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文創|如何發展?如何變革?文創讓實體書店重獲新生

2020-12-21 騰訊網

近幾年,諸如誠品、西西弗、言幾又等集「人文、藝術、創意、生活、觀光」於一體的個性化複合業態書店如雨後春筍般崛起,逐漸成為年輕群體網紅打卡、休閒社交、消磨時光的聖地。

這些書店都在文創化、複合化方面做出了不小的突破,也因此能夠人氣爆火,贏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但是,在這之前,實體書店走過了一段相當漫長的探索之路。

一、實體書店的困境

在網際網路技術、產業高速發展的時代,實體書店遭受多面夾擊。首先是電商的衝擊,網絡書店憑藉其價格、品類優勢及便利程度嚴重衝擊傳統獨立書店。

其次是電子閱讀入侵市場。隨著智慧型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的普及,電子閱讀以便於攜帶、價格優惠、搜索方便等優勢衝擊實體閱讀,數字出版以瘋狂的增長趨勢蠶食著行業市場份額。

此外,書店本身的經營模式也因為跟不上時代的變化、消費者的變化而顯得過於陳舊。傳統書店的業態過於單一,僅靠出版物零售這一項的營收往往不足以支撐房租、水電和人力費用這「老三大難」。門頭、裝修、貨架擺放等沒有特點,也很難吸引到消費者進店消費。

內憂外患之下,不思變革的書店也就只有關門大吉了。據統計,從2002年到2012年的近十年期間,全國近五成獨立書店關門歇業。

二、實體書店的發展之路

要發展就離不開變革、離不開創新。如今,書店帶給人的意義早已不止是書架上的書本,更是一種知識、文化的傳承與體驗。實體書店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後,也走上了自己的升級轉型之路。

越來越清新獨特的裝修、越來越豐富的文化創意體驗、越來越開放的空間運用,使得實體書店成為了展現地區文化、促進人員文化交流的體驗空間。

根據實體書店發展變革的時間線和業態特點,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時代:

1.傳統零售時代

傳統零售時代就是我們印象中書店最初的樣子:有時代氣息的裝修、一排排的書架,還有書架間或站或坐的讀書人、穿梭而過的店員。在這個時代,書,可以說是一個書店全部的「吸引物」。

2.簡單融合時代

實體書店變革探索的第一個階段就是進行簡單的業態融合,將咖啡等業態引入到書店的經營之中。讀一本好書配上一杯香濃的咖啡,成為文藝青年們放鬆休閒的最好方式。以書店為主,以咖啡、創意產品為延伸,使得書店的盈利模式更加多樣。

3.業態複合時代

在這一時代,空間不斷擴大,業態逐漸豐富,書店成為了一個複合化的文化空間。這樣一來,不僅有了更多的空間來展示書籍,同時還將文創產品、生活場景、藝術美學等融入到書店中。使得書店的空間業態更加豐富、融合,所帶來的沉浸式體驗感更強,人們願意進入、停留的時間也就更長。像言幾又、誠品書店就是典型的複合空間業態書店。

4.文化社交時代

前面的幾個階段都是在建立人與物之間的聯繫,而在文化社交時代,實體書店的建設將更加注重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在這個網際網路、電商極度發展的今天,不論是購物還是聊天,都能通過網絡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正在變得遙遠。然而,人們對於社交的需求和熱情並沒有隨著電商的崛起而有所減弱。年輕人們需要一個空間來社交,來維持和朋友間的聯繫。

因此,對新型的實體書店來說,就不僅局限於需要打造一個豐富的業態空間,而是需要創造一個可供消費者進行社交活動的城市文化空間。以空間為載體,以書籍為核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提供一個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一體化文創空間,讓消費者體驗一種更加愜意的生活方式。

三、注重人的感受

看過實體書店的發展脈絡,我們可以發現,隨著書店的轉型升級,它越來越注重人的感受。以滿足消費者潛在需求為目標,以消費者的觀感為標準,打造更豐富、更有趣的文化空間。

從具體做法來看,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1.豐富感觀

從感官層面來講,主要涉及消費者對書店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的感知。其中,最為直觀的就是消費者對書店視覺方面的感知。獨特清新的裝修風格、有品牌辨識度的空間設計、強烈的文藝感、閱讀的儀式感……這些組成了消費者對書店的第一印象,也決定了他們會不會走進來、留下來。

其他的感知方式則是配合視覺感受,對書店的整體印象進行豐富、強化。舒緩的輕音樂讓人放鬆,有質感的座椅、書架等給人營造一個舒適的閱讀環境,醇厚的咖啡喚醒你的精神,讓你能更加投入書中的世界。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給你建立一個立體的書店印象。

2.豐富體驗

從豐富消費者的體驗層面來說,實體書店可以通過融合不同的業態、舉辦合適的文藝活動等方式達成。從前文實體書店的四個階段中我們可以看到,受人歡迎的發展趨勢就是活動業態的增加、融合。

