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幾首關於春天的詩

2020-11-23 騰訊網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韓愈的詩歌,成就和影響遠不及他的散文,他的詩,無論數量和質量,都不能和他的散文相比。但是,他卻是唐代詩歌史上的重要詩人,因為他確立了中唐詩歌的一種風格流派。這個詩派的主要人物韓愈、孟郊、賈島、盧仝、劉叉等,基本上都是仕途不太暢達之人。韓孟詩派是中唐時期除了元白詩派和意象詩派外的另一大詩派。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此詩作於815年(元和十年),當時作者韓愈在朝任史館修撰,知制誥。對於到過嶺南的韓愈來說,北方的春天來的稍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長出來,作者便借鑑岑參《白雪歌》之意,創作了此詩。

這首《春雪》,構思新巧,是韓愈小詩中的佼佼者。「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新年即陰曆正月初一,這天前後是立春,所以標誌著春天的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一個「都」字,流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面來說的,感情就不是純粹的嘆息、遺憾。「驚」字最值玩味。它寫出了詩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終於見到「春色」的萌芽的驚喜神情。此外,「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後新奇、驚訝、欣喜的感受。這一「初」字,含有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從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華」,一抑;後句「初見草芽」,一揚,跌宕有致,波瀾起伏。

三、四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是: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開)未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不也照樣給人以春的氣息嗎!詩人對春雪飛花主要不是惆悵、遺憾,而是充滿了欣喜。一個盼望著春天的詩人,如果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來。這就是三、四兩句的妙處,它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可謂神來之筆。「卻嫌」、「故穿」,把春雪刻畫得多麼美好而有靈性。詩的構思甚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故穿庭樹」紛飛而來。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卻增加了詩的意趣。「作飛花」三字,翻靜態為動態,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鬧,一翻再翻,令讀者目不暇接。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此詩作於公元823年(唐穆宗長慶三年)的早春時節。當時韓愈已經56歲,任吏部侍郎。此詩是寫給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的。大約韓愈約張籍遊春,張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辭,韓愈於是作這首詩寄贈。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讚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

這首小詩,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

晚 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晚春》是韓詩頗具奇趣的小品。歷來選本少有漏選它的。然而,對詩意的理解卻是眾說紛紜。詩題,一作「遊城南晚春」,可知詩中所描寫的乃郊遊即目所見。乍看來,只是一幅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群芳譜」:春將歸去,似乎所有草本與木本植物(「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豔爭芳,剎那間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那本來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言「楊花榆莢」,偏義於「楊花」)。僅此寥寥數筆,就給讀者以滿眼風光的印象。

如果說詩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韓愈對他所創造的「 楊花榆莢」形象,未必不帶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詩人是以此鼓勵「無才思」者敢於創造。他並非存心託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此。

