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文物看早期日本,在這個特展上,三角緣神獸鏡、七支刀都來了

2020-12-17 北晚新視覺網

10世紀出雲大社的復原模型

展 故

今年是東京奧運會舉辦的年份,日本將舉辦一系列文化特展,向人們介紹日本的傳統文化。開年的第一個特展是紀念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成書1300年的特別展「出雲與大和」,地點是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平成館,展出時間為1月15日到3月8日。特展介紹了日本早期的國家形成過程,而且展出了很多與中國相關的珍貴文物。

用古漢語寫成的日本「史記」

《日本書紀》是日本最早的官修史書,相當於是日本的「史記」。此書於七世紀末期開始編纂,到公元720年成書,一共三十卷,用編年體記錄了日本的神話和歷史。由於當時日本還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全書是用中文古漢語寫成的。《日本書紀》記載了日本政權的來源,那是第二卷裡的一個神話故事:天照大神想派自己的孫子去統治大地,於是就派人去說服大地的統治者「大己貴神(也叫大國主神)」退位。大己貴神同意了,說:「吾所治顯露事者,皇孫當治,吾將退治幽事。」意思是政治權力可以讓出,自己掌管祭祀宗教就好了。於是日本的統治者換人,一直傳承下來,就是現在的日本皇室,而大己貴神所在的「出雲」則成了一個祭祀和宗教的中心。

出雲位於日本島根縣,位置比較偏遠,日本很多神話故事的背景都在那裡,到現在日本人管每年十月叫「神無月」,因為全日本的神靈要去出雲開會一個月,所以出雲地區的十月叫「神有月」。以前日本學界不知道為什麼出雲在日本傳統文化中如此重要,1980年以後,出雲地區連續有了重大的考古發現,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數量和質量都是同期日本第一,還有巨大的四角突出型古墳,規模也是當時日本最大的。現在基本確認,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後3世紀中期,也就是日本的彌生時代,出雲在日本有很特殊的地位,有可能就是政治文化中心。

從公元3世紀中期到公元592年,是日本的「古墳時代」,政治中心明顯轉移到了大和地區(今奈良縣東南部櫻井市一帶)。在古墳時代,日本開始了自身文明化的進程,向中國派出使者,積極引進先進文化。從彌生時代是怎樣進入古墳時代的,當時的真實歷史已經無從得知了,而《日本書紀》裡的讓國神話很可能是當時事件的一種神話性描述。

出雲的統治者喪失了權力,政治中心遷到了大和地區,然後大和政權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但出雲依然保留宗教中心的地位。出雲最大的神社叫「出雲大社」,供奉大己貴神。2000年,考古學家在出雲大社發現了古代神社的柱子底部,是用三根直徑約1.35米的柳杉木綁在一起當一根柱子,十分粗壯。根據歷史記載和實物發掘,古代出雲大社高約48米,殿前有一個109米長的引橋,可謂壯觀之極。這次特展展出了古代木柱和十比一的復原模型,巨大的模型佔了半個展廳,引人注目。

「日本」和「大和」這兩個詞,其實都是中文,分別是7世紀晚期和8世紀中期被日本使用的。古代日本自稱Yamato,有讀音而無文字,中國人稱之為「倭國」或者音譯為「邪馬臺國」。公元238年,司馬懿遠徵遼東,收復了遼寧和朝鮮半島北部。戰事平息後的239年(景初三年),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派遣使臣難升米到魏國朝貢,當時小皇帝曹芳年幼,管理外國事務的最高負責人司馬懿代表皇帝,賜予卑彌呼「親魏倭王」的金印和銅鏡等眾多寶物。由於妥當處理了倭國納貢,皇帝下旨表彰司馬懿,為他增加了封邑。

當時下賜給日本的銅鏡,現在還能看到。特展上有一面出雲附近出土的「三角緣神獸鏡」,上面寫著「景初三年」的年號,就是魏國的賜物。日本出土中國三國時期的銅鏡很多,比如,有奈良的黑冢古墳一次性出土了三十多面。這些銅鏡的邊緣切面都是三角形,所以叫三角緣神獸鏡。三角緣銅鏡以前在中國沒有發現,很多中國的學者認為這些都是日本自己製作的銅鏡,和中國無關。不過近年來中國也零星發現了三角緣的漢魏銅鏡,日本的研究人員則對三角緣神獸鏡做了金屬成分分析,發現其含有的微量元素和中國古代銅鏡基本一致,說明是用中國的銅礦鑄造的,確定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可能是因為流行時間短暫,所以在中國留下的反而不如日本多。

