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賦予「竹林七賢」陽剛特質

2020-11-27 華夏經緯

  

百家巖宋代石刻劉伶醒酒臺

  

陡直壁立的大峭壁不怒而威,奔騰而下的瀑布激情四濺,共同演繹著太行山的壯麗和陽剛。倡導「混乎與萬物並行」的嵇康,必然曾被這大山的氣度感染。

  □首席記者 姚偉 孫斌 通訊員 魏來 文圖

  一道瀑布從峭壁上一躍而下,直落山谷,飛珠濺玉,氣勢恢弘。

  百家巖峭壁下,東邊是嵇山,西邊則是山谷,瀑布就從巖頂直墜山谷。陡直壁立的大峭壁不怒而威,奔騰而下的瀑布激情四濺,共同演繹著太行山的壯麗和陽剛。

  嵇山上曾有嵇康的居所,這畫面想必是他所常見。熱愛大自然的嵇康,素來倡導「混乎與萬物並行」,渴望與氣韻生動的大自然渾然一體。既然如此,這太行山的陽剛大氣上檔次,不可能不影響到他。

  「有了嵇康,竹林七賢就有了一種陽剛氣質。」修武文化學者楊天亮說,在全國性的竹林七賢學術會議上,他只講嵇康的陽剛性格,贏得一片掌聲。

  竹林七賢的身世、性格、人生選擇差異極大。日本學者岡村繁甚至認為,這個圈子,是「曹馬之爭」中兩派為「獲取對方情報」湊到一起的。雖然山濤真的是司馬懿家親戚,嵇康也的確是曹操家女婿,但這日本人顯然是想多了。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七賢之間差異之大。

  有差異就有人來品評來論優劣。東晉初年,謝安的侄子謝玄和兄弟們談論竹林七賢,就爭起了孰優孰劣。當他們爭得面紅耳赤之時,謝安抬起一隻手制止了:

  「先輩初不臧貶七賢。」意思是說,我們的先輩從來不對七賢亂加褒貶。

  謝安是對的。如學者劉強所說,竹林七賢是一個整體,他們每個人都個性十足,參差百態,各盡其妙。如同七個音符,音色各異,長短不一,但組合在一起,就彈出一曲美妙動聽的樂曲,叢生出一片獨立、自由、放達、至情至性的竹林。如果過多爭論孰優孰劣,就可能拆散了這片竹林。

  但是,七賢優劣似乎是個擋不住的話題。南朝文學家顏延之做《五君詠》,把做了高官的山濤、王戎去掉,只留下其餘五人;沈約做《七賢論》,推崇嵇康、阮籍,認為其他五人大為遜色,而在嵇、阮之間,他又更推崇嵇康。隨後「七賢優劣」乾脆被簡化成「嵇阮優劣」了。

  到宋代文人葉夢得,給問題做出了非常極端的答案:「(阮籍)若論於嵇康前,自宜杖死!」

  此語一出,無數「阮籍粉絲」不服:這話也忒過分了吧?!

  阮籍「窮途之哭」

  阮籍是個愛哭的人。他賴以成名的82首詠懷詩寫得幽怨「遙深」,如泣如訴,有人說「打開中國文學史,很難找到像阮籍那樣愛哭的人。」

  不僅詩中愛哭,現實生活中阮籍也經常哭,哭得撕心裂肺,莫名其妙。

  「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反。」他時常由著心情自己駕車出門,不走大路,漫無目的,一直走到山窮水盡、無路可走,才下了車,對著山野放聲大哭一場,然後掉頭回家。

  阮籍為何這樣愛哭?他的內心為何有那麼多的孤獨寂寞、痛苦憂憤?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子,他「容貌瑰傑,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與嵇康正是同類,所以第一次見面他們即「契若金蘭」,成為「竹林之遊」的兩大核心人物。

  但嘉平元年(公元249年)發生的高平陵之變,改變了阮籍的生命軌跡。魏明帝曹叡臨終之時,令司馬懿和曹爽為輔佐大臣,「夾輔」新小皇帝曹芳。嘉平元年,曹爽帶著小皇帝前去高平陵祭奠曹叡,司馬懿乘機策動政變,掌握了曹魏政權。

  為鞏固司馬氏對政權的控制,心狠手辣的司馬懿進行了殘酷的殺戮,他給曹爽及其親信扣上謀反的罪名,全部處死並「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全部殺光,一個不留,即便已出嫁的女兒也抓回來殺掉。一夜之間,大約三十萬人的洛陽城中,數千人被砍頭,血腥和恐怖在城中瀰漫。

