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被殺,劉伶醉酒,阮籍半夢半醒,竹林七賢七種人生悲劇

2020-08-19 好玩的國學

魏晉名士們看似狂放不羈,服藥煉丹飲美酒穿華服,生活十分悠哉遊哉,其實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痛苦。這種痛苦來自生命覺醒以後的無奈,人本有追求自由的本能,但在政治高壓之下卻無權追求自由。

老莊人生哲學告訴魏晉名士們,人生來就是一齣悲劇,唯有清靜無為與精神上作逍遙之遊才有解脫的可能。但現實如此不堪,政局混亂社會黑暗,曹魏以來的正始名士們,受儒家價值觀影響太深,深度介入政治,結果在政權更替之時,紛紛做了刀下之鬼,產生了所謂的「名士少有全者」的悲劇。再加上時間的不可逆轉,青春一去不返,這些讓正始之後的第二代名士們陷入了荒涼,陷入了恐懼,陷入了深刻的悲劇性反思之中。

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的窮途慟哭而返;劉伶的「死便埋我」;阮鹹在院裡公然曬自己的大褲衩;向秀寫《思舊賦》的欲言又止;王戎徹夜不眠算計自己的財產;山濤為朝選官兢兢業業,其實都指向一個悲劇性的主題:人生而追求自由,但人又生而不自由。如何在精神上保持獨立,這是一個人生的重大選擇。是真正歸隱山林,還是蠅營狗苟身在魏闕心在山林?

正始名士之後,魏晉名士們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竹林七賢的時代。而身在魏闕心在山林恰如其分地說明了竹林名士們的矛盾心態。他們都背著沉重的心靈十字架,痛苦之中假裝快樂地攜著酒壺,在竹林的彈琴長嘯之中尋找自己的理想國。在尋夢的過程當中,有人挺起堅硬的頭顱誓死不屈,最終死於政治的屠刀之下;有人腰肢柔軟遊走於朝堂之上,一輩子高官厚祿活得逍遙,但又難保心靈不受煎熬;有人半夢半醒只想保留心靈的最後尊嚴;有人更乾脆放浪形骸在酒醉之中體會生命的大道。

竹林七賢們的初心是隱居,但結果卻大為不同。在時代大潮的裹挾之下,他們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竹林七賢是一個鬆散的組織,他們的生活就是飲酒彈琴長嘯服藥作竹林之遊,他們的領袖是嵇康和阮籍。山濤、王戎、劉伶、阮鹹與向秀是竹林七賢中的小弟。

嵇康與向秀愛好打鐵;阮籍與阮鹹叔侄愛飲酒;劉伶以喝死為最高目標;山濤與王戎則是體制中人,既保持了名士的高雅,又在官場平步青雲。他們人生道路的不同,也體現了在高壓的政治面前不同的人生選擇。

嵇康是徹頭徹尾的反體制者,他作為曹魏政權的姻親,天然地反對司馬氏對曹魏政權的侵蝕與篡奪;作為崇尚真實自然老莊學說的哲學家,天然地抵制虛偽的名教體系;作為性格倔強絕不低頭的鬥士,天然地具有反抗精神。因此,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的思想。最終為司馬政權所不容被殺,一代名士伴隨著他的廣陵散成為千古絕唱。

嵇康的好友山濤,是另外一種人生價值觀的模板。他名士味道十足,但骨子裡卻追求仕途。他曾經告訴妻子說,別看我現在一貧如洗,但我總有位列三公的時候,不知道你能不能做公卿夫人,可見山濤汲汲於仕宦之途態度十分堅決。山濤深諳中國官場的虛與委蛇之道,這讓他在官場青雲直上。難能可貴的是,雖身居要職,山濤仍然保持了儒家君子的自律以及富貴於我如浮雲的人生態度。實乃名士中的高官,高官中的名士。

同為名士同樣走上仕途的王戎,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他本是儒家中人,性至孝,卻在母親去世時飲酒食肉;他官做得很大,但仍保持了名士的放蕩不羈;他家產巨億卻天生吝嗇,每天晚上以數錢打發時間。既想做官又得有名士風範,其心靈煎熬可以想見。

