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式建築藝術的起源 —— — 從中世紀的共濟會談起

2021-03-05 中世紀史實資料

哥德式建築是 12 世紀中葉產生於法國的一種建築風格,以教堂為主要表現形式。共濟會又稱「自由石匠工會」。中世紀的共濟會以建築師行業協會形式示人,該組織應該就是哥德式建築藝術的直接創造者。同時,十字軍東徵給整個西歐社會帶來了方方面面的影響,其表現之一就是人們對異教文化元素的認可和接受。十字軍東徵和共濟會的活動,最終促成了哥德式建築藝術的繁榮。

[ 關鍵詞 ] 哥德式;建築;起源;共濟會

[ 作者簡介 ] 馮亞(1981~),女,石家莊人,博士,平頂山學院政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世界古代史、藝術史。

哥德式建築是 12 世紀中葉產生於法國的一種建築風格,以教堂為主要表現形式。這種建築風格到 13 世紀中期已經傳遍整個西歐,15 世紀中後期開始衰落,16 世紀逐漸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所代替。哥德式教堂與之前的羅馬式教堂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點:肋拱拱頂,尖頂拱門,圓形花窗,簇柱,以及高聳向上的線條。哥德式教堂的整個外形和布局都較之前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從臥式的變成了高聳直立的。這種曾經風靡西歐三個多世紀之久的建築風格,直至今日仍是許多設計師的靈感沃土。

「哥特藝術」這一名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哥特人(Goths)創造的藝術,這種說法曾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16 世紀, 「藝術史之父」喬治·瓦薩裡(GiorgioVasari ) 在其著述中,首次使用「哥德式」(Gothic)這一名稱。從瓦薩裡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對這種高聳的、有著誇張高度的建築充滿了厭惡。他將這種建築形式的起源歸因於哥特人的入侵,認為哥特藝術是醜陋而野蠻的。他相信,蠻族入侵不僅造成了羅馬帝國的滅亡,也使古典風格在藝術和建築中絕跡。[1] (p134)

從時間上看,哥特人入侵羅馬與哥德式建築產生的時間之間相差六百多年,而且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式建築還曾在數個世紀中風靡西歐各地。因此,哥特人的入侵似乎與哥德式建築的產生之間並無直接關聯,而且時間上也存在較大出入。但是,自從瓦薩裡首次使用「哥德式」來形容這種帶有尖拱、扶牆的高聳建築之後,這一稱呼就被一直沿用下來。

目前,多數西方學者認為,這種帶尖頂的高聳建築風格,是由十字軍傳入歐洲的。持這種觀點的代表是英國建築師克里斯多福·雷恩(ChristopherW ren)。雷恩將這種建築形式稱作「薩拉森人的風格」 (Sara-censtyle)。「神聖戰爭給了在這裡的基督徒們一種薩拉森人才具有的藝術觀念,後來他們將之帶到了西方,並在建造教堂時使用了這種風格。」[2] (p304)建築史家 J.S.霍金斯(John SidneyH awkins)同樣認為,「十字軍東徵使歐洲人的生活方式、風俗和追求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毫無因由的,哥德式建築就此產生了」[3](p126)。從時間上看,十字軍東徵與哥德式建築產生的時間較為吻合。此外,十字軍東徵也確實對歐洲的社會生活產生了頗為深遠的影響,包括藝術風格和人們審美品位的改變。

但是,無論是雷恩還是霍金斯,都沒有再進一步深究,十字軍東徵與哥德式建築的產生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聯繫,而是直接將問題歸因於十字軍東徵的影響,這未免使問題過於簡單化了。

筆者認為,探究哥德式建築藝術的起源,關鍵在於了解中世紀的建築師團體,因為他們是哥德式建築的直接設計和創造者。而哥德式建築出現的時間,恰好是新建築師團體興起的時間。12 世紀中期,世俗建築師已經取代神職建築師成為了建造教堂的主要力量。[4] (p775)

