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站,走進福州「三山」

2020-12-09 金臺資訊

福州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蹟眾多,生態環境優美,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福州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強化頂層設計,引進優質項目,文旅融合步伐加快,全域旅遊蓬勃發展。一起打卡福州必去的文化旅遊景點,一同感受「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的獨特魅力。

「三山現、三山藏、三山看不見」,這傳響千年的福州民謠唱出了福州的山貌風情。民謠聲聲,音符串串,撥動著人們對福州眾山嚮往的心弦。

都言秋日勝春朝,眼下正是登高樂山的好時節。讓我們登高與歷史名人屐履相逢,與歷史名人精神邂逅,與福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律動共振。第一站,一起打卡「三山現」中的烏山、於山與屏山。

打卡點:烏山

亮點:摩崖石刻及造像、烏塔、道山亭

楊麗斌 攝

烏山又稱烏石山,被譽為福州「三山」之首,位於福州市中心,是福州「三山兩塔一條街」古城空間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山體景觀系統中的標誌性節點。2015年,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含烏山歷史風貌區)被評定為國家5A級景區。我們此行打卡首站從烏山走起。

烏山雖然海拔僅84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仁者樂山,往往三分看風貌,七分看人文。論景色,烏山怪石嶙峋,林壑幽勝,天然形肖,素有「蓬萊仙境」之美稱;道人文,烏山擁有眾多名勝古蹟,尤以烏塔、摩崖題刻及造像最具價值,現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烏山前,我們先到烏山東麓的崇妙保聖堅牢塔打卡,這裡是福州文化地標「兩塔」之一,以規整的花崗巖大石塊砌成,因外表呈黑色,俗稱「烏塔」。石塔七層八角,樓閣式,通高34.74米,是研究五代十國中的閩國歷史及其宗教、雕刻、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是福建省現存年代最早的大型石塔。

遊罷烏塔,便可沿著烏山南麓登臨烏山了。拾級而上,便宛若走入了一座露天的書法石刻博物館,現存從唐代至近代的169段石刻,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俱臻其妙。再一一詳看落款,讓人不禁驚呼:「大家手筆!」是的,唐代李陽冰,宋代程師孟、李綱、朱熹、梁克家,明朝首輔葉向高、都御史林廷玉,清狀元王仁堪等人石刻,不時映入眼帘,詩詞、歌賦、傳記、題記、遊記文類齊全,難得的是大部分石刻紀年明晰、書法遒勁、雕刻精湛。

烏山另有摩崖造像3處8尊,也值得一看。

烏山上「第一山」的摩崖石刻,是北宋著名書法大家米芾的題字,也是烏山的至高點。

再往前走幾步,道山亭赫然而現。程師孟認為,烏山可以和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將烏山改名為道山,他在山上一處風景絕佳的地方修建了道山亭。據說,當年在道山亭上可以遠眺閩江,江海相連,海天一色,回望城市雲霧繚繞,宛如夢幻仙境。後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為此作的《道山亭記》,記敘了烏山的風景和福州的風土民俗,讓道山亭馳名天下。

由於歷史原因,烏山曾被一些建築物遮擋,人們未能一睹「三山之首」的芳容。從2013年起,我市秉承「還山於民」的理念,對烏山歷史風貌區實施了全方位的綜合整治。

今年5月,烏山歷史風貌區二區(省氣象局烏山舊址地塊)項目徵收工作啟動,意味著烏山將進一步開放。未來烏山歷史風貌區的遊覽空間將進一步增加,閩都文脈將得到進一步傳承,城市文化魅力將得到進一步彰顯。

打卡點:於山

亮點:戚公祠、白塔、摩崖石刻

謝何平 攝

戚公祠是為了紀念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繼光率兵赴福建抗倭而建,現在的戚公祠廳是1918年前後修建的。

到了於山,除了參觀戚公祠,還有一大批景點不可錯過,如補山精舍、蓬萊閣、平遠臺、萬象亭、醉石亭等等。

由於年久失修,包括戚公祠在內的古建築不同程度出現了屋面局部漏雨、油漆脫落、椽板糟朽、木構件殘損等問題,福州於今年3月對戚公祠啟動了2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修繕,並將之列入新一輪福州古厝保護提升行動的重點項目。如今,於山大士殿、戚公祠等一批文物建築已完成修繕,於山九日臺音樂廳等建築也同期完成了改造。