阮籍身為竹林七賢的領袖,卻能在司馬氏政權的高壓之下保住了性命,這實屬難得之難得之事。阮籍是名士之中性格最為狂放的代表。他反體制,他曾經抨擊君主制給社會帶來的混亂;他將傳統名教視為草芥;他專注於真實的自我情感——嫂子回娘家他十八裡相送;大街上陌生的女孩去世,他黯然神傷;他喝醉酒睡在女老闆身旁卻嚴格遵守禮教的防線;他號稱「禮豈為我輩設」,卻嚴格遵守禮教。原來阮籍踐行的是真正的名教精神。他用狂飲爛醉抵抗生活的焦慮,用身在魏闕心在山林化解政治的高壓。他選擇與司馬氏政權保持一種不即不離的狀態——做官是為了喝酒,喝酒是為了掩護自己。

因此,阮籍的飲酒絕非劉伶那樣簡單。劉伶是生理需要高於精神需要,而阮籍則是政治與精神上的需要,畢竟內心的痛苦形成巨大的塊壘需要用酒澆之,畢竟政治的刀光劍影需要用狂醉來化解之。

劉伶乃天生的酒鬼,他也許是竹林七賢中最純粹的一個隱士。他的煩惱是人生苦短,他的快樂是縱然在短暫的人生之中還有美酒相伴,所以他老婆讓他去戒酒,很明顯並不理解他。

阮鹹在文學上並無建樹,他也絲毫不關心這個。阮鹹醉心的是美酒婦人與音樂,他曾摟著豬共飲;曾於母親的葬禮上聽說自己心愛的鮮卑女子要遠去他鄉,他穿著葬服騎著驢將其追回,並號稱是人種不可丟。他是知名的音樂家,他的名字至今已成為一種樂器。這是一個絕對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名士。

竹林七賢之中向秀最為淡泊,他曾經醉心於和嵇康一起打鐵。嵇康豪放地揮舞錘子,向秀安靜地拉風箱,在眾人的圍觀之下一副任性自然的樣子。向秀後來沉浸在莊子的世界之中,對莊子思想進行了新穎脫俗的註解。嵇康宣稱「越名教而任自然」,似乎是將名教與自然二元割裂,而向秀則努力進行著名教與自然的調和工作,開創了「名教即自然」的先河。

「名教即自然」,意味著知識分子在山林和朝堂之外找到了第三條人生道路,雖然身在朝堂,但可以心在山林,豈不兩全其美?這對知識分子來說乃是一大福音,從此不必那麼焦慮緊張了。因此,向秀的莊子註解一出,「讀之者無不超然」,為中國的知識分子解決了一塊心病,貢獻可謂大矣。

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無論是倔強還是柔軟,竹林七賢們的人生之路殊途同歸,他們都是那個時代最痛苦的人,雖然他們假裝放蕩不羈愛自由。

