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什麼叫「恆順眾生」,千萬不要誤解了!

2021-01-08 國學雜談

普賢十大願王之中,有一願叫「恆順眾生」,這句話很容易被人誤解,很多人總是拿這一句話當藉口,隨順別人的惡習。所以末學今天就分享一下這句話的含義,以免大家再望文生義,曲解了佛法的本意。

這裡的「恆」字,是恆常不變的意思;「順」是以順,是順著眾生的境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要永遠順著眾生的習慣、境界,將他從逆流中解救出來,這叫恆順眾生。佛陀在世間教化眾生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古佛如是,今佛如是,未來佛如是,這個目的永遠不會變。恆順眾生,是為了幫助眾生,而不是和眾生一起去迷惑顛倒。

但眾生的迷惑程度不同,根機不同,所以度眾生要契理契機,度眾生的手段也是千變萬化,這叫善巧方便。比如觀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給他講什麼法就講什麼法,完全是應機說法。不是說佛菩薩想教他什麼,而是完全隨順眾生的根機,佛菩薩是無住生心,決定沒有自己的想法。

有句話叫「佛不度無緣之人」,眾生的機緣成熟,佛菩薩自然會應機救度,眾生的緣分還不成熟,佛決不會勉強去度,因為他根本就不相信佛法,佛再跟他講什麼佛法也沒有用處,甚至還會毀謗佛法,造下惡業。所以我們常說隨緣度眾生,勉強去度,那是攀緣,那就不是佛了。

所以說普賢菩薩這句「恆順眾生」,不是讓我們隨順眾生的煩惱、習氣,跟著眾生一起做錯事,而是讓我們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機,用適當的方法去幫助他迷途知返。否則的話,別人邪淫,我們也跟著一起去邪淫;別人殺生,也跟著一起去殺生,別人偷盜,也跟著一起去偷盜;別人說妄語,我們也跟著說妄語。這就不是度眾生了,而是被眾生度了。

所以遇到眾生的善行、善事,決定要隨順;對於眾生的惡行、惡事,那就不能隨順了。如果有緣,他還有善根,還能相信佛法,那就用善巧方便,讓他浪子回頭,如果緣分不到,他根本就聽不進去,就不要勉強,這才叫恆順眾生。

