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唐朝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詩文漫讀:竹子做的小房子,建在水邊,金秋的天氣,乾乾淨淨。而我的思念,綿延不絕,雖然隔著萬水千山,一座又一座的城池。秋天的雲垂到了天際,路邊的草,已經開始有霜。讓我在這夜裡,守著一池的枯荷,去聽那打在荷葉上的瀟瀟秋雨聲。
初衣解讀:這是一首著名的寫秋天荷花的詩句。在《紅樓夢》裡,它被改了一個字,叫做「留得殘荷聽雨聲。」才女林黛玉,在大觀園群遊荷花的夏天,非常俏皮的說了句,她平生最不喜義山詩,就只喜歡這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成為紅樓夢裡最經典的,情景交融的橋段。這個李義山就是指李商隱。那為什麼林黛玉和曹雪芹要將這一句改了呢?這個先按下不表。
讓我們來讀懂李商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
李商隱是一個非常重朋友和感情的人。這和他的身世有關。作為沒落的王孫子弟,他可以說是從基層一步一步的走上來,10來歲就要開始肩負著家庭的重任,在街市上買書或者是舂米,做體力活賣錢來貼補家用。人們往往迷惑於他詩詞的綺麗,意境的悠遠,卻很少去觀察他真正的生活。壓抑的是他的身份帶給他的責任與磨難,他必須有所為,但壓抑不了的是他的真摯樸素的情感。
往往「相思迢遞隔重城」,被後世都用作或者化用成戀人相思著名的句子,但是在這裡,他卻是詩人對於朋友之間最真誠的想念。
李商隱的一生雖貴為官宦子弟,但實際由於他家庭的清寒,和他本身的上進,又由於仕途的屢屢不得意,他被迫輾轉在大江南北,千裡風塵,到處為生活和未來做艱苦的努力。而支撐這一切的並不是他本身有富貴的家庭,而是朋友之間的厚愛和厚意。但是,對於他來講,聚少離多,為生活和前途打拼,成為一種必須。而情感飽滿的詩人,往往會用真摯的語言寫下自己的思念。
就如同他的另一首《夜雨寄北》,其飽滿,深沉,樸素的思念,往往被後世界是用在了夫妻上。「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同話巴山夜雨時。」
但實際,這兩首詩寫的都是對朋友的依賴和思念。李商隱身上擁有最脆弱的天才的敏感,同時又背負著艱辛的家庭的責任。所以他的「相思」,哪怕是對朋友的,都如此的深重而惆悵。
但是正是因為現實如此,他不斷羈旅在天涯,和親密的朋友,家人,愛人都很難享受長久的穩定。所以他鍛鍊了出了一套自我的精神調節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禪意」。在這深秋的夜晚,他的思念無以排解,卻發現了滿池的枯荷,有什麼作用呢?就是聽著看著這些在秋天裡枯敗的荷葉,在瀟瀟的細雨聲裡,將自己的思念,化作了一池的雨打秋萍。
這個中間有很強烈的身世之感。靜靜的凋謝後的荷花,剩有嶙峋的枝葉,停留在水面。和它相伴的,是秋天的寒冷。但這個時候忽然不寂寞了,因為細密的雨聲來了。枯荷和雨,用現代攝影的觀點也是絕好的表現秋天意境與人物滄桑的選題,而作者是將枯荷自此,化清冷腐朽為神奇,在一靜一動裡,表現了生命的禪意。
可以說李商隱的枯荷,雖然給人視覺上的蕭條,卻另外有一種靈動的,潛伏的生命力,主動去尋求秋天的美,如同他對待一切的感情,哪怕真實的愛人已經不在了,只要有思念的地方,就是愛的永恆。
所以說李商隱從來不是一個悲觀的人,儘管很多人,從他的許多詩句裡感受到了無邊的悲涼,但這種悲涼是起於生命的熱情之上的。就像他對待友人,那種「相思迢遞隔重城」,是有著非常厚重的生命力的。
這是一個人在逆境中的自我寫照,自我觀照,而不是許多人認為的是人生的悲觀和蕭條。
那麼我們在接起《紅樓夢》林黛玉關於李義山」留得殘荷聽雨聲」這段公案的解讀。林黛玉說她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她是真的不喜歡嗎?為什麼,在那種看似不經意的場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李商隱的詩呢?喜歡文字的人都知道,最喜歡的人和詩是深入骨髓的,是不會輕易的表達。而林黛玉的表達恰恰說明了,她是喜歡李商隱和李商隱的詩的。
而李商隱多舛的一生,至少是林黛玉在《紅樓夢》中不願意輕易提起的。每個人都試圖逃避悲劇的命運,在某些時刻,林黛玉就是李商隱的翻版。但是我佩服的是李商隱,他終其一生都在自主的奮鬥,所以他的詩裡才有那麼多的悲鬱和曲折。林黛玉卻是用了另外的一種方式,自殺式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說李商隱是抑鬱,那麼林黛玉是抑鬱症。林黛玉是接受不了命運的枯荷的,因為那意味著愛與美的幻滅。滿塘枯荷的時候,林黛玉已經先他們自殺了。包括曹雪芹也是拒絕「枯荷」的。
但是李商隱不拒絕。他的詩和他的生命力一樣的頑強堅韌。如同他的一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身在情常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李商隱比許多人更懂得人生和感情,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用作了執著和堅守。這就是他的「枯荷」與紅樓夢中「殘荷」的迥然不同。
讓我們重讀這首其實非常深沉的感情詩:「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初衣勝雪為您解讀李商隱詩中的愛與美。歡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