於山風景名勝公園20年來最大規模的提升改造也已完成,以「顯山露塔」「通達通透」的嶄新風貌迎接八方來客。

上於山便捷了,人們探訪於山的摩崖石刻也就更從容了。於山現存宋至近代摩崖石刻110段,其中鰲峰頂上的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呂文仲題名刻石,是福州最早的宋代崖刻。山南的《南較場演武廳銘》,全段高3.3米,字體蒼勁,是福州市內最大的摩崖石刻。

來於山,於山白塔不可不去。白塔全名「報恩定光多寶塔」,其始建於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歷史上多次重建、重修。塔外表素麵,塗白灰,故人們將之稱為「白塔」。

白塔1962年大修後,雖修過幾次,但均屬「小打小鬧」。今年5月,我市文物部門啟動了白塔近60年來的首次大修,修繕中,嚴格採用原材料、原工藝。如今,白塔已完成修復,白塔「傳統白」重現。大家若來白塔打卡拍照時,建議找個晴日,「福州藍」與「白塔白」很配喔,頗有「便引詩情到碧霄」之意。

打卡點:屏山

亮點:鎮海樓、七星缸

「三山」的最後一個打卡點便是屏山啦。

福州「三山」均不乏亮點,屏山最大的亮點非鎮海樓莫屬。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州建府城以防倭寇侵犯,建府城時在屏山之巔建了一座城樓,後稱「鎮海樓」。此樓雄峙山峰,上下兩層,據說當年憑欄遠眺,四野如疇,即使霧氣籠罩,亦或夜幕降臨,航海者均可以憑著鎮海樓的燈火指引,找到進港的方向。

林志 攝

鎮海樓歷史上多次重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鎮海樓是2006年重建的,城樓匾額正下方的臺階中間,雕刻著「雙龍盤海」浮雕——兩隻栩栩如生的巨龍壓著翻滾的海浪,「鎮海」之意不言而喻。

關於鎮海樓,在福州民間有個傳說——自從建了鎮海樓,颱風就到不了福州了,鎮海樓把颱風「鎮」住了。這種民間傳說與其說是迷信,不如說是福州人對於福州城市記憶的一種尊重和珍惜,並藉由這種民間傳說來證明這個記憶的價值。

鎮海樓西側,一組排列成神秘圖案的石缸石柱總會吸引人們的目光,這就是傳說中的「七星缸卦陣」。七口石缸按天象的北鬥七星方位圖排列,成鬥勺狀。問題來了——為什麼「七星缸卦陣」是鎮海樓的標配?原來,古人以為,鬥勺盛水,可伏火災。古代的福州,房屋多為木構,經常發生火災,防火與鎮海一樣重要,因此,便把伏火之陣擺在了鎮海樓旁。

如今,屏山公園已完成了提升改造,充分展現了屏山的歷史風貌,古意盎然。(圖文由福州市文旅局提供)

