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軾的《洞仙歌》有感,寄託著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蹉跎的感慨

2020-12-02 生活百態紀實

《洞仙歌·冰肌玉骨》蘇軾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五代後蜀後主孟曾與其愛妃花蕊夫人於夏夜在摩訶池納涼,蘇軾的《洞仙歌》即以此事入詞。歷來研究者對此作爭議頗多,然而其中也不乏讚譽者。宋代胡仔《茗溪漁隱叢話》中評價本詞曰:「如『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夏夜詞,絕去筆墨窪徑間,直造古人不到處,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嘆。」

宋代張炎《詞源》也評價本詞「清空中有意趣,無筆力者未易到」。《十國春秋》記載:「慧妃徐氏,青城人,幼有才色,父國璋納於後主(孟),後主璧之,拜貴妃,別號花蕊夫人,又後主與避暑摩訶池上,為作小詞以美之,辭曰:『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云云。」

上闋寫花蕊夫人的姿容情態和所處的優美環境。「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寫美人肌膚勝雪,細膩潔白。按序言可知此是孟原詞之句。「水殿風來暗香滿」交代美人所處的環境。水殿即摩訶池上的宮殿。暗香,既寫花草之香,又寫美人之香,微風吹拂,滿殿暗香流動。詞人把人之美與景致美渲染得令人陶醉,清代沈祥龍《論詞隨筆》評價道:「詞韻麗處,不在塗脂抹粉也,誦東坡『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句,自覺口吻俱香。」

隨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款枕釵橫鬢亂」寫月下美人之綽約風姿。微風吹開繡簾,月光趁勢而入,照在美人身上,只見她獻枕未歇,僅橫鬢亂,顯得不勝嬌羞。「一點明月」,作者將明月擬人化,明月欣羨美人麗姿所以偷偷灑下餘輝,仿有偷窺之態,以明月的羞澀表現美人的羞怯,新穎生動。

下闋寫美人的行動及其內心景況。「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寫美人與伴侶攜手漫步於寂靜無聲的宮殿之中,觀看星空變幻。此三句營造出空寂聊賴的環境氛圍,為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鋪墊。「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此處比照《詩經·小雅·庭燎》的句式:「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玉繩」,《春秋·元命包》:「玉衡北兩星為玉繩。」而玉衡即北鬥第五星。美人與愛侶觀看星辰變化,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三更時分,月光已然變淡,玉繩星也已偏西。此四句寫時光之流逝匆匆,暗含美人的嘆息。結尾直寫美人內心活動,為全詞點明主旨。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寫美人既希望西風送爽快些到來,又害怕時光匆匆,在毫無知覺中不斷流逝。「但屈指」、「又不道」二詞極為傳神地刻畫出了美人矛盾的心態。雖寫孟昶與花蕊夫人濃情豔事,卻寄託著作者對於時光飛逝、人生蹉跎的深深感慨,全詞意境優美,空靈清透,序言與詞相得益彰,更為詞增添幾分妙趣,令人讚佩。

