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成曲:一輪秋影轉金波

2020-09-03 語文迷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譯文

中秋皓月灑下萬裡金波,好似那剛磨亮的銅鏡飛上了夜空。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麼辦呢?白髮漸漸增多,欺負我拿它沒有辦法。

我要乘風飛上萬裡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樹影搖曳的桂樹,因為人們都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注釋

太常引:詞牌名。
呂叔潛:名大虯,生平事跡不詳,似為作者聲氣相應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
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髮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詩意。
斫:砍。
桂:桂樹。
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


賞析

此詞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詞想像豐富,把超現實的奇思妙想與現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起來,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託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藉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實的矛盾。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想到功業無成、白髮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迸發出摧心裂肝的一問:「被白髮欺人奈何?」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心矛盾。

下片抒寫作者的豪情壯志,他要趁著美好的月夜,乘風直上萬裡長空,俯瞰祖國的山河。毫無疑義,這是他愛國思想的寫照。「直下」,這裡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後又從天上寫到人間,傳說中月亮裡那棵高大的桂樹擋住了許多月光。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國大地,作者在最後兩句寫道,聽人說:砍去那些搖晃(婆娑)的桂樹枝葉,月亮便會更加光明。這是含蓄地說,剷除投降派的阻礙,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復中原事業的勝利。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對月》詩裡寫道:「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這裡辛棄疾用「人道是」三個字,表示前人曾說過這個意思。

作者這裡所說的擋住月光的「桂婆娑」,實際是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因為由被金人統治下的北方南歸的辛棄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懷想被金人統治、壓迫的家鄉人民。進一步說,這首詞還可以理解為一種更廣泛的象徵意義,即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這一巨大的意義,是詞人利用神話材料,藉助於想像和邏輯推斷所塑造的形象來實現的。