東晉寶劍和鮮卑樣式馬鞍

除了三角緣神獸鏡之外,特展上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中國相關文物是「七支刀」。這是一把寶劍,全長約75釐米,左右各有三個分叉,根本無法放進一個鞘裡。七支刀是奈良縣石上神宮自古供奉的寶劍,劍身正反面均有精美的錯金銘文。隨著漫長年代的積澱,銘文被厚厚的鏽跡覆蓋,以至於人們逐漸淡忘了寶刀背後的歷史。直到近代明治年間,神宮宮司菅政友察覺到鏽跡下可能隱藏著文字,經過前後兩次的研磨,終於發現了沉睡千年之久的古老銘文。七支刀兩面共鑲嵌金銘文61字,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和研磨技術的不成熟,銘文殘缺嚴重。正面的銘文記載了七支刀為「泰(?)四年」製造,有人認為是西晉泰始四年(268年),有人認為是東晉太和四年(369年),還有人認為是南朝劉宋泰始四年(468年),總之是這三個年代中的一個,現在日本學者更多傾向於太和四年。背面的銘文記載了這把刀是百濟王(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國家,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擊敗百濟)贈送給倭王的國禮,這在《日本書紀》神功皇后五十二年的條目裡有記載:「秋九月丁卯朔丙子,久氐等從千熊長彥詣之,則獻七支刀一口、七子鏡一面及種種重寶。」

這把七支刀雖然是百濟贈送給倭國的國禮,但是百濟自古用的都是幹支紀年,日本也是用幹支紀年,沒有理由在兩國間的國禮上寫中國年號。而且七支刀正面的銘文和中國漢代以來的刀劍銘文格式完全一致,所以最大的可能是,這把七支刀是在中國鑄造的,百濟人得到以後認為「先世以來未有此刀」,十分珍重,於是在背面加刻銘文後送給倭王。也有人認為是百濟按照中國七支刀的樣子重新做了一個複製品送給日本。無論如何,這把形態神奇的七支刀保留了中國東晉南朝時代的樣貌,很可能和當時的道教信仰有關,是中國藝術史記載上缺失的一環。

日本古墳時代和中國的聯繫,比歷史記錄的要更加深入和頻繁。特展上展示了許多大和地區的古墳出土物,有些精品很可能是來自中國的。1985年,日本發掘了從未被盜的藤之木古墳,墓主人是587年6月被暗殺的兩名王子。出土物極其豐富,有刀劍、馬具、服飾等,總數超過一萬兩千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鍍金銅馬鞍,上面雕滿了花紋,有鳳凰、龍、鬼面、怪魚、獅子、大象等,華麗得令人驚嘆,是日本國寶級文物。如此精緻的馬鞍,在東亞考古史上獨一無二,它的風格不是日本或者朝鮮的,而是中國的鮮卑樣式。遼寧省朝陽市曾經出土過十六國時期北燕的馬鞍,與藤之木古墳的馬鞍非常相近,兩者應該是同一文化的產物。我推測,藤之木古墳的馬鞍應該來自六世紀的中國北朝,所以充滿了濃鬱的鮮卑元素,流入日本後成了王族的寶物。

藤之木古墳出土的北朝風格馬鞍殘件

《日本書紀》成書於公元720年,當時是日本的奈良時代。那時的日本和中國聯繫非常緊密,中國的文化和信仰大量輸入,塑造了日本的國家形態。佛教尤其影響巨大,佛寺甚至承擔了以前古墳的部分宗教職能。中國式的朝廷,加上佛教信仰,再保留一些原始宗教,這就是古代日本的國家特點。

奈良時代留下了眾多木雕佛像,其樣式基本是從中國傳入的,而中國幾乎沒有留下幾件同時期的唐代木雕,所以日本的木雕佛像對中國藝術史研究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這次特展展出了兩件來自唐招提寺的天王像,都是用日本榧木(一種紅豆杉)雕刻而成的,用混了織物的漆塑造細部。雕像的衣袖和胸帶的樣式,在日本以前的佛像中從未見過,被認為是唐朝時期揚州出產的佛像風格。鑑真和尚從揚州東渡日本,建立唐招提寺,隨行的有一些工匠,把當時中國江南的工藝帶到了日本。現在揚州已經找不到唐代木雕佛像了,唐招提寺的作品正好可以彌補藝術史記載上的缺失。

