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七乳神獸鏡看漢鏡發展演變及特徵

2020-12-14 騰訊網

■安徽安慶 吳曦翔

安慶市博物館收藏有一方漢代七乳神獸鏡(見圖),徑14.3、緣厚0.4釐米,1982年10月徵集入館。此鏡鏡體較完整,主題圖案清晰,紋飾精美。圓鈕底座,內區紋飾九個乳丁紋,以符號均勻相稱相隔。內區與中區相連區域為星月紋飾。中區主題紋飾,以七種動物圖案,以連弧紋鈕底座底案相隔。七種動物為羊、鹿、青龍、飛鼠、雉、鳳、虎。外區以流雲紋、鋸齒紋飾。

銅鏡在漢代發展歷程中,是一個興盛發達的重要繁榮時期。由於使用普及率廣,做工精緻,紋飾精美,出土眾多,具有極高的藝術與欣賞價值,與戰國時期的銅鏡不同,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有了很大發展。漢鏡在發展演變上,分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一、早期,指西漢初期至中期、末期。早期鑄造工藝使用平雕手法,鏡面較平,花紋平整,鏡邊簡略,裝飾性強。紋飾上漢初沿襲戰國銅鏡的裝飾風格,多採用底紋與主紋相結合的重疊式手法,戰國盛行的雲雷紋地的蟠螭紋鏡繼續流行,鏡背中心作圓形或矩形,有的加鑄銘文,通常如: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等吉祥文字。至西漢中期武帝前後,銅鏡形制及花紋發生顯著變化,地紋逐漸消失,三弦紋橋形鈕經過伏獸鈕、蛙鈕及連峰狀鈕後,普遍變成半球狀圓鈕,花紋嚴格對稱於鏡的圓面中心,或勻稱分為四區。當時除流行簡化蟠螭紋鏡外,還流行星雲紋鏡和草葉鏡。星雲紋實際上是由蟠螭紋演變而來,因乳丁甚多,星雲紋鏡又稱百乳鏡。草葉鏡的鈕座為方形,四周飾以對稱的草葉,有的像花瓣,有的像葉片,外緣用十六個內向連弧紋作邊緣。這類銅鏡因流行時間長,在漢鏡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至宣帝始,又出現了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一圈銘文的日光鏡和有「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乎日月」二圈字銘的昭明鏡,間以繩紋、連弧紋,作同心的重圈組織,均是以銘文作為主要裝飾。

二、中期,指西漢末期至東漢初期。中期主要流行規矩鏡。王莽鑄鏡為炫耀其政績,曾製作了一批華美而精巧的作品,漢鏡以王莽時期最為精美。

規矩鏡鑄造雕鏤都非常精細規矩,鏡紋有規則的TLV形裝飾格式而得名,外國學者也稱之為TLV鏡。其程式相當標準,一般均劃分鏡背而為若干裝飾區,從鈕座起,以圓鈕為中心作為一個單獨裝飾單位,鈕座的外形有圓形、方形、覆萼形幾種。緊接著鈕座的幅面為內區,是主要花紋的部位。花紋中的TL形,常常是在銅鏡內區的四面,對稱地排列於主花中,起著穿插作用。再向外為外區,多裝飾上由卷草紋或鳥獸紋以及幾何紋組成的帶狀圖案。最後的外緣區,有全素的,有作簡單聯弧紋的,也有加飾繩紋、鋸齒紋花邊的。內外區之間多加飾上銘文帶。其分成五個區域,布局嚴謹端正,但機械呆板少變化,給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覺。規矩鏡在東漢前期還在流行,但發生了一定變化。這時期的銅鏡多在內區主花位置鑄造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所謂四神,有的還在鈕座邊加上十二生肖銘文,或左龍右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的字句,所以也稱規矩四神鏡。TLV實系古代六博的棋局,山東費縣曾出土石六博盤,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曾出土全套博具,其棋局上均有TLV紋。規矩鏡在漢鏡的發展中,是流行時間最長的一種,也是漢鏡中最為優秀的一種。

