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

2020-12-13 閒郊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注釋】

駱氏亭:處士駱峻所建,在長安郊外。崔雍、崔袞:崔戎之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李商隱曾兩次應試不中投奔表叔崔戎家中,崔戎都熱情接納,崔氏兄弟也與詩人形同手足。

水檻(jiàn),指臨水有欄杆的亭子。檻,欄杆,此處點駱氏亭。

迢遞:遙遠。

重(chóng)城:指多層的長安城。

秋陰句:陰雲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故下句說「留得枯荷」。

【賞析】

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李商隱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試題中的崔雍、崔袞是詩人的知遇者崔戎的兩個兒子。全詩沒有借用任何典故,只執意於周身景物:竹塢、流水、秋霜、枯荷、雨聲,卻渲染出動人心魄的晚秋清冷意境,抒發了對故人的無盡思念。

聽雨思故人

我在這翠綠的修竹環抱著一塵不染的船塢上,駱氏亭外臨著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駱氏亭距離你們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著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你們的一切可安好?你們在忙些什麼呢?這裡的景致很美,如若你們都在,我們可以把酒臨風,談詩論詞,一定很好哇。可如今我孤零零的一個人,什麼興致也沒有了。何況連日天氣陰霾,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濛,在這漫漫寒夜裡,輾轉反側久久難以入睡,躺在床上想著我們相交的點點滴滴。突然,外面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陣錯落有致的聲響,靜靜聆聽枯荷承雨的響聲,竟也生出一份痴迷,試想昨日光鮮嬌媚的模樣雖萬種風情也只是留待他人靜靜觀賞,而今,雨打殘荷卻陡添了一份靈動。因雨,枯槁的形骸別有一番氣勢,荷的生命由此而變得更加厚重與從容。

沒想到這蕭瑟的秋雨敲打殘荷的聲韻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枯荷秋雨的清韻,我聽了整整一夜。我知道,花期已過,塵煙散盡,只是在心的深處還留下一些淡淡的荷香,彌久如新,不肯泯滅。

