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諾獎 亢奮的中國當學日本內省

2020-12-13 中國青年報

面對諾獎 亢奮的中國當學日本內省

劉效仁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10-10    [

列印

] [

關閉

]

    謎底揭曉,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和日本科學家下村修分享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對於錢永健這位錢學森的堂侄有望獲獎,中國媒體此前就表現了一種莫名的亢奮。倒是自今年度諾獎頒布以來已有3名科學家享受殊榮的日本,顯得內斂。日本反省教育的不足,希望藉此機會扭轉社會上對理工科敬而遠之的風氣,給基礎科學研究注入活力。(《新京報》10月9日)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皆因一年一度有一個諾獎,皆因一年一度總與中國人無緣,總是讓中國公眾和傳媒感到莫名的憂傷。國人摘掉有色眼睛,終於發現,諾貝爾獎畢竟是世界頂級大獎,代表了世界科學的尖端水準,需以一個國家的基礎科研水平為鋪墊,綜合科研能力作依託。所以,當印度、日本等近鄰陸續有人摘取諾獎桂冠,唯有中國無緣,總是讓人感到了某種不平。

    這下好了,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上榜了。不說此前,媒體就其能否獲獎做足了文章。許多媒體9日的新聞標題皆為「錢學森堂侄摘得化學諾獎」,並將錢永健的照片放在了首位。錢永健的名字免了,國籍更不在話下,撲面而來的是一種強烈的暗示,錢家的驕傲,中國的驕傲。事實上,兩個美籍華人楊振寧、李政道等科學家許多年來就沒有少為中國人爭來榮光,這下終於來了個接班人,能不鼓而呼之,彈冠慶之?

    倒是日本人沉得住氣。今年,除了下村修獲化學獎,美籍科學家南部陽一郎和日本科學家小林誠、益川敏英獲得物理學獎(新華網10月7日)。南部陽一郎亦生於日本,後加入美國籍。湯川秀樹、朝永振一郎和小柴昌俊,過去也是因為基本粒子領域的成就而獲諾貝爾獎,證明日本在基本粒子研究領域實力不俗。但《讀賣新聞》8日發表社論卻指出,日本國內近年來出現了年輕人對物理學等理工科敬而遠之的現象,政府和大學應該著手改革培養科研人員的體系,以增加日本年輕人對科學的夢想和期待。《每日新聞》社論也直言,日本的科學技術政策偏重經濟效益,政府把科技當作活躍經濟的主要支柱,大學的研究也追求效益和應用。公共媒體難得的理性和清醒,對於政府和公眾自省當有振聾發聵之效。

    反觀我們自己的亢奮,就未免有些不倫不類,乃至於神經質。錢永健1952年出生在紐約,從小對化學很感興趣,因氣喘病只能經常待在家裡,就在地下室擺弄瓶瓶罐罐,做化學實驗。假如錢永健從小生活在中國會如何?在應試教育的高壓下,恐怕他的小小愛好和創新天才早就夭折了吧。別說家庭寬容不得,我們的大學也未必容得下身體不健康的學生。至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日本的益川敏英居然外語不佳,在中國唯英語是崇的當下,簡直不可思議。

    其實,說到底是教育的差異。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就指出,中國教育正在追求失去靈魂的卓越——重視市場名利,輕視本科,輕視教學,輕視原創,輕視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忘了後者才是大學的靈魂。(《中國青年報》10月9日)這種反思,無疑是切中時弊的。問題在於,這不僅是高校的錯,也不僅僅大學校長們的錯,而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和評估機制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和不足。

    

