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儒家與道家思想的互補作用,中國的本土文化

2020-12-19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啊

今日看點:古人的智慧,儒家與道家思想的互補作用,中國的本土文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是中國的本土文化。儒家主張入世,道家主張出世,兩者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小編將從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內容及組成部分來探討兩者的互補作用。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組成與內容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的近一千多年之後,由春秋時代末期的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當時孔子創立儒家思想的歷史背景是在東周時期,當時的中國社會動蕩不安,處於重要的歷史變革中,百姓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看到了時機,覺得那是一個可以實現自身價值的時代。於是他們組成一支重要的社會群體,紛紛登上歷史政治舞臺,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為新興起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奠定了基礎。

孔子

說起儒家,其代表作《論語》也是中華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部書。曾經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現在看來有點言過其實,但它的確是許多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闡釋深刻義理的一部書,它以當時通俗曉暢的口語為主,同時吸收了書面語典雅悠久的長處,形成了言簡意賅、雋永有味的非凡藝術風貌。

《論語》

《論語》中出現的許多含義深刻、令人尋味的格言、成語也處處彰顯著儒家的文化思想。秦朝時的統治思想是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在漢朝漢武帝之前為正統思想。秦始皇焚書坑儒後,當時的漢字尚處於雛形,未發展成熟,並不具備準確表達溝通的功能,正統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正統思想,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就成為了正統思想。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加以挑選,把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的思想加以融合和發展,形成了新的儒家思想。新的儒家思想已經將各流派的思想融合,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在此時有了初步的互補交融。

董仲舒

道家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內容

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統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形成並且正式成型。這種思想最早來源於上古伏羲及黃帝時期,經歷堯、舜、禹、夏、商、周之後,一直到老子時期才得以形成的道家學說。

老子

道家學說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老子在道家思想中引出「道」這個名詞,用「道」這個抽象概念闡述宇宙的真理,「道」是宇宙的本源,先宇宙而生,看不見,摸不著,卻一直存在,強曰之「道」或「大」,道可生一,一可生二,二可生三,三生即萬物。老子認為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從而引述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意思是說人在宇宙之中,都應遵循宇宙自然的運行規律,遵循宇宙自然規律,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後與宇宙融為一體,不生不滅。

太極

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在古代中國歷史動蕩時期,每次朝代的更迭,新生的朝廷都以道家文化的休養生息為準則,無為而治,不擾民,讓民自然形成發展,從而使國家強大。朝代的更迭,政權的變換,都是自然的一個過程,每個政權在滅亡前必將瘋狂,政令繁多,朝令夕改乃是常事,因此民眾不知做什麼和該怎麼做,並且貧富差距懸殊,社會不公,法令不明。「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天道自然,剝奪有餘的,彌補不足的,讓自然能和諧發展。不然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進而導致弱者完全被強者欺凌,弱者最終消亡;世間人道則剛好相反,剝奪那些本來就很少的,而留給那些本來就很多的,這樣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最終社會嚴重失衡,導致民眾的對立,社會的不穩定和混亂。

秦朝統一

強秦對六國摧枯拉朽地掃蕩,成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政權,就算焚書坑儒也沒有對道家文化進行銷毀。然而強秦很快就滅亡了,劉邦成立的漢朝經過多年的戰爭得以成立。文景之治遵循黃老的道家學說,使得漢朝強盛起來,在漢武帝時期達到極盛,封狼居胥讓匈奴不敢覬覦強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由此流傳。正是因為漢朝成立初期的順其自然,與民休養生息,才讓漢朝強盛至極。

道家的代表作《道德經》深刻地闡述了道家的文化思想。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文約意豐、字字珠璣,句句精闢,內容涉及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等,是一部偉大的哲學巨著。其博大精深的內涵,造就超出了哲學範疇,且對現實有廣泛的節儉和實用價值。

《道德經》不僅對治天下有自己的闡述,對自然界的和諧也是如此。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樹木無用,這百年成林,有用之木則被砍伐。順應自然發展,不破壞自然規律,不追求華衣美食,不過分改造自然環境。戰爭的破壞,人為的破壞,導致中國華北西北森林等植被受到嚴重的損害,水土流失、沙化、等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破壞容易建設難,要破壞一座森林也許只要幾天,而要養成一座森林卻至少要幾十年。順應自然發展,不破壞,尊重自然規律。就是給人類自己生存空間。它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們實現這種自然人性,提升人的存在方式,過上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生活。道家思想給我們以許多啟迪,可供我們運用。