  自高平陵之變到西晉建立,長達十六年的時間裡,司馬氏為了篡奪政權,一次次鎮壓曹魏勢力反抗,一次次血腥殺戮,全國被恐怖籠罩。

  為了收買人心,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網羅名士,為自己裝點門面。

  此時阮籍年近四十,名頭極為響亮,司馬懿首先瞄上了他,發出徵召令,讓他到自己手下任職。

  此前,阮籍曾經三次辭謝高官的徵召,但這一次卻與之前不同。司馬氏初掌政權,繼續樹立權威,不合作會被當成挑戰,無異於自尋死路。

  萬般無奈之下,阮籍接受任命。此後十多年,他又先後被迫在司馬師、司馬昭手下任職。

  一個率真任性、至情至性的人,為了活命,不得不做違背心願的事情,這無疑會帶來極大的痛苦。正是因為要發洩這樣的痛苦,阮籍的詩才有那麼多的悲悲切切,也才有那麼多的類似「窮途之哭」的怪誕。

  公元263年,司馬昭要加封晉公,要阮籍寫勸進表,阮籍萬般無奈寫了這個東東。文章寫得很好,洋洋灑灑,才氣縱橫,當時被稱為「神筆」。但阮籍自己卻鬱悶不已,沒多久即鬱鬱而終。

  嵇康「廣陵散絕」

  雖然同為竹林名士,都是隨性重情的人,但嵇康的性格與阮籍大不相同。

  阮籍很謹慎、很能忍。他可以有很多不合禮法,卻發自內心真情的舉動,但在現實政治中,小心謹慎,能低頭時就低頭,不願得罪任何人,「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現代學者雷海宗說:「中國知識分子一言不發的本領,在全世界的歷史上,可以考第一名。」阮籍可說是這種處事方式的代表。

  而嵇康是個敢說話的人,遇到不公不平的事,他忍耐的功夫比阮籍差遠了,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

  嵇康是曹操的曾孫女婿(一說是孫女婿),有人說這個身份影響了他一生。其實,在「曹馬之爭」中,嵇康並沒有被牽連進去。高平陵之變前,20多歲的嵇康即遠離官場,過著逍遙自適的生活;高平陵之變後,為防患未然,司馬懿下令將曹魏諸侯王公全部拘捕,押解到鄴城軟禁,這時嵇康也沒有受到影響,顯然他並不是監控對象。

  司馬昭掌權後,徵召名氣越來越大的嵇康做官,但嵇康早已立志不仕,遠走他鄉躲了三年,得以脫身。從這點看,他確實比阮籍愛憎分明,敢於擔當。餘秋雨在《遙遠的絕響》中,對嵇康顯然更為讚賞:

  「嵇康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第一等的可愛人物,他雖與阮籍並列,而且又比阮籍年少,但就整體人格論之,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要比阮籍高出許多……對於自己反對什麼追求什麼,嵇康比阮籍更明確、更透徹,因此他的生命樂章也就更清晰、更響亮了。」

  嵇康之禍,看似偶然,但其實絕對是「性格決定命運」。

  呂安之妻貌美,被他哥呂巽 (xùn )迷奸,呂安十分憤恨,要狀告呂巽。嵇康與呂巽、呂安兄弟均為好友,勸呂安先隱忍,由他出面譴責呂巽。但呂巽害怕報復,遂先發制人,反誣告呂安不孝,呂安遂被抓捕,並判決流放。流放途中,呂安氣憤難平,給嵇康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信,其中有「顧影中原,憤氣雲湧」、「披艱掃難,平滌九區」之語,大約這信還沒到嵇康手裡,就被截獲,成了謀反的證據,呂安從流放途中被抓回,投進了大牢。

  嵇康為此氣憤難平,他寫了《與呂長悌(即呂巽)絕交書》,然後「義不負心」,隻身赴洛陽為呂安辯護,結果也被抓進監獄。

  嵇康被抓,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太學生數千請之」,「豪俊皆隨康入獄,悉解喻,一時散遣」。

  這樣的情形,嵇康怎麼也罪不至死。但與嵇康有宿怨的鐘會「使了壞」,他對司馬昭說了兩點:「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康為慮耳。」「康、安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釁除之,以淳風俗。」據說這兩句話打動了司馬昭,讓他覺得應處死嵇康和呂安。但一些研究者分析,司馬昭決定處死嵇康的真正原因,是嵇康的拒絕他徵召的不合作態度。

  「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

  嵇康的死,不僅讓當時的人「莫不痛之」,幾乎所有後世論者也「莫不痛之」,如學者劉強所說,嵇康死了,他的獨立、自由精神卻永垂不朽!他的死,提升了生命的尊嚴,也豐富了死亡的價值。後人喜歡竹林七賢,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嵇康。他不畏強權、捍衛尊嚴,賦予竹林七賢一種陽剛的特質,提升了竹林七賢在中國知識分子心靈史上的地位。(全文完)(大河報)

