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荷聽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2020-11-28 澎湃新聞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荷花是我們熟悉的「花之君子」,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歷來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因此在詩詞作品中,關於荷花的名篇有很多。

其中有含苞待放的小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也有迎日盛放的紅蓮:「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還有盛夏雨後的清荷:「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但是深秋裡的殘荷、枯荷,似乎很容易被人忘記,今天,我們就從李商隱的詩作中,來感受一下「枯荷聽雨」的獨特意境。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

留得枯荷聽雨聲。

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大約在太和七年,也就是公元833年,李商隱參加科舉考試,卻沒有中第。

於是他去投奔了當時擔任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崔戎對李商隱有知遇之恩,他的兩個兒子崔雍、崔袞和李商隱的感情也很好。

崔戎病故後,李商隱離開了崔家。旅途中他寄宿在一戶駱姓人家的園亭裡,面對著滿園秋色,懷念起崔雍、崔袞兩兄弟,於是寫下了這首富有情致的小詩。

詩的前兩句,寫出了駱氏亭的環境和詩人對親友的懷念。他說,翠綠的修竹環繞著一塵不染的船塢,駱氏亭外有清澈的湖水,澄湖翠竹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

我的相思之情將要飛向遠方,可是我現在所住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地方相隔甚遠,中間隔著無數高峻的城牆。

詩人因為路途遙遠,而產生了深深的懷念,同時又因為深切的思念,而縮短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第三句詩又回到眼前的景物上來。此時已經是深秋,最近幾天天氣陰霾,連霜也下得晚了。末尾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可以說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歷來被廣為傳誦。

水中的荷葉早已凋殘,本沒有什麼讓人留下的意義,但是當淅淅瀝瀝的秋雨,灑落在枯荷葉片上的時候,總會發出錯落有致的聲響。這聲音讓滿懷思念、徹夜難眠的人們稍解寂寥。

這「雨打枯荷」的意境,正和溫庭筠筆下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有些許相似。

同樣的深夜,同樣的雨,雨水打在葉片上,聲聲入耳,陪伴著雨夜未眠的人們。

「枯荷」有著獨特的魅力,不過這「枯荷」的美,也不是誰都能夠欣賞的。在《紅樓夢》的第四十回,寶玉看見園子裡殘破的荷葉時,直說:「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

林黛玉卻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聽了立馬改口:「果然好句,就別叫人拔去了。」

一池秋水,半塘殘荷,雖有人嫌它殘破枯萎,但也有人愛它獨守清秋。

唐代詩人來鵠說「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南唐李璟也有「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的詞句,這份悽清冷寂的美感,似乎獨屬於枯荷。

季節交替,草木榮枯,是自然界不變的規律。動物對於季節變換的感知,有時候比人類更早、更準確,所以,最早發現荷葉開始枯萎的,很可能也是附近的鳥獸魚蟲。

宋代畫家的這幅《鶺鴒荷葉圖》,就描繪了一隻鶺鴒鳥站在枯荷上探頭探腦的可愛模樣,我們來仔細欣賞一下。

▲《鶺鴒荷葉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26cm×26.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中的荷塘裡有幾枝枯荷斷莖,一枝殘敗的荷葉從右下方斜伸而出,和水面上的三兩株水草遙相呼應。

翻卷殘破的荷葉,葉面上布滿了斑斑駁駁的痕跡。荷葉的外圍乾枯破裂了,但是中心的地方還沒有完全乾透,透露著最後一絲生氣。

有一隻鶺鴒落在枯荷上,它用兩隻爪子緊緊地抓住葉莖,扭過頭來俯視著水面,神情專注認真,為蕭瑟的深秋平添了活潑的氣息。

畫家以「絲毛法」來描繪鳥羽,用極細的毛筆慢慢勾描出鳥羽的紋理,下筆輕入輕出,不能落筆頓挫,這樣才能畫出羽毛蓬鬆纖細的真實質感。

全畫筆法細緻入微,生動秀逸。構圖疏密有致,動靜結合。畫面中大約有一半的空間是留白,給人的感覺乾淨而通透。

通過畫中的一枝枯荷,我們仿佛能窺見整個清冷的秋天。枯荷的美不同於初夏小荷的清新,也不同於盛夏紅蓮的明豔,它蕭瑟空靈,孤傲倔強,既殘破又堅韌,在悽美中蘊藏著一絲悲壯。人們在歌詠枯荷的同時,也抒發著對生命衰老、美會凋殘的感傷。

