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最悽美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2020-12-04 塵世曉書僮

如果說唐朝早期的三駕馬車是李白、杜甫、王維的話,那後期的唐朝文壇,則是李賀、李商隱和杜牧,這六位也是唐朝最具代表的詩人,他們的作品不僅描寫的很深刻,同時也非常的悽美,有的還充滿了哲理,所以如果想要了解唐詩,那這六位的作品絕對是不能忽略,他們每個人的作品拿出來,那都是驚天地泣鬼神,所以讀他們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唐詩所獨有的藝術魅力。

唐詩到了晚唐雖然開始在走下坡,但是以李商隱和杜牧為首的詩人,他們的作品也就顯得更加的悲傷,也更加的傷感,這也是可能與他們對待社會的認識,以及自身的悲痛有關,畢竟他們所生活的晚唐,整個帝國開始搖搖欲墜,已經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從他們的詩作中,便是可以感受得出來,例如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就是最鮮明的例子,那李商隱的詩作中,同樣也是有著這樣的諷刺和認識。

其實說起李商隱可能大家更為熟悉的還是他的愛情詩,他創作了一系列的無題詩,並且這些詩作每一首都寫得纏綿悱惻,讀來更是令人肝腸寸斷;那除了他的愛情詩之外,他的友情詩也是同樣的值得一讀,譬如他的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便是一首難得的千古佳作,雖然表面上詩人看似在寫景,但更多的還是表達了一種內心的憂愁之感。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代: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這首詩也是李商隱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這首詩描寫的很是傷感,如果你熟讀《紅樓夢》的話,那一定對於這首詩不會陌生,裡面的主人公林黛玉就說過這麼一句話:「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在這一段對話中,林黛玉認為李商隱最著名的一句詩,便是出自這《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裡的」留得枯荷聽雨聲」,那這兩句也是的確描寫的很生動,也非常的有意境。

李商隱大部分的詩作,那都是寫得很是傷感,也非常的悽美,這也是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試想原本是一個有才華,並且有著遠大志向的人,可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卻是處處遭受到各種打壓,這對於詩人來說,那無疑是一種重大的打擊。那李商隱寫這首詩時,也正是處於這樣的一種歷史背景之下,當時詩人離開朋友崔家,寄宿在一姓駱的人家,他在那戶人家的後院裡看到亭子裡景色,於是懷念起了自己的朋友崔雍和崔袞,所以寫下了這首詩,以此來懷念自己的朋友。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這整個的亭子都被竹林所包圍,等到雨過之後,這裡的景色則是變得完全不一樣,變得更加的亮麗,也更加的漂亮,對於我來說,這個時候相思之間早已是飛向了遠方,但是我的這相思之情,早已被那遠方的圍牆給擋住了,根本傳不到我思念的人身邊。這兩句描寫的看似很普通,但是卻充滿了一種感傷之懷。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現在正值是深秋時節,整個天空都一片陰暗,但是秋霜卻是遲遲沒有到來,遠處水中的荷花早已凋謝,只剩下幾片殘破的荷葉,其實這是留著為了讓人聽雨聲。最後兩句描寫的更為傷感,與前面的兩句遙相呼應,從而也令這首詩顯得更加悽美。

李商隱的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通篇描寫的很是傷感,也非常的深情,詩人不僅僅描寫了自己內心的相思之情,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於友情的懷念,雖然詩人並沒有直接描寫這種懷念之情,但是他通過對於周圍事物的描寫,從而也令這首詩顯得更為獨特,也更加的傷感。

