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長河不斷向前流去,總有幾段過去在經過衝刷之後仍然明亮,且愈發耀眼。讀史明史牢記歷史,一起做歷史的挖掘者和傳播者!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便是當今社會每個人都在做的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已經申報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儘管在社會上,我們所用的印刷機已經能很快地解決我們的需要。但還是有很多人在默默地愛著這一份技術,傾盡一生去傳承它們。
熱愛並繼承印刷術的工作者(雕版印刷)
有很多人在以不同的方式去傳播,去了解幾千年前的那一份技術,甚至一些小孩子都在老師或者家長的引導下去用簡陋的工具去踐行印刷術的使用,非常自豪與此,每每想起,都會感受到中國中華兒女在愛著這個國家,在愛著這個國家的文化。現在跟隨小暖一起去走進歷史,去了解下印刷術的文化。
歷史上,印刷術只有兩種,一種是雕版印刷術,另一種是活字印刷術。雕版印刷術出現於唐朝初期,所用的原材料是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一般選用梨木。將寫好的薄而透明的書稿粘貼在木板上,雕刻工人便可根據此用刻刀將版面上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這樣便形成了反字。在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反字上塗上墨汁,然後將紙覆在上面,用幹的刷子輕輕刷下,使之吃墨均勻,輕輕揭下便形成了一頁頁散頁,裝訂成書。這便是雕版印刷術。
雕刻的技藝
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到了宋朝的時候,有一位叫畢昇的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他採用不易碎壞的膠泥作為原材料。將膠泥做成規格相同的方塊,在一端刻上反字,刻好之後用火將膠泥塊燒硬,變成了一個個自由的膠泥活字。制好後按一定的順序放在木格裡。
畢昇(雕像)
排字的時候,將一個個的膠泥活字按順序排在含有藥劑的帶框鐵板上。一框便是一版,先用火進行烘烤,等藥劑微微融化時,用一個平板將字面壓平,藥劑冷卻凝固之後,就形成了版型。印刷時只需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蓋上紙,施以一定的壓力,將紙揭下便可以了。要是連續印刷,可以採用多版同時進行,這樣會大大提升效率。印完以後,用火將藥劑烤化,便可以將字取出,將字放在木格子裡,以備下次再用。
活字印刷術過程中使用的帶框鐵板
活字印刷術大大加快了印刷速度,可是為何在發明之後沒有很快的傳播呢?甚至到明清時期,人們常用的還是雕版印刷術印刷書籍呢?
在古代君王時期,識字的人只有少數,一般印刷工人都是從事體力勞動,並沒有深厚的文化知識。雕版印刷術,只需要工人按一定的流程便可以完成工作,並不需要認識其中的字。然而活字印刷術,需要不斷地排字,若是不認識其中的字便無法勝任此工作。
活字印刷術(博物館存放)
再者,古代所需要印刷的書籍大都是四書五經等一些固定的,若是採用活字印刷術,在排好字之後,印刷完一遍以後若是將字取出按順序放好,那再印刷時還需重新排字,增加了不少負擔。若是不將字取出,則不就成為了雕版印刷術且還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中國的漢字千千萬,其複雜和精巧程度使得它代代相傳。最早的由許慎所編寫的《說文解字》中就收錄了萬字,常用字更是六千向上,且還不論各個朝代沒有收錄的和流傳至今的這本字典是否有遺失的情況。如此多的漢字在製作時不僅需要製作工人有極強的識字記字能力,更需要不斷地更新膠泥活字。因此,紛繁眾多的漢字也成為活字印刷術沒有快速流傳的原因之一。
活字印刷術的儲存
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之後,並沒有得到皇帝的支持,印刷機構都不使用這種印刷方式。雖然克服了雕版印刷術一個字刻錯一個版面便需重來的缺點,但是活字印刷術也因為所掙的金錢少而被印刷機構拋棄。像造紙術,皇帝的大力支持便是其能飛快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因。
雕版印刷術(模具)
結語:儘管活字印刷術沒有在當時很快傳播,但是每件事物的出現都有其獨有的價值,活字印刷術的出現也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對今後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每一種技術都需要被被認真對待,每一種文化都應該得到尊重。
對比,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