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枯荷聽雨聲,禪意並不悲觀,枯荷與《紅樓夢》殘荷的不同!

2020-12-04 初衣勝雪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唐朝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詩文漫讀:竹子做的小房子,建在水邊,金秋的天氣,乾乾淨淨。而我的思念,綿延不絕,雖然隔著萬水千山,一座又一座的城池。秋天的雲垂到了天際,路邊的草,已經開始有霜。讓我在這夜裡,守著一池的枯荷,去聽那打在荷葉上的瀟瀟秋雨聲。

初衣解讀:這是一首著名的寫秋天荷花的詩句。在《紅樓夢》裡,它被改了一個字,叫做「留得殘荷聽雨聲。」才女林黛玉,在大觀園群遊荷花的夏天,非常俏皮的說了句,她平生最不喜義山詩,就只喜歡這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成為紅樓夢裡最經典的,情景交融的橋段。這個李義山就是指李商隱。那為什麼林黛玉和曹雪芹要將這一句改了呢?這個先按下不表。

讓我們來讀懂李商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

李商隱是一個非常重朋友和感情的人。這和他的身世有關。作為沒落的王孫子弟,他可以說是從基層一步一步的走上來,10來歲就要開始肩負著家庭的重任,在街市上買書或者是舂米,做體力活賣錢來貼補家用。人們往往迷惑於他詩詞的綺麗,意境的悠遠,卻很少去觀察他真正的生活。壓抑的是他的身份帶給他的責任與磨難,他必須有所為,但壓抑不了的是他的真摯樸素的情感。

往往「相思迢遞隔重城」,被後世都用作或者化用成戀人相思著名的句子,但是在這裡,他卻是詩人對於朋友之間最真誠的想念。

李商隱的一生雖貴為官宦子弟,但實際由於他家庭的清寒,和他本身的上進,又由於仕途的屢屢不得意,他被迫輾轉在大江南北,千裡風塵,到處為生活和未來做艱苦的努力。而支撐這一切的並不是他本身有富貴的家庭,而是朋友之間的厚愛和厚意。但是,對於他來講,聚少離多,為生活和前途打拼,成為一種必須。而情感飽滿的詩人,往往會用真摯的語言寫下自己的思念。

就如同他的另一首《夜雨寄北》,其飽滿,深沉,樸素的思念,往往被後世界是用在了夫妻上。「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同話巴山夜雨時。」

但實際,這兩首詩寫的都是對朋友的依賴和思念。李商隱身上擁有最脆弱的天才的敏感,同時又背負著艱辛的家庭的責任。所以他的「相思」,哪怕是對朋友的,都如此的深重而惆悵。

但是正是因為現實如此,他不斷羈旅在天涯,和親密的朋友,家人,愛人都很難享受長久的穩定。所以他鍛鍊了出了一套自我的精神調節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禪意」。在這深秋的夜晚,他的思念無以排解,卻發現了滿池的枯荷,有什麼作用呢?就是聽著看著這些在秋天裡枯敗的荷葉,在瀟瀟的細雨聲裡,將自己的思念,化作了一池的雨打秋萍。

這個中間有很強烈的身世之感。靜靜的凋謝後的荷花,剩有嶙峋的枝葉,停留在水面。和它相伴的,是秋天的寒冷。但這個時候忽然不寂寞了,因為細密的雨聲來了。枯荷和雨,用現代攝影的觀點也是絕好的表現秋天意境與人物滄桑的選題,而作者是將枯荷自此,化清冷腐朽為神奇,在一靜一動裡,表現了生命的禪意。

可以說李商隱的枯荷,雖然給人視覺上的蕭條,卻另外有一種靈動的,潛伏的生命力,主動去尋求秋天的美,如同他對待一切的感情,哪怕真實的愛人已經不在了,只要有思念的地方,就是愛的永恆。

所以說李商隱從來不是一個悲觀的人,儘管很多人,從他的許多詩句裡感受到了無邊的悲涼,但這種悲涼是起於生命的熱情之上的。就像他對待友人,那種「相思迢遞隔重城」,是有著非常厚重的生命力的。

這是一個人在逆境中的自我寫照,自我觀照,而不是許多人認為的是人生的悲觀和蕭條。

那麼我們在接起《紅樓夢》林黛玉關於李義山」留得殘荷聽雨聲」這段公案的解讀。林黛玉說她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她是真的不喜歡嗎?為什麼,在那種看似不經意的場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李商隱的詩呢?喜歡文字的人都知道,最喜歡的人和詩是深入骨髓的,是不會輕易的表達。而林黛玉的表達恰恰說明了,她是喜歡李商隱和李商隱的詩的。