相關焦點

  • 秋日登高正當時 相約打卡福州之「三山」站
    福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與福州日報今起聯合推出「歡樂遊福州」專欄,記者將帶您一起打卡福州必去的文化旅遊景點,一同感受「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的獨特魅力。  「三山現,三山藏,三山看不見」,這傳響千年的福州民謠唱出了福州的山貌風情。民謠聲聲,音符串串,撥動著人們對福州眾山嚮往的心弦。  都言秋日勝春朝,眼下正是登高樂山的好時節。
  • 福州——有福之州,三山二塔一水之城
    福州,有福之州,福建的得名就來自這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建甌。建甌早已沒落,福州仍然興盛,是福州的省會,雖然經濟中心已被泉州奪去,知名度也不如廈門,但仍然是福建的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但說到旅遊資源,福州就遠不如廈門和泉州了,據說城裡有風景秀麗的於山、烏山、屏山三座山,福州也因此別稱三山,「三山二塔一水」也成為福州的主要標誌,但三山景色實在太一般。最負盛名的三坊七巷也只是改造後的古街巷,商業氣息濃烈。
  • 「三山一水·五福同行」中國·福州休閒徒步嘉年華臺江站圓滿結束
    風雨無阻,你我同行——「三山一水·五福同行」中國·福州休閒徒步嘉年華臺江站圓滿結束2018年1月7日,新年的第一個周日,「三山一水,五福同行」中國·福州休閒徒步嘉年華的第四站著名作家鬱達夫居住福州時,曾這樣描寫過閩江:「她是中國的萊茵河,總只有過之,決不會得不及。」選手們沿途欣賞秀麗的江景,沉醉於充滿歷史文化感的路程,雖然天降小雨,可選手們的熱情依舊沒有被澆熄,這一路參賽者仿若穿越時光的隧道,見證了福州發展歷程;漫步在閩江公園中的歷史文化長廊,感受歷史的厚重;徜徉於雨霧迷濛的公園中,品味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別樣風景。
  • 福州的「三山」與「九山」
    作者 九九福州自古多山,有所謂「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之說,不知從何時起便流傳著「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的俚語。最早記載這俚語的是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的《福州府志》。這是應福州知府喻政之聘,由三代五尚書之一的林浦林烴(時73歲)、閩派詩人代表長樂謝肇淛(時46歲)編撰的一本體例完善、分目得當、資料豐富、內容詳實的地方文獻,內容多為後世所延用。但此九山具體何指,書中卻不甚了了,以至此九山卻多了諸多版本。
  • 福州三山詩社社長李林洲:一生都為詩鐘狂
    臺海網11月12日訊 據福州晚報報導 它既是競文角智的利器,也是雅集助興的文字遊戲,曾經讓林則徐、沈葆楨、陳寶琛都欲罷不能,甚至在京履職時還邀請同鄉幕友一起參加。它就是詩鐘,已有200多年歷史,發源於福建,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三山詩社是詩鐘傳承基地。不久前,三山詩社在福州西湖宛在堂舉行以「厝、脈」為韻的重陽詩鐘詩會。
  • 福州三山詩社社長李林洲:一生都為詩鐘狂
    福州三山詩社是詩鐘傳承基地。不久前,三山詩社在福州西湖宛在堂舉行以「厝、脈」為韻的重陽詩鐘詩會。詩會上,記者與一頭銀髮、神清氣朗的社長李林洲相識。看晚報新聞與詩社結緣1984年12月,福州三山詩社成立,李林洲在學校閱覽室無意中看到當時《福州晚報》上一則三山詩社向全國徵集紀念林則徐誕辰二百周年詩歌的新聞。作為詩歌發燒友,他創作了兩首自己還算滿意的律詩寄了過去。
  • 福州「外三山」之一:九峰山
    青山如黛,流水潺潺屋舍儼然,阡陌交通人瑞比比,親和友善這形容的是位於福州市晉安區壽山鄉的九峰村,一個現實中的世外桃源。「九峰山在府北七十裡之遙,鄰於龍跡山,其山峰頭九出,圓尖不一。峭拔若筆然,與芙蓉、壽山共號三山。」
  • 福州三山陵園專線調整,晉安區鳳池村終於通公交
    84路公交原為三山陵園專線,採用定時班車的模式運營,由森林公園南門至三山陵園,單程票價1元。本次線路調整後,起訖站點改為「動物園-鳳池村」,車輛從動物園站發車,按原線路行駛至三山陵園站後,繼續行駛村道至終點站鳳池村,返程亦同。
  • 福州非遺LOGO出爐:三山兩塔一條江
    福州新聞網12月12日訊 (福州日報記者 歐陽進權)2020年,福州將迎來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記者今日從「首屆福州市非遺文創產品設計大賽」研討會上獲悉,象徵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識LOGO已經選定——三山兩塔一條江。
  • 福州「三山看不見」之「鐘山」故事-- 榕城第一榕在此
    福州古稱「三山」,城內有於山、烏山和屏山,這三山延伸出諸多支脈,就有了那句福州人耳熟能詳的「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的俗語。今天我要介紹的是「三山看不見」中的鐘山。鐘山,屬於烏山的支脈,中心位置大概在今天三坊七巷附近達明小學內。
