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寶級文物七支刀背後到底有何不可告人的秘密?

2020-11-23 網易新聞

編者按:七支刀是大家所熟知的日本國寶級文物。其最有特點的,莫過於那個一般只會出現在遊戲或動漫裡的奇特造型。那麼,這個看起來有些奇葩的造型到底有沒有實戰能力,或者出於什麼目的而鍛造這樣一把奇怪的武器呢?其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七支刀長約74釐米,鐵質,名為刀實際更接近於矛狀利器。刀身主體左右各交替伸出三支利刃,刀身正反兩面分別有三十四個和二十七個錯金銘文。按照銘文和日本第一部國家正史《日本書紀》的記載,此物是中國南北朝時代,百濟國送給日本列島上的倭國的禮物。

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和鏽蝕嚴重,該刀近代以前,被冠以「六叉矛」之名一直收藏於石上神宮。明治時代,該神宮的大宮司菅政友注意到,這一器物的鐵鏽之下應該藏有銘文,於是進行研磨。其第一次研磨時仍然沒有意識到這就是《日本書記》中所記載的國寶,經另一位學者星野恆提醒後,二次研磨後終於露出「七支刀」字樣,器名這才算是確定下來了。



▲石上神宮位於日本奈良縣天理市,是日本最古老的神社之一,《古事記》中就有所記載,收藏了眾多古代武器。

但這些銘文由於鏽蝕和粗糙的研磨手法,多處文字剝落嚴重,相關研究已經持續了140多年仍難有定論,甚至連年代都無法確認。目前無甚爭議可以確認的銘文如下:

「泰□四年□月十□日丙午正陽。造百練鋼七支刀。□闢百兵。宜供供侯王□□□□作 。先世以來。未有此刃。百濟王世子。奇生聖□。故為倭 王旨造。傳□□世。」


可以看到,雖然很可惜地丟失了一些信息,但關鍵內容沒有什麼問題:這把刀是百濟方面送給倭國的國禮。顯然,作為一把「武器」,七支刀實際並不好用。兩側的叉狀凸起並不能提升多少殺傷力反而相當礙事,更使得重心也太靠前,砍人容易脫手。至於砍刀脫手的後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但這一獨特造型顯然需要相當高的工藝水平,百濟為何要送給倭國這樣一件純粹炫技的寶刀?

▲朝鮮半島三國時代地圖

此外因為東亞各國之間的歷史積怨和民族情緒,這把刀是上供還是下賜,亦或是平等邦交之間友好往來的見證,各國學者之間的長期爭議也是這柄七支刀極有趣味的地方。以筆者愚見,七支刀和後來的闕特勤碑情況類似,表面是兩家交好的見證,暗處卻透漏著國與國之間的塑料友誼。??



▲唐代闕特勤碑,正反分別刻有漢文和突厥文,對兩國關係的描述大相逕庭。

永嘉之亂後「衣冠南渡」,原屬中原王朝的遼東、樂浪等郡縣頓失倚恃,北方的高句麗和同屬泛扶餘系的百濟趁勢崛起,並很快陷入相互對抗的博弈局面。後來百濟因內訌國力衰弱,逐漸處於守勢。為此,百濟積極拓展外交爭取支援:一方面,遣使臣服於南朝並接受冊封,將自身納入中原王朝的朝貢體系,甚至以中華正統王朝的地方官員自居,加強統治、爭取大義名分;另一方面,直接接受倭國的支援,並多次將王室貴族作為人質送至倭國。倭國出於地緣利益,屢屢在百濟陷入危機時,施以援手並插手王位更迭,所以在日本方面的史書《日本書紀》記載中,百濟乾脆被描述為倭國的藩屬,七支刀正是百濟屢次奉上的貢品。若說是誇大其詞也不盡然,按照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等依據,百濟受倭國制約基本是實錘。

▲高句麗《好太王碑》

但日本學者宮崎市定曾將七支刀銘文和中國的流傳下來《元嘉刀銘》作了對比,認為七支刀其實是百濟模仿中原王朝朝廷,賜予王侯大臣的「供官刀」的產物。這就非常有意思了:百濟送出的這柄七支刀,對內是可以宣稱是「下賜」給倭國,而對倭國而言,百濟其實是朝貢的那一方。這種奇異的外交活動所折射出的複雜心態,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著東亞朝貢體系。