三、晚期,指東漢中期至末期。晚期鏡面微凸,便於照出面形的全形,符合科學原理。鏡鈕變得更厚大結實,利於實用系扣。與早期相反,連弧形多在內區。銅鏡布局也更為活潑,區域劃分簡單,通常帶有吉祥語作為銘文:長宜高官或長宜子孫、位至三公等。還創造了浮雕式作法,紋飾較高,主要的有雙夔紋鏡、蝙蝠紋鏡、畫像鏡、方銘鏡(神獸鏡)等。制式上雙夔紋鏡,打破了當時流行的以鈕座為中心的內向或外向的放射式手法,而運用了對稱的格式,取得了別開生面的效果。蝙蝠紋鏡實際上是柿蒂紋的變形和擴張,紋樣抽象化,形式美觀。畫像鏡則以淺浮雕形式表現人物、鳥獸、花草,和當時畫像石、畫像磚的作風趨於一致,此類鏡大多出土於浙江紹興,幾乎佔九成。方銘鏡也稱神獸鏡,指在銅鏡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圓和方塊,多表現神仙禽獸的題材。浙江紹興是東漢後期最重要的銅鏡製造中心,該地鑄造的重列神獸鏡和畫像鏡標誌著銅鏡紋飾的新發展。後者與前者的不同之處除神獸形象外,還有歌舞、車馬、歷史人物及傳說故事等浮雕圖像。漢代後期的神獸鏡還出現一種新的圖案排列形式,即作一方向的階梯形排列,類似木雕的散點透視,稱為階段式鏡,流行於建安時期,又稱建安式。

依據漢鏡這些器物典型特徵來看,安慶市博物館收藏的這方漢七乳神獸鏡,應該在東漢中期這個時間段。因王莽新政時期,受道教崇神升仙思想的影響,這一時期,神獸成為銅鏡紋飾的主流,一般以朱雀、玄武、青龍、白虎象徵「四神」,分別代表東西南北掌管四方的諸神。神獸禽紋飾的出現,是這一時期的一個典型特徵。神獸銅鏡主要流行長江以南地區,在東漢中期出現,東漢晚期開始流行,一直使用到南朝時期。