中世紀早期的建築師大多由神職人員充任,因為「從古典文明的衰落,到 12 世紀歐洲各大學的興起這一長達七百多年的時間裡,修道院是貫穿其中的最為典型的文化組織」[5] (p40)。在當時大多數俗人都是文盲的情況下,基督教壟斷了文化和教育,填補了巨大的文化真空。但自從 11 世紀末 12 世紀初,歐洲各大學興起以後,知識便從神職人員手中轉移到了世俗知識分子手中。到這時,那些原本由神職人員擔任的建築師已經被世俗建築師所取代了。[6] (p99)這個新興起的建築師團體被稱為「共濟會」。共濟會在英文中寫作「Freem asonry」,或「M a-sonicLodge」,意為「自由石匠」。由於共濟會是一個帶有秘密性的社團組織,所以相關史料並不多見。最早的共濟會的手稿出現在 1390 年,但其產生的確切年代無從知曉。[7] (p13)據阿爾伯特·G.麥基(AlbertG.M ackey)考證,共濟會在 12 世紀時已經擴展至整個西歐,並且哥德式建築流行的 12 世紀中期至 16 世紀中期,也正是共濟會在西歐以建築師行業協會形式示人的時期。[4] (p774-775)因此,似乎可以推測,這種高聳的建築風格就是共濟會的創造。

共濟會的產生以及它與建築行業的密切聯繫,源於十字軍東徵的影響。[8] (p274)從現有史料來看,共濟會很可能是由十字軍中的聖殿騎士團(KnightsTem plars)演變而來的。 「聖殿騎士團」這一名稱,源自他們的駐紮地—— — 耶路撒冷的聖殿山(Tem perM ount ),人們相信這裡就是當年所羅門聖殿的遺址。[9] (p7)據說,十字軍東徵的過程中,許多王室、貴族和普通市民一起,發誓要傾其所有在聖地修建基督教堂。[7] (p245)於是,在1150~1180年間,大部分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的基督教堂被重新修建起來,這些重建後的基督教堂,已經顯現出羅馬式與哥德式相混合的風格。[10] (p215)當時,地中海東岸一帶正是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交鋒之所,聖地耶路撒冷也曾幾度易手。兩大宗教世界的信徒,在不斷發生軍事衝突的同時,也展開了聖殿建造方面的競爭。而象徵著不同宗教精神的清真寺和基督教堂,也在兩個文明交鋒的過程中紛紛拔地而起,雙方都立志要在規模、氣勢和高度上壓倒對方。因此,這一時期修建的清真寺,在高度上較十字軍東徵之前有了明顯增長,而基督教堂則從原來的臥式變成了直立的。

借用建築學家佩利(Paley)的話說: 「仿佛一下從塵世的,變成了屬天的。」[11] (p76)即便是十字軍東徵以後的幾個世紀裡,這種教堂建造方面的競爭仍在繼續。奧斯曼王朝時期的建築師希南(Sinan)曾驕傲地說: 「那些基督徒的建築師聲稱,在伊斯蘭世界中,沒有任何穹頂可以與聖索菲亞大教堂相媲美,沒有一個穆斯林建築師可以建造出如此龐大的拱頂。然而,在神的保佑和蘇丹塞裡母可汗(Sultan Selim Khan)的支持下,我建造了一個比聖索菲亞教堂還要高出 6 肘,直徑寬出 4 肘的拱頂。」[12] (p168-169)希南儼然把建造出比基督教堂更龐大、宏偉的清真寺看作是伊斯蘭世界對抗基督教世界的勝利。

聖殿騎士團與十字軍中的另外兩個騎士修道團體(醫護騎士團[KnightsH ospitallers]和條頓騎士團[TeutonicKnights] )不同。十字軍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帶活動的兩個世紀裡,醫護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的活動都是公開的,而聖殿騎士團卻是秘密集會,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的神秘教條和入會儀式。這一特點與共濟會組織是一致的。「他們舉行儀式或集會時,總是關閉所有門窗,屋外有人看守,以防他們的秘密洩露。」[7] (p229)聖殿騎士團的神秘性,應該源於其曾與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的秘密團體有所往來。就現有史料來看,與聖殿騎士團往來頻繁的秘密團體有:艾賽尼派(Essenes)、德魯茲教派(Druses)和阿薩辛派(Assassins)等。

艾賽尼派的新成員準入制度與共濟會極為相似,都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三年的預備期;第二階段為期兩年;最後他們將接受考驗,通過考驗者方可加入第三等級,成為正式會員。[13] (p64-67)德魯茲教派以牛犢為偶像的傳統也與共濟會相似。「該教派以牛犢作為崇拜的偶像,秘密集會時往往將牛犢擺上,這與聖殿騎士團和共濟會的崇拜形式極為相似。」[14] (p183)而阿薩辛派使用密語舉行宗教儀式的做法,也與共濟會相同。

據保羅·諾登(PaulNaudon)研究證明,阿薩辛派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與十字軍的聖殿騎士團保持著秘密往來,而且這種往來對歐洲的社會生活影響巨大。[15] (p70-77)由此可以推測,聖殿騎士團或許是從這些秘密團體中吸收了一些特定的教義,並將之納入自己的教條當中,帶回了歐洲,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帶有秘密性質的組織—— — 共濟會。