相關焦點

  • 讀詩人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留得枯荷聽雨聲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曾有大師解析說「殘荷」比之於「枯荷,無論從意境上還是詩句上都要更好一些,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卻是見仁見智。「留得枯荷聽雨聲」,筆者倒是更傾向於原裝組合,一則音韻上枯要稍好一些,不至於連三個字聲調都重複一—不過這一點也沒關係,反正枯和殘都是平聲字;二來,秋荷殘,但更枯,只要看看秋水中可憐的荷葉,只怕「枯」的印象會更甚一些。
  • 留得殘荷聽雨聲——「殘荷」與「枯荷」賞析
    [摘要]當寶玉說要拔掉那些破荷葉時,林黛玉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即使秋荷殘破,唐代詩人李商隱仍然對它們深情不減: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詩題中的崔雍、崔袞是詩人的知遇者崔戎的兩個兒子。
  • 留得枯荷聽雨聲,禪意並不悲觀,枯荷與《紅樓夢》殘荷的不同!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唐朝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詩文漫讀:竹子做的小房子,建在水邊,金秋的天氣,乾乾淨淨。而我的思念,綿延不絕,雖然隔著萬水千山,一座又一座的城池。
  • 枯荷聽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但是深秋裡的殘荷、枯荷,似乎很容易被人忘記,今天,我們就從李商隱的詩作中,來感受一下「枯荷聽雨」的獨特意境。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林黛玉修改李商隱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薛寶釵嘲諷:不如不讀書
    (第四十回)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說著已到了花漵的蘿港之下,覺得陰森透骨,兩灘上衰草殘菱,更助秋情。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立秋,和李商隱一起看枯荷
    賞多了鮮活的荷花,突然覺得枯荷也別有一番意境!再想起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更覺自成一景。《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由詩解讀李商隱,荷葉一生,留得枯荷聽雨聲
    解讀李商隱,荷葉一生,留得枯荷聽雨聲從四首荷花詩,破解李商隱孤獨堅韌的內心李商隱《碧城三首》節錄他愛上了一個天仙一樣的女子,燃起了飛蛾向火一樣的熱情,她的身影,她的聲音都激起他巨大的柔情,那天池上一樣無涯的荷花荷葉是他內心的狂喜和飽滿。他仿佛是為了她而來,因為她,那鋪天的荷浪翻滾,讓他覺得再也不會孤獨。雖然這段如火燃燒的愛情,最終是個無言的結局,但是不可否認這是李商隱一生最瑰麗的愛情。就是如此,理當如此。「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 解讀李商隱,荷葉一生,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這是寫給兩個喪父的兄弟,李商隱曾經是兄弟倆父親的幕僚。當他們的父親驟然離世之後,李商隱陪伴了他們很長時間,陪他們度過最悲痛沮喪的時刻。然而人生路不同,李商隱必須為自己的生計離開。在走到半路時,仍舊放心不下。我在路上還好,比如這驛路打尖的地方,寂靜幽深,只是我分外想你們。讓我在這秋霜飛雨的夜晚,去聽這枯荷打雨,在思念和悽冷中用同樣的心情陪伴遙遠的你們。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崔雍和崔袞,是崔戎的兩個兒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4年),李商隱應試不中,投奔做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沒想到剛到兗州就病故了。
  • 留得枯荷聽雨聲——詠殘荷古詩詞賞析
    留得枯荷聽雨聲——詠殘荷古詩詞賞析 王傳學 即使秋荷殘破,唐代詩人李商隱仍然對它們深情不減: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不知不覺間,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陣陣錯落有致的聲響。詩人這才意外地發現,這蕭瑟的秋雨滴打殘荷的聲音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卻因聆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蘊涵有一種不期而遇的喜悅。而詩人「聽」到的,也不只是那悽楚的雨聲。
  • 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
    李商隱也很受白居易的追捧,白居易曾經說死後願意做李商隱的兒子。可見李商隱的文學造詣其高深,連一代詩王都愛慕不已。李商隱少年隨父親李嗣,曾經在浙江生活,可是在其十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少年時期的李商隱家道中落,曾經做過一些小本買賣,維持度日。後在老家和同族叔父,學習四書五經。828年舉家來到洛陽,結交了當時的大文豪白居易,以及令狐楚,令狐楚是其一生的貴人,但是也因此被牽連進了牛李黨爭。令狐楚很賞識李商隱的才華,並細心教導李商隱寫駢儷文,駢文在當時多用用官方文件,用典故考究,文詞對仗工整嚴謹。
  • 唐詩閒讀:「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李義山,就是李商隱,當時就懷疑自己背錯了唐詩,於是趕緊翻各種本子,卻發現,各種本子裡記的都是「留得枯荷聽雨聲」,於是又鑽到書房翻各種《紅樓夢》的本子,幸好家人收藏的版本足夠多,於是乙卯本、蒙古王府本、甲辰本、列藏本,戚序本、庚辰本、再包括程本系列翻個遍,發現書裡都是「留得殘荷聽雨聲」,只有舒序本保持了原詩的「留得枯荷聽雨聲」。
  • 讀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古詩詞中描寫雨的詩句不在少數,「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寫的是雨的清新,「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寫的是雨的朦朧……而「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則寫的是雨的悽涼和無奈。一個秋日的雨夜,李商隱獨立憑欄,看那池塘中還沒有完全凋落的枯荷,聽著淅淅瀝瀝如痴如訴的雨聲,不禁思念天涯相隔的友人。這種愁緒久久揮之不去,最終凝聚成了作者筆底的悽美詩句。
  • 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才不是自傷身世,是人間最溫暖的共情
    再讀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原是最溫暖的,不離不棄!「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阻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崔戎正是用人之計,聽到李商隱得令狐楚厚愛,晚輩有人,必是不凡,於是邀請李商隱入幕,兄弟三人,相見有歡,同在表叔崔戎門下。自然對李商隱的家庭照顧良多。知遇之恩,親戚之誼,又有年齡相當的兄弟,李商隱的心情是愉悅而飽滿的。如果令狐楚待他如父,那這裡就是他的家,不是如家。
  • 林黛玉為什麼把「留得枯荷聽雨聲」說成「留得殘荷花聽雨聲」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說著已到了花漵的蘿港之下,覺得陰森透骨,兩灘上衰草殘菱,更助秋情。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崔戎對李商隱不僅有親戚之情,還有知遇之恩。崔戎的兩個兒子崔雍、崔袞和李商隱也是情深義重。這首詩當作於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當時李商隱離開崔家,旅宿在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崔雍、崔袞兩位從表兄弟,寫下了這首很有情韻的小詩。        此詩首句寫駱氏亭,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
  • 李商隱最悽美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代: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這首詩也是李商隱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這首詩描寫的很是傷感,如果你熟讀《紅樓夢》的話,那一定對於這首詩不會陌生,裡面的主人公林黛玉就說過這麼一句話:「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 李商隱最有詩意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等等這些經典的詩句,可謂是耳熟能詳,而且這些詩句,不僅寫得很是深刻,同時還充滿了無限的哲理,這也正是李商隱詩作,能夠一直打動我們,引起我們情感上的共鳴的原因。,也非常好理解,但是李商隱是一位不一樣的詩人,他寫的東西,看似寫得很雜亂,但是完全是在寫心,也正是這樣的一個原因,使得他的詩作應當說是很難以理解。
  • 不用留得枯荷聽雨聲,聽聽楊萬裡的猛雨打萬荷,梅雨正當時
    李商隱自然開聽雨的至境,所以宋朝的歐陽修毫不客氣拿來就用。」柳上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歐陽修為人為文慷慨大氣,居然「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傍有墮釵橫。」只能證明天氣熱,連文豪也躲進某些幽遠香豔的意境裡,借聽雨來躲避夏天的熱。好在他沒有李商隱那種沉重的失落和憂傷。但是唐宋詩人中間,最會聽雨的是楊萬裡。
  • 留得枯荷聽雨聲:5首優美的聽雨詩詞
    找一座破廟,找一些枯枝,點一堆篝火,煮一鍋鮮筍,溫一壺小酒,聽著無邊的雨聲,那是詩人最得意的事。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幾首優美的聽雨詩詞。1.《虞美人·聽雨》 宋 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