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鐵龍與宋氏通背拳

2020-12-12 洛陽網

洛陽武林之宋氏通背拳

本報記者  孫欽良 實習生 陳前前

  洛陽宋氏通背拳,融會了白猿通背拳、沙氏通背拳等拳法,形成「探腰拔背、放長擊遠」之實戰拳法。「冷彈柔進」的「韌勁」是其內涵,「以圓分勁」的「滾勁」是其外延。此拳創立於清末,遠走西北,歷經實戰,日臻完善。至第三代宋鐵龍,結緣央視,將通背拳推向全國。  

  12月13日,《大河報》刊發消息《河南宋氏通背拳受邀將訪歐洲》:洛陽宋氏通背拳第三代掌門人宋鐵龍,要在2008年春節期間,到瑞士、德國、法國、葡萄牙四國表演。

  宋鐵龍今年53歲,身材高大。我們前去採訪,與他握手時,感覺其手掌粗糙似鐵,堅硬如石。提起宋氏通背拳,他如數家珍,首先說起了他的曾祖父。

  雛形:

  老和尚傳拳於墳地

  宋鐵龍的曾祖父宋慧卿,生於清朝末年,祖居偃師李村鎮下莊村。他15歲結婚,由於家境困難,為人家看墳餬口。當時洛陽盜墓之風甚盛,一些大戶人家為防有人盜墓,便僱人看墳,沒有酬金,按月發糧。宋慧卿住在墓地,搭起一個小庵子,閒來無事就練拳。

  一天,宋慧卿在墳地練拳時,來了一個小夥子,在他面前使了一個「旋風腳」,似在炫耀武功。這時又過來一個老和尚,對那個小夥子說:「你的腿腳還算麻利,但只是空架子而已。」那個小夥子不服氣地走了。宋慧卿覺得老和尚非等閒之輩,即跪地施禮道:「我看您是高人,收我為徒吧。」

  老和尚沒回答,也沒彎腰攙起宋慧卿。按當時的拜師規矩,如對方不答應,就不會攙扶跪在地上的拜師者;如果彎腰攙扶了,就表明收下這個徒弟了。

  宋慧卿跪地不起,再三懇求,但老和尚就是不彎腰攙他,而且抬腳便走。宋慧卿急了,拉著老和尚的袍角不放手,一直膝行丈餘。老和尚看他心誠,於是彎腰攙起他,答應收他為徒。

  慧卿大喜,雀躍而起,那老和尚卻說:「你跟我學藝,須守三個規矩:第一,不要問我姓甚名誰,從何處來;第二,別問我教你的是什麼拳;第三,若有人非要逼你說練的是啥拳,你就說是無形拳。」宋慧卿說:「師傅放心,徒兒已牢記在心了!」

  老和尚接著說:「習武之人得吃苦,你能受得了嗎?」宋慧卿答道:「能跟著師傅練武,再苦都不怕!」老和尚點頭,當下入庵,兩人住在一起。

  師徒倆春夏秋冬、風雨朝夕苦練拳技。倏忽一年過去,春節將臨,老和尚對慧卿說:「你已練成功夫,我將離開此地。」宋慧卿不解地問道:「師傅,是我待您不好嗎?為啥這麼急著走?」老和尚說:「不是,我已離家數年,該回去了。」當晚,老和尚給宋慧卿講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說:「我們練拳之人要匡扶正義,揚善懲惡,無事不可尋釁,但遇事不要後退,切記!」

  第二天,師父不辭而別。宋慧卿對師父的行蹤捉摸不定,既不知他的尊姓大名,又不知他來自何處,去向何方,無可尋覓。後來他覺得:師父很像義和團義士,因為義和團起義失敗後,不少人隱姓埋名,浪跡江湖,來去無蹤。只是苦了宋慧卿,每日練拳之餘思念師父。他發誓要練好此拳,變無形為有形。

  創立:

  宋天祥創拳於西北

  老和尚走後多年,宋慧卿將拳術教給四子宋天祥。宋天祥(1887—1985)是宋鐵龍的爺爺,9歲開始習武,悟性很高,用三年時間學成無形拳,然後去了河北滄州。

  作為武術之鄉的滄州,歷來是豪傑薈萃之地,《水滸》中的林衝就曾被發配滄州。宋天祥來到這裡,為的是沐浴武林風,結識眾好漢。他一邊在飯館打工,一邊學習當地其他拳術。他14歲從滄州回到洛陽老家,已是滿身功夫。他把學到的白猿通背拳、沙氏通背拳、太極拳、八極拳等多個拳種融合在一起,形成36路拳、72個單操、108手,創立了宋氏通背拳。