▲元嘉刀銘,清代馮雲鵬《金索》轉引自宋代《鐘鼎款識》,其銘文為「元嘉三年五月丙午日造此□官刀長四尺二□□□服者宜侯王大吉羊」,內容與句式確與七支刀類似。

那麼,處於朝貢體系最外圍的倭國又是怎樣的心態呢?當時日本島內雖然還有一些割據勢力,但倭國基本實現了大和朝廷的統一併逐漸強大,並開始向東亞大陸擴張。中國史料所記載的「任那」、「伽羅」等小國就是證據之一。為了便於繼續擴張,倭國也積極加入朝貢體系。而南朝方面出於戰略考慮和地域遠近,授予倭國的封爵一開始低於高句麗和百濟。直到451年,劉宋才加授倭王「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伽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進號安東大將軍」,幾乎滿足了倭國方面的所有要求。但劉宋依然把百濟排除在倭國的都督範圍之外,說明劉宋與百濟的關係相當穩定。

因此,這柄七支刀充分揭露了當時的外交實情,特別是百濟所想表達的真實內涵:一是彰顯政治地位,銘文「奇生聖□」中所爭議的第四字,依據現存字形有「音」和「晉」兩種意觀點。若是「奇生聖晉」那就非常合理並容易理解了,即百濟方認為南朝是自己的依靠和寄託,自己的政治地位是有保障的。二是展示自身文明水平。


八世紀以前,倭國接受中原先進文化技術都要通過朝鮮半島中轉,冶鐵製品是其中代表。百濟贈其以形制獨特、工藝複雜的鐵劍,表現出自己更加先進和進步。第三才是和倭國之間交好的外交希望。出於倭國的實力和幹涉程度,贈與過程可能很比較恭順,所以被日方資料記載為朝貢。某種程度上,其實二者都是中原王朝的模仿者,都想在勢力範圍內把自身描繪成一個「小中華」。

▲迦耶遺蹟出土的短甲

倭國方面可能很清楚百濟這位表面兄弟的真實想法,所以最終選擇以援助之名逐漸蠶食百濟。相應地,其也對朝貢體系的核心——中原王朝逐漸產生了不滿情緒。進入隋代,那封著名「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國書,並不是倭國自大或無知的產物,而是其國力進一步增強後對於中原王朝所建立的國際秩序的直接反抗。


不過彼時中國也結束了分裂並很快迎來了盛唐,白江村一戰立刻就讓倭國跪下唱「徵服」。然而這份野心早已種下,一旦有了新的機會,他們就會向東亞大陸伸出他們貪婪的觸角。

參考文獻:

