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怎麼過?詩詞、歌賦、酒,月,是中國古人過中秋必不可少的元素。愛國詞人辛棄疾在中秋之夜,寫下不少名作,其中這一篇《太常引》是為好友呂叔潛而寫,你讀過嗎?呂叔潛名為大虯,是詞人聲氣相應的朋友。
原文: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詞人在上片巧妙地運用了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託自己的理想與情懷。詞人在中秋賞月之時,與好朋友呂叔潛喝酒,對月抒懷,想到吃了不死藥飛入月宮的嫦娥,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藉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實的矛盾。詞人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一生都未能實現,想到自己功業無成、白髮已多,在中秋賞月之際,對著皎潔的月光,不禁發出摧心裂肝的一問:「被白髮、欺人奈何?」
詞人在下片如同插上想像的翅膀,直入月宮,並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花樹。桂:桂樹,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這裡所說的「桂婆娑」,實際上是指南宋朝廷內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此時詞人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在這十二年中,他多次上書,力主抗金,但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建議始終未被採納,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願。
全詞無論是從藝術境界,還是從風格上看,都與詞人運用神話傳說的浪漫主義手法有密切的聯繫。他通過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來解決現實中的苦悶,是一首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的優秀詞章。
中秋節快到了,端起酒杯賞月之時,你會想起愛國詞人辛棄疾嗎,會讀一讀詞人的佳作嗎?
白居易說令公桃李滿天下 你知道令公是誰嗎 還記得第一個老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