道德經

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互補作用

儒、道的互通其實更多的表現在政治思想上。春秋戰國動亂,孔子、老子的思想基本是為了建立一種秩序,而能實現他們主張的只有統治者,所以他們的思想是服務於統治者的,故而互通之處是:儒、道的思想大多是政治主張,儒家用尊貴維護統治者利益,道家使用無為、愚民政策維護統治者地位不動,老子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被劉向稱為「秉要持節,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堯之克讓」。

同時在政治主張上也是互補的,互補之處: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是入世的哲學,道家是出世的哲學。老子治民重在愚民政策,即「古之善為政者,非以明之,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孔子也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統治者一般便面用儒,裡面用道。

漢武帝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互補作用

對於現代生活也有深遠的意義近年來,許多的社會問題如犯罪、吸毒、暴力等在現代社會問題快速蔓延。許多有志之士提出了重建精神價值。如我國出現的漢服熱,古風熱,新加坡的禮貌運動和敬老運動,不斷推廣與宣傳的華語運動等這些運動的相繼出現。這些運動的初心是把儒家倫理優良道德等重新找回到現實生活中來。一個國家想要和平穩定,除了擁有國家強力外,還得依託精神道德的力量。而道德確實是一種有利於治國的重要的精神力量。

古風圖片

隨著工業革命大潮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物質滿足,然而,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由於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的開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引發諸如全球面暖,土地沙漠化,環境汙染等問題。現在,生態環境的保護已成為重中之重,各國都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這與道家思想不謀而合,早在兩千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經》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論述。「天人合一」,這也是道家思想在對待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問題上的基本出發點。

它從這個基本思想出發,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分為三體」認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強調「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違」,而現代生態學理論中有一條「在沒有人類行為強烈幹預的情況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夠以它的最佳狀態存在著,發揮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著最合理的發展速度和最長久的持續性。

小編觀點:

綜上所述,歷史是一條長河,中華文化在歷史的洗禮中不斷推陳出新,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思想。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需要用科學客觀的態度,正確對待,不能按部就班,也不能全盤否定,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髓。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的精髓是中華文化的寶藏,而這些寶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新的活力與創造力為其添加枝葉,不斷讓中華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