  起初,宋氏通背拳並沒有得到江湖認可。在宋天祥16歲時,他的人生出現了一個轉折點,也是宋氏通背拳發展的轉折點。宋天祥與和他同歲的王氏(後來成為宋鐵龍的奶奶)是鄰居,這一年,他倆雙雙私奔到大西北。說起其中緣由,倒是有一段奇緣。

  原來,王氏有一妹妹,美貌如花,但命運多舛,14歲時被當地一富裕人家看中,被強行擄走了。宋鐵龍的舅爺前去說情,不但沒有成功,腿還被打斷了。王氏的母親悲憤難耐,竟活活被氣死了。作為鄰居的宋天祥知道此事後,當晚即隻身去救王氏的妹妹。

  及夜半,宋天祥翻牆潛入富戶家中,看到王氏的妹妹被鎖於後面的大屋內。宋天祥找不到開鎖工具,心中一急,揮起拳頭砸開鐵鎖,背起王氏的妹妹就跑。誰料他們被人發現,一場廝殺過後,宋天祥打傷多名家丁,最後把王氏的妹妹救出深宅大院,送到其親戚家。

  仇家怎能善罷甘休,馬上組織家丁,手持武器前來報仇,並揚言:妹妹走了,姐姐來頂。王氏有感於天祥之仗義,與其雙雙離家,逃往人煙稀少的大西北。他們走到甘肅白塔山下,遇見當地人擺擂,連續五天無人能勝。逃亡了數月,身無分文的宋天祥一來想掙點飯錢,二來想試試自家的通背拳,於是前去打擂。王氏哭著求他不要去,剛在老家惹了一身麻煩,好不容易逃出來,怎敢再惹禍上身!宋天祥不顧王氏勸阻,衝上擂臺比武,竟將擂主打敗了。

  宋天祥由是名聲大震,當地人看他出手時只用掌而不用拳,才知宋氏通背拳之厲害,從此該拳得到認可。也就是這一下子,宋天祥的就業問題也解決了,他被當地張記鏢行的老闆看中,被僱傭做了鏢頭。他押鏢多年,誠信勇武,成為陝西、甘肅一帶赫赫有名的鏢師。然而,再高的功夫也抵不過洋槍洋炮。抗戰期間,宋天祥帶著練過拳的女兒押鏢,出現了一次意外。

  出事地點在賀蘭山谷。鏢車走著走著,突然遇到七個土匪。那些人不容分說,上來就攻擊宋天祥的女兒。他女兒奮起反抗,結果轅馬受驚,掀翻了馬車,被砸死了。宋天祥怒火中燒,招呼其他兩個鏢師與土匪搏鬥,自己同時對付五個土匪。他這次發了狠,出掌如刀,直取匪喉,招招制敵。土匪雖然持有槍械,卻已知自己不是對手,於是丟盔卸甲,倉皇逃去。

  鏢車上多了一具女兒的屍體,令宋天祥十分悲慟,但也證實了宋氏通背拳的威力。經此一事,宋天祥覺得江湖險惡,於是就離開了鏢行,同時決定不再將拳術傳給子孫。

  發展:

  宋鐵龍捷足登高端

  1953年,宋天祥攜家人回到偃師老家。1954年,他的孫子出生,落地八斤,手舞足蹈,哭聲甚大,宋天祥頓時改了想法,決定把拳術傳給這個健壯的小孫孫,當即為其取名鐵壽,希望其強壯如鐵,並能高壽。

  宋鐵壽就是現在的宋鐵龍。他7歲時,爺爺開始教他練武。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練好家傳武功,他吃了不少苦頭。爺爺為了讓他練膽,一日凌晨,讓他一個人到離家三公裡外的土花溝練武。那裡是個亂墳崗,磷火點點,狼蛇出沒,還伴有貓頭鷹悽厲的叫聲,令人毛骨悚然。7歲的宋鐵龍,孤零零地走在草叢深處,借著少許月光,看到一條蛇猛然躥出。宋鐵龍大驚,「哎呀」一聲,一跳老高,這時爺爺一個箭步衝上去拉住了他的手。

  原來爺爺怕孫子路上有危險,一路跟著他呢。他見孫子彈跳力極好,更堅定了教其習武的決心。20世紀60年代,宋鐵龍在生產隊務農,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在家中偷偷練武。當時練拳被認為是不務正業,他不敢在家中掛沙袋,就用一沓牛皮紙代替,每天擊紙八百掌,把胳膊都練腫了。