在如今這個消費者越來越「懶」的時代,一個綜合性的、能滿足消費者多種需求的店鋪才「值得」去。單一的需求多半是網絡解決,或是順路解決。就像現在的大型Mall,購物、餐飲、電影、唱歌、娛樂一站式服務。省了奔波,多了快樂。

3.豐富精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人們已經逐漸從對物質的追求轉變為對精神的追求,每個人都更渴望與文化、創意擁有更近的距離。書本,是一個很好的了解文化、獲取知識的途徑。而書店,則更像是一個文化的匯聚之處。

有人希望從書店獲取更多的知識、了解更多的文化;有人希望在書店與好友交流思想;還有人希望來書店消磨時光、充實生活……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想從書店獲得一些精神上的愉悅。滿足他們的願望,就是獲得消費者喜愛的關鍵。

在新的消費時代背景下,以往只要業態夠齊全,商品種類夠豐富,購物環境夠舒適,就能輕易獲得消費者青睞的美好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消費者不再是為了買東西而逛商場,而是為了打磨時間充實生活,而尋找更有精神價值的去處。

文化的融入,創意的展現,業態的融合,讓被衝擊的「奄奄一息」的傳統書店重獲新生,變得活力十足。實體書店是這樣,文創商店、購物中心也都一樣。誰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時間方案和生活方式方案,誰就會擁有更強大的競爭力,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圖片來源:網絡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其所有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逆勢崛起,不斷出新!實體書店和網上購書,如何選擇?
    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圖書銷售總額一直保持著穩定增長的趨勢,但實體書店出現負增長,實體書店的銷售情況依然不理想。為拯救實體書店的發展,國家支持在城市中打造一區一書城的綜合體驗中心,並逐漸形成實體書店發展的新格局。
  • 新華書店創新發展論壇及文創品牌發布會在京舉辦
    2018年1月10日,新華書店創新發展論壇暨新華文創品牌發布會在北京鳥巢文化中心隆重舉行。本次發布會著力推動新華書店通過加強文化品牌建設,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構建新時代下書香生活方式和城市書香空間,探索中國實體書店未來如何實現轉型升級,進行文化創意一體化發展,提供新的運營方式和解決方案。
  • 新華書店文創產品受關注 跨界文創如何成「爆款」?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0日電(記者 上官雲)筆記本、小檯燈、普洱小書磚……看著這些新奇有趣的文創產品,你能想到這是新華書店推出的嗎?實際上,不光是新華書店,近年來,包括故宮、國家博物館在內的許多博物館會推出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日曆,甚至還有月餅、糕點等美食;前些時候,「新華字典出帽子了」也曾登上熱搜……跨界推出文創產品,似乎成了一種潮流,而不變的核心,還是「文化」。讀者們觀看新華書店推出的一些創意文具。
  • 實體書店如何實現數位化轉型
    【摘要】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國實體書店的數位化融合轉型應當在堅持網點布局合理、服務功能完善、主業經營突出、多元業態挺拔四大發展方向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應時代變化和市民需求的多元化融合發展模式,全方位促進實體書店的可持續發展。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近年來隨著行業自身因素的影響,加之網絡書店的興起給傳統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實體書店倒閉的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然而,在實體書店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臺灣誠品書店卻有逆勢而上的意味,將連鎖店一路開進香港、蘇州等地。本文以誠品書店的成功經營為例,探索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營銷策略。
  • 創意表達成都魅力 蓉城實體書店文創火熱「圈粉」
    原標題:創意表達成都魅力 蓉城實體書店文創火熱「圈粉」    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 李雪豔攝影  在「書店之都」成都,實體書店不僅有高顏值的設計、品類齊全的圖書,充滿創意的文創產品也備受矚目。
  • 實體書店與高校如何續緣
    為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建設和健康發展,教育部近日發布《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校園實體書店目前生存現狀如何?轉型升級路在何方?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書店+文創|從賣書到賣出文藝情懷的商業蛻變
    在書店以主題化發展的經濟模式下,以往購物中心的三大標識百貨、超市、電影院的組合已經逐漸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咖啡館+服飾、零食店+服飾等各種「百貨+」等新型模式百花爭豔。在新商業模式同時迸發的新經濟時代,文創品牌也在時代的長河中展現出了它的商業光輝。
  • 困境中,實體書店如何逆襲?140多家實體書店人齊聚瀏陽探討突圍