相關焦點

  • 對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見地
    閱讀了孔子思想、莊子思想、釋家思想、王陽明心法,被震撼到無比的欣喜,千百年來古人一直討論如何戰勝困難和開啟美好生活的願景,孔子看到世人貪慾起,各地紛爭生禍患;於是創立了儒家思想文化,藉以禁錮人們貪念約束人們的行為,追求的思想形態附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信仰的願景,成為千百年流傳的經典,孔子心裡明白他的思想僅僅建立在外在的思想形態上
  • 道家、理學、陽明學,誰是中國本土最拿得出手的哲學理論體系?
    相信很多朋友都認為是老子的道家思想體系。老子的道家確實是中國最早的哲學理論,並且是諸子百家思想的源頭,但是並非中國本土最拿得出手的哲學理論體系。,但是古人對哲學的思考是粗略的,反而是更加關注人類現實社會的世俗生活。
  • 張法鵬道長:傳承本土文化 發揚道家思想
    早在4700多年前,老子就已經匯集先賢大智慧,總結出了古老的大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道家作為我們中華的本土宗教,伴隨著中華的興衰沉浮而永恆不息。雖然在新時代,有許多的外來思想不斷衝擊著現代年輕人的思想價值觀。但是總有一批道家學者,在默默捍衛者道家思想,並在行動中踐行著「無為」而作。
  •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碰撞,誰才是中華傳統的基石
    儒家和道家兩派的思想學術,是中國延續下來的兩個最為重要的傳統國學。其中儒家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而道家思想卻成為本土道教的教義。儒家文明在中華文化圈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而道家思想在西方卻得到了最大的認同。
  • 道家思想與中華文化(一)
    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哲學對中國科學史是有著頭等重要性的。對整個東亞和東南亞的宗教、思想、文化都產生了較大影響。」 東漢張道陵以黃帝、老子、莊子等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道教」。「道教」作為唯一的本土宗教,是道家文化龐大體系中的一支。
  • 佛家文化屬佛教,道家文化屬道教,儒家文化是不是儒教?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禮」和「仁」美學思想的核是:「美」與「善」的統一,所以能流芳百世,為世人尊敬。什麼是「道」,道不明為道,道得明就不是倒了。所以孔子是「大道」,必成聖人!佛家、道家、儒家是思想流派,宗教主要是種信仰派別。為三者之中,道家與儒家是華夏本土思想派別,佛家來自印度的外來思想派別。
  • 中國歷史上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道家
    裡根的自由主義與道家治國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家治國理念在中國歷史上也取得過輝煌的成績,舉世聞名的漢唐盛世就離不開道家治國的貢獻。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
  •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關於「治理」問題的比較研究
    在實踐中,單純「經濟人」的冷漠,西方企業文化與中國人傳統思維的激烈碰撞乃至新制度主義的自身缺陷都提醒我們,中國應發展出現能體現中國特色又能與世界接軌的治理思想。只有這樣,現代管理的危機才能消除。 (二)經濟管理的啟迪 當管理的危機向我們逼近的時候,是一些企業的新型管理模式提供了頗有價值的經驗。
  • 儒家與道家,哪一個才是中國人思想深處的支配思想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學派裡,儒道兩家應該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了。雖然我們都說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是儒家文化圈,但是道家的影響仍然是不能忽視的。因為兩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力,所以才會有人提出,儒道兩家究竟哪一方才是中國人思想深處的支配思想的問題。
  • 易經和道家、儒家思想的關係
    儒家——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儒家思想是孔子學說的哲學學派,是中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流傳至今仍是中國國學重要學術派別。現代中國人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到現在還是華人的主流思想。
  • 道家佛家是冤家,儒家中立做調和,一個故事詮釋中國文化精髓
    作為本土三大派系,道佛儒既有外來的和尚,也有本土的道士宗師,從誕生至今延續了千年香火,佛家儒家道家已經成了國人的精神支柱,既從中尋找精神的歸宿,也膜拜乞求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這是在國外絕難見到的,更是無法想像的。
  • 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究竟有哪些區別?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獻文化。二、做人標準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重視對道家思想中生態智慧的研究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汲取中華文明積澱的豐富生態智慧,其中道家思想對我們今天建設生態文明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道家思想特別重視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關係。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侯外廬解釋道:「這裡所謂天、地、人、自然諸觀念雖然矇混,但是人的社會秩序適應物的自然秩序,這種關係卻表示得十分明白。」
  •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儒家思想後來居上?
    1.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學派。有人說,明明知道不行,還要去做,這不是很傻很天真嗎?其實不是的。這恰恰反映了儒家是一種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學說,它是入世的,是一種教人努力奮鬥的價值觀。儒家學說也是中國哲學的最主要流派,儒家學說關於人生的意義、價值、理想等追求,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中國人行動的指南。儒家學說的主要思想,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 傷心秦漢:儒家思想的興起和道家思想的再起
    而在諸子百家中,思想距離法家最遠的是儒家和道家,因此,很自然地,時代思潮便順著儒家和道家擺動。漢初,道家思想曾一度盛行,被稱為「黃老之術」。在道家的政治哲學中,一個好的政府,只要把前朝「苛政」取消,其後做事越少越好。這無疑正是漢初大眾的要求。漢高祖劉邦進鹹陽時,曾向民眾「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一切苛法都予以廢除。
  • 儒家與道家相輔相成,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思想
    儒家文化倡導我們仁、義、禮、智、信各個方面的教義。而道家似與其相反追求的是養生之道,遂有曾經的長生不老之說。但實際上兩者各有其宗旨,各有其精華。這二者似乎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輔佐使得人們有種相對平衡的做人做事的原則。儒家思想,自古以來也是中國的主導思想。以孔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更是影響了千秋萬代的華夏子孫。
  • 儒家與道家相輔相成,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思想
    儒家文化倡導我們仁、義、禮、智、信各個方面的教義。而道家似與其相反追求的是養生之道,遂有曾經的長生不老之說。但實際上兩者各有其宗旨,各有其精華。這二者似乎可以說是相輔相成,互相輔佐使得人們有種相對平衡的做人做事的原則。 儒家思想,自古以來也是中國的主導思想。以孔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儒家思想更是影響了千秋萬代的華夏子孫。
  • 儒家、道家、佛教文化對中國古建園林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典園林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縱觀其發展的歷程,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一直是它的三大主要組成部分,所以本文就以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為例,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道家文化與中國園林在自然觀上,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家對於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
    老子創立了道家學說,講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他幻想使百姓們回到小國寡民的時期,能夠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老子還是一位哲學家,他提出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就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道家對於中國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雖然它沒有儒家思想居於正統,但是卻是隱於暗中。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三清中的上清太上老君就是老子。還有很多關於天庭的傳說都與道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中國有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儒釋道三家算是嗎
    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歷經千年,飽經風霜而沒有斷絕。靠的就是儒釋(佛)道三家的傳統思想文化。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思想文化。佛家的思想文化,大概是在兩漢之際,逐漸傳入我們國家的。這裡要插一個題外話,據某些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