「出雲與大和」特展雖然是介紹日本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由來,但是無論策展的清晰歷史脈絡,還是文物中眾多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珍品,都使得這個特展值得參觀和學習。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謝田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從文物看看日本文化與中國究竟有多深的淵源
    特展介紹了日本早期的國家形成過程,而且展出了很多與中國相關的珍貴文物。  用古漢語寫成的日本「史記」  《日本書紀》是日本最早的官修史書,相當於是日本的「史記」。此書於七世紀末期開始編纂,到公元720年成書,一共三十卷,用編年體記錄了日本的神話和歷史。
  • 《日本書紀》編撰1300年,東京將首展日本最古神社文物
    澎湃新聞獲悉,展覽「《日本書紀》編撰1300周年特別展:出雲和大和」將於2020年1月15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展覽將相關重要文物匯聚一堂,呈現古代日本神話與特點,包括出雲大社的盔甲、裝飾神社的畫作以及從該地區挖出的巨大的石柱。此外,展覽將展出從加茂巖倉遺址中挖掘出的30件珍寶,共189件。 這也是20年來首次在東京展出如此眾多的作品。
  • 日本國寶級文物七支刀背後到底有何不可告人的秘密?
    編者按:七支刀是大家所熟知的日本國寶級文物。其最有特點的,莫過於那個一般只會出現在遊戲或動漫裡的奇特造型。那麼,這個看起來有些奇葩的造型到底有沒有實戰能力,或者出於什麼目的而鍛造這樣一把奇怪的武器呢?其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 「文物裡的中國」特展在天水民俗博物館(北宅子)開展
    2020(庚子)年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之際,由天水市文化旅遊局主辦,天水市博物館和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聯合承辦的文物裡的中國特展,於2020年6月18日在天水市民俗博物館(北宅子)展廳開展,向觀眾免費開放。
  • 從漢七乳神獸鏡看漢鏡發展演變及特徵
    ■安徽安慶 吳曦翔 安慶市博物館收藏有一方漢代七乳神獸鏡(見圖),徑14.3、緣厚0.4釐米,1982年10月徵集入館。此鏡鏡體較完整,主題圖案清晰,紋飾精美。圓鈕底座,內區紋飾九個乳丁紋,以符號均勻相稱相隔。內區與中區相連區域為星月紋飾。
  • 《只狼:影逝二度》櫻龍的七支刀介紹
    《只狼:影逝二度》中的櫻龍有一把七支刀,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櫻龍的七支刀到底怎麼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一念黃泉一念生」分享的櫻龍的七支刀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一起來看看吧。 《只狼:影逝二度》中的櫻龍有一把七支刀,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櫻龍的七支刀到底怎麼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
  • 正倉院特展:日本民眾熱捧中國唐朝寶物
    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一方面是作為藩屬國進貢,一方面也是派遣技術人員大量學習、模仿唐朝技術、工藝、物品等等。以至於京都城是按照唐長安城的格局設計建設。日本遣唐使路線某種程度上說,當時的日本引進了大量「海外人才」來建設京都。一邊派遣使者前往學習,一邊吸引唐朝工匠前往日本,並在本地進行模仿再造。
  • 日本國寶級文物,歷史悠久,卻長相怪異,到底藏著什麼秘密?
    日本國寶級文物,歷史悠久,卻長相怪異,到底藏著什麼秘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日本的國寶級文物,其中七支刀就是日本的國寶級文物,它的形狀看起來確實有點怪怪的,而且你也有可能感覺這好像不能成為武器吧,在戰場上運用的不好還可能成為累贅,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關於七支刀的故事。
  •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國寶」特展 文物中見中日文化交流
    原標題: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國寶」特展  文物中的中日文化交流    古代中華文明圈留下的藝術品,很多都是質地脆弱的有機物,只有秋高氣爽的時候最利於保護,所以每年十月到十一月,是東亞地區的文物展覽季
  • 「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開幕
    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國家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珠致辭並宣布展覽開幕,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正中出席開幕式並講話。本次展覽遴選匯集了曾國遺址近10年來出土的豐富而精美文物,是曾國出土文物精品首次大規模在疫後展出,全面呈現了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特別是去年從日本成功追索回國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的參展,為展覽的高水平舉辦給予了有力支撐。
