玉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曹雪芹在論及李商隱的詩時,有一處很明顯的筆誤,就是下面這一段——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 留得殘荷聽雨聲——寶黛釵對待殘荷的態度為何如此不同?
    留得殘荷聽雨聲作者:子凡shine其一:留得殘荷聽雨聲——簡析寶黛釵對待殘荷的態度《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賈母帶了眾人坐船遊賞大觀園。時值深秋,花漵的蘿港之下,覺得陰森透骨,兩灘上衰草殘菱,更助秋情。
  • 由「留得殘荷聽雨聲」淺析《紅樓夢》的「起承轉合」
    由「留得殘荷聽雨聲」淺析《紅樓夢》的「起承轉合」丁志勇一部《紅樓夢》幾乎是有著包羅萬象的主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內容和內涵。近三百年來,無論如何爭論不休,絕大多數讀者實際上都從中獲益。就比如《紅樓夢》中引用的李商隱的這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我覺得李商隱的詩好像和《紅樓夢》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它們之間的精神氣質好像是相通的、甚至是一致的。李商隱的詩很多都顯得晦澀難懂,令人難以琢磨,尤其是那些無題詩,使人讀之感覺有一種隔著一層輕紗、卻又無法揭去的朦朧。
  • 原創散文:留得殘荷聽雨聲
    殘荷,秋雨,在秋風的吹打與輸送之下,雨與荷便有了更深層次的惺惺相惜。雨對荷說――我又來了。荷對雨說――我在等你。當年,李義山寫下的千古名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是不是也在一場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意境之中,孑立曠野或是一方荷塘之上,在雨中,在風中,傾聽著雨打殘荷的心聲? 從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到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再到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
  • 黛玉的精神意象:留得殘荷聽雨聲
    這是一片半大的荷塘,夏天的時候,開素淨的白荷,很清幽,如今已是一池殘荷了。紅樓夢裡,寶玉秋天遊大觀園,看到這些破荷葉,就覺得很煞風景,「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玉是十足的富貴閒人,他是見不得這些衰敗景象的,他的怡紅院裡一派花團錦簇,有紅的海棠,綠的芭蕉,他身邊也是珠圍翠繞,他希望這些女孩子生生世世守著他。
  • 林黛玉為什麼把「留得枯荷聽雨聲」說成「留得殘荷花聽雨聲」
    《紅樓夢》第四十回描寫賈母帶領劉姥姥和眾人乘船遊荇葉渚,池中生長著許多殘荷。小說寫道: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
  • 留得枯荷聽雨聲——詠殘荷古詩詞賞析
    留得枯荷聽雨聲——詠殘荷古詩詞賞析 王傳學 秋天讓荷葉無奈到什麼地步?唐代詩人來鵠在《偶題二首》(其一)中寫秋天荷葉的殘破,刻畫得細緻入微:近來靈鵲語何疏,獨憑欄幹恨有殊。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隨著深秋來臨,悅耳的鵲語日漸稀疏,憑欄看到滿池的殘荷,詩人的怨恨油然而生。原來在盛夏的時候,有很多人折下荷葉當傘,因為它很大、很圓。
  • 唐詩閒讀:「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李義山,就是李商隱,當時就懷疑自己背錯了唐詩,於是趕緊翻各種本子,卻發現,各種本子裡記的都是「留得枯荷聽雨聲」,於是又鑽到書房翻各種《紅樓夢》的本子,幸好家人收藏的版本足夠多,於是乙卯本、蒙古王府本、甲辰本、列藏本,戚序本、庚辰本、再包括程本系列翻個遍,發現書裡都是「留得殘荷聽雨聲」,只有舒序本保持了原詩的「留得枯荷聽雨聲」。
  • 黛玉為何獨愛「留得殘荷聽雨聲」?與她師徒兩個的身世有關
    題:黛玉為何獨愛「留得殘荷聽雨聲」?與她師徒兩個的身世有關!《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作者寫賈母帶著眾人坐船喝酒去,這船呢,偏是兩隻棠舫,這撐船的人呢,偏是姑蘇選來的幾個駕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