相關焦點

  • 嵇康被殺,劉伶醉酒,阮籍半夢半醒,竹林七賢七種人生悲劇
    老莊人生哲學告訴魏晉名士們,人生來就是一齣悲劇,唯有清靜無為與精神上作逍遙之遊才有解脫的可能。但現實如此不堪,政局混亂社會黑暗,曹魏以來的正始名士們,受儒家價值觀影響太深,深度介入政治,結果在政權更替之時,紛紛做了刀下之鬼,產生了所謂的「名士少有全者」的悲劇。
  • 竹林七賢中與嵇康、阮籍一樣,具放誕行為的,要數阮鹹與劉伶二人
    後人所稱道的「竹林七賢」,其實境界各有不同。七賢當中,與嵇康、阮籍一樣最具放誕行為的,要數阮鹹與劉伶二人了。阮威本是一個精通音律的音樂家,後世有一種同其名的樂器,即為他所發明。更根本的是,他很具有名士的精神本質。他能任自然而越名教,體亮心達,當時仰慕他的,不只是山濤一人。
  • 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司馬氏在與曹氏集團鬥爭中得勝,意味著被曹氏抑制的門閥士族勢力抬頭。地主階級中一些非當權派的庶族地主,對現實不滿,採取不合作態度,嵇康、阮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二人是大文學家,在「竹林七賢」中最為有名;其他五人為山濤、劉伶、向秀、王戎、阮鹹。這些文人因為反對禮教、蔑視權貴,經常一起在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山水中飲酒清談,故稱「竹林七賢」。嵇康、阮籍生活在魏晉交替的政治動蕩年代。二人均崇尚老莊,不拘禮法,反對禮法名教。
  • 解讀魏晉名士竹林七賢,為何歷史上再無第二個嵇康?
    竹林七賢有七這個字,自然就有七個人。他們分別是: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崇尚老莊玄學,清言閒居,什麼意思呢?這句話流傳甚廣,其實原作者就是阮籍,阮籍比嵇康來說,要成熟很多,只是阮籍有一陋習,每次要做出重大抉擇的時候,就要喝上兩盅。殺嵇康的司馬昭要跟阮籍聯姻結成兒女親家,阮籍喝大了,一醉就醉了倆月。也不知道他喝了多少度數的酒,後勁這麼大,最後聯姻的事,自然不了了之。魯迅評價阮籍,說他作文章和詩都很好,他的詩文雖然也慷慨激昂,但許多意思都是隱而不顯的。
  • 竹林七賢都有誰?嵇康阮籍關係如何?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嵇康嵇康(223-262)三國魏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
  • 串一串竹林七賢,這些狂人到底賢在哪裡?阮籍、嵇康、還是山濤?
    竹林七賢指的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至於竹林七賢的名號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叫竹林七賢,這個問題在此不討論了,有興趣的可以搜索看一下陳寅恪先生的相關論文。在此只訴說一下我心中的這七位「賢人」。
  • 竹林七賢與嵇康
    當中「竹林七賢」最著名,他們飲酒彈琴,行為放浪,而嵇康更是標誌性人物。世人所稱的「竹林七賢」為: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他們不想受世俗所拘,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
  • 竹林七賢:以酒為名的劉伶
    另一位就是劉伶,「我笑劉伯倫,醉發蓬茅散。」劉伯倫就是劉伶,竹林七賢之一。圖片來源於網絡上面說的是劉伶的經典段子,這身為竹林七賢之一的他有什麼流傳千古的作品呢?司馬光對劉伶成為賢士就極盡反諷,他認為劉伶一天到晚醉酒,無所事事,根本稱不上賢者。劉伶成為賢士,自然得益於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東漢末年分三國,那是宦官擅權,軍閥混戰的時候,那是慷慨悲涼,英雄輩出的時代。當然,那也是一個充滿黑暗、醜陋、偽善的社會,有一部分文人,手無縛雞之力,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於是就有了避世的想法。他們靠著烈酒來慰藉心靈,逃避現實。
  •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的詩歌風格及形成原因
    導語:建安時期之後,魏晉文學迎來了第二個高峰期-----正始時期,如果說建安文學的代表詩人是三曹的話,那么正始文學的代表詩人就是竹林七賢。而其中,阮籍與嵇康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是最高的。阮籍和嵇康生活的時代,關於玄學的爭論更加地激烈。文人們對司馬氏以名教作為殺人武器的行為感到十分地憤怒,因此對於名教及名教的理論也懷有否定的態度。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嵇康篇)
    魯迅先生在任中山大學教授的時候做過一篇演講,叫《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他說魏晉的名士之所以與後來的不同,蓋因「嵇康阮籍的縱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後來到東晉,空談和飲酒的遺風還在,而萬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卻沒有了。」因此大約可以認為,魏晉名士先是「名士」,然後才是「飲酒的名士」。
