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諾獎 亢奮的中國當學日本內省
劉效仁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10-10 [
列印] [
關閉]
謎底揭曉,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和日本科學家下村修分享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對於錢永健這位錢學森的堂侄有望獲獎,中國媒體此前就表現了一種莫名的亢奮。倒是自今年度諾獎頒布以來已有3名科學家享受殊榮的日本,顯得內斂。日本反省教育的不足,希望藉此機會扭轉社會上對理工科敬而遠之的風氣,給基礎科學研究注入活力。(《新京報》10月9日)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皆因一年一度有一個諾獎,皆因一年一度總與中國人無緣,總是讓中國公眾和傳媒感到莫名的憂傷。國人摘掉有色眼睛,終於發現,諾貝爾獎畢竟是世界頂級大獎,代表了世界科學的尖端水準,需以一個國家的基礎科研水平為鋪墊,綜合科研能力作依託。所以,當印度、日本等近鄰陸續有人摘取諾獎桂冠,唯有中國無緣,總是讓人感到了某種不平。
這下好了,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上榜了。不說此前,媒體就其能否獲獎做足了文章。許多媒體9日的新聞標題皆為「錢學森堂侄摘得化學諾獎」,並將錢永健的照片放在了首位。錢永健的名字免了,國籍更不在話下,撲面而來的是一種強烈的暗示,錢家的驕傲,中國的驕傲。事實上,兩個美籍華人楊振寧、李政道等科學家許多年來就沒有少為中國人爭來榮光,這下終於來了個接班人,能不鼓而呼之,彈冠慶之?
倒是日本人沉得住氣。今年,除了下村修獲化學獎,美籍科學家南部陽一郎和日本科學家小林誠、益川敏英獲得物理學獎(新華網10月7日)。南部陽一郎亦生於日本,後加入美國籍。湯川秀樹、朝永振一郎和小柴昌俊,過去也是因為基本粒子領域的成就而獲諾貝爾獎,證明日本在基本粒子研究領域實力不俗。但《讀賣新聞》8日發表社論卻指出,日本國內近年來出現了年輕人對物理學等理工科敬而遠之的現象,政府和大學應該著手改革培養科研人員的體系,以增加日本年輕人對科學的夢想和期待。《每日新聞》社論也直言,日本的科學技術政策偏重經濟效益,政府把科技當作活躍經濟的主要支柱,大學的研究也追求效益和應用。公共媒體難得的理性和清醒,對於政府和公眾自省當有振聾發聵之效。
反觀我們自己的亢奮,就未免有些不倫不類,乃至於神經質。錢永健1952年出生在紐約,從小對化學很感興趣,因氣喘病只能經常待在家裡,就在地下室擺弄瓶瓶罐罐,做化學實驗。假如錢永健從小生活在中國會如何?在應試教育的高壓下,恐怕他的小小愛好和創新天才早就夭折了吧。別說家庭寬容不得,我們的大學也未必容得下身體不健康的學生。至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日本的益川敏英居然外語不佳,在中國唯英語是崇的當下,簡直不可思議。
其實,說到底是教育的差異。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就指出,中國教育正在追求失去靈魂的卓越——重視市場名利,輕視本科,輕視教學,輕視原創,輕視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忘了後者才是大學的靈魂。(《中國青年報》10月9日)這種反思,無疑是切中時弊的。問題在於,這不僅是高校的錯,也不僅僅大學校長們的錯,而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和評估機制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