    長沙晚報11月24日訊(全媒體記者 顏開雲)網上購物和電子閱讀的增長,給實體書店帶來了不小的生存危機,突如其來的疫情更如同催化劑,讓實體書店感受到了如同最近天氣般的寒意。困境中,實體書店如何突圍?
  • 實體書店創新發展之路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探索跨界混合型業態,多樣化的嘗試延展著經營和服務的邊界。在升級轉型中,許多書店進軍文創領域,開闢文創生活美學空間、引進或自主開發文創產品,滿足不同讀者群體的多樣需求。跨界升級,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不能只賣書,如今已成不少實體書店的共識。在實體書店發現新書後到網店下單,已經成了許多讀者的新習慣。這就倒逼實體書店開闢新的收入渠道,實行多元化經營。一些書店的成功實踐也證明,特色突出的文創產品對實體書店的發展十分重要。
  • 跌宕起伏四十年 實體書店是如何死裡逃生的?
    書店跌宕起伏四十年書店古稱書肆,最早始於漢代。最早書店自己刻書賣書,沒有明顯的出版商和賣書的商鋪的區別。1978年後,中國實體書店行業逐漸規範化,之後四十年書店的經歷可以說是跌宕起伏,從爆發式增長到連續十年衰敗,甚至一度哀鴻遍野感嘆「書店已死」,再到2017年,書店突然以新生姿勢重新進入大眾視野。
  • 「書店+」:實體書店新風景--旅遊頻道_權威全面報導旅遊--人民網
    原標題:「書店+」:實體書店新風景 全民閱讀時代,實體書店的發展受到更多關注。據2019年中國書店大會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圖書銷售網點同比增長4.3%,從業人員同比增長5.5%,圖書銷售總額同比預計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 文創:風景之外,風情更重要
    風景以自然為勝,風情確實人文的,以民俗為重,離不開原著居民,且帶有濃鬱的地域文化。風景是環境的,風情卻是情境的。風景是觀光旅遊真核,風情卻是休閒度假旅遊真諦。風景可能是一次性的觀賞,風情卻一定是可以重複性的體驗、體味和體悟。
  • 實體書店個性化突圍:圖書+咖啡+文創產品+教育
    浙江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忠義直言,這是一場實驗。開張4個月後,悅覽樹的經營情況不錯。  近些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手機閱讀」「快餐式閱讀」風行,傳統書店的生存和發展受到的衝擊和挑戰也越來越大。然而,今年開始,實體書店似乎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最近,開捲圖書發布了《2014年上半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
  • 實體書店復甦正當時 書店進商場如何提高盈利能力?
    從淮海路的muji book到大悅城的西西弗,從新天地的言幾又到申活館連鎖店,近一段時間實體書店迎來了開店潮。那麼,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實體書店復甦正當時呢?它的擴張背後,是否有存夠的盈利支持呢?2015年11月,亞馬遜的第一家實體書店Amazon Books在西雅圖市中心以北的購物中心University Village正式對外營業。緊隨其後,國內線上書城當當網也對外宣布其書店計劃,未來三年將在全國開設1000家線下書店,其首家實體店將落戶長沙,面積為1200平方米。一時間實體書店重回大眾視線,究竟是什麼造就了實體書店當下的盛世呢?
  • 實體書店 探索發展新模式
    謝重澄攝(人民視覺)核心閱讀開直播、辦網絡籤售、提供知識服務……抗疫期間,各地實體書店奮力前行;減免房租、提供扶持資金……各地政府及時伸出援手,採取多種措施為實體書店解決燃眉之急。多樣化嘗試加速著實體書店的轉變,也推動實體書店探索更新生存模式,不斷升級發展。
  • 提升文創企業盈利「內功」
    來源:經濟日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文創企業雖已逐漸恢復正常運轉,但不少企業資金鍊暫時陷入困境,存在市場供給受限,消費量難以支持人力和運營成本等問題。如何在這一特殊時期突出重圍,頗考驗文創企業盈利的「內功」。
  • 圖書、文創、活動……書店還能這麼逛
    作為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第18屆北京國際圖書節的「北京實體書店街」主題展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駐足。在這裡,參觀者可以一次性打卡北京14家特色書店,體驗與閱讀有關的多種文化形式,領略書店風採、閱讀之美和特色文創產品。
  • 噹噹說要開1000家實體書店,進度條到哪裡了?
    2015年底,實體書店最風雨飄搖的時節,國內圖書電商巨頭噹噹突然宣布要「從線上反攻線下」——欲在3-5年內開出1000家實體書店——在書業掀起一股聲浪。如今一年多過去,噹噹的實體書店布局進展如何?「145家」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近日從噹噹新業務群團隊獲悉,目前在全國開業的噹噹實體書店共145家,分為「噹噹書吧」、「噹噹閱界」、「噹噹車站」三種業態。其中「噹噹書吧」有一百多家,是佔比最重的一種模式。
  • 實體書店憑多業態經營模式重獲新生 呈現多年未見的活躍、創新面貌
    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全渠道模式是大勢所趨,「銷售圖書+綜合服務」將成為實體書店發展的新趨勢。   「實體書店將成為人們生活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說,未來的消費者將不再為單一的購書需求走進書店,體驗書店的文化服務將成為最主要的進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