共濟會回到歐洲後,繼續發揮他們在建築上的特長,並將其在東方見到的異教元素加以改造,應用到了西歐基督教堂的修建當中。從外形來看,哥德式教堂與伊斯蘭建築具有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高聳的尖塔結構原本是清真寺的典型標誌,但自從哥德式建築興起以後,這種尖塔結構便成了哥德式教堂的特徵。

其次,伊斯蘭建築中喜用花、鳥、走獸等形象作為裝飾,尤其是玫瑰花形圖案隨處可見,而哥德式教堂牆面上的巨大圓形花窗,明顯與伊斯蘭建築中的花形圖案十分相似。這種圓形花窗在之前的基督教堂中是不曾見到的。最後,尖頂拱門在哥德式教堂當中也被廣泛採用,而這種帶尖頂的拱門最初是出現在伊斯蘭建築中的。[16] (p59-65)

哥德式教堂的設計者們,不但親歷了東方的伊斯蘭文化和建築風格,而且在與異教徒相對抗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和改造異教文化元素,從而設計出了新的建築風格。這種嶄新的建築風格很快便風靡西歐各地。於是,帶有異域風格的高、飄、聳的新式教堂紛紛拔地而起,舊有的羅馬式教堂也被翻新改造,增添了當時時髦的哥德式元素。

綜上,十字軍東徵促成了共濟會的產生,而共濟會又在吸收異教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 明了與羅馬式教堂迥然不同的新式教堂。

哥德式教堂盛行的時期,正是西歐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之際。無論是文化中心還是宗教中心,最終都不可逆轉地從修道院轉移到了城市。而哥德式教堂在西歐的風靡,正是這一時期巨大社會變革的外在表現之一。這種嶄新的教堂風格,能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喜愛,並迅速傳播開來,也有其特殊的原因。

首先,聖殿騎士團成員回到西歐後的廣泛分布,有利於哥德式建築風格的傳播。

三大騎士團當中,聖殿騎士團對歐洲的影響最為廣泛。醫護騎士團從巴勒斯坦回到歐洲後,直接去了羅德島,他們在那裡駐紮了約 200 年後,又遷移至馬爾他;條頓騎士團去了當時尚未開化的德意志地區,在那裡他們繼續發揮好戰的天性,和土著居民展開了長期的戰爭;只有聖殿騎士團回到歐洲後,分散在不同的王國裡、城市中,和當地民眾混居在一起,並融入其中,從而對當地居民的觀念和品味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神殿教堂是12世紀聖殿騎士團在英格蘭的總部

據說中世紀的專業建築師團體—— — 共濟會,在東徵還未結束時就已經在德意志、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地設有分會了。[6] (p246)

其次,12 世紀,隨著王權的加強,整個西歐社會都出現了世俗化的傾向,這使得當時的人們對帶有異教色彩的文化元素變得更加寬容。

十字軍東徵時期,恰恰是現代歐洲國家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時期。這期間,教皇和世俗統治者之間鬥爭不斷,而教會勢力最終無力抵抗日益強大起來的王權。就連精力充沛的英諾森三世也沒能擺脫世俗權力對教會的影響。新的宗教原則和敬拜形式逐漸興起,新的觀念也在所謂正統基督教與「異端邪說」的對抗中出現。在城市裡,富裕的商人們開始建造豪華的私宅;學者們開始在大學裡傳授知識,切磋技藝;詩人們開始歌頌俠義的騎士和美麗的少女;而建築師們則修建起直刺青天的哥德式教堂。文化的交流和眼界的開闊使得當時的歐洲人對身邊的各種變化見怪不怪,這種帶有異域風格的高聳教堂一出現,便受到人們的追捧。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將哥德式建築描繪成是「野蠻而醜陋的建築」,但對於13、14 世紀的歐洲人來說,這種高、飄、聳的建築卻是當時最時髦的樣式。

最後,教會勢力的支持是哥德式教堂在西歐各地紛紛拔地而起的後盾。

教堂與教會之間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如若沒有教會勢力的支持或默許,新式教堂建築恐怕難以立足。18 世紀的英國政治家託馬斯·波諾(Thom asPownall ) 斷言,12 世紀末到13 世紀初,教皇曾頒布過詔書或特許狀,授權共濟會進行教堂的修建工作。[17] (p110-126)但遺憾的是,託馬斯·波諾說的這份教皇詔書或特許狀並沒有被載入史冊,也沒有相關記載可以作為佐證。但無論教皇的這份詔書或特許狀存在與否,中世紀的共濟會都應該從教會或教會的領袖那裡得到過庇護和資助,這一點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總之,哥德式建築藝術的產生與盛行,都得益於十字軍東徵的影響。而世俗建築師團體共濟會的出現,應該是哥德式建築藝術產生的直接原因。