相關焦點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到目前為止,時間還未過半,日本就已經完成了目標的近三分之二。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50年拿30個諾獎」的目標還算是比較保守的。但是,日本諾獎井噴真的就是因為制定了「50年拿30個諾獎」的計劃嗎?當然沒這麼簡單。(諾貝爾獎獲獎者的平均年齡和成果一覽表。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而日本的大學多數是研究型大學,風氣開明、自由,不以一兩所高校為尊,每個學校都有獨特的底蘊和優勢。舉個例子,成立於1897年的京都大學,是日本學術自由的一面旗幟;日本史上27位諾獎得主中,有9位來自京都大學。此次2019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吉野彰,正是畢業於京都大學;而去年諾貝爾生理學獎/醫學獎得主本庶佑,也畢業於京都大學。
  • 日本18個諾獎與範冰冰的8億罰款
    一件是日本人又得諾獎了,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被授予美國人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人本庶佑。日本人獲諾獎,並不奇怪,「但「怪」在這麼一個人口遠不及中國的國家,為什麼屢屢獲得諾獎」而且21世紀以來18年居然已有18人得此殊榮?
  • 馬悅然:中國文學為何非要諾獎來證明?諾獎最大的錯過不只沈從文
    文||王官令儀「在馬悅然眼裡,中國文學是那麼好,不是非要諾獎來證明。在他心裡,有那麼多中國作家值得這個獎。」去年十月,95歲的漢學家馬悅然去世,成了中國文學在國外傳播的一大損失,我想,此後幾十年裡,我國作家要想再獲諾獎,怕是很難。其實,諾獎並不意味著文學的最高成就,獲獎的人也並非都是最優秀的作家,這也就是為何很多中國人對莫言獲諾獎嗤之以鼻的原因。
  • 諾貝爾獎背後的「中國故事」 埋藏著中國人心中的「諾獎夢」
    圖說:日本20年19人獲自然科學諾獎 來源/知識分子 「今年有位97歲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叫『足夠好』!」「『隔壁鄰居』日本,今年又有科學家獲獎了,進入新世紀以來,他們已經收穫了19枚諾獎獎牌。」儘管「缺氧誘導因子」「物理宇宙學」等專業名詞並不為大眾所熟知,但是自北京時間7日傍晚起揭曉的本年度諾貝爾獎,還是頻頻佔據「熱搜榜」前列。 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今年再次與中國無緣,難免有些令人遺憾。不過,仍有一段情緣、一個身影、一些跑者,帶給我們希望。
  • 十九年前,日本說50年得30個諾獎,如今一看,不得不說日本真厲害
    日本在歷史上發過很多誓。 上世紀30年代日本號稱要三個月滅亡中國,結果一打就是14年,最終一敗塗地! 上世紀40年代日本號稱拳打英吉利,腳踢美利堅,要穿越太平洋去加州海灘看日落,結果兩顆原子彈終結了這個白日夢。
  • 探尋日本 屢獲「諾獎」的教育密碼
    《解鎖日本屢獲「諾獎」的教育密碼》 羅朝猛、李冬梅 福建教育出版社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吳波)日前,廣東本地基礎教育專家羅朝猛與青年才俊李冬梅合著的《解鎖日本屢獲「諾獎」的教育密碼》出版。羅朝猛擁有留學日本的教育背景以及數十年的基礎教育經驗,為讀者提供了第一手關於日本教育改革動向的最新、最詳盡的資料及教育理念。作者以探尋日本屢獲 「諾獎」 的教育密碼為支點,重點介紹了日本教育的新走向和新舉措,內容涉及職業生涯教育、編程教育、勞動教育等方面。
  • 為什麼說日本屢次拿下諾獎和所謂工匠精神壓根兒沒關係?
    在他們的觀念裡,日本人能夠獲得諾獎主要是民族性格中的踏實勤勉,言下之意當然就是中國人浮躁功利,註定無法誕生諾獎成就。然而,我在日本頂尖學府六年的求學以及工作經歷告訴我,日本人獲得這麼多的科學類諾獎跟他們的民族性格關係極小,甚至可以說,日本的民族性格對日本的科學研究乃至技術開發,可能還有極大的制約作用。
  • 日本連續3年獲諾獎 大隅良典成日本諾獎第23人
    據統計,日本已經連續3年獲得諾貝爾獎,大隅良典是日本第23人諾獎,生醫獎第8人。2016年7月,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分子細胞學教授大隅良典所帶領的研究小組宣布,他們成功探明了細胞自噬(autophagy)的啟動機制。本次研究對預防和治療由細胞自噬引發的癌症及神經類疾病有重要意義。
  • 中國作家殘雪與諾獎失之交臂,講點諾獎知識,讓孩子從小愛上文學
    中國作家殘雪繼2019年首次上榜後,今年再次入榜並躋身前十。但遺憾的是,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01中國作家殘雪與諾獎失之交臂不過,殘雪在當代中國作家中有三最:作品被翻譯得最多,作品入選外國高校教材最多,擁有為數眾多的專門研究她的機構。她依然是我們心目中「諾獎得主」,我們依然喜愛我們的中國女作家殘雪,依然喜愛她的作品。
