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中秋賞月寫下贈友之作 一輪秋影轉金波 你讀過嗎

2020-12-06 天涯之水雲

中秋怎麼過?詩詞、歌賦、酒,月,是中國古人過中秋必不可少的元素。愛國詞人辛棄疾在中秋之夜,寫下不少名作,其中這一篇《太常引》是為好友呂叔潛而寫,你讀過嗎?呂叔潛名為大虯,是詞人聲氣相應的朋友。

原文: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詞人在上片巧妙地運用了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託自己的理想與情懷。詞人在中秋賞月之時,與好朋友呂叔潛喝酒,對月抒懷,想到吃了不死藥飛入月宮的嫦娥,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藉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實的矛盾。詞人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一生都未能實現,想到自己功業無成、白髮已多,在中秋賞月之際,對著皎潔的月光,不禁發出摧心裂肝的一問:「被白髮、欺人奈何?」

詞人在下片如同插上想像的翅膀,直入月宮,並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花樹。桂:桂樹,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這裡所說的「桂婆娑」,實際上是指南宋朝廷內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此時詞人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在這十二年中,他多次上書,力主抗金,但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建議始終未被採納,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願。

全詞無論是從藝術境界,還是從風格上看,都與詞人運用神話傳說的浪漫主義手法有密切的聯繫。他通過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來解決現實中的苦悶,是一首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的優秀詞章。

中秋節快到了,端起酒杯賞月之時,你會想起愛國詞人辛棄疾嗎,會讀一讀詞人的佳作嗎?