而李商隱多舛的一生,至少是林黛玉在《紅樓夢》中不願意輕易提起的。每個人都試圖逃避悲劇的命運,在某些時刻,林黛玉就是李商隱的翻版。但是我佩服的是李商隱,他終其一生都在自主的奮鬥,所以他的詩裡才有那麼多的悲鬱和曲折。林黛玉卻是用了另外的一種方式,自殺式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說李商隱是抑鬱,那麼林黛玉是抑鬱症。林黛玉是接受不了命運的枯荷的,因為那意味著愛與美的幻滅。滿塘枯荷的時候,林黛玉已經先他們自殺了。包括曹雪芹也是拒絕「枯荷」的。

但是李商隱不拒絕。他的詩和他的生命力一樣的頑強堅韌。如同他的一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身在情常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李商隱比許多人更懂得人生和感情,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用作了執著和堅守。這就是他的「枯荷」與紅樓夢中「殘荷」的迥然不同。

讓我們重讀這首其實非常深沉的感情詩:「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初衣勝雪為您解讀李商隱詩中的愛與美。歡迎大家留言。

相關焦點

  • 留得殘荷聽雨聲——「殘荷」與「枯荷」賞析
    [摘要]當寶玉說要拔掉那些破荷葉時,林黛玉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即使秋荷殘破,唐代詩人李商隱仍然對它們深情不減: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詩題中的崔雍、崔袞是詩人的知遇者崔戎的兩個兒子。
  • 留得枯荷聽雨聲——詠殘荷古詩詞賞析
    留得枯荷聽雨聲——詠殘荷古詩詞賞析 王傳學 即使秋荷殘破,唐代詩人李商隱仍然對它們深情不減: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不知不覺間,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陣陣錯落有致的聲響。詩人這才意外地發現,這蕭瑟的秋雨滴打殘荷的聲音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卻因聆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蘊涵有一種不期而遇的喜悅。而詩人「聽」到的,也不只是那悽楚的雨聲。
  • 枯荷聽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但是深秋裡的殘荷、枯荷,似乎很容易被人忘記,今天,我們就從李商隱的詩作中,來感受一下「枯荷聽雨」的獨特意境。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注釋】駱氏亭:處士駱峻所建,在長安郊外。崔雍、崔袞:崔戎之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李商隱曾兩次應試不中投奔表叔崔戎家中,崔戎都熱情接納,崔氏兄弟也與詩人形同手足。秋陰句:陰雲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故下句說「留得枯荷」。【賞析】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李商隱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
  • 讀詩人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曾有大師解析說「殘荷」比之於「枯荷,無論從意境上還是詩句上都要更好一些,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卻是見仁見智。「留得枯荷聽雨聲」,筆者倒是更傾向於原裝組合,一則音韻上枯要稍好一些,不至於連三個字聲調都重複一—不過這一點也沒關係,反正枯和殘都是平聲字;二來,秋荷殘,但更枯,只要看看秋水中可憐的荷葉,只怕「枯」的印象會更甚一些。儘管「殘」字更雅,但李商隱作詩時,怕是並沒有考慮為藝術而藝術,為雅而雅。枯荷比之於殘荷,意境上來得更加悽慘,更加肅殺,也更令人心生同情,卻也更不堪留。
  • 林黛玉修改李商隱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薛寶釵嘲諷:不如不讀書
    賈寶玉遊船時覺得荷葉惱人,抱怨說「如何不將這破荷葉拔了去」。此時林黛玉就出聲反對,認為荷葉不該拔除。(第四十回)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說著已到了花漵的蘿港之下,覺得陰森透骨,兩灘上衰草殘菱,更助秋情。
  • 林黛玉為什麼把「留得枯荷聽雨聲」說成「留得殘荷花聽雨聲」
    《紅樓夢》第四十回描寫賈母帶領劉姥姥和眾人乘船遊荇葉渚,池中生長著許多殘荷。小說寫道: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
  • 唐詩閒讀:「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李義山,就是李商隱,當時就懷疑自己背錯了唐詩,於是趕緊翻各種本子,卻發現,各種本子裡記的都是「留得枯荷聽雨聲」,於是又鑽到書房翻各種《紅樓夢》的本子,幸好家人收藏的版本足夠多,於是乙卯本、蒙古王府本、甲辰本、列藏本,戚序本、庚辰本、再包括程本系列翻個遍,發現書裡都是「留得殘荷聽雨聲」,只有舒序本保持了原詩的「留得枯荷聽雨聲」。
  • 李商隱的名句枯荷還是殘荷,一字之差引發的思考!
