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立秋,和李商隱一起看枯荷

2020-11-28 何不秉燭遊矣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

賞多了鮮活的荷花,突然覺得枯荷也別有一番意境!再想起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更覺自成一景。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在這秋天的夜晚裡,詩人滿腹思念無處排解,就在這時他發現了滿池的枯荷,為了宣洩情緒,詩人乾脆賞起了這滿池的枯荷。看著這些在秋天裡枯敗的荷葉,在瀟瀟的細雨聲裡,將自己的思念,化作了一池的雨打秋萍。

雖然這些枯荷給人以視覺上的蕭條,卻另外有一種靈動的,潛伏的生命力。表現了一種生命的禪意。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這兩句是說,竹叢裡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隔著重重的高城飛向遠方。

「竹塢」是竹林懷抱隱蔽的船塢;「水檻」,指傍水的有欄杆的亭軒,也就是題中的「駱氏亭」。清澄的湖水,翠綠的修竹,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無塵」和「清」,正突出了駱氏亭的這個特點,可以想見詩人置身其間時的那種遠離塵囂之感。

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長安,中間隔著高峻的城牆。「迢遞」一詞有「高」、「遠」二義,這裡用「高」義。「重城」即高城。由於「迢遞隔重城」,所以深深懷念對方;而思念之深,又似乎縮短了彼此間的距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遊絲,悠悠然越過高高的城牆,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小詩的後兩句是說,秋空上陰雲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詩人是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一段時期的天氣,自然是出自揣測,這揣測的根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

陰霾欲雨的天氣,四望一片迷濛,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這種心情反過來又增加相思的濃度。

秋葉聽雨打枯荷的況味,詩人想已不止一次地領略過。淅瀝的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片錯落有致的聲響,別具一種美的情趣。看來倒是「秋陰不散霜飛晚」的天氣特意作美了。

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秋雨的到來就不同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因為能聆聽到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慶幸枯荷之「留」了。