  宋氏通背拳剛柔相濟,練拳不見拳,出手為掌,掌到變拳,很有殺傷力。

  宋鐵龍26歲時,趕上春節生產隊殺豬,活蹦亂跳的大肥豬,四五個小夥子都按不住。宋鐵龍上前說:「讓我來!」生產隊長不信:「你能拿下這頭豬嗎?它有二百多斤重呢,若能拿下,我把豬後腿割給你!」宋鐵龍挽起褲腿跳進豬圈,一掌劈去,豬就暈了。接著,四五頭大豬都被他制住了。

  改革開放後,宋鐵龍學會了開車,就專搞運輸。1999年秋,他到福建拉貨,車上坐著他和車主、貨主共三人,還有價值40多萬元的貨物。當晚11點多,他們走到湖南地界,天空飄起小雨,途經一座山上坡轉彎時,突然有20餘人擋住去路,呵斥他們下車。

  那倆人嚇壞了,宋鐵龍卻不畏懼,問道:「你們想要啥?」「要啥——要錢還要命!」其中一人舉著土槍喊道。 他知道這是遇到歹徒了,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了。他讓車主、貨主坐在車上別動,抓起事先準備好的兩個石灰包從車上跳下來。一個歹徒衝上來,鐵龍一個「拐子腿」踢中歹徒太陽穴,歹徒當即暈倒。他又趁勢把石灰撒開,把土槍搶過來,掄起槍柄,橫掃歹徒,最後把土槍都打斷了。

  歹徒仗著人多,又有幾個人圍了上來,宋鐵龍怒目圓睜,說:「拼了!」他放開手腳,打將起來,無人能近其身。歹徒自知遇到武林高手,攙起地上受傷的同伴,灰溜溜地走了。通過這件事,宋鐵龍認識到自家拳術的威力,從此潛心揣摩,從不間斷。

  多年來,宋鐵龍一直睡釘床。他還做了一條巴掌寬的長凳,午睡時躺在上面,練習定功。近年來武術漸熱,可以公開練武了,於是年過五旬的宋鐵龍現身江湖。河南臺《武林風》欄目邀請他當裁判,他一亮相藝驚四座。

  2004年以來,宋鐵龍參加各種武術比賽共獲得16枚金牌。在2005年舉行的「中國武術華夏武狀元爭霸賽」中,他獲得「武狀元」稱號,摘取了象徵武林最高榮譽的桂冠——「金腰帶」;在2006年的「中俄自由搏擊對抗賽」上,他又一舉獲得冠軍。

  2006年5月,宋鐵龍在由中央三套和八家省級電視臺舉辦的「挑戰群英會」中,先為觀眾表演「二指斷磚」,現場觀眾將信將疑,當他二指到處磚斷成兩截後,觀眾叫好聲不斷。接著,他又亮出單手劈五塊磚的絕活,也成功了。最後,他倒立在鋒利的鋼錐上,雙手離地,贏得掌聲四起,眾皆驚嘆,他也獲得「挑戰英雄」稱號。

  為使宋氏通背拳得到傳承與發展,宋鐵龍廣收徒弟,其徒弟多達千人。他在國內整理拳譜,在國外設立武館,獲譽多多,賽事不斷。記者日前採訪他時,他正要前往北京參加比賽。他說,他將會不斷進取,為宋氏通背拳的發展作出貢獻。