相關焦點

  • 哥德式建築如何在中世紀取代羅馬式建築
    「哥特藝術」這一名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哥特人(Goths)創造的藝術 ,這種說法 曾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16世紀 ,「藝術史之父 」喬治 ·瓦薩 裡 (GiorgioVasari)在其著述中,首次使用 「哥德式」 (Gothic)這一名稱 。從瓦薩裡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對這種高聳的、有著誇張高度的建築充滿了厭惡 。
  • 古老的共濟會起源
    探索皇家藝術的起源共濟會的真正起源是未知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有很多歷史學家意見各異,每位都大力支持他或她自己的信念。我們每天都在創造歷史,但其影響將在數年後顯現出來。「真相」將由每個感知器著色。Mackey)的《共濟會百科全書》(33 o)中,他說:「像我們現在這樣的起源和起源,首先發展了共濟會制度,這在共濟會學者之間引起了更多的觀點和討論分歧該機構文獻中的其他主題。」 儘管環球共濟會不認可阿爾伯特·麥基的結論,但他的著作被認為是學術性和詳盡的。
  • 哥德式建築風格的起源、特點及代表建築
  • 哥德式建築藝術被稱作歐洲中世紀藝術的高峰
    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哥德式藝術特點,它是歐洲中世紀藝術的高峰流行於12到15世紀。哥德式的藝術最早產生於法國,它有幾個特徵:首先它有隆重的宗教色彩,哥德式的教堂非常強調「高」是天堂,「光」是神靈,以此來淨化人們的靈魂;它比羅馬式的建築輕巧的多,使用「失狀券拱」。
  • 西歐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風格
    上回我們講到西歐中世紀的羅馬式建築,這次我們來講哥德式建築。在之前,羅馬式在西歐盛行一時,但從羅馬式到哥德式是一次偉大的創新,它那驚人的成就把中世紀建築藝術推向了最高峰。「中世紀盛期教堂建築風格的演進,是由中世紀文明的兩種基本趨勢決定的。第一,大教堂是城市革命的產物,也是增長的財富、市民的自豪感、以及城市狂熱的宗教信誠的產物。
  • 哥德式藝術,關於他的起源與發展,你了解多少?
    因此,我們不能只依據年代來界定哥德式藝術時期,同時也應該考慮其在地域上的變化,因為哥德式藝術同樣也在空間中展開。最初,約1140年前後,哥德式藝術的地域範圍還很小。只包括現在的法蘭西島大區,即法國王室的領地。百年以後,從西西里到冰島,歐洲大部分地區都接納了哥德式風格,而羅馬式僅有零星殘存。然而,到了1400年左右,哥德式藝術便已開始退潮。
  • 西歐各國中世紀時期哥德式建築風格的發展以及典型代表
    上篇文章中我們大致介紹了一下西歐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風格。哥德式風格將西歐中世紀的建築藝術推向了頂峰,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西歐各國哥德式建築的發展以及有哪些典型的哥德式建築。哥德式建築首先誕生在法國,法國在中世紀盛期的西歐文化發展中,一直居於領先地位。
  • 從哥德式建築看宗教藝術的審美
    每個時代都有代表自己最高藝術成就的藝術風格,對於中世紀來說,哥德式藝術無疑是最傑出的代表。哥德式藝術風格首先是在建築上流行開來的,這一建築風格的興起,與基督教的興盛是同根相連的,尤其是與教堂的興起密切相關,典型的哥德式建築一般都是教堂建築,如巴黎聖母院、米蘭大教堂等等。哥德式建築風格之所以能夠取代先前的羅馬式建築風格,最終是根源於宗教的需要。
  • 哥德式教堂盛行的時期,正是西歐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之際
    哥德式教堂盛行的時期 ,正是西歐社會發生深刻變革之際。無論是文化中心還是宗教 中心,最終都不可逆轉地從修道院轉移到了城市 。而哥德式教堂在西歐的風靡 ,正是這一時期巨大社會變革的外在表現之一。首先 ,聖殿騎士團成員回到西歐後的廣泛分布 ,有利於哥德式建築風格的傳播。三大騎士團當中,聖殿騎士團對歐洲的影響最為廣泛。
  • 中世紀法國的建築藝術
    1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發展,建築藝術猶如一朵奇葩,在法國中世紀灰暗的藝術空間拉起一串豔麗的風景線。一批脫離農業生產的民間藝人、匠師開始出現,從事建築藝術創作。 10一12世紀,羅馬式建築藝術十分流行,主要用以教堂的建築和裝飾。羅馬式建築是以古代羅馬建築為基礎,綜合日耳曼和東方建築藝術的特徵而形成的新的建築形式。羅馬建築的特點是門窗上部都用半圓形拱頂,石壁堅厚,屋頂圓起。柱子粗大,窗戶窄小,室內光線暗淡。室內廣闊的牆壁上,飾以大量宗教題材的壁畫,並廣泛使用雕塑裝飾。
