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這是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裡面一句經典的語錄。看完這本書,其實煩躁的內心平靜和開闊很多,至少,沒有以前的計較和狹窄片面。
看完之後,我覺得我是幸運的,幸運能生長在這樣一個男女平等的年代,沒有張愛玲生長那個年代的不平等,沒有那樣吃人的制度和讓人氣憤不公平的人權。小說裡面的故事,大多是講敘一個女人的一生感情是怎樣渡過,她們都重情重義,都希望能和相愛的人攜手一生。
但是她們是無奈的,一方面,生長在那樣的年代,她們沒有辦法去改變,有那樣的心,卻沒有那樣的力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後一章《多少恨》。
女主人公只是想好好地在上海這個諾大的地方謀一份差事,能讓自己生存下去。離異家庭氛圍長大的她,很小就非常獨立了,也不讓家人擔心。好不容易謀到一份家教的差事,卻被人誤會,被父親逼得不得不離開這個能讓她站穩腳跟的差事。雖然說,日久會生情,她對男主人公也有一定的情意,但這不是她想要的愛情,做別人的姨太太也不是她想要找的歸宿。
讀《多少恨》,看到了比蘇大強還要自私作死的爹。古今多少恨,都付笑談中,每件遺憾都讓旁觀者不甚唏噓,身在其中的人反而比較淡然吧。
張愛玲看人世間的事看得是那樣的透徹。以前有很多事情,就算經歷過,也還是想不明白是為什麼,自從看了張愛玲的書,很多疑惑就迎刃而解了。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男人仿佛都是不靠譜的,想把希望寄托在一個男人身上永遠都沒有可能,60/70年代,男人可以光吸正大地三妻四妾,現在雖然說是一夫一妻制,但只是掩耳盜鈴罷了。
或許,張愛玲想跟現代女性說,不管如何都要經濟獨立,好好收拾自己,感情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把世事看得溫一點,不輕一重。這樣過得會更快樂。都說,世間的愛情千姿百態,愛而不得是常態,在小說裡,有多少怨恨是愛而不得呢?
我喜歡愛玲的文字,喜歡她的小說,能讓人對生活有另一種思考,至少對於她那個年代,包括現在的時代都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對於「現實」這種抽象的概念,張愛玲本人也透露過自己的態度,「現實,是沒有系統的,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12](P48-49)在文本中,張善於以蔥綠配桃紅的調色板,從感官上生發的對於「表面」的津津樂道,《流言》中的「我」殷殷切切地要「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去找尋實際的人生」,著實是在感到生活不對到恐怖的地步時,「為要抓住一點真實的、最基本的東西」。
即便在生活中,也有享樂的作風,正如她的喜歡吃甜爛之物,喜好喝濃湯,喜歡吃牛奶的泡沫,愛聞油漆味、汽油味、香暖嗆人的煙味、霧的輕微的黴味、雨打溼的灰塵味、燒糊的牛奶味,卻是走向了標榜真理性的「寫實」的反面,完全駐足在體驗中,把「表面」當作了唯一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