白居易說令公桃李滿天下 你知道令公是誰嗎 還記得第一個老師嗎

相關焦點

  • 讀詩成曲:一輪秋影轉金波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宋】辛棄疾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譯文中秋皓月灑下萬裡金波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被白髮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詩意。斫:砍。桂:桂樹。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
  • 中秋節 | 一輪秋影轉金波
    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中秋除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還有一件大事要做,那便是焚香拜月,古人把中秋焚香祭拜月神的習俗稱為「燻月」。
  • 白居易中秋無心賞月卻望月有感 共看明月應垂淚 一夜鄉心五處同
    你知道嗎?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了,雖然這時安史之亂已經平息,可是在這個時期,由太宗的貞觀之治到玄宗的開元盛世打造的盛唐雖然依舊強大,但已大不如之前,唐帝國的強盛已是昨日黃花,因此白居易生活的時期,是唐朝不斷衰敗的時期。自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使饑荒四起,詩人的兄弟姊妹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寫下《望月有感》,寄給分散在五處的親人。
  • 王建中秋之際望月懷人 思深情長 卻輕道一聲不知秋思落誰家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故鄉,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月亮,見月思鄉,已成為在外遊子的最平凡的經歷,既有甜蜜也有苦澀……遙望天際的那一輪明月漸漸圓滿,它的背後,有母親溫暖的懷抱,有父親有力的大手,有愛人柔柔的細語,有孩子們天真的笑……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有錯過……既然如此,你準備好了嗎
  • 845年前的中秋夜辛棄疾寫下此詞,開篇就夠驚豔,有浪漫更有氣魄
    但當中秋詞到了詞中之龍辛棄疾手上,則似乎變了模樣。辛棄疾平生極好寫中秋詞,筆下曾有過數首經典,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太常引》。845年前的中秋之夜辛棄疾寫下這首別具一格的中秋詞,開篇就夠驚豔,浪漫與氣勢並存,在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服輸的辛棄疾。
  • 詞人最後一次中秋賞月,寫下絕筆詞,卻成為北宋最好的賞月詞
    唐詩宋詞中寫中秋的詩詞佳作不少,自然也不乏描寫賞月的佳句。如蘇東坡的「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晏殊的「十輪霜影轉庭梧」;辛棄疾的「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等等都將中秋圓月的形態動作描寫得極為傳神。
  • 中秋了,帶「月」字的詩詞張口就來,但你能寫出不帶月字的詩嗎?
    轉至室外,則是空曠天宇上的寥落晨星和一輪孤月,沒用『月』字,卻能將月光的清冷之感表現出來。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這首詞是確確實實的中秋之詞了,出自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一生執著於收復中原的辛棄疾,就連在節日裡也離不開「山河」之詞。
  • 中秋賞月憶古詩詞
    譯文: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 辛棄疾的6首中秋詞,讀過3首以上的人都是稼軒粉
    中秋節對於國人而言是除春節之外最為重要的團圓節日,因而歷代都有很多寫於中秋的詩詞。這些中秋詩詞有的寫賞月之美,有的寫團圓之樂,有的寫望月懷人、還有寫他鄉羈愁。總而言之,中秋也是詩人們寫詩詞寄託情感的節日。 歷代中秋詩詞中佳篇名作極多,最為經典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寫出了所有人的中秋心願。
  • 辛棄疾最經典的三首中秋詞,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在古代,中秋節最為重要的便是團圓與賞月,而這首《一剪梅》所寫的是中秋節賞月卻因陰天而無月的失落。上闋先寫回憶昔年中秋往事:桂花飄香、飲酒賞月、花月怡人。而「今宵」中秋同樣備酒賞月,卻是「雲溼紗窗,雨溼紗窗」,雨夜無月,格外孤寂。
  • 五首宋詞小令:關於明月,四位名家,一位無名氏,不知您讀過否?
    步轉迴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輕雲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六甲番人解讀:蘇軾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太出名了,幾乎大家都讀過,在此不再介紹,這首《減字木蘭花·春月》作於元祐七年,當時夫人王閏之見到春夜梅花盛開,月色動人,便勸蘇軾邀友飲酒賞月,此詞清幽恬靜,意在勸人珍惜美好。
  • 今晚中秋夜,一起賞月讀詩!盤點那些詩詞裡的月亮
    IT之家9月24日消息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每每中秋佳節,都離不開三個關鍵詞:「月亮」、「月餅」、「團圓」。
  • 中秋賞月引詩情
    中秋節如期而至,正是賞月的最佳時候。「月到中秋偏皎潔。」在晴朗的秋夜,定更以後,一輪圓圓的明月逐漸升上天空,皎潔的銀光便灑滿了世界。「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身臨其境,人們舉目望明月,千裡寄相思。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中秋賞月,對酒當歌,留下許多名篇佳句。
  • 辛棄疾很豪邁的一首中秋詞,結尾化用杜甫的詩句,讀來躊躇滿志
    今天,就介紹一首辛棄疾早期所寫的中秋詞,可謂是躊躇滿志、慷慨豪邁。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宋代:辛棄疾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héng)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
  • 辛棄疾這6首中秋詞,前3首膾炙人口,後3首卻大多數人都沒讀過
    中秋節對於國人而言是除春節之外最為重要的團圓節日,因而歷代都有很多寫於中秋的詩詞。這些中秋詩詞有的寫賞月之美,有的寫團圓之樂,有的寫望月懷人、還有寫他鄉羈愁。總而言之,中秋也是詩人們寫詩詞寄託情感的節日。
  • 十首描寫秋影的古詩詞,清光霜影似往年,中秋同醉慶團圓
    周邦彥暢飲美酒,「池光靜橫秋影,岸柳如新沐」;唐彥謙笑吟明月,「笑呼明鏡上遙天,醉倚銀床弄秋影。」落葉知秋,江涵秋影,中秋季節透出飄逸和恬淡,藍天白雲倒映在寧靜的水面中,青山綠水浮現在淡淡的煙霞裡,讓人心醉,又讓人神往。晏殊月下遠望,「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墨色沉、月花影,月中嫦娥吟、樹下水袖舞,今夜清光似往年,讓我們同慶人間團圓!
  • 有關中秋月亮的詩句合集 這些佳作大家要細細品味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這個節日的到來讓大家倍感高興,在中秋之夜一起喝喝酒,賞賞月,再背誦一下古人的詩句,這種感覺非常美妙。   露涼時、零亂多少寒,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 年年賞月,願人如月長久:萬千心緒,寄予中秋
    (三)但如風浩蕩,任爾缺圓關於中秋的詩詞,灑脫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但浩蕩當屬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和《太常引》。木蘭花慢·辛棄疾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客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前人待月,賞月,惜月,而無送月而去者,故而辛棄疾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送月歸去。月亮啊月亮,你要去哪裡呢?是不是還有一個人間,在那裡,你剛剛從東方升起?
  • 讀十首最美的中秋節古詩詞 看古人如何賞月觀花
    讀十首最美的中秋節古詩詞 看古人如何賞月觀花時間:2020-10-01 10:4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讀十首最美的中秋節古詩詞 看古人如何賞月觀花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裡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 中秋節不止有月餅,還有賞月,只是延續至今已被賦予新含義
    辛棄疾說: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而民間則俗稱其為「中秋」,又因為這一天為滿月,象徵團圓,故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自古就有祭祀月亮的禮制,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秋分夕月」「中秋夜迎寒」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