  • 竹林七賢中的酒聖:劉伶
    在七賢中是傳記最不明了的人物。 劉伶身高僅一米四十。不僅人矮小。而且容貌極其醜陋。但是他的性情豪邁,胸襟開闊,不拘小節。平常不濫與人交往。沉默寡言。對人情世故一點都不關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機,遇上了便有說有笑。因此也加入了七賢的行列。
  • 同為「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為何阮籍、嵇康最終的結局截然不同
    在這個話題下竹林七賢是怎麼都躲不開的,竹林七賢的兩個代表人物嵇康和阮籍詳細許多人都已經熟知。這兩個人都是狂的代表,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可是這兩個人的結局卻有很大的不同。嵇康死於非命,而阮籍卻壽終正寢,是運氣還是實力?這兩個人的基本事跡我們就不用說了,都是不滿於統治階級統治。可是最後,嵇康命喪街頭,顧日影而彈琴,而阮籍則壽終正寢。兩人的區別到底在哪呢?
  • 劉伶醉酒,阮籍猖狂!當代「佛系」,在昔日他們面前,小兒科而已
    前幾年因為吳秀波的《軍師聯盟》《虎嘯龍吟》兩部關於司馬懿歷史劇的熱播,很多人開始注意,並且開始去了解三國末期到晉朝建立這段歷史時期的故事,而在歷史上最為出名的「竹林七賢」,恰恰就是因為這個時代,而造就了他們在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
  • 「將進酒Bar」竹林七賢之嵇康阮籍:魏晉風骨,在逃離中相遇
    他們具有的自信瀟灑、不滯於物、不拘禮節、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被稱為「魏晉風度」,這群人被稱作「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雕像。來源:網絡公元247年(魏正始八年),夜半,一男子夢中驚醒踢被而起,對著寢室同事說了句,「還睡什麼?趕緊溜吧!」頃刻間消失。
  • 竹林七賢:阮籍的任性放誕
    「竹林玄學」是魏晉玄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得名於這一時期非常活躍的「竹林七賢」。所謂「竹林七賢」,包括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等七位名士。阮籍和嵇康是「竹林玄學」的代表人物。阮籍和嵇康以名教與自然的關係為核心,將玄學探討的領域拓展到文學、美學、語言、哲學等多個方面,並以自己的生命體證和實踐玄學的精神,使魏晉玄學真正成為一種極具影響力的社會思潮。
  • 為什麼「竹林七賢」放達任性、縱酒酣歌?
    「竹林七賢」。「竹林七賢」即譙國嵇康、陳留阮籍與阮鹹、河內山濤、河南向秀、沛國劉伶、琅邪王戎、此七人生性曠達,經常聚集在竹林下縱酒酣歌,嗜酒幾乎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其中劉伶醉酒,千古聞名。它常乘著鹿車,拿著一壺酒,到處亂跑,讓僕人跟著他,並且吩咐說:「我死了你就隨便挖個坑把我埋了吧!」至於阮籍,司馬昭想讓阮籍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派人去提親阮籍大醉60天,使得媒人無從開口,只得作罷。
  • 竹林七賢: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魏晉之際,在古山陽(今河南修武縣)之地的嵇公竹林裡,聚集著一群文士,他們談玄清議,吟詠唱和,縱酒昏酣,遺落世事,以其鮮明的人生態度和獨特的處世方式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廣受爭議的群體,也成為魏晉時期的一個文化符號。他們就是被稱為竹林七賢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鹹和王戎。
  • 竹林七賢的洛陽往事
    竹林七賢的洛陽故事很精彩  一提到名士,大家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魏晉,而魏晉名士的代表是竹林七賢。竹林七賢即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他們是一群「相逢於濁世、相守於天涯、相知於山水、相忘於江湖」的性情中人。  竹林七賢活動的場所主要有兩個:黃河以北的山陽(今焦作市)和黃河以南的洛陽。
  • 竹林七賢介紹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世稱「嵇中散」,竹林七賢之一。嵇康通曉文學、音樂,反對名教思想,崇尚老莊,有作品《與山巨源絕交書》《琴論》《養生論》等傳世。他曾先後任潯陽長、中散大夫等官職,後因擁護曹魏,不滿司馬氏集團篡權被殺。
  • 嵇康賦予「竹林七賢」陽剛特質
    嵇山上曾有嵇康的居所,這畫面想必是他所常見。熱愛大自然的嵇康,素來倡導「混乎與萬物並行」,渴望與氣韻生動的大自然渾然一體。既然如此,這太行山的陽剛大氣上檔次,不可能不影響到他。  「有了嵇康,竹林七賢就有了一種陽剛氣質。」修武文化學者楊天亮說,在全國性的竹林七賢學術會議上,他只講嵇康的陽剛性格,贏得一片掌聲。  竹林七賢的身世、性格、人生選擇差異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