相關焦點

  • 佛教裡講的「恆順眾生」是有原則的
    因為我們知道,只有利益眾生才能成就自己。另一個方面,我們知道怎麼樣?同體大悲。一切眾生與我都是同一真性,所以我們「恆順眾生」,就是恆順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我們對眾生起分別心,就是破壞,就是染汙,蒙蔽自己的真心本性;我們對眾生一起分別的時候,真如自性的清淨光明就顯發不出來了。所以從這個層面,我們來更深地體悟「恆順眾生」。當然,「恆順眾生」也要有原則,是順著眾生的善性,幫助他們解脫。
  • 這句佛教名詞,究竟什麼意思?好多人亂理解,結果掉進三惡道
    這句佛教名詞,究竟什麼意思?好多人亂理解,結果掉進三惡道。| 文:金剛智慧海漢傳佛教裡面,有個很有名的詞,叫「恆順眾生」,很常見,但很多人亂理解。有人以為,恆順眾生就是不要讓眾生不高興,眾生做什麼,不要唱反調。
  • 《普賢行願品》: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九者恆順眾生』:恆是常常,恆常不變;順是依順,依眾生境界。恆順眾生,眾生都是顛倒的,你是不是恆順眾生顛倒呢?眾生根本沒有知識,你若恆順沒有知識的眾生,你豈不是走入愚痴之路?恆順眾生,是順眾生的習慣,又把他從逆流中拯救出來,才叫恆順眾生。因為眾生都是顛倒,顛倒就是逆流。你若是順眾生,便不能成佛。
  • 恆順眾生—仁山法師
    恆順眾生。恆順眾生,說的是在與眾生相處的過程中,以恆常隨順眾生佛性為接引眾生覺悟的方式方法。一切眾生種類不同,普賢菩薩在行願中這樣說: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
  • 佛教開示:不要誤解了佛經裡的功德
    佛教開示:不要誤解了佛經裡的功德我們都知道念佛是有功德的,能夠幫助我們消除業障,能夠讓我們明心見性,甚至如果能夠保持正念的話,在臨終的時候還能夠往生極樂,這就是修行佛法所積攢下來的功德,當然也有許多剛剛入門的居士或者是修行了多年的居士對於佛教的功德的認知沒有那麼的深刻
  • 佛教:「布施」就是捐錢嗎?千萬別再誤解了!
    這樣理解布施,就實在太狹隘了,真的是誤解佛教了。捐錢確實是布施的一種,但布施絕不僅僅捐錢,布施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們常常說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那這個教育有什麼好處呢?首先它要滿足大家的基本願望,人們才願意去學。世間人一生所追求的,無非就是三樣: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這三個願望,古今中外,沒有人不希求。
  •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恆順眾生
    對於菩薩來說,眾生是沒有什麼錯誤的。當然,這是說即使是菩薩也知道眾生的毛病,很多眾生是無藥可救的。但是,只能慈悲接引,給他們表法,也許能夠度他們,也許不能度他們。但是菩薩的心裡永遠是清靜的。這眾生不僅僅是外在的人和世界,還包括內在的眾生,也就是我們自己生出的各種眾生,情緒,見解。順,是不動,不離不即,自然而然就順了。不需要再有一個順的動作。恆順眾生,慢慢地就能達到心順。心順了,世界就順了。忘記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讓自己的內心順了,自己順了,世界就順了。即使那些愚痴的眾生依然在造作,那也只是因果業力在運作。
  • 佛教:什麼是「三皈依」?不要再誤解了!
    那老師呢,就會傳授我們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叫「傳授三皈依」。三皈依分別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呢,現在人一看到佛、法、僧這三個字,就很容易依文解意,誤會其中的意義。聽到「皈依佛」,就想到佛像;聽到「皈依法」,就想到佛經;聽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的僧人,把三皈的意思完全弄錯了。
  • 顛倒眾生顛倒顛 如何隨順
    「恆順眾生」:恆是常常,恆常不變;順是依順,依眾生境界。恆順眾生,眾生都是顛倒的,你是不是恆順生顛倒呢?眾生根本沒有知識,你若恆順沒有知識的眾生,你豈不是走入愚痴之路?恆順眾生,是順眾生的習慣,又把他從逆流中拯救出來,才叫恆順眾生。因為眾生都是顛倒,顛倒就是逆流。你若是順眾生,便不能成佛。你若想成佛,則不能順眾生。普賢菩薩為何要恆順眾生?
  • 中國鎮江(恆順)醬醋文化節
    誕生於清道光年間的恆順集團,秉承「恆順眾生」的經營理念,以酒起家、因醋馳名,將一個鎮江的傳統醬醋作坊,發展成為當今中國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食醋釀造基地」二字,源於佛教經典《華嚴經》「恆順眾生願」,意思是「希冀永遠隨順眾生之善性需要」。
  • 海濤法師:什麼叫「無生」?如何思惟「無生法忍」?