相關焦點

  • 辛棄疾中秋賞月寫下贈友之作 一輪秋影轉金波 你讀過嗎
    原文: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詞人在上片巧妙地運用了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託自己的理想與情懷。
  • 中秋節 | 一輪秋影轉金波
    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它源於古人在秋天進行的「夕月」祭祀之禮,到唐朝時精英人士確立了賞月風尚,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唐長安便自然而然成了中秋節的形成之地。」
  • 金波:讀詩的聲音是詩的翅膀
    讀金波的詩,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說:「有一種魔力,能讓人返老還童,既像行走在布滿鮮花的小路上,又像走進溫暖的家。」從1956年發表第一首兒童詩至今,金波寫了許多意蘊悠長的詩歌、散文、童話,多次被收入中小學語文和音樂教材,幾代小讀者都記得金波叔叔或金波爺爺,從他那裡領悟了純真的美與善。
  • 小毛每日讀辛棄疾詞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太常引·一輪秋影轉金波 宋:辛棄疾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是日,我讀到稼軒一句詞: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喝的茶多了,總覺還是酒更令人斷腸,袖手冷眼旁觀的同時,抱著一壺酒。
  • 十首描寫秋影的古詩詞,清光霜影似往年,中秋同醉慶團圓
    周邦彥暢飲美酒,「池光靜橫秋影,岸柳如新沐」;唐彥謙笑吟明月,「笑呼明鏡上遙天,醉倚銀床弄秋影。」落葉知秋,江涵秋影,中秋季節透出飄逸和恬淡,藍天白雲倒映在寧靜的水面中,青山綠水浮現在淡淡的煙霞裡,讓人心醉,又讓人神往。晏殊月下遠望,「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墨色沉、月花影,月中嫦娥吟、樹下水袖舞,今夜清光似往年,讓我們同慶人間團圓!
  • 金波60年兒童詩創作回望與總結:為什麼讀童詩
    但對我們個人來講,金波老師是一個慈祥的、寬厚的、心地明亮寬敞的長者。偶爾想起金波先生,我覺得我們心底不由地變得寬敞和明亮起來。     金波老師的名字還讓我想起《漢書·禮樂志》。書裡提到月亮的時候,叫『月穆穆以金波』。他的詩,詩如其名,詩如其詞,詩如月光。他的詩真是有魔力,真是美,真是好。這種好是能夠讓人過目一下就烙在心裡。」
  • 中秋讀詩12首: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讀詩12首: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2019-09-13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晚中秋夜,一起賞月讀詩!盤點那些詩詞裡的月亮
    現在,IT之家為小夥伴們整理了一些經典詩詞,今晚中秋夜,我們一起賞月讀詩!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4、八月十五夜玩月棲白 【唐】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
  • 中秋讀詩12首: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宋·辛棄疾一輪秋影轉金波八月十三夜月宋·陶夢桂人情何待十分圓,滿目金波已浩然八月十一夜,風月可愛,自前屋覓酒,不得而歸,小詩呈百六十叔
  • 辛棄疾很豪邁的一首中秋詞,結尾化用杜甫的詩句,讀來躊躇滿志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宋代:辛棄疾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héng)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斫(zhuó)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宋史·列傳·卷一百六十》"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中秋時分,一輪月影懸於天際,月光流轉,仿佛金波,這月亮又圓又亮,就好像被重新打磨的鏡子,飛到了天上。這句話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中秋的月亮又圓又亮"。
  • 屠岸、金波合著《詩流雙匯集》出版 高洪波致賀詞
    屠岸、金波合著《詩流雙匯集》出版 高洪波致賀詞 2015-03-27 16:47:26《詩流雙匯集》在北京首發。  《詩流雙匯集》一書的書名來源頗有趣味。這套書共分為兩冊,一冊名為《窗裡窗外》,裡面所選的詩歌由屠岸翻譯、金波作評;另一冊則名為《花開花落》,由金波撰寫、屠岸點評,故名為《詩流雙匯集》。  金波出生於1935年,屠岸則出生於1923年,兩位老人的年齡相加已經超過170歲。
  • 關於月亮的詩性推理|顧農
    李商隱曾在詩裡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又有傳說道,有一位叫吳剛的仙人犯了罪,罰到月亮裡去砍樹,而那株桂花樹太神奇,受了傷馬上就能癒合,永遠砍不倒,於是吳剛只好在那裡過終身軟禁、勞改的日子。月亮裡有動物,有植物,而兩位仙人都不幸福。
  • 24日中秋節:一輪秋影轉金波,十五月亮十六圓
  • 讀辛棄疾,看真英雄
    讀到「沙場秋點兵」,才知道原來「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寫的就是點兵場景。在以前詞裡,很少出現真正的沙場、戰場。早期的詞作,基本上是女性文學、都市文學,大多是在沙龍、歌樓妓館裡頭演唱的流行歌曲。從晚唐溫庭筠以來,詞以婉約為本色,以女性美、柔軟美為基調。到了辛棄疾這裡,「沙場秋點兵」,充滿了男性的力度美,改寫了詞史的審美趨向。
  • 讀辛棄疾,看真英雄
    讀到「沙場秋點兵」,才知道原來「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寫的就是點兵場景。在以前詞裡,很少出現真正的沙場、戰場。早期的詞作,基本上是女性文學、都市文學,大多是在沙龍、歌樓妓館裡頭演唱的流行歌曲。從晚唐溫庭筠以來,詞以婉約為本色,以女性美、柔軟美為基調。
  • 人工智慧實現「曲高和眾」 《經典詠流傳》「讀詩成曲」讓億萬觀眾...
    曲高也能和眾,人工智慧助力文化傳承《經典詠流傳》作為一檔創新性節目,將古詩詞和部分近代詩詞改編成現代流行音樂,通過經典傳唱人的演繹,以及現場經典鑑賞團的解讀,帶領觀眾領略詩詞之美、傳統經典文化之蘊意。節目更重要的目的則是藉由流行音樂賦予經典詩詞活力與生機,讓更多人傳承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