原標題:《枯荷聽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讀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古詩詞中描寫雨的詩句不在少數,「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寫的是雨的清新,「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寫的是雨的朦朧……而「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則寫的是雨的悽涼和無奈。一個秋日的雨夜,李商隱獨立憑欄,看那池塘中還沒有完全凋落的枯荷,聽著淅淅瀝瀝如痴如訴的雨聲,不禁思念天涯相隔的友人。這種愁緒久久揮之不去,最終凝聚成了作者筆底的悽美詩句。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立秋,和李商隱一起看枯荷
    賞多了鮮活的荷花,突然覺得枯荷也別有一番意境!再想起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更覺自成一景。《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唐詩閒讀:「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李義山,就是李商隱,當時就懷疑自己背錯了唐詩,於是趕緊翻各種本子,卻發現,各種本子裡記的都是「留得枯荷聽雨聲」,於是又鑽到書房翻各種《紅樓夢》的本子,幸好家人收藏的版本足夠多,於是乙卯本、蒙古王府本、甲辰本、列藏本,戚序本、庚辰本、再包括程本系列翻個遍,發現書裡都是「留得殘荷聽雨聲」,只有舒序本保持了原詩的「留得枯荷聽雨聲」。
  • 秋陰不散霜飛晚, 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加入古詩詞圈子:為方便大家交流詩詞,我創建了一個古詩詞圈子,歡迎大家加入。(點擊連結查看)注釋:崔雍、崔袞:崔戎的兒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竹塢(wù):叢竹掩映的池邊高地。水檻(jiàn):指臨水有欄杆的亭榭。此指駱氏亭。迢遞:遙遠的樣子。重城:一道道城關。秋陰不散霜飛晚:秋日陰雲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賞  析】        唐文宗大和七年(834年),李商隱應試不中,投奔時任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        「秋陰不散霜飛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託情緒。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濛,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詩人是在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一段時期的天氣,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測,這揣測的根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
  • 每天一首古詩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譯文及賞析駱氏亭外竹林環繞,雨後亭外景物煥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深秋的天空一片陰霾,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水中的荷葉早已凋殘,只留了幾片枯葉供人聆聽雨珠滴響的聲音。
  • 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注釋】駱氏亭:處士駱峻所建,在長安郊外。崔雍、崔袞:崔戎之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李商隱曾兩次應試不中投奔表叔崔戎家中,崔戎都熱情接納,崔氏兄弟也與詩人形同手足。秋陰句:陰雲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故下句說「留得枯荷」。【賞析】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李商隱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崔雍和崔袞,是崔戎的兩個兒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4年),李商隱應試不中,投奔做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沒想到剛到兗州就病故了。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一邊騎著,一邊心有所感,此情此景,怎能不賦詩一首——秋盡江南,煙雲渺,江山遙荒村野冢,有誰道,天難老…天一直陰陰的,好在沒有下雨,看到一池的枯荷,想起李商隱的一句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應該就是現在這樣的時節和天氣吧?
  • 留得枯荷聽雨聲,禪意並不悲觀,枯荷與《紅樓夢》殘荷的不同!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唐朝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詩文漫讀:竹子做的小房子,建在水邊,金秋的天氣,乾乾淨淨。而我的思念,綿延不絕,雖然隔著萬水千山,一座又一座的城池。
  • 留得枯荷聽雨聲:5首優美的聽雨詩詞
    聽雨,就成為這些心緒的寄託。在古代,詩人聽雨是很有意思的。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遭遇,聽雨的感覺絕不相同。聽雨,最高的境界,就是空山聽雨。找一座破廟,找一些枯枝,點一堆篝火,煮一鍋鮮筍,溫一壺小酒,聽著無邊的雨聲,那是詩人最得意的事。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幾首優美的聽雨詩詞。1.
  • 留得殘荷聽雨聲——「殘荷」與「枯荷」賞析
    「賺他秋雨不成珠」,這個時候再落下雨,它還託得住嗎?即使秋荷殘破,唐代詩人李商隱仍然對它們深情不減: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
  • 李商隱最有詩意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等等這些經典的詩句,可謂是耳熟能詳,而且這些詩句,不僅寫得很是深刻,同時還充滿了無限的哲理,這也正是李商隱詩作,能夠一直打動我們,引起我們情感上的共鳴的原因。,他寫的東西,看似寫得很雜亂,但是完全是在寫心,也正是這樣的一個原因,使得他的詩作應當說是很難以理解。
  • 李商隱最悽美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這首詩也是李商隱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這首詩描寫的很是傷感,如果你熟讀《紅樓夢》的話,那一定對於這首詩不會陌生,裡面的主人公林黛玉就說過這麼一句話:「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
  • 林黛玉為什麼把「留得枯荷聽雨聲」說成「留得殘荷花聽雨聲」
    小說寫道: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 李商隱即使描寫荷花也無比深情,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對於李商隱有過一段很精彩的評價,她認為唐朝眾多的詩人中,李商隱是最為獨特的一個,而且他的詩句儘管很深情,可是她並不喜愛,唯獨只愛他的那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林黛玉的這一句評價,則是出自於《紅樓夢》的第四十回,而我們從她的這一句話中,也能夠知道當時的林黛玉,她儘管讀過了很多唐朝詩人的作品,可是她嘴裡儘管說不喜愛李義山,但對於這一句卻又是情有獨鍾,從而也說明林黛玉儘管矯情,內心裡還是挺佩服。
  • 李商隱最抒情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讀這樣的作品,應當說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純真,以及詩人對於愛情深刻的理解,如果沒有真情實感,絕對不可能寫出那些優美詩作來,從而能夠打動人們,引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其實李商隱除了寫愛情詩之外,他還寫過很多不同類型的詩作,並且同樣的寫得很出色,也很唯美,很是抒情,例如他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便是這其中的代表作,這首詩最大的特點,那就是非常的抒情,同時也非常的憂愁。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秋雨入十月
    寒露已過  秋意漸濃古語說 「一場秋雨 一場涼」或許秋雨最知這個秋殘如血的季節因此無論古人還是今人總愛把自己的心情融入雨中,再引雨入詩詞雨寄託著情感,承載著情愫淺吟低唱著人生的境遇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秋雨梧桐葉落時,落葉滿階紅不掃……..
  • 詩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起雁似驚南浦棹,陰雲欲護北樓霜。江邊松菊荒應盡,八月長安夜正長。清風吹動著這滿池塘衰敗的荷葉,只散發出淡淡的荷葉餘香,被風吹散的孤煙和那殘缺不圓的明月在灰白色的廣闊天際下相互映襯,共同生出那悽靜又蒼茫的夜色。
  • 留得枯荷聽雨聲——詠殘荷古詩詞賞析
    即使秋荷殘破,唐代詩人李商隱仍然對它們深情不減: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接著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著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遊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無好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秋陰不散霜飛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託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