  • 日本可怕在什麼地方?連續拿了18年的諾獎,日本卻高興不起來
    這樣的教育讓日本的科學技術依舊保持強大!這個強大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有事實依據的!截止2019年,日本在諾獎的舞臺上保持著連續獲獎的姿態,18年18個自然科學諾獎!有人說,日本這是在吃老本,但我們也要知道,吃老本的前提,是有老本可以吃,如果你原本就什麼都沒有,那麼何來老本吃呢?日本曾經制定過一個50+30的諾獎計劃,也就是50年內要拿到30個自然科學的諾獎!這個計劃並不是腦袋一拍就做的決定,而綜合科學實力所制定下來的計劃!
  • 新聞分析:又有日本人獲諾獎說明什麼
    新華社東京10月2日電 新聞分析:又有日本人獲諾獎說明什麼  新華社記者華義  又有日本人獲諾貝爾科學獎。憑藉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與他的美國同行詹姆斯·艾利森1日分享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解讀2016年自然科學諾獎
    生理學或醫學獎 又是日本人,第23位生於日本的諾獎得主! 2016年的第一個諾貝爾獎項,即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獲得這一殊榮,獲獎理由是表彰他在自噬反應(autophagy)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事、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陳科博士,對此進行解讀。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70年來中國僅2人獲諾獎,都是因為應試教育?這個鍋應試教育不背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的變化翻天覆地,總量世界第二!按理說,諾貝爾經濟學獎,不頒給中國人都不好意思!林毅夫、張維迎,比新世紀以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其他任何一個人,都更配這個獎!可是,諾獎經濟學獎有中國人嗎?為什麼?因為全世界的諾獎評獎專家都懂英文,但是,他們幾乎不懂中文(文學獎評獎專家例外)!
  • 再訪馬悅然遺孀:中國文學那麼好,不是非要諾獎證明
    但就像陳文芬說的,「一個漢學家的成就重要性,往往只有行內人才真正懂得。」 在中國,很多人看到「馬悅然」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還是他的諾獎評委身份。對中文作品非常熱愛擁有龐大的「中國作家朋友圈」1985年當選瑞典學院院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諾獎評委團中唯一精通中文的馬悅然,在助推現代中文文學走向世界,得到西方世界更深理解,乃至於2012年莫言獲得諾獎,貢獻絕對不容忽視。
  • 再訪馬悅然遺孀:中國文學那麼好,不是非要諾獎證明
    但就像陳文芬說的,「一個漢學家的成就重要性,往往只有行內人才真正懂得。」 在中國,很多人看到「馬悅然」這個名字,首先想到的還是他的諾獎評委身份。對中文作品非常熱愛擁有龐大的「中國作家朋友圈」1985年當選瑞典學院院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諾獎評委團中唯一精通中文的馬悅然,在助推現代中文文學走向世界,得到西方世界更深理解,乃至於2012年莫言獲得諾獎,貢獻絕對不容忽視。
  • 日本憑什麼連續20年每年獲得一個諾獎?看看大隅良典的傳奇人生
    2001年的時候,日本啟動了一個諾獎計劃,要在50年內獲得30個諾獎,而從2000年開始至現在2020年,在20年的時間裡他們獲得了20個諾獎,平均每年一個。這樣的奇蹟在諾獎史上也是鮮有的,只屈居於美國之下,完全超過了歐美曾經的諾獎霸主英法德。那麼日本靠著什麼創造這樣的奇蹟呢?
  • 林少華:諾獎未必不需要村上
    對於日本二戰期間的黑暗,日本一般採取避諱的態度,但村上在這本書裡對其進行直接批判和揭露。也是從這部開始,村上轉向描寫個人與體制之間的關聯性。村上未必需要諾獎,但諾獎有可能需要村上《文化廣場》:但這之後的書都再沒能超越《奇鳥行狀錄》。
  • 與諾獎擦肩而過名作家:村上春樹 米蘭·昆德拉
    在結果揭曉前賠率高居不下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不得不又一次接受與諾獎擦肩而過的命運。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頒發給了百餘位優秀作家,褒獎他們「創作出富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然而,百年諾獎也無法避免出現遺珠,世界各地都有不少著名作家,多年無緣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