相關焦點

  • 唐詩裡最悽美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有一些唐詩看似寫得很普通,可是只要細細品來,則是會發現這些唐詩其實並不簡單,寫得無比的深刻,也非常的抒情,詩人不僅有著對於人生深刻的解讀,同時也有著對於人性深刻的探索,所以從這些唐詩中,我們不僅僅是能夠讀到一首優美的唐詩,更多的還是能夠從中感受到唐詩的那份震撼,以及唐詩所帶給我們的感動。
  • 李商隱最抒情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李商隱應當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位詩人,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描寫的極為優美,也非常的抒情,同時也很憂愁;尤其是他的那些愛情詩,那更是唐詩裡,難得的一流佳作,裡面很多詩名,描寫的極為傷感,也非常的悽美。其實李商隱除了寫愛情詩之外,他還寫過很多不同類型的詩作,並且同樣的寫得很出色,也很唯美,很是抒情,例如他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便是這其中的代表作,這首詩最大的特點,那就是非常的抒情,同時也非常的憂愁。
  • 每天一首古詩詞|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這是您在詩享書局打卡的第104首古詩詞。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崔雍和崔袞,是崔戎的兩個兒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4年),李商隱應試不中,投奔做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沒想到剛到兗州就病故了。崔戎對李商隱不僅有親戚之情,還有知遇之恩。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崔戎對李商隱不僅有親戚之情,還有知遇之恩。崔戎的兩個兒子崔雍、崔袞和李商隱也是情深義重。這首詩當作於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當時李商隱離開崔家,旅宿在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崔雍、崔袞兩位從表兄弟,寫下了這首很有情韻的小詩。        此詩首句寫駱氏亭,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
  • 李商隱最有詩意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也非常好理解,但是李商隱是一位不一樣的詩人,他寫的東西,看似寫得很雜亂,但是完全是在寫心,也正是這樣的一個原因,使得他的詩作應當說是很難以理解。 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李商隱最有詩意的一首詩,那便是他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這首詩如果僅僅從表面理解的話
  • 秋陰不散霜飛晚, 留得枯荷聽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讀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古詩詞中描寫雨的詩句不在少數,「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寫的是雨的清新,「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寫的是雨的朦朧……而「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則寫的是雨的悽涼和無奈。一個秋日的雨夜,李商隱獨立憑欄,看那池塘中還沒有完全凋落的枯荷,聽著淅淅瀝瀝如痴如訴的雨聲,不禁思念天涯相隔的友人。這種愁緒久久揮之不去,最終凝聚成了作者筆底的悽美詩句。
  • 唐詩閒讀:「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李義山,就是李商隱,當時就懷疑自己背錯了唐詩,於是趕緊翻各種本子,卻發現,各種本子裡記的都是「留得枯荷聽雨聲」,於是又鑽到書房翻各種《紅樓夢》的本子,幸好家人收藏的版本足夠多,於是乙卯本、蒙古王府本、甲辰本、列藏本,戚序本、庚辰本、再包括程本系列翻個遍,發現書裡都是「留得殘荷聽雨聲」,只有舒序本保持了原詩的「留得枯荷聽雨聲」。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立秋,和李商隱一起看枯荷
    賞多了鮮活的荷花,突然覺得枯荷也別有一番意境!再想起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更覺自成一景。《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每天一首古詩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譯文及賞析駱氏亭外竹林環繞,雨後亭外景物煥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深秋的天空一片陰霾,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水中的荷葉早已凋殘,只留了幾片枯葉供人聆聽雨珠滴響的聲音。
  • 李商隱即使描寫荷花也無比深情,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對於李商隱有過一段很精彩的評價,她認為唐朝眾多的詩人中,李商隱是最為獨特的一個,而且他的詩句儘管很深情,可是她並不喜愛,唯獨只愛他的那一句:「留得枯荷聽雨聲。」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林黛玉的這一句評價,則是出自於《紅樓夢》的第四十回,而我們從她的這一句話中,也能夠知道當時的林黛玉,她儘管讀過了很多唐朝詩人的作品,可是她嘴裡儘管說不喜愛李義山,但對於這一句卻又是情有獨鍾,從而也說明林黛玉儘管矯情,內心裡還是挺佩服。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一邊騎著,一邊心有所感,此情此景,怎能不賦詩一首——秋盡江南,煙雲渺,江山遙荒村野冢,有誰道,天難老…這詩浮現在心頭,還自帶韻律,一邊騎,一邊哼,可惜唱歌實在不行,只能自己欣賞了。天一直陰陰的,好在沒有下雨,看到一池的枯荷,想起李商隱的一句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應該就是現在這樣的時節和天氣吧?
  • 枯荷聽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但是深秋裡的殘荷、枯荷,似乎很容易被人忘記,今天,我們就從李商隱的詩作中,來感受一下「枯荷聽雨」的獨特意境。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感恩的詩: 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
    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感恩的心,有感恩的詩。古代詩人不止以詩文考取功名,他們的社交一樣離不開古詩一首,以詩交友,以詩相送,好詩還被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永流傳,到千年萬年以後。唐宋時期,文化氛圍濃厚,情商高不高,得看你手中的筆,能不能下筆成詩。時光至千年以後,我們整天念叨的情商,似乎倒退了。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就是李商隱寫的懷念師長崔戎和知己崔袞的詩。
  • 感恩的詩: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作者李商隱,813-858 晚唐著名詩人。祖籍河南沁陽市。感恩的心,有感恩的詩。古代詩人不止以詩文考取功名,他們的社交一樣離不開古詩一首,以詩交友,以詩相送,好詩還被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永流傳,到千年萬年以後。唐宋時期,文化氛圍濃厚,情商高不高,得看你手中的筆,能不能下筆成詩。時光至千年以後,我們整天念叨的情商,似乎倒退了。
  • 詩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02《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水中的荷葉早已凋殘,只留了幾片枯葉供人聆聽雨珠滴響的聲音。這首詩雖然寫了秋亭夜雨的景色,歷歷如畫,但它並不是一首寫景詩,而是一首抒情詩。詩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說是以景寄情、寓情於景的。詩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蘊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的。
  • 武漢東湖|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留得殘荷聽雨聲」,第一次看到這一詩句是小時候讀話說眾人離開秋爽齋(探春住處)乘棠木舫遊荇葉渚,寶玉嫌水中荷葉殘敗可恨,要叫人拔去,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秋雨入十月
    ,再引雨入詩詞雨寄託著情感,承載著情愫淺吟低唱著人生的境遇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秋雨梧桐葉落時,落葉滿階紅不掃……..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溼高飛難。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汙后土何時幹。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注釋】駱氏亭:處士駱峻所建,在長安郊外。崔雍、崔袞:崔戎之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李商隱曾兩次應試不中投奔表叔崔戎家中,崔戎都熱情接納,崔氏兄弟也與詩人形同手足。秋陰句:陰雲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故下句說「留得枯荷」。【賞析】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李商隱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於情韻的小詩。
  • 留得枯荷聽雨聲,禪意並不悲觀,枯荷與《紅樓夢》殘荷的不同!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唐朝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詩文漫讀:竹子做的小房子,建在水邊,金秋的天氣,乾乾淨淨。而我的思念,綿延不絕,雖然隔著萬水千山,一座又一座的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