  • 蘇州這個展匯集甘肅早期佛教文物,再現了佛教東傳的源流歷程
    「佛陀 中國——甘肅省博物館藏早期佛教文物展」   3月30日,由蘇州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共同舉辦的「佛陀 中國——甘肅省博物館藏早期佛教文物展
  • 故宮600年大展來了!紫禁城屋脊上的神獸搬下來給你看
    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這裡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這次大展,紫禁城裡的著名「小獸」,也從屋脊上「搬到」了展廳裡。
  • 故宮600年大展來了!紫禁城屋脊上的神獸搬下來給你看!
    紫禁城宮殿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在600年的傳承中,匯集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這裡是中國文化「有容乃大」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大成之城」。這次大展,紫禁城裡的著名「小獸」,也從屋脊上「搬到」了展廳裡。
  • 故宮600年大展來了!紫禁城屋脊上的神獸搬下來給你看!
    備受矚目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大展終於來了!此次展覽名稱為「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將於9月10日-11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幕。「五脊六獸」其實特指中國傳統建築的一種裝飾,我們在宮殿和廟宇的房脊上,常常看到一些形狀各異的小獸依次排列,使建築更加宏偉莊重。古書有云: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也。後來,神獸發展為裝飾功能,中國古人將屋脊上的小獸,奉為神獸,並頂禮膜拜,認為它們可以「護脊消災」。
  • 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武漢開幕
    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曾伯克父青銅器群追索回國後,首次京外展出。此次特展是湖北省博物館開放後第一個大型文物特展。本次展覽遴選匯集了曾國遺址近10年來出土的豐富而精美文物,是曾國出土文物精品首次大規模在疫後展出,全面呈現了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特別是去年從日本成功追索回國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的參展,為展覽的高水平舉辦給予了有力支撐。
  • 在清華藝術博物館看日本和鏡與中國文化的淵源
    在清華大學即將迎來108周年華誕之際,2019年4月21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將迎來「扶桑止水——王綱懷捐贈和鏡展」,試圖通過此展探究和鏡一路走來的脈息,使觀者了解日本和鏡文化及其與中國文化的淵源。此前,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曾告訴澎湃新聞,「王綱懷先生是我們1958級的老學長,給排水專業,建工系的學生,但是十分熱愛古代文化和文物,所以自己搞銅鏡收藏近30年,是以業餘的身份變成了一位銅鏡研究的專家,到目前為止,他一人就出版了十九本關於銅鏡的圖書,成為被廣為認可的研究型收藏家。清華大學的銅鏡常設展就是基於他的捐贈來策劃的,用112面銅鏡來串起中國銅鏡的發展歷史。」
  • 展覽|在蘇州看來自甘肅的早期佛教文物
    由蘇州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共同舉辦的「佛陀·中國——甘肅省博物館藏早期佛教文物展」前天開始在蘇州博物館負一層特展廳開展。展覽分為「佛的形象」、「佛的銘記」、「佛的言教」、「佛陀·中國」四部分,選取了甘肅省博物館早期佛教文物三十五件。
  • 年底重磅大展扎堆,精選全國14個特展,每一個都想去
    原創 朵朵編輯部 耳朵裡的博物館你好呀,我是朵朵~每年的年底,一系列好展就都來了,今天朵朵篩選全國14個展覽推薦給你,看看有沒有你特別喜歡的呢?展覽一共有6個單元,通過講述長安人的城、衣、食、行、娛樂等主題,結合176件文物,向你講述唐朝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讓你更近距離的了解那個開放、多元、自信的朝代。比如其中一件展品是瑞獸葡萄鏡,它可是唐代的新鏡類,將中國傳統的瑞獸紋飾與西方傳入的葡萄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這種活潑、開放、富於變化和具有神秘色彩的裝飾圖案。
  • 在國博「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裡探個究竟
    11月2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這個「鏡子」專場,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等知名文物走出館藏與大家照面,這是國博第一次以館藏文物舉辦的主題展覽。目前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延續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