    留得殘荷聽雨聲作者:子凡shine李商隱是晚唐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在那個逸才輩出的大唐盛世,李商隱以構思新奇,風格穠麗的愛情詩和無題詩而名聞天下。留得殘荷聽雨聲,原句出自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立秋,和李商隱一起看枯荷
    賞多了鮮活的荷花,突然覺得枯荷也別有一番意境!再想起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更覺自成一景。《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賞  析】        唐文宗大和七年(834年),李商隱應試不中,投奔時任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        「秋陰不散霜飛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託情緒。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濛,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詩人是在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一段時期的天氣,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測,這揣測的根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
  • 秋陰不散霜飛晚, 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加入古詩詞圈子:為方便大家交流詩詞,我創建了一個古詩詞圈子,歡迎大家加入。(點擊連結查看)注釋:崔雍、崔袞:崔戎的兒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竹塢(wù):叢竹掩映的池邊高地。水檻(jiàn):指臨水有欄杆的亭榭。此指駱氏亭。迢遞:遙遠的樣子。重城:一道道城關。秋陰不散霜飛晚:秋日陰雲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
  • 曹雪芹為何故意把李商隱的「枯荷」改為「殘荷」?答案就在林黛玉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曹雪芹在論及李商隱的詩時,有一處很明顯的筆誤,就是下面這一段——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崔雍和崔袞,是崔戎的兩個兒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4年),李商隱應試不中,投奔做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沒想到剛到兗州就病故了。
  • 【中國西部散文學會】如 臻| 留得枯荷聽雨聲
    枯荷在池水的倒映下,愈發顯得愁懷無涉,它將滿塘的枯敗蛻換成極致的拙樸,承託出一種特有的孤芳與不折的神韻;櫛風沐雨中的累累蓮蓬,鏗鏘地挺立著,亭亭淨直,不墮汙泥,不染塵埃,靜心守候著生命最後的時光。枯荷桀節亍立,清骨傲人,堅強地用從容超脫撐起了剛勁,用不淚不哀畫出了靈魂,兀自昭示著它所承載的是穿梭回味與蓄勢待發。
  • 留得殘荷聽雨聲
    > 留得殘荷聽雨聲乾枯斷裂的荷梗,單薄地孤立於水中……好像不曾有過絢爛了一夏的荷花、清雅脫俗的荷香和那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所有的熱鬧都被時光帶走了,留下一片繁華過後的沉寂。荷塘就這樣清瘦了下來。對於殘荷,久觀不生愁情。聽古琴曲「月照殘荷」,演奏者王天一大師用音樂讓人感覺到「其根未死,來春始發」的積極力量。
  • 留得枯荷聽雨聲,欣賞五首秋雨的古詩詞
    記得蘇東坡在黃州開荒地時遇到一場大雨,他寫詩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古人寫雨的詩如此之多,我們今天就索性來欣賞幾首秋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這是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崔雍崔袞是詩人的好友,他旅宿在駱家時,想起了崔雍崔袞這兩位好友,因而遙寄相思之情。
  • 枯荷入畫,別有韻味
    中國書畫郵 今天||枯荷入畫,別有韻味!,留得枯荷聽雨聲。幸好有李商隱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留給後人些許念想。,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枯寂景象了。枯荷雖殘,卻是人生之境。
  • 留得枯荷聽雨聲:5首優美的聽雨詩詞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遭遇,聽雨的感覺絕不相同。聽雨,最高的境界,就是空山聽雨。找一座破廟,找一些枯枝,點一堆篝火,煮一鍋鮮筍,溫一壺小酒,聽著無邊的雨聲,那是詩人最得意的事。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幾首優美的聽雨詩詞。1.《虞美人·聽雨》 宋 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 「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改了李商隱一句詩,也改變自己的人生
    林黛玉說她最不喜李義山(李商隱)的詩,卻脫口而出「留得殘荷聽雨聲」。李商隱原詩本是「留得枯荷聽雨聲」,被林黛玉一改有了很多變化。那麼,林黛玉為什麼改李商隱的詩?此事背後藏著林黛玉對寶黛愛情的最後希望。(第四十回)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