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佳節 |
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中秋節
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
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
傳統文化節日
時在農曆八月十五
因其恰值三秋之半
故名中秋
今年,更是中秋撞上國慶,
國與家撞了個滿懷!
中秋起源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 「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風俗習慣
賞月、吃月餅
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 》,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觀潮、猜謎、玩花燈
在古代,江浙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焚香拜月
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中秋除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還有一件大事要做,那便是焚香拜月,古人把中秋焚香祭拜月神的習俗稱為「燻月」。
中秋節這天人們清掃庭院,設立香案,擺放供品,燃燭焚香,拜月許願。此習俗,可追溯自周代天子每年秋分祭月的習俗。《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已朝,夕月以夕。」
跟西安有關的傳說:
玄宗遊月
中秋節的傳說相當豐富,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等,都是流傳非常廣的神話傳說。然而還有一個跟長安有關的傳說,即玄宗遊月的傳說。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專家看法:
中秋節起源於唐長安
知名民俗文化專家、西北大學教授韓養民認為,盛唐是中秋節文化的搖籃,唐代長安即古城西安是中秋節的形成之地。韓養民長期致力於中國民俗節慶文化研究。他說:「跟定型於漢代的春節、清明等傳統節日相比,中秋節的形成晚了五六百年。它源於古人在秋天進行的「夕月」祭祀之禮,到唐朝時精英人士確立了賞月風尚,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唐長安便自然而然成了中秋節的形成之地。」
一個民俗節日的形成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中秋節自然也不例外。譬如,節日確切的名稱、準確的時間、群體性文化習俗、廣大的地域等。這在中秋節與古都長安的關係上,都是具備的。根據文獻資料,唐太宗貞觀年間已明確出現了群體性文化習俗意義上的「中秋節」一詞。《淵鑑類函》引《唐太宗記》內有「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三公以下獻鏡及盛露囊。」表明貞觀年間(627-649年)中秋節已有節日雛形,三公以下大臣近侍要向皇帝獻禮,以示慶賀。
韓養民說,除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年中秋節都要賞月的逸聞外,唐長安的文人墨客在中秋賞月已成風俗。
西安人的中秋節
中秋節西安地區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月亮特別明、特別圓,因此城鄉都有賞月、拜月的習俗。此時在外的人都儘可能趕回家,講究全家團圓。若萬一有事不能回家,家人也會給他留下一塊月餅,以示全家美滿團圓。此日晚當月亮高懸的時候,人們會在院子裡設立香案,擺上西瓜、甜瓜、蘋果、石榴、棗、板慄等時鮮果品,也要擺上自製的或買來的圓月餅。
舊時有些人家還要燒香點燭,叩拜月亮神,求神賜福。拜月後眾人一邊賞月,一邊分吃月餅,共享良辰美景、團圓之樂。舊時有些人家還自製團圓餅,餅上堆塑花形達三至五層,用鏊鍋烙制而成。此餅在拜月時作為對月亮神的禮獻,拜完月後分切成小塊,家有多少口人就切多少塊,表示全家團圓美滿的意思。長安、藍田、周至及西安市區還有中秋節晚輩給長輩送月餅送瓜果禮品的習俗。特別是女婿給丈人家送禮,一般為四樣禮,講究的還要送六到八樣禮。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在「月餅」方面也是極盡巧思。在今年中秋節,西安一高校就推出了陝西特色的餡料,比如油潑辣子鹹蛋黃餡兒、臘牛肉五仁、長安葫蘆雞、冰峰經典豆沙……
「奇葩」月餅多了,天價月餅少了。過度包裝少了,簡樸過節多了。口味、形式雖然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詩詞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