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稱「三山」,城內有於山、烏山和屏山,這三山延伸出諸多支脈,就有了那句福州人耳熟能詳的「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的俗語。今天我要介紹的是「三山看不見」中的鐘山。
鐘山,屬於烏山的支脈,中心位置大概在今天三坊七巷附近達明小學內。此處最早為南朝梁太守袁士俊的宅邸。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法,在全國大肆建造寺廟,袁士俊響應舍宅為寺。因內有小山、大石,時聞鐘聲,因此得名「鐘山」。
隋朝有鐘山寺,後廢。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復建,賜名「大中寺」。五代閩王王審知在寺西建有「定慧塔」。宋代時,大中寺香火最為旺盛,面積包括如今的達明路、尚方頂等處。明代大中寺一度被戶部尚書的馬森佔為宅院,取名「鍾邱園」,並在石上鐫「鐘山萃靈」四字。民國年間大中寺被火毀,如今只餘達明路「大中寺巷」這個地名。
鐘山周邊古蹟很多,三坊七巷就不說了。比較有名的是位於肅威路的裴仙宮(裴真人廟)。鼎鼎有名的「榕城第一榕」就在廟內,據說是裴真人就是在此樹下羽化登仙的。樹雖名「第一」,實際上在福州十大古榕中僅排名第二,次於森林公園的榕樹王。不過,這棵榕樹樹幹胸圍14.4米,高度22米,冠幅直徑28米,是已知的全省胸徑最大的古榕,也算有一個冠軍頭銜。
另一處是建於元代的「元帥廟」,據說是為了紀念雷海青。雷海青當年是唐玄宗的宮廷樂師,「安史之亂」時拒絕為安祿山奏樂被殺。後曾顯聖,稱「田元帥」,率天兵救唐玄宗,被敕封為「梨園總管」。八閩的戲劇界、曲藝界、武術界都奉雷海青為行業祖師。
鐘山附近、達明路以北,歷來為福州的中心地帶,古稱「渡雞口」,有著「寧渡一隻雞,不也渡惡人」的典故。
傳說有一神仙為考驗世人,裝扮成乞丐。他全身長滿了瘡蛆,腥臭難聞,眾人皆避之不及。有一天,他來到一財主家門口乞討,財主分文不給,還把他驅趕出門。只有財主家的一隻公雞把握住了機緣,它衝出家門啄盡乞丐腳上的瘡蛆,被仙人點化成一隻彩鳳,升天而去。
渡雞口與東街口、旗汛口、洋頭口是舊時福州城最熱鬧的四個地方。也許因為這樣,變遷也特別快。如今的鐘山,完全「看不見」,也算是名副其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