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與實施,中國與亞洲、歐洲、非洲等地區的國家與人民交往日益密切。在與這些地區人民交往和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認真對待跨文化傳播問題。
第一,理解跨文化傳播的價值意義。跨文化傳播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群體或組織之間進行的交流活動,是各種文化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流動、共享和互動的過程,主要涉及人類文化要素的擴散、滲透和遷移的現象。跨文化傳播作為一種文化語境,其特殊性在於這種文化的制約和指引功能具有多元複雜性,不同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響現實。交流者的固有背景、經歷和差異,可能會使交流異常艱難,甚至無法展開。這種交流的關鍵因素是文化以及文化對雙方交流行為的影響。文化決定著交流者的信仰、價值觀和世界觀,決定著交流者所使用的語言包括肢體語言以及與他者的聯繫方式。跨文化交流主要有兩種交流方式:國際交往和國內交往。國際交往是指那些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個體、群體和組織之間的交往。國內交往是指生活在同一社會中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群體之間的交流。本文聚焦的是國際交往。
跨文化傳播是一個古老話題,可以說是人類形成部落群體而開始文明之日起就產生的一種交流活動。我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玄奘取經」「鄭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傳播的典範,為推進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跨文化傳播作為一門學科是在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人類學家、跨文化研究者愛德華·霍爾等學者創立的,在我國也譯為「跨文化交際學」或「跨文化交流學」。跨文化傳播學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旨在研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如何進行交流、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以及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礙的方法與途徑。跨文化傳播學是一門交叉學科,融合了人類學、文化學、心理學以及傳播學等十多個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跨文化傳播學逐步進入中國學界,以外語教學和國際關係學者為主力,陸續引入國外相關跨文化傳播理論,並做出了具有重大價值的實踐探索和學科建設工作。雖然中國學界對跨文化傳播學的學術邊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但這並不妨礙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理論與話語在中國學術和社會實踐中的滲透及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交通和通信工具日新月異、世界經濟日益一體化的今天,跨文化傳播活動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快速發展,移動終端成為人類「身體的一部分」,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跨文化傳播。當前,面對中國崛起的大好局勢與瞬息萬變的複雜國際關係,認真研究與借鑑跨文化傳播的技術與理念,對於加強中國故事的世界傳播,讓世界了解中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於營造有利於我國的國際輿論環境,贏得國際輿論話語權,無疑也是有效舉措之一。
第二,重視跨文化傳播需要注意的問題。讓世界了解中國,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是關鍵。中國故事的世界傳播本身必然涉及跨文化傳播,我們尤其需要注意和重視跨文化傳播中面臨的一些問題,以免影響傳播效果。
一是誤讀問題。跨文化傳播中的誤讀,是指一種文化在解析另一種文化時出現的錯誤理解和評估。誤讀可以發生在傳播者環節、文本環節或接受者環節。誤讀可分為有意識的誤讀和無意識的誤讀。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得當的翻譯都是造成誤讀的原因。誤讀對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但更多是消極的。不管是哪種誤讀,都會對講好中國故事帶來消極影響。避免誤讀現象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必要條件。
二是禁忌問題。在對外講述中國故事之前,我們要了解受眾國的忌諱與文化。比如,「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的居民以單數為美,忌諱黃色,喜歡白色;喜歡反語祝願、認為周一不吉利等。因此,做好對外傳播工作,要建立受眾國故事庫,考慮不同國家的文化習慣以及接收對象的「接受視野」,思考以怎樣的方式才能讓對方認同我們的文化,做到有的放矢。
三是文化特色問題。講述中國故事,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目的是讓珍貴而悠久的中國文化被越來越多的民族所了解和認同,煥發出新的活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形式豐富多樣,體現著中國價值和中國精神。因此,在考慮規避受眾國文化與習俗禁忌的基礎上,我們仍然要堅持民族文化特色。只有凸顯中國文化特色,對外講述中國故事才有基礎和動力。不能為了獲得受眾國的認可,對中國文化做出很大改動,弄得面目全非。我們應當把握好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
四是國際政治關係問題。國際政治是一種複雜的、處於運動形態中的國際範圍的社會現象,它反映十分複雜的國際關係。其中,有外交關係、經濟關係、宗教關係、民族關係、地域關係、集團關係等。國際政治關係既有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問題的政治關係需要調整,也有反映特殊性、個別性問題的政治關係需要調整。只有正確把握國際政治關係,對外講述中國故事才能夠產生重要影響。
第三,推進跨文化傳播實踐,講好中國故事。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是一項系統工程,尤其是在目前複雜的國際大環境中,我們應在深入研究和解決跨文化傳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增強對外傳播技巧,使國外受眾更好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
首先,選好中國故事。文化傳播需要重視內容質量,在推進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我們所選擇的故事可以具備這樣一些特徵。一是體現民族文化特色,能凸顯中國文化的精髓和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形成中國人思維和性格的基礎,其所包含的各種元素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啟示,能夠為世界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鑑,為現代社會發展提供豐厚的精神土壤和活躍的思維舞臺。二是反映大眾的生活、普通人的經歷,表達當下中國現實和時代精神,這樣的故事才能打動人。三是在文化傳播時仔細考慮受眾國民眾的民族文化、民族習慣、宗教信仰等因素,讓受眾方更好接受中國故事。
其次,提升故事感染力。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必須具備超強的敘事能力,使中國故事吸引人、感動人。中國故事的內容應當真實、全面、生動。對此,傳播者可以借鑑和掌握新聞寫作中的一些技巧與規律。比如進行跨文化傳播的時候,儘量使用短句子、短段落,情節敘述生動、事物描寫具體、人物性格鮮明等。同時,選取典型人物,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和可視可感的細節,讓主人公和事件活起來,增強故事感染力。
最後,培養善於從事跨文化傳播的專業人才。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影響力的擴大,中國在世界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我們所面對的世界呈現為複雜的交流網絡,這一全球化複雜性交流網絡,決定著人們的信息傳遞行為和溝通活動,特別是職業化信息傳遞行為和溝通活動,越來越具有跨文化和國際化傳播特徵。這就要求信息傳播主體,特別是以信息傳播為職業的新聞記者,應當是多學科知識擁有者,不僅需要掌握多種語言作為開展傳播的基礎,而且需要了解受眾國的經濟政治等情況和文化傳統,熟悉新聞傳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規範,從而增強傳播技能、提升傳播效果。與國際傳播戰略目標相比,目前我國從事國際傳播的記者隊伍在規模、素質和結構等方面都有較大差距。我國新聞媒體聘用的從事對外宣傳的新聞記者,往往是外語專業畢業且文筆較好者,或者是新聞傳播學專業畢業且外語水平較高者。新聞媒體及相關外宣部門對同時擁有以上兩種知識背景和職業技能的人才需求十分迫切。為此,從2009年開始,一些高校開展試點,招收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研究生,集中大量資源和力量,為新聞媒體培養國際傳播後備人才。但是,高質量的國際傳播人才仍然難以滿足需求,人才儲備速度跟不上傳播事業擴展速度。因此,我們應繼續加強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工作,為提高跨文化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營造良好國際輿論環境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俄媒體合作與國際輿論話語權構建研究」(17ZDA289)、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教社科〔2017〕746)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鄭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舉璽 霍龔雲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