《謎一般的七支刀》宮崎市定

《漢、晉與日本關係研究》張碧波

《公元四至七世紀東北亞政治關係史研究》熊義民

《先秦到唐初的中日古代交往比較研究——以古代倭國為主要研究對象》青木英利

《三燕文化及其與高句麗、朝鮮半島南部諸國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吳珍錫


本文來源:冷兵器研究所 作者:黃昏後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日本國寶級文物,歷史悠久,卻長相怪異,到底藏著什麼秘密?
    日本國寶級文物,歷史悠久,卻長相怪異,到底藏著什麼秘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日本的國寶級文物,其中七支刀就是日本的國寶級文物,它的形狀看起來確實有點怪怪的,而且你也有可能感覺這好像不能成為武器吧,在戰場上運用的不好還可能成為累贅,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關於七支刀的故事。
  • 日本國寶級文物七支刀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不可告人的秘密?
    日本國寶級文物七支刀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不可告人的秘密?咱們都知道中國和日本兩國的關係非常的惡劣,直到現在日本官方依然沒有對與侵華戰爭的世界有深刻的認識。雖然兩國之間因為歷史原因的問題沒有過多的進行交流,但是在和平的現代社會依然有某些地方時的我們雙方去共同學習,對日本我們都知道。自古代以來,兩國就關係特別深。但是有這麼一件古董文物,大家想必也有所了解。
  • 從中國文物看早期日本,在這個特展上,三角緣神獸鏡、七支刀都來了
    東晉寶劍和鮮卑樣式馬鞍除了三角緣神獸鏡之外,特展上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中國相關文物是「七支刀」。這是一把寶劍,全長約75釐米,左右各有三個分叉,根本無法放進一個鞘裡。七支刀是奈良縣石上神宮自古供奉的寶劍,劍身正反面均有精美的錯金銘文。
  • 這把有著日本國寶級之稱的刀,背後竟有這樣讓人驚訝的故事
    眾所周知,中國的冷兵器文化是世界聞名的,在古代有「十大名刀」和「十大名劍」,比如軒轅劍、幹將莫邪劍、荊軻刺秦王的寒月仞和關公用的青龍偃月刀,這些大家都基本了解一二。中國的鑄劍術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迅速,一直到唐朝中國的冷兵器發展到了極致,尤其是唐朝部隊用的唐刀更是舉世聞名,目前位於世界名刀第一位,日本的武士刀排在第三位。
  • 《只狼:影逝二度》櫻龍的七支刀介紹
    《只狼:影逝二度》中的櫻龍有一把七支刀,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櫻龍的七支刀到底怎麼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一念黃泉一念生」分享的櫻龍的七支刀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一起來看看吧。 《只狼:影逝二度》中的櫻龍有一把七支刀,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櫻龍的七支刀到底怎麼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玩家
  • 從文物看看日本文化與中國究竟有多深的淵源
    特展介紹了日本早期的國家形成過程,而且展出了很多與中國相關的珍貴文物。  用古漢語寫成的日本「史記」  《日本書紀》是日本最早的官修史書,相當於是日本的「史記」。此書於七世紀末期開始編纂,到公元720年成書,一共三十卷,用編年體記錄了日本的神話和歷史。
  • 國外留存千年的文物武器,可與越王勾踐劍媲美,不得不服!
    西班牙國寶級文物,11世紀的傳奇英雄熙德曾使用的名劍Tizona「火焰之劍」。西班牙國寶級文物,11世紀的傳奇英雄熙德曾使用的名劍Tizona「火焰之劍」。Tizona全長103釐米,重1.1公斤,劍身長78.5釐米,上面有古卡斯蒂利亞語蝕刻銘文Tizona現藏於西班牙布爾戈斯博物館。
  • DNF韓服七支刀屬性改版,成為紅眼厄運9搬磚最強搭配武器!
    韓服御魂七支刀改版,改版後的七支刀屬性比較強勢,有這把七支刀太刀的,千萬不要分解,否則韓服改版後,你哭都來不及!我們來看看國服未改版前七支刀的屬性,七支刀施放速度加25%,物理暴擊+2%,魔法暴擊加15%,施放技能時,能增加700點的智力,效果持續5秒,最多能疊加一次,還可以使部分職業的45級能冷卻時間減少20%。所以,七支刀未改版前,還是比較不錯的一把太刀,但僅僅局限於部分職業。
  • 全球十大國家的國寶級文物,中國最豐富,日本讓人嘆息!
    文物是一個國家歷史的記憶,傳承著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世界上那些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有著自己最寶貴的文物,堪稱鎮國之寶!今天小編就為您盤點一下,世界上十個國家名氣最大的國寶級文物(建築、遺址不算在內)!嚴格來說,這是來自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但晚年這位一代全才達·文西僑居法國,因此也可以算作法國本土的文物。是法國羅浮宮的鎮館之寶!五、日本日本同樣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他們的文物也非常多。