    問:什麼叫「無生」?如何思惟「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一個佛教最高圓滿究竟智慧的狀態,也是一個佛陀的智慧的狀態。什麼叫「無生」?什麼叫「法忍」?因為一切存在叫「法」,比如轉經輪、這個桌子、這個會講話的人,現在我們辦這場網路法會,它只是一個暫時存在的,這個是法,它會變化,最後會結束的,萬法都是變化無常,空無自性的。
  • 佛教:這5種人,千萬不要傷害,因果報應太大!
    很多人信佛,往往迷信佛菩薩的神通,相信某種神秘力量的加持,可以保佑自己逢兇化吉,其實這是對佛教的誤解。佛法之根本在於「因果」二字,我們信佛,就是相信因果、覺悟人生,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佛門裡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世間一切皆為假相,唯有因果不饒人,種什麼因、結什麼果,真實不虛、絲毫不爽。「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人,有善緣,也有惡緣,無論何種緣法,我們都應懂得接納、隨緣、了緣,廣結善緣。「別人待我是因果,我待別人是修行」,別人如果不善待自己,我們應該懺悔、消業。而我們如何對待他人,反映的是自己的修行。
  • 淨空法師:佛菩薩教化一切有緣眾生,什麼叫有緣,能信的人就有緣
    我們今天講旅遊,旅遊的目的是教化眾生,旅遊不離開教化,這裡頭就有功德,要去學習。諸佛菩薩旅遊在遍法界虛空界,教化一切有緣眾生。什麼叫有緣?能信的人有緣,願意學的人有緣。菩薩善巧方便,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看他的程度,能接受什麼樣的法就說什麼樣的法。
  • 從蔡志忠出家看當今中國社會對佛教的誤解
    實際上,把「出家」為僧看成消極避世,是對佛教的巨大誤解。佛教倡導「空」,但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是教人雖然身在世間,但是心不要執著,要超脫。所以,真正的出家,不是身體上的,而是心靈的「出家」。佛教不僅不倡導消極,而是倡導佛教修行人,要實現自我覺悟,並且心甘情願地帶動別人也覺悟,擺脫身心的痛苦,讓眾生都獲得快樂。
  • 佛教:慈悲多禍害,隨緣要有智慧
    布施、供養要隨緣,不用刻意的去做,能出多少出多少,從另一方面來說布施和供養更多的來源於自己的內心真誠,倘若我有一元錢,我布施7毛錢和我有一萬塊錢布施十分之一,雖然後者布施的多,但是兩者的功德是一樣的,心若真誠才能感召福報,千萬別以為布施而去布施,隨緣而坐,才會攀緣分,我們做善事也是這樣的道理,不要只是為了行善而去行善,不要因為福報而去行善,行善也要隨緣不要攀緣,不能因為行善而給自己帶去麻煩
  • 佛教:女性生理期能去寺廟嗎?不要愚痴了
    其實還有很多人,對佛教都有很深的誤解。很多人都認為,女性生理期不能去寺廟,甚至不能在佛前上香、誦經、念佛,其實這種禁忌,是無中生有。佛教一直都沒有說過,生理期的女性進入寺廟,會引起不良的後果,那些說女性生理期不能去寺廟拜佛的言論,大多都是迷信的,因為有些人迷信佛教,所以才會說生理期不能去寺廟,會對神明不敬。
  • 千萬不要無知了
    其實還有很多人,對佛教都有很深的誤解。很多人都認為,女性生理期不能去寺廟,甚至不能在佛前上香、誦經、念佛,其實這種禁忌,是無中生有。 佛教一直都沒有說過,生理期的女性進入寺廟,會引起不良的後果,那些說女性生理期不能去寺廟拜佛的言論,大多都是迷信的,因為有些人迷信佛教,所以才會說生理期不能去寺廟,會對神明不敬。
  • 佛教:不要傷害這5種人,因果報應很嚴重!
    佛教認為,因果之間還有一個緣,因緣和合才會有結果,這也是很多人誤解,為什麼好人沒有好報的原因,是因為因緣還沒有聚合,所以果報沒有出現。人與人的相遇,都是因緣和合的現象,如果一個人經常種善因、結善緣,就會遇到善果,如果一個人經常結惡緣、種惡因,就會遭到惡報。
  • 當今佛教最大的誤解
    佛陀本是迦毗羅衛國的一位王子,後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覺悟,35歲成就佛果,為了讓眾生走向了生死、得解脫的道路,開始了自己的弘法之路。,甚至一度讓人們誤解,比如:我們最常見的「和尚」稱呼。在我們固有的觀念裡,認為只要是剃度出家的僧人,就是和尚,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沒有真正懂得「和尚」這個稱呼的真正含義。身處末法時代的我們,難聞正法,認為只要剃度,在佛教寺院修行的出家人就是和尚,這是一種誤解。
  • 佛教:燒香拜佛時,這3種願望,千萬不要許!
    佛菩薩只是眾生迷途中方向的指引,但修行的路還是要靠自己走,「萬般皆苦,只可自渡」,自己的因果還要自己擔、自己負。佛菩薩從不缺世人的任何供養,我們也不要妄想走此捷徑抱佛腳,妄想坐享其成都是對佛法的嚴重誤解。燒香拜佛,是對三寶的虔誠信仰和皈依,是真心懺悔,更是發願斷惡修善、從善如流。學佛修行修的不是外道,不是表面工程,而是修持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