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曲阜「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是歷代儒客朝拜之聖地,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
山東濟寧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孔夫子生前在此開壇授學,首創儒家文化,為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歷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學烙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整個中國的思想、政治和社會體系,成為整個中國文化的基石。1994年孔廟、孔林、孔府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孔廟
,是孔子死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由魯哀公孔子生前的故宅基礎上改建而成的,後經歷代王朝,特別是唐宋,以後不斷擴建和整修,規模越來越大,現已成為佔地六百多畝的古代傑出建築。
孔廟的規模是在明、清兩代完成的。建築仿皇宮之制,共分九進庭院,貫穿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左右作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群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17座碑亭,共466間,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和民國時期。
孔廟具有東方建築特色的龐大建築群,面積之廣大,氣魄之宏偉,時間之久遠,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築學家稱為世界建築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著歷代萬千勞動者的血汗,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孔府
「衍聖公府」,在是孔子嫡系長子長孫居住的府地,規模宏大,佔地240畝。前為官衙,後為內宅,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典型的衙宅合一的建築。
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設六廳,在二門以內兩側,分別為管勾廳、百戶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公共管理孔府事務。明代建築,共五間深三間,寬敞大方,為當年宣讀聖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之處。
孔林
亦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林牆周長7千米,內有古樹2萬多株,是一處古老的人造園林。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從全國各地帶來奇花異木來此種植,此後,隨其地位的逐步提高,其規模也越來越大,明永樂年間擴大為十八頃。清康熙時期擬擴大到三千畝,現孔林內有樹木十萬多株,成為我國最大的人工園林。
孔林佔地近200萬平方米,有墳冢10萬餘座,有神道與城門相連。孔子墓位於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漢代設祠壇建神門,宋代刻制石儀,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門,明代重建享殿墓門、添建洙水橋坊和萬古長春坊。
孔林豐富的地上文物,對於研究中國墓葬制度的沿革和古代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書法、藝術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