  

 

相關焦點

  • 竹林七賢與嵇康
    當中「竹林七賢」最著名,他們飲酒彈琴,行為放浪,而嵇康更是標誌性人物。世人所稱的「竹林七賢」為: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他們不想受世俗所拘,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
  • 竹林七賢,魏晉風骨(嵇康篇)
    ——《酒會詩》說起「酒」,首先令人想到魏晉,竹林七賢。在魏晉之前的秦漢,人們似乎通常還是比較樸實的,也比較遵循禮法;而在魏晉之後的人們,行為舉止偶有放縱任誕的時候,便稱自己是追溯「魏晉風骨」了。而魏晉名士之中,首先令人想到的便是「竹林七賢」。《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了許多竹林七賢的逸事,有些是來源於歷史的,有些也許是來源於野史,雖然看上去行為奇怪,但仔細想來,確乎是這幾位先生能做出來的事情。
  • 竹林七賢之首嵇康
    作為竹林七賢之首,嵇康一定有著不同於尋常人的特別之處,首先她長得很好看,現在我們經常誇一個人長得帥,總會說她貌若潘安,潘安在歷史上確實很好看,但是有比他更好看的人,畢竟作為後者,我們不能直接拿著古代的人進行比較,但是從記錄他們的歷史史書上,我們可以推斷出來。
  • 竹林七賢帶頭大哥嵇康的狂狷人格:越名教而任自然
    魏晉時代多狂人,多帥哥,多酒徒,多音樂家,多哲學家,但能將當時所有最牛的名士集中在一起的,就是以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了。「竹林七賢」是當時最狂的男子天團、最牛的名士組合,他們中有狂醉不知歸路,號稱「死便埋我」的酒鬼劉伶;有號稱是天下第一名士,喊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想,喜歡打鐵一身腱子肉閃閃發光的嵇康;有最為蔑視立法離經叛道卻又深情款款謹言慎行的哲學家阮籍;有摟著豬一起狂飲大醉的,阮籍的侄子音樂大師阮鹹;有嵇康的小跟班,著名的莊子學研究大師向秀;有口談玄遠而心在魏闕官運亨通的山濤與王戎。
  • 竹林七賢之一——嵇康
    但可以肯定的是,嵇康並不是什麼名門望族,而是一個顛沛流離,逃亡的小家族。傳說他與曹氏家族有三個關係。第一個關係是同鄉關係。第二個關係是嵇康的父親嵇昭,在曹操手下做官,官至督軍糧治書侍御史。第三個關係是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官至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隱居不仕,屢拒為官。
  • 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司馬氏在與曹氏集團鬥爭中得勝,意味著被曹氏抑制的門閥士族勢力抬頭。地主階級中一些非當權派的庶族地主,對現實不滿,採取不合作態度,嵇康、阮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二人是大文學家,在「竹林七賢」中最為有名;其他五人為山濤、劉伶、向秀、王戎、阮鹹。這些文人因為反對禮教、蔑視權貴,經常一起在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山水中飲酒清談,故稱「竹林七賢」。嵇康、阮籍生活在魏晉交替的政治動蕩年代。二人均崇尚老莊,不拘禮法,反對禮法名教。
  • 竹林七賢,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治,因此隱居起來
    竹林七賢,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治,因此隱居起來魏國譙郡人嵇康,文章流暢、辭藻優美,喜愛談論《老子》、《莊子》,性情豪爽俠義,跟陳留人阮籍、阮籍的侄兒阮鹹、河內郡人山濤、河南郡人向秀、琅邪國人王戎、沛國人劉伶特別友善,號稱「竹林七賢」。
  • 竹林七賢第一人,魏晉名士嵇康
    魏晉時期有七位名士被稱為「竹林七賢」,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等七人。在他們之中,嵇康的名氣最大,被稱為竹林七賢第一人。嵇康這個人耿直清正,不依附權貴,不妥協於暴政,後人對他的評價很高。東晉時期的詩人說,「龍性不能馴。」就是說,嵇康像一條龍,誰也無法馴服他。
  • 嵇康被後世譽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魏晉時期的嵇康,算不上叱吒風雲人物,政壇上未聞其異響,沙場上未見其壯舉,但《晉書》《三國志》中有其傳記,《隋書》《唐書》《宋史》等史籍中均有其文集,並被錄入《四庫全書》。嵇康所以聞名,在於他被後世譽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 任性灑脫、不拘一格的風流名士,誰敢與竹林七賢爭鋒——嵇康篇
    何謂竹林七賢,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 世說竹林七賢(上)