相關焦點

  • 洞仙歌·冰肌玉骨——宋·蘇軾
    洞仙歌·冰肌玉骨——宋·蘇軾   僕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餘
  • 蘇軾描寫花蕊夫人的一首絕佳詞作,知名度極高,讀完令人神往
    後蜀孟昶後期生活奢侈,十分寵幸花蕊夫人,他們的愛情故事,也被後人不斷地訴說著,因此許多詩詞便應運而生,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首,便是蘇軾的《洞仙歌》,這首詞描寫了後蜀國君孟昶和他的妃子花蕊夫人在河邊納涼的故事,刻畫了冰肌玉骨的花蕊夫人,讀來不禁讓人神往。
  • 讀蘇軾的《臨江仙》有感,寄託著作者駕扁舟逍遙而遊的人生追求
    語言曠達豪邁,又不掩蕭索落寞之感,這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期的心態寫照。本詞是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的代表作之一,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九月。全詞格調雅致,詞義連貫,於清新飄逸的意境中傳達出作者對宦途的失望與厭煩,寄託著駕扁舟逍遙而遊的人生追求。上闋寫作者夜飲歸來的所見所聞。
  • 宋詞三百首丨76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
    【宋】蘇軾僕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
  • 蘇軾《洞仙歌》背後的故事
    話說蘇東坡有一首著名的描寫夏夜消暑的詞《洞仙歌》,一起來回味下:洞仙歌蘇軾僕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 蘇軾這首名篇《洞仙歌》到底是他抄襲了別人,還是別人抄襲了他
    這位老尼記性很好,全都記在心裡,數十年後一字不漏地說給了當時只有7歲的蘇軾聽。40年後蘇軾想起這件事,可惜只記得前2句,於是據此2句續寫出一首《洞仙歌》。宋·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 蔣捷最精彩的兩首宋詞,時光飛逝中滿是人生感悟,更有名句流傳
    而且這兩手宋詞都在時光飛逝當中,提到了人生哲理韻味的思考,更有名句流傳。且看這首膾炙人口的宋詞作品。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 蘇軾歌詠花蕊夫人的一首詞,境界幽眇,跌宕起伏,耐人尋味!
    《洞仙歌》,又名《羽仙歌》《洞仙詞》等。這首詞作於元豐五年,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居黃州,同期作品還有《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通過追憶五代後蜀國君孟昶極其寵妃花蕊夫人夜起納涼之事,寄寓自己對時光流逝,人生蹉跎的感慨。
  • 詩詞賞析《洞仙歌》
    《洞仙歌》作者:蘇軾朗讀者:張其勝  【勝哥導語】蘇軾的這首《洞仙歌》可以說是神來之作。一是神在創作的緣由。開篇一句「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讓人想起莊子逍遙遊的「肌膚若冰雪」,是什麼樣的刻骨銘心,讓東坡先生久久不能釋懷,創作了這首《洞仙歌》呢?從作者的序言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首詞的創作初衷竟然來自作者兒時的記憶,僅憑開篇一句話,成就了這首傳世之作。二是神在非凡的想像。嫁接於傳說之上的作品,作者用天馬行空的暢遊,對時空挪移的駕馭,前後銜接得無懈可擊、天衣無縫。夏夜的寂靜曠遠、銀河清幽,讓讀者沉醉於牽手中、暗香裡、月光下、相偎時。
  • 讀詞懷蘇軾,讓心裡的一個角落有所寄託
    作者 高粱但是,讀宋詞,讀宋詞大家名篇的愛好卻戀戀不捨地保留了下來,實在不忍讓其陷落塵埃,尤其是蘇軾的詞,在我的心裡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幾乎等同於信仰一般,左右著靈魂的世界。喜歡他的文字,喜歡他的襟懷,喜歡他的英雄之夢,喜歡他對人生的智慧思考,永遠都是深情地熱愛生活,面對苦難從容淡定,永不頹廢的精神向為後世之人所敬仰,猶如山嶽聳立,精彩著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
  • 蹉跎造句和解釋_蹉跎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蹉跎參考例句: 1、人生是一場錯過,願你別蹉跎。 2、驥垂兩耳兮,中坂蹉跎。 3、青年人要及時努力,切勿蹉跎歲月。 4、人生如白駒過隙,一蹉跎,便兩鬢蒼蒼。
  •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深情懷舊,感慨人生,曠達東坡也有傷感
    蘇軾是宋代文學的一座高峰,後人們只可仰望不敢去奢望翻越。千百年來,蘇軾廣受讀者追捧,他似乎成了千千萬萬文人墨客的偶像。人們品讀他的文學作品,學習他的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欣賞他的人格魅力,總之是青睞有加。單論受後世之人追捧和喜愛程度,蘇軾一騎絕塵,宋代文人中怕是罕有其匹。
  • 「誰道人生無再少?」┃讀蘇軾《浣溪沙·遊清泉寺》有感
    01偶讀蘇軾 《浣溪沙·遊清泉寺》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是蘇軾遠謫黃州、抱病遊清泉寺所作。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詞中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
  • 人生如逆旅,一首蘇軾的《臨江仙》,讀不盡的感慨
    北宋大詩人蘇軾一生坎坎坷坷,雖歷經滄桑,卻笑對人生,從不悲觀失望。經歷人生許多磨難,他不僅慷慨高歌,激情四射,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很多人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的文章平易流暢,豪放自如;很多人欣賞蘇東坡,是因為他有政治家的敏銳、哲學家的才思、文學家的天賦;很多人懷念蘇東坡,是因為他博大深邃的儒家人文精神和不畏壓迫的崇高價值。
  • 人生緣何少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不讀蘇軾,不足以談人生
    人生緣何少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生活中很多人抱怨自己不如意,磕著絆著也要鬱悶半天,如果你讀過蘇軾的詩詞了解蘇軾的人生際遇,或許你會覺得自己很幸運,那點小挫折根本不算什麼。表達了作者相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 讀《赤壁賦》有感
    讀《赤壁賦》有感 文/李曉江 過去也讀記一些文章,以作風雅。看到文章感慨,是因為,思接千古,遐思飛揚;汪洋肆虐,奇思妙想;文採飛揚,嘆為觀止。感天地之奇偉,世態之悲涼,經天之偉略,緯地之奇才,報國之雄志,濟世之胸懷。 可是我最喜歡蘇軾的《赤壁賦》,誨人於荒誕虛無之際,淡然於狂浪逐利之中。 死裡逃生後,蘇軾從狂熱之中,自負之餘,認真思考人生意義,沉思自己個性。
  • 蘇軾問友人小妾:你可後悔?她回答8個字,蘇軾感動寫下千古名詞
    宋朝大詞人蘇軾,在人生低谷之時,有小妾朝雲生死相隨,音律相和。而友人王鞏家中的小妾柔奴,更是隨其流放三千裡,不離不棄。後來,王鞏奉旨回朝,還專門宴請了蘇軾。在這場酒席之上,蘇軾與柔奴的一番問話,讓蘇軾一掃被貶黜的陰霾。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寫美人的詞,主人公清新脫俗,似有神仙風韻
    蘇軾曾在一首詞的小序中提到:在他七歲之時曾聽過蜀主孟昶的《洞仙歌令》,四十年後,只能隱約記住首兩句,於是便發揮他豐富的想像力,運用他的文思才力,補足了剩餘部分。這首詞就是他的《洞仙歌》。洞仙歌蘇軾僕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 蘇軾的一首經典詠物詩,寫盡人生的無奈與短暫,寥寥數語感慨千年
    可是,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鐵軌永遠沒有盡頭,我們的人生卻已經走過了大半。一轉眼,「小時候」就成了另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成了另一個到不了的遠方。歲月無情催人老,當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回憶往事時,我們的時光還剩多少?
  • 蘇軾這首《洞仙歌》的女主角,是著名美女兼才女——花蕊夫人
    本文由作者蘭花叢裡說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北宋·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這首《洞仙歌》的女主角是後蜀皇帝孟昶的妃子,著名美女兼才女—花蕊夫人。蘇軾似乎對花蕊夫人很有好感,不僅作了這麼一首詞來形容她的綽約風姿,更用「花不足以擬其色,蕊差堪狀其容」來誇讚她的美麗。花蕊夫人天人之姿,才華橫溢,但歷史上對她的評價卻並不高,原因不外乎她的丈夫孟是亡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