  • 福州古塔圖鑑: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在曾被稱為「佛國」、佛教興盛的福州,自然留下了很多古塔。 人們修建塔,也許為了紀念,為了祈願,為了祝福,也許為了一份可觀可感的平安,為了一種可登可攀的高遠。 「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這便是宋朝的福州盛景。
  • 福州非遺logo由三山兩塔一條江構成 代表生生不息寓意
    福州非遺logo由三山兩塔一條江構成 代表生生不息寓意  2020年,福州將迎來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記者今日從「首屆福州市非遺文創產品設計大賽」研討會上獲悉,象徵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標識LOGO已經選定——三山兩塔一條江。
  • 李清照「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三山」是哪裡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漁家傲記夢》中的詞句。大多數的詞解將此處的三山釋為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傳為神仙居所,尤其讓人神往。故而,欲問三山何指?很多人都不假思索地以為是蓬萊、方丈、瀛洲,大多忽略了三山還是福州的別稱這一事實。
  • 李清照「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三山」是哪裡?
    故而,欲問三山何指?人多不假思索地以為蓬萊、方丈、瀛洲,大多忽略了三山還是福州的別稱這一事實。關於福州,關於三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道山亭記》一文中這樣寫道:「福州治侯官,於閩為土中,所謂閩中也。其地於閩為最平以廣,四出之山皆遠,而長江在其南,大海在其東,其城之內外皆塗,旁有溝,溝通潮汐,舟載者晝夜屬於門庭。
  • 活動的「三山五園歷史文化博物館」:讓遊客走進歷史中去
    走進車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畫面豐富得讓人目不暇接,從車頭至車尾,地面上是長長的畫卷,頭頂上是別致的小景,車頭有皇后坐鎮,車尾是皇上親自邀請你去「朕的園子」逛逛,這趟「閱看閱美——三山五園歷史文化主題列車」每一處設計都別具創意。 「三山五園」是對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歷史文化遺產的統稱。
  • 「消失的福州地標」福州的山:那些已經消失的福州的山
    上期,福州的山,三山見三山隱還有三山看不見。我們已經見識了三座現山,屏山、於山、烏山的風採,回溯了冶山、羅山、玉尺山三座隱山的蹤跡。福聚衙弄口民宅院內有一棵百年龍眼樹,每年結果纍纍。從前這座丁戊山,那是王審知屯兵的地方,山上有座塔,山上有名寺。其寺名曰大覺寺,其塔名曰新塔,福州話喚為「仙塔」,塔下一條街,便名仙塔街。
  • 悠遊三山福州城遊記
    元旦出遊地:福州 推薦理由:福州將於山、烏山、屏山圍在城中,三坊七巷透露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貴安新天地夢想城則代表著福州新興景點的崛起。 遊玩攻略: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 三坊七巷人傑地靈,是福州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人物從這裡走向輝煌,如林則徐、冰心等。
  • 山水福州
    福州其實就是個盆地,四面環山,城區被環抱在青山萬木之中,像環繞著一個美麗的花環。靠城區最近的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形成「旗鼓相當」的拱衛之勢。鬱達夫在《閩遊記歷》裡寫道:「閩都地勢,三面環山,中流一水,形狀絕像是一把後有靠背左右有扶手的太師椅子。」
  • 福州84路公交7日起改道_民生_福州新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福州新聞網8月4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朱榕)記者從市道運中心獲悉,為優化線路走向,方便晉安區鳳池村群眾出行,7日起,變更84路公交線路的起訖站點和行駛走向。  起訖站點:動物園站—鳳池村站。
  • 文字裡的福州街巷--福建頻道--人民網
    「尋覓文字上的福州街巷,就好像跟隨導遊,重新走進那似曾相識卻又陌生的一條條街巷。這些地方年久日深,充滿故事情節和傳奇色彩。」   施曉宇說,以《閩都別記》為例,這部一百多萬字的巨製,記錄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地方掌故、名勝古蹟等等,保存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其中記錄的很多福州地名故事,或教人向善向上,或講述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