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韓愈的詩歌,成就和影響遠不及他的散文,他的詩,無論數量和質量,都不能和他的散文相比。但是,他卻是唐代詩歌史上的重要詩人,因為他確立了中唐詩歌的一種風格流派。這個詩派的主要人物韓愈、孟郊、賈島、盧仝、劉叉等,基本上都是仕途不太暢達之人。韓孟詩派是中唐時期除了元白詩派和意象詩派外的另一大詩派。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此詩作於815年(元和十年),當時作者韓愈在朝任史館修撰,知制誥。對於到過嶺南的韓愈來說,北方的春天來的稍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長出來,作者便借鑑岑參《白雪歌》之意,創作了此詩。
這首《春雪》,構思新巧,是韓愈小詩中的佼佼者。「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新年即陰曆正月初一,這天前後是立春,所以標誌著春天的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一個「都」字,流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面來說的,感情就不是純粹的嘆息、遺憾。「驚」字最值玩味。它寫出了詩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終於見到「春色」的萌芽的驚喜神情。此外,「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後新奇、驚訝、欣喜的感受。這一「初」字,含有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從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華」,一抑;後句「初見草芽」,一揚,跌宕有致,波瀾起伏。
三、四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是: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開)未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不也照樣給人以春的氣息嗎!詩人對春雪飛花主要不是惆悵、遺憾,而是充滿了欣喜。一個盼望著春天的詩人,如果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來。這就是三、四兩句的妙處,它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可謂神來之筆。「卻嫌」、「故穿」,把春雪刻畫得多麼美好而有靈性。詩的構思甚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故穿庭樹」紛飛而來。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卻增加了詩的意趣。「作飛花」三字,翻靜態為動態,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鬧,一翻再翻,令讀者目不暇接。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此詩作於公元823年(唐穆宗長慶三年)的早春時節。當時韓愈已經56歲,任吏部侍郎。此詩是寫給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的。大約韓愈約張籍遊春,張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辭,韓愈於是作這首詩寄贈。
這是一首描寫和讚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讚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
這首小詩,詩人只運用簡樸的文字,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溼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
晚 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晚春》是韓詩頗具奇趣的小品。歷來選本少有漏選它的。然而,對詩意的理解卻是眾說紛紜。詩題,一作「遊城南晚春」,可知詩中所描寫的乃郊遊即目所見。乍看來,只是一幅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群芳譜」:春將歸去,似乎所有草本與木本植物(「草樹」)都探得了這個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渾身招數,吐豔爭芳,剎那間萬紫千紅,繁花似錦。可笑那本來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言「楊花榆莢」,偏義於「楊花」)。僅此寥寥數筆,就給讀者以滿眼風光的印象。
如果說詩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韓愈對他所創造的「 楊花榆莢」形象,未必不帶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詩人是以此鼓勵「無才思」者敢於創造。他並非存心託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此。
韓愈的詩歌,當然有如他的散文所要求的「文從字順」一類的作品。他的詩歌,已經開了宋人「以文為詩」的先河。其得在擴大了詩歌的內容和意境;其失在減弱了詩歌的韻味。
(資料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