「聽雨聲」自然是夜宿的緣故,但主要還是由於「聽雨聲」蘊含有一種特有的意境和神韻。這「聽雨」竟有一種特別的美感,久聽之後,這單調而悽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完。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崔戎對李商隱不僅有親戚之情,還有知遇之恩。崔戎的兩個兒子崔雍、崔袞和李商隱也是情深義重。這首詩當作於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當時李商隱離開崔家,旅宿在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崔雍、崔袞兩位從表兄弟,寫下了這首很有情韻的小詩。        此詩首句寫駱氏亭,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
  • 唐詩閒讀:「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李義山,就是李商隱,當時就懷疑自己背錯了唐詩,於是趕緊翻各種本子,卻發現,各種本子裡記的都是「留得枯荷聽雨聲」,於是又鑽到書房翻各種《紅樓夢》的本子,幸好家人收藏的版本足夠多,於是乙卯本、蒙古王府本、甲辰本、列藏本,戚序本、庚辰本、再包括程本系列翻個遍,發現書裡都是「留得殘荷聽雨聲」,只有舒序本保持了原詩的「留得枯荷聽雨聲」。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崔雍和崔袞,是崔戎的兩個兒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4年),李商隱應試不中,投奔做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沒想到剛到兗州就病故了。
  • 枯荷聽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但是深秋裡的殘荷、枯荷,似乎很容易被人忘記,今天,我們就從李商隱的詩作中,來感受一下「枯荷聽雨」的獨特意境。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讀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古詩詞中描寫雨的詩句不在少數,「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寫的是雨的清新,「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寫的是雨的朦朧……而「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則寫的是雨的悽涼和無奈。一個秋日的雨夜,李商隱獨立憑欄,看那池塘中還沒有完全凋落的枯荷,聽著淅淅瀝瀝如痴如訴的雨聲,不禁思念天涯相隔的友人。這種愁緒久久揮之不去,最終凝聚成了作者筆底的悽美詩句。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一邊騎著,一邊心有所感,此情此景,怎能不賦詩一首——秋盡江南,煙雲渺,江山遙荒村野冢,有誰道,天難老…天一直陰陰的,好在沒有下雨,看到一池的枯荷,想起李商隱的一句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應該就是現在這樣的時節和天氣吧?
  • 每天一首古詩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 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無塵」和「清」,正突出了駱氏亭的這個特點,可以想見詩人置身其間時的那種遠離塵囂之感。幽靜清寥的境界,每每使人恬然自適;但對於有所思念、懷想的人來說,又往往是牽引思緒的一種觸媒:或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或因沒有好朋友共賞幽勝而感到惆悵。這兩句由清幽的景色到別後的相思,其間雖有跳躍,但並不突兀,原因就在於景與情之間存在相反相成的內在聯繫。
  • 李商隱最有詩意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等等這些經典的詩句,可謂是耳熟能詳,而且這些詩句,不僅寫得很是深刻,同時還充滿了無限的哲理,這也正是李商隱詩作,能夠一直打動我們,引起我們情感上的共鳴的原因。,也非常好理解,但是李商隱是一位不一樣的詩人,他寫的東西,看似寫得很雜亂,但是完全是在寫心,也正是這樣的一個原因,使得他的詩作應當說是很難以理解。
  • 李商隱最悽美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代: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這首詩也是李商隱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這首詩描寫的很是傷感,如果你熟讀《紅樓夢》的話,那一定對於這首詩不會陌生,裡面的主人公林黛玉就說過這麼一句話:「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
  • 李商隱最抒情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讀這樣的作品,應當說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純真,以及詩人對於愛情深刻的理解,如果沒有真情實感,絕對不可能寫出那些優美詩作來,從而能夠打動人們,引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其實李商隱除了寫愛情詩之外,他還寫過很多不同類型的詩作,並且同樣的寫得很出色,也很唯美,很是抒情,例如他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便是這其中的代表作,這首詩最大的特點,那就是非常的抒情,同時也非常的憂愁。
  • 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注釋】駱氏亭:處士駱峻所建,在長安郊外。崔雍、崔袞:崔戎之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李商隱曾兩次應試不中投奔表叔崔戎家中,崔戎都熱情接納,崔氏兄弟也與詩人形同手足。秋陰句:陰雲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故下句說「留得枯荷」。【賞析】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李商隱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
  • 李商隱即使描寫荷花也無比深情,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對於李商隱有過一段很精彩的評價,她認為唐朝眾多的詩人中,李商隱是最為獨特的一個,而且他的詩句儘管很深情,可是她並不喜愛,唯獨只愛他的那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林黛玉的這一句評價,則是出自於《紅樓夢》的第四十回,而我們從她的這一句話中,也能夠知道當時的林黛玉,她儘管讀過了很多唐朝詩人的作品,可是她嘴裡儘管說不喜愛李義山,但對於這一句卻又是情有獨鍾,從而也說明林黛玉儘管矯情,內心裡還是挺佩服。
  • 詩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起雁似驚南浦棹,陰雲欲護北樓霜。江邊松菊荒應盡,八月長安夜正長。清風吹動著這滿池塘衰敗的荷葉,只散發出淡淡的荷葉餘香,被風吹散的孤煙和那殘缺不圓的明月在灰白色的廣闊天際下相互映襯,共同生出那悽靜又蒼茫的夜色。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秋雨入十月
    ,再引雨入詩詞雨寄託著情感,承載著情愫淺吟低唱著人生的境遇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秋雨梧桐葉落時,落葉滿階紅不掃……..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溼高飛難。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汙后土何時幹。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留得枯荷聽雨聲,禪意並不悲觀,枯荷與《紅樓夢》殘荷的不同!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唐朝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詩文漫讀:竹子做的小房子,建在水邊,金秋的天氣,乾乾淨淨。而我的思念,綿延不絕,雖然隔著萬水千山,一座又一座的城池。
  • 唐詩裡最悽美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有一些唐詩看似寫得很普通,可是只要細細品來,則是會發現這些唐詩其實並不簡單,寫得無比的深刻,也非常的抒情,詩人不僅有著對於人生深刻的解讀,同時也有著對於人性深刻的探索,所以從這些唐詩中,我們不僅僅是能夠讀到一首優美的唐詩,更多的還是能夠從中感受到唐詩的那份震撼,以及唐詩所帶給我們的感動。
  • 武漢東湖|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留得殘荷聽雨聲」,第一次看到這一詩句是小時候讀話說眾人離開秋爽齋(探春住處)乘棠木舫遊荇葉渚,寶玉嫌水中荷葉殘敗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 讀詩人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留得枯荷聽雨聲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曾有大師解析說「殘荷」比之於「枯荷,無論從意境上還是詩句上都要更好一些,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卻是見仁見智。「留得枯荷聽雨聲」,筆者倒是更傾向於原裝組合,一則音韻上枯要稍好一些,不至於連三個字聲調都重複一—不過這一點也沒關係,反正枯和殘都是平聲字;二來,秋荷殘,但更枯,只要看看秋水中可憐的荷葉,只怕「枯」的印象會更甚一些。
  • 留得殘荷聽雨聲——「殘荷」與「枯荷」賞析
    「賺他秋雨不成珠」,這個時候再落下雨,它還託得住嗎?即使秋荷殘破,唐代詩人李商隱仍然對它們深情不減: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
  • 「物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全息視角全息視角[整體]扇骨刻繪有初開荷花一朵立於頂部,下襯巨幅荷葉,意在將花朵的繁複嬌美與綠葉的樸素形成對比、互為映襯。扇骨另一側頂部留有蓮子與荷葉各一,葉有捲曲之姿,下方刻有笑笑居士所寫《詠蓮》詩句,並鐫「沈」字方形小款。[局部]迎著光線側看時的荷花表現出最佳狀態,小細節上的處理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同底紋之間的過度,將花瓣的捲曲、內外、溼潤和乾枯凝練成一個整體,刻繪出綻放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