  • 歷史上有哪些外國的國寶級的文物被收藏在我國呢?
    那麼,在歷史上有沒有哪些外國的國寶級的文物被收藏在我國呢?一、埃及國寶。1905年,清政府曾派遣五大臣去歐美考察憲政,其中就有端方。這個端方是一個文物愛好者,在歐洲考察回國的路上,他順道去了一趟埃及,搞了一次公費旅遊。當時埃及還不如大清,更是混亂不堪,各種幾千年的珍貴文物都被拿出來公開售賣,而且還是蘿蔔白菜價,極其便宜。
  • 三大國寶級文物亮相濟南市博,還有不少有故事
    原標題:三大國寶級文物首次同時亮相 解碼「國家寶藏」背後故事《國家寶藏》的熱播讓文物也成為了「網紅」,眾多濃縮了傳統文化、匯聚了精彩故事的文物受到觀眾的熱捧
  • 這件國寶級文物「太陽神鳥」出土很傳奇,背後藏三個鮮為人知秘密
    我們都知道,黃燦燦的黃金比青銅漂亮多了,可是有一點,黃金不可以大量的出產,做裝飾品可以,做生產工具卻不成,前316年10月,秦軍滅亡古蜀國,最終的結果是青銅文明,戰勝了黃金文明。隨著時光的飛逝,歲月的推移,古蜀國也就是只存在於落滿塵灰的典籍中,甚至有學者懷疑,古蜀國根本就不存在,否則為何沒有留下幾件有價值的文物。
  • 湖南出土商代青銅器,被國人認為不吉利,如今是日本國寶級文物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先人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也為我們留下數不勝數的文物。但是近代中國充滿劫難,從清末時期八國聯軍侵華,圓明園被毀,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之後軍閥混戰,國內局勢動蕩,導致國外勢力入侵,許多歷史上王公貴族的陵墓被盜挖,大量出土文物非法走私海外。
  • 中國挖掘唐朝建造的寺廟,發現一國寶級文物,日本人:奇恥大辱
    導語:中國挖掘唐朝建造的寺廟,發現一國寶級文物,日本人:奇恥大辱我們知道歷史上很多國家為了相互爭奪地盤都是戰爭接連不斷的,雖然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但是還是難以出現盛世,在歷史上最鼎盛的一個時期大概就是唐朝了吧,唐朝是歷史上少有的盛世
  • 抗戰時期,日本從中國搶走的國寶級文物,地理決要雪心賦
    抗戰時期,日本從中國搶走的國寶級文物,地理決要雪心賦
  • 馬未都撿漏的4件寶貝,件件堪比國寶級文物,有一件就了40塊錢
    馬未都撿漏的4件寶貝,件件堪比國寶級文物,有一件就了40塊錢馬未都是撿漏行家,在收藏界已經是共識。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馬未都創建的觀復博物館,其中藏品基本上都是他撿漏所得。每一件藏品的背後,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撿漏故事。
  • 圖片:中國強大了,從日本追索回國多件國寶級文物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多次入侵中國,瘋狂掠奪中國的各種文物珍寶,造成了不少文物流落海外。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國人發奮圖強,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幾十年來,中國收回了許多流落在西方的文物。有些國家為了表示友好,也將曾經掠奪的文物歸還。2020年9月12日,湖北省博物館舉行了一場從日本追索回國的珍貴文物展:「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
  • 國寶級文物借給日本展覽後,竟離奇「丟失」,日方:賠200萬日元
    我們都知道國寶非常的珍貴,尤其是十分罕見的國寶,並且有的也是禁止出國展覽,為了能夠更好的對文物進行保護,能夠讓我們更好的進行探索。大家也都知道,對於文物的保護非常的困難,不管多麼緊密的保護文物,最終還是會有一點點受損。並且這次所接觸的國寶已經流傳了1300多年,尤其是像一些紙質的東西,非常的脆弱,並且非常容易受到破壞。
  • 流失海外的國寶級文物
    就有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侵略者燒殺搶掠,把中國的瑰寶佔位己有。這是很令人痛心的。此外還有很多原因,我們的瑰寶被流失海外。其中,就包括一些國寶級文物。那麼現在中國流失海外的國寶級文物有哪些嗎?它們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對中華文化有什麼樣的價值?下面有幾個詳細的例子。
  • 日本國寶級文物回家了!唐招提寺鑑真文物搭載「新鑑真」輪返程
    東方網記者李歡10月10日報導:今天清晨,日本唐招提寺的5組8件珍貴文物已被悉心打包,整裝待發,在上海博物館展覽部、上海市公安局邊防和港航公安工作人員的配合押運下,它們將乘坐「新鑑真」輪開啟回家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