韓愈的詩歌,當然有如他的散文所要求的「文從字順」一類的作品。他的詩歌,已經開了宋人「以文為詩」的先河。其得在擴大了詩歌的內容和意境;其失在減弱了詩歌的韻味。

(資料圖片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南陽鄧州人。因河北昌黎系韓氏郡望,世稱「韓昌黎」。唐代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韓愈早年喪失父母,由兄嫂撫養長大成人。唐貞元八年(792年)考中進士,任監察御史、國子博士等職。他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
  • 唐宋八大家為什麼是韓愈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現在再說到唐宋八大家就會想到高中的時候,那時候的語文老師一遍一遍的、不厭其煩的告訴我們唐宋八大家都有誰,告訴我們一定要記住,當時聽得只覺得老師囉嗦,而且永遠也記不住,但是現在,沒有了老師在耳邊的念叨,我卻發現原來記住唐宋八大家也不是很難。
  • 韓愈為什麼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一千多年來,人們在不斷的祭拜著韓愈,也在傳承著韓愈的思想,並從韓愈的哲學思想、古文運動、散文創作和教育思想中吸取精華,滋養和溫潤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和傳統美德。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當之無愧。韓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河南河陽昌黎人,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 韓愈:是什麼讓韓愈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也就是現在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傑出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韓愈是唐朝古文活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 為什麼說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直到韓愈站出來為古文運動發聲,呼籲恢復古代的文學傳統,才徹底了扭轉了當時陳腐的文風。韓愈的散文一時間成為人們爭相傳頌和模仿的範文。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州)人,因郡望昌黎,世人成為韓昌黎。又因做過吏部侍郎,故稱韓吏部。韓愈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從小由哥嫂撫養。10歲時,他隨兄長南遷到了廣東韶關。
  • 詩詞欣賞:「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10首七絕
    韓愈,字退之,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1、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代: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詩詞賞析
    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明初朱右將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編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這為唐宋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了一定的作用。而韓愈又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字退之,是著名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
  •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簡介-硬筆行書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簡介-硬筆行書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簡介-硬筆行書
  •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他的這首詩卻精彩無比
    在唐代文學當中,韓愈的名字是不能不提的。他不僅寫出了《馬說》、《師說》等著名文學作品,還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文被後代評價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 韓愈:論名氣,論才華,為何他偏偏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要說這唐宋八大家,為首的就是韓愈。很多人說蘇軾也很優秀啊,知名度那麼高,為何蘇軾不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呢?其實不光蘇軾,另外六個人哪個不是文採卓絕,那韓愈之所以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是有一番道理的。韓愈在詩歌上就更不用說了,開創以文為詩,是絕對的大家了。所謂以文為詩,就是將散文的變現手法和寫作特點,引進詩歌創作中去。這樣的話,就擴大了詩歌的表現手法,對宋代的「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韓愈的諡號是「文」,大家都尊稱他為韓文公。
  •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一首關於雪的詩,精巧絕倫,不愧為百代文宗
    這一句通俗易懂的順口溜,相信不少朋友都知曉,指的便是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八位大家皆是唐宋時期"古文運動"的中堅力量,為後世留下如數家珍的不朽篇章。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安史之亂後,以韓愈為首的文人群體,高舉"復古"的大旗,在文壇引起軒然大波,諸多文人相呼應和;然而,晚唐時期,"古文運動"日漸衰落,直到北宋時期,才被歐陽修再次扛起大旗,並發揚光大,無數文人合力,用一篇篇精彩絕倫的文章,鑄就了散文發展史上不朽的豐碑。
  •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
    唐代文人韓愈的好多文章被節選到中學課本之中,由於其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及影響力都很大,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一說是河南南陽人,也有說是河南修武縣人,還有一種說法是河北昌黎人。具體不做過多的考證。韓愈的父親做過官,但是在他3歲時就去世了,因而對其影響不大,父親死後母親改嫁,他是由哥嫂教養成人的。幼時的韓愈,讀書用功,又精又博,24歲時便考中進士,但一直未受重用,直到28歲才到汴州(今河南開封)做官。由於自身性格,直言不隱,官場一直不很得志,多次調任。
  • 「唐宋八大家」之首為何是韓愈,而不是更全面的蘇軾?原來是這樣
    「唐宋八大家」是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八位大家的合稱,為什麼唐宋八大家之首是韓愈,而不是詩、詞、文、書、畫俱佳的全面天才蘇軾呢?其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韓愈除了文章寫的好,更重要的是他開啟了白話寫詩的風氣,他影響力也很大,後面許多宋代的詩有吸收他風格的,所以說,唐宋八大家排第一的也就只能是韓愈了。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功績是最大的。說到這裡,大家就明白了,韓愈之所以會作為「唐宋八大家」的首要代表人物被推選出來,是因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先驅。
  • 唐宋八大家·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漢族,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 為什麼蘇軾不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韓愈比起來究竟差在哪?
    耳熟能詳的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這個排名最早是明代的茅坤排定的。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鈔》中是這樣寫的,即韓柳打頭,三蘇在後。八大家之首是韓愈,而這八人中,論成就、名氣,無疑是蘇軾更高,那為何八大家之首不是蘇軾,或其他人呢?蘇軾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一文中高度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哀,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 韓愈-為什麼會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字退之,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發起者,這打破了從東漢到隋朝八個朝代六百年駢體歷史。駢體文興起發展的時期,駢體文多用對偶,文章華麗,重視音韻,但不實用,柳宗元說駢體文是「駢四儷六,錦心繡口」。到中唐時期,韓愈又要對抗佛教和道教,駢體文不適合表達儒家思想,韓愈就借鑑先秦兩漢時期的文體,這種文體就叫古文。韓愈在詩歌上也是大家,開創以文為詩。
  • 「唐宋八大家」之首為什麼是韓愈?蘇軾:這個我服!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他們的文章代表著古文領域的最高成就。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人是韓愈嗎?誠然,八大家中只有韓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其他六位都是宋朝人,而韓愈又比柳宗元年長五歲。但是,這絕非韓愈高居首位的主要原因,因為,「唐宋八大家」根本就不是按照年齡排序的,比如,王安石比蘇軾年長了整整15歲,卻排在了蘇軾的後面,而曾鞏比王安石還要大上兩歲,卻排在了最後。
  • 你所不知道之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
    今天,我們聊一聊韓愈,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之所以說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我認為其資歷、學識、思想,特別是作為古文運動最先的倡導者,在八人當中舍「韓愈」還能有誰?而且,了解韓愈,對於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有以點帶面的效應。
  • 「何德何能」,韓愈居然能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江楓月夜韓愈,唐代詩人,文學家,提起他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中學時學過的那篇《師說》了,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批判了當時流行的「恥於從師」的社會風氣,他為師者正名,開一代之文風,被後世尊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 韓愈的實力不配當唐宋八大家之首?這首僅16字的詩,足以證明實力
    對於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位置,不少人是不解的,畢竟排在其後的還有王安石、歐陽修和蘇軾。有人說韓愈是佔了年紀的「便宜」,因為他在這8個人裡是出生最早的,這一點雖沒錯,但若是實力不夠,也是不可能服眾的。且不說蘇軾、王安石、歐陽修等人對韓愈的推崇,也不論他在古文運動中作出的貢獻,就說年年入選課本的《師說》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等作品就足以奠定他在文壇的地位。如果這些還不夠,那就再讀讀這首韓愈19歲(虛)時寫的《條山蒼》。公元786年,韓愈登上山西中條山,看著山下黃河水滔滔,信手拈來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