  • 西方建築,什麼是哥德式建築?
    藝術與建築(哥特藝術,中世紀藝術運動;哥德式建築;哥特復興式建築(新哥德式);大學哥德式;高維多利亞哥德式)。上圖-《亞琛祭壇》由晚期哥德式匿名畫家大師創作浪漫主義(英國文學體裁的哥德式小說或哥德式浪漫主義)。
  • 中世紀藝術 | 中世紀建築的代表作品-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中世紀,巴黎聖母院是中世紀建築的一個代表作品。為什麼要分享中世紀呢?因為很多人都有聽到講西方藝術時,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個時期也比較特殊比較特別一點。那它特殊在哪裡呢?在中世紀以前,就是以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那種古典的美學,給西方樹立了一個美學的典範。
  • 哥德式建築藝術及其對城市建築的影響,值得一看漲知識
    我們知道哥德式建築有著很強的宗教風格,它是11世紀下半葉從法國開始起源的,在隨後的兩個世界開始在整個的歐洲開始流行。雖然哥德式建築有著很強的宗教風格,但是因為這種建築風格太流行了,後來也影響到了民間的建築。
  • 陳舊與創新的激昂碰撞,哥德式建築是如何敲醒黑暗中世紀的歐洲?
    那便是長達千年的歐洲中世紀時代。但是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卻也誕生了很多人類文明的瑰寶,其中,人類建築史不可磨滅的璀璨明珠——哥德式建築,便是那星團中一顆閃耀的明星。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卻不能掩蓋刻在地面上的車轍,讓我們邁步走進那黑暗的世紀,去觸摸留存至今的美麗建築,感受其中的歷史韻味。
  • 古老的哥特,中世紀的瑰寶
    誠然,陰鬱、頹廢、暴力、血腥、恐怖是哥特藝術的主要特徵,但正如有些評論家所言,雖然哥特藝術側重於展示「黑暗力量」,但批評哥特藝術為信仰撒旦的邪教的看法讓人不能認同。哥特作為一種亞文化,即使在現在仍然應將它看作一種浪漫的黑暗美學,它對世界藝術思潮的影響力從來不應被輕視。而想要真正了解哥特,追溯這種古老文化的起源,則要從中世紀談起。
  • 哥德式建築——領略古歐洲獨特風情.
    哥德式建築(英語: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
  • 共濟會圍裙的歷史及宗教起源
    原標題:共濟會圍裙的歷史及宗教起源
  • 浪漫主義思潮下哥德式建築的復興
    浪漫主義思潮下哥德式建築的復興  浪漫主義起源於中世紀法語中的Romance(意思是「傳奇」或「小說」)一詞,是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手法之一,在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一種藝術思潮,流行於歐洲文學藝術領域。
  • 什麼是哥德式?
    哥德式,最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公元5-15世紀)的藝術風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荊棘、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誌性元素。哥德式風格用黑暗、恐懼、孤獨、絕望的藝術主題,來往於內心世界神聖與邪惡的邊緣,描繪在愛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 科隆大教堂:最完美的哥德式教堂建築,黑灰色石壁和中世紀雕刻!
    沒有什麼能比科隆大教堂更加代表科隆,這座地標性的建築,位於科隆的市中心,是一座天主教教堂,是中世紀歐洲哥德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被授予世界上最完美的哥德式教堂建築的美譽。教堂西面的雙塔設計是哥德式的建築巔峰之一,分層排列的彩繪大玻璃窗,裝飾豐富的三角楣,茂密如花束的細長扶垛宛如一根根長矛刺向157米高的教堂尖頂,朝向萊茵河方向的半圓形後殿,加上無數個見頂和小塔,這一切都構成世界建築史上一道壯美的奇觀。科隆大教堂從13世紀中期起建,為紀念聖人烏爾蘇勒而建,歷時600多年完工。如今,這座著名的大教堂每年都接受著全球700萬遊客的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