相關焦點

  • 青銅器鑑定:宋仿漢鏡材質不同紋飾不清
    漢代西王母神獸紋銅鏡 資料圖片   青銅器鑑定要了解青銅冶煉和金屬材料學方面的知識。   再以銅鏡為例,各時期銅鏡的材料是不一樣的,尤其是戰國、漢、唐、宋、明、清幾個制鏡高峰時期的鑄鏡材料,是有明顯區別的。大約在1997年,有一位朋友攜帶約三十面漢代和唐代的銅鏡給我看。他帶來的這批漢唐銅鏡品相好,基本上都殘留著光亮的鏡面,習慣上叫"水銀沁"。
  • 許昌博物館珍藏漢鏡 解讀漢代銅鏡的四個時期
    [摘要]中國銅鏡的發展 戰國鏡、漢鏡和唐鏡三個高峰,其中漢鏡承前啟後,存在品種最繁,發現數量也最多,乃是銅鏡研究的重中之重,歷來成為研究和收藏的基點。中國銅鏡的發展 戰國鏡、漢鏡和唐鏡三個高峰,其中漢鏡承前啟後,存在品種最繁,發現數量也最多,乃是銅鏡研究的重中之重,歷來成為研究和收藏的基點。一 西漢早期西漢早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經濟亟待恢復,鑄鏡工藝發展緩慢,在形制和紋飾上既承襲了戰國鏡的風格,又逐漸加入了新的內容。這時的銅鏡,鏡面較小,鏡壁單薄,多弦紋小鈕。
  • 青銅器知古鑑今:宋仿漢鏡材質不同紋飾不清
    原標題:青銅器知古鑑今:宋仿漢鏡材質不同紋飾不清   再以銅鏡為例,各時期銅鏡的材料是不一樣的,尤其是戰國、漢、唐、宋、明、清幾個制鏡高峰時期的鑄鏡材料,是有明顯區別的。大約在1997年,有一位朋友攜帶約三十面漢代和唐代的銅鏡給我看。他帶來的這批漢唐銅鏡品相好,基本上都殘留著光亮的鏡面,習慣上叫"水銀沁"。
  • 四千年前就有銅鏡 漢鏡以王莽時期最精美
    四千年前就有銅鏡 漢鏡以王莽時期最精美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
  • 120件銅鏡講述兩千多年鏡鑑往事,漢代「魯詩銘文鏡」在列
    鏡形有圓形、葵形、菱形、方形、亞字形等;鏡背紋飾多樣,有戰國的蟠螭菱花紋鏡,漢代的多乳禽獸鏡、四乳四虺鏡、神獸規矩鏡、日光連弧紋鏡,唐代的瑞獸葡萄鏡、瑞獸花鳥鏡、海馬葡萄鏡、雀繞花枝鏡、雙鸞銜綬帶葵花鏡、寶相花紋鏡、弦紋素麵鏡,宋代的帶柄雙鳳紋鏡、「建康府」湖州鏡、亞形八卦紋鏡、織錦紋鏡,以及明清時期的明仿漢昭明鏡、明仿唐海獸葡萄鏡、清仿漢四乳鏡、清「龍鳳呈祥」鏡等等。
  • 一生獲一鏡,「魚王」地攤撿漏價值翻了十倍,專家:出家人不愛財
    專家:「鏡子內部圈裡一共有9個小方塊,在漢鏡當中是一個比較有特點的東西,叫做方枚。鏡子上面還鑄制了浮雕式的四個神獸,也是漢代紋飾的一個重要的標誌物。同時,它有的地方亮晶晶的,閃著發黑的黑光,叫做亮皮子,而且這個亮皮子是深入胎骨,所以這是一個東漢時期的方枚神獸鏡真品。以銅為鏡,可正衣冠,這枚銅鏡具有歷史性和藝術性,所以推薦登上本期珍寶臺。」
  • 敏五:從漢畫像石看戰國至漢先民信仰至尊西王母形象的演變
    【內容提要 】西王母的傳說最早見於戰國文獻, 在漢畫像石的圖像中,西王母是引人注目的一個神話題材【關鍵詞 】西王母;戴勝;形象演變;神話; 文化意蘊這一階段又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西王母的中心地位尚沒有確立;後期,「神獸圖和西王母分層配置、共同表現崑崙山仙人世界的構圖配置方式迅速消失,以西王母為中心、以仙禽神獸為眷屬的崑崙山仙界圖成為祠堂西側壁最上層圖像的標準圖模式而固定下來」。這一階段的代表圖像是山東嘉祥縣嘉祥村出土祠堂西壁畫像石。第三階段是東漢中期至東漢晚期。東王公的出現是標誌。
  • 青銅鏡為什麼能夠在漢代流通並迅速發展到鼎盛時期的?
    銅鏡,在我國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從戰國時期發展以來,一直到晚清,歷史悠久而至3000多年,銅鏡作為古代人最日常照容器具,幾乎是居家必備的東西,是在玻璃鏡傳入中國以前,我國最普遍的家庭生活器具之一。中國銅鏡的發展 戰國鏡、漢鏡和唐鏡三個高峰,其中漢鏡承前啟後,存在品種最繁
  • 它有哪些紋飾特徵和文化價值呢?
    兩漢一統的局面下,帶來了繁榮的經濟和多元化的文化交流,銅鏡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本文從漢代銅鏡紋飾的特徵出發,給大家介紹下漢代銅鏡的文化價值。而它其實是由戰國時期流行的蟠螭(一種與龍相關的神獸)紋鏡演變而來,小乳釘系蟠螭骨節變幻,雲紋則為蟠螭體之化身。還有一種四神紋鏡上的圖案與甲骨文中的四方風神相關,漢代以「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鳥,北玄武」為代表,象徵著鎮守東南西北,也寓意著四方國泰民安。
  • 「多謎之鏡」從何而來?竟然是想像的「神獸」和自然界植物的結合
    進入漢代,很多銅鏡背面會帶銘文,用來自勉,而且圖案上更多出現「神獸」。到了唐朝,銅鏡製作工藝達到巔峰。1958年,考古者在獨孤思貞墓發現一面瑞獸葡萄紋銅鏡。銅鏡上飾以瑞獸和葡萄紋相結合,引起中外學者的高度關注。
  •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古代時期銅鏡是如何演變的?
    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4.明鏡高懸的封建統治 在生活中以銅鏡的各種功能出現了銅鏡文化,除了「鏡銘」和「鏡詩」等外,還多了與政治統治的聯繫。比如唐朝鏡銘的嬌羞自看、睹貌嬌來等等,詩人李白還有「高堂明鏡悲白髮」的感嘆,魏徵的「以銅為鏡、以史為鏡和以人為鏡」等等,可見,銅鏡已經從單純的照容,被人們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和涵義。
  • 從中國文物看早期日本,在這個特展上,三角緣神獸鏡、七支刀都來了
    特展上有一面出雲附近出土的「三角緣神獸鏡」,上面寫著「景初三年」的年號,就是魏國的賜物。日本出土中國三國時期的銅鏡很多,比如,有奈良的黑冢古墳一次性出土了三十多面。這些銅鏡的邊緣切面都是三角形,所以叫三角緣神獸鏡。三角緣銅鏡以前在中國沒有發現,很多中國的學者認為這些都是日本自己製作的銅鏡,和中國無關。
  • 漢代「張氏」銘文規矩鏡鑑賞
    漢朝大部分時間國力雄厚、經濟繁榮,手工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其豐滿奇異的銅鏡,製作精良,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社會公認的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本文筆者介紹一件漢代「張氏」銘文規矩鏡(見圖),以期通過這件銅鏡讓讀者共同感受欣賞漢鏡文化之大美。 這面漢代銅鏡直徑18.2、緣厚0.35釐米,重500克。鏡面微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