    中國歷史上,說到最強男團,我認為是「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七人經常在雲臺山的竹林裡,飲酒作樂,嗑藥清談,賦詩作詞,成為中國文化特有的象徵符號。竹林七賢,要顏值有顏值,要才華有才華,要富貴有富貴,要官職有官職,最強男團沒毛病。
  • 竹林七賢,真實與想像
    陳寅恪認為竹林是子虛烏有,而是來自對佛經的附會,但這種說法與《魏氏春秋》有所出入。學者衛紹生認為,《魏氏春秋》兩度提及「遊於竹林」,那不該是虛指,而應當有一個確切地點。學者範壽康則提出,「所謂的竹林,似乎並無一定的地點,他們七人都喜歡選擇附近各處的竹林作為集會的地方就是了」。但《魏氏春秋》在敘述竹林七賢時,多談及嵇康所寓居的山陽縣,這裡應當是七賢主要活動地點,也更可能是竹林所在地。
  • 竹林七賢嵇康:一曲《廣陵》永流傳
    知名度堪比現在TFBOYS的竹林七賢,是魏晉風度的一個縮影,而嵇康走在最前面,是風度中的風度。嵇康,字叔夜,譙郡輊縣(今河南修武縣)人,生於公元223年(魏文帝四年)。由於家世儒學,學風祖傳,少年時代的他便博覽群書無所不會,《世說新語》中這樣形容他: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但是他卻視帥氣為糞土從不在意自己的外表。
  • 竹林七賢:阮籍、嵇康的詩歌風格及形成原因
    導語:建安時期之後,魏晉文學迎來了第二個高峰期-----正始時期,如果說建安文學的代表詩人是三曹的話,那么正始文學的代表詩人就是竹林七賢。而其中,阮籍與嵇康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是最高的。竹林七賢正始之音魏取代了漢之後,建安文學慷慨雄壯的詩風逐漸從詩壇消失
  • 關於「竹林七賢」的人設形象
    「揭秘」我們的「竹林七賢」是怎麼出爐的~~先欣賞古人筆下的竹林七賢>藏傅抱石 竹林七賢前人畫的竹林七賢圖,大部分都是差不多年紀的高士聚在一起的狀態,但其實他們之間年紀差別應該比較大才對,比如「竹林七賢」中,嵇康最難畫,因為他是史上最大帥哥之一。「龍章鳳質,土木形骸」,會打鐵,估計是個肌肉男,又說他是人中之龍,想來意蘊著那個時代難得的陽剛之氣。
  • 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導讀: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由此,嵇康很快步入仕途,官拜中散大夫,娶了曹操的孫女長樂亭公主。但隨著司馬家族的興起,嵇康不願面對曹氏勢力逐步衰弱的現實,選擇信仰老莊學說,逃避在山陽縣,即使如此,他特立獨行的個性加上天縱英明的才華,依然不斷吸引著在經歷了三國亂世直到魏晉之交而苦悶的士大夫。被嵇康吸引的士大夫,也分別看中了他身上不同的特點。
  • 「竹林七賢」裡嵇康和山巨源真的絕交了嗎?
    [摘要]「竹林七賢」除了共同的哲學旨趣、生活愛好,還有相似的政治態度。他們貴自然,任放誕,蔑視禮法和權威,拒絕和當權者合作。但是,這樣的協同並不是貫於終始。魏少帝齊王芳正始末年,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鹹、王戎祖尚老莊,相攜遊於河南山陰,喝酒、縱歌、賦詩,放浪形骸,肆意酣暢,號稱「竹林七賢」。山濤最為年長,是隊伍的組織聯絡者。阮籍和嵇康最為知名,是隊伍的精神領袖。
  • 他是竹林七賢之一,卻因嵇康的一封信而被世人誤解
    說到竹林七賢,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嵇康。一曲廣陵散,千古肝腸斷。嵇康確實是那個時期最閃亮的星之一,誰也無法否定。可有這麼一個人,他卻因為嵇康的一封信而遭到世人的誤解,他就是——山濤。山濤,字巨源,時人稱之為山巨源。他是竹林七賢中最年長的一位,同為竹林七賢的王戎對他的評價是:「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
  • 竹林七賢都有誰?嵇康阮籍關係如何?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鹹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嵇康嵇康(223-262)三國魏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
  • 揭秘:為何嵇康被奉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原標題:揭秘:為何嵇康被奉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 竹林七賢 資料圖   嵇紹的父親是嵇康,但他的性格和父親完全相反。嵇康喜歡無拘無束,類似於微博上的大V,粉絲眾多,但口沒遮攔,憤世嫉俗;而嵇紹忠心報國,一生在宣傳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