相關焦點

  • 宋氏通背拳
    宋氏通背拳始創於清末年間,流傳於甘肅、陝西、大西北一帶,宋氏通背拳是一種剛柔相濟,融合道家武當派,佛家少林派,以及各門各派的通背拳、通臂拳為指針,博採眾家之長,吸各門各派之精華,自創的一門宋氏通背拳真功。   宋氏通背拳源流與發展創始人宋天祥(1889--1987),生於清朝末年,卒於一九八七年,享年九十八歲。
  • 宋氏通背拳:百年拳法 享譽世界
    宋氏通背拳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宋氏通背拳傳承人、64歲的宋鐵龍剛剛從上海一所合作學校教完拳法,回到洛陽。>  ◆傳承人:宋鐵龍  宋氏通背拳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宋氏通背拳傳承人、64歲的宋鐵龍剛剛從上海一所合作學校教完拳法,回到洛陽。  宋氏通背拳是融會了白猿通背拳、沙氏通背拳等拳法的一種實戰拳法。該拳法在宋鐵龍的發揚下,逐步走出國門、享譽世界。
  • [體育在線]練武奇人宋鐵龍:宋氏通背拳傳人
    [體育在線]練武奇人宋鐵龍:宋氏通背拳傳人 [內容速覽]  武術可以說是中國的國粹之一,武術歷史悠久 ,門類眾多,有著深厚的文化奇人。
  • 「宋氏通背拳」的唯一傳人 武林高手隱身民間40年
    據《大河報》報導 本月初央視的「挑戰英雄」節目中,河南洛陽已年過5旬的宋鐵龍技驚四座,以掌劈6塊實心磚、倒立頭頂鋼錐等驚心動魄的功夫,高票贏得本次「挑戰英雄」的金牌。但誰也想不到,這名「宋氏通背拳」的唯一傳人,40年來一直默默無聞,當著貨車司機,隱身民間。
  • 50歲老漢身負通背拳絕技 曾擊敗日本武師(組圖)
    當時,中國武術界一位前輩提出建議,中華武術中有一種「宋氏通背拳」,非常擅長技擊,其代表人物就是河南洛陽偃師人宋天祥,只是不知現在這項武功是否失傳了。  隨後,有關部門便開始尋找宋氏傳人。  不久,宋鐵龍應邀「出山」。宋鐵龍現場表演的整套「宋氏通背拳」和掌劈5塊實心磚等表演,讓眾多武林高手喝彩不斷,宋鐵龍開始在武林嶄露頭角。
  • 內家拳實戰功夫要領:通背通背通肩換背
    通背拳屬於中國最正統的內家拳法。一談到通背拳都認為是放長擊遠的拳法,練的是胳膊長。其實都是膚淺的誤解。通背拳本身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在明代以前可是稱霸江湖的!現在的通背拳法派系很多,主要有白猿通背、祁家通背、五行通背三大家為主,還有少林通背、宋式通背、通臂、通備等小派系。
  • 五行通背拳的相生相剋
    通背拳是我國發源較早的武術拳種,屬典型的長擊拳法,據傳早在宋朝趙匡胤時代,關西名將韓通擅長通背拳,併名噪一時,有:「太祖長拳(洪拳)為起首,韓通通背為祖」一說。明代的武學家黃宗羲在其《南雷集·王徵南先生的墓志銘》的六路歌訣中有「佑神通臂最為高」一句,這說明在明代時通背拳的養生技擊價值就已經得到證實。清初於成,字洞濱,尤精此拳法,名聲大噪於武術界,風靡一時後退隱山林。目前我國通背拳的流傳區域,主要有代表性的是大連、滄州、北京牛街,這三地盛傳是五行通背拳,披掛通背拳,白猿通背拳。
  • 白猿通背名家林樂山先生演練白猿通背拳
    【名家簡介】林樂山,1956年2月14日生於大連市,系已故白猿通背拳大師顧文山先生的得意弟子
  • 子承父業傳承通背拳
    圖為郭延波在拳社演練武功。記者 劉樹鵬攝 □記者 劉樹鵬 提起滄州郭建偉通背拳社,武術界很多人都知道。這家創辦於1983年的拳社,如今已經培養出上千名武術人才。這家隱藏在深巷裡面的拳社,凝結著父子兩代人的汗水和心血。
  • 通背絕技 太古禹王劍 獨流太祖合一門通背拳
    太古禹王劍,通背拳(獨流合一門)絕技。合一通背拳源流:合一通背拳,又稱獨流通背拳、太祖門獨流通背拳、、荷葉通背拳等,是太祖長拳與通背拳融會貫通而形成的絕技,其特點是「太祖拳通背力」。獨流通背拳傳人有「明太祖暗通背」的說法。靜海縣誌武術卷記載:獨流李登善,獨流人,以通背拳著名;楊學士,獨流人,以斬拳著名。靜海史話記載:清末明初之際,獨流由太祖門四傑稱譽一時。任向榮、劉玉春、張景元、嶽德恩四人深得太祖門真傳。
  • 中國傳統拳術有哪些:通背拳
    中國傳統拳術有哪些:通背拳  也稱通臂拳,強調以猿背或猿臂取勢,故又稱「通背猿猴」、「白猿通背
  • 通背拳練習十要!
    五行通背拳術在我國北方流傳極為廣泛,此拳術以背力為法,放長擊遠,先發制人,是一種具有特殊練法的拳術。網絡圖片通背拳以抖腕、搖臂為基本,以不超出人體功能範圍的鍛鍊方法為準則,逐漸使練習者掌握手如鐵,腕如綿,兩隻路膊似皮鞭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通背拳
    通背拳,在2014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背拳通背拳又稱通臂拳,漢族拳術之一,流傳於中國北方。強調以猿背或猿臂取勢,故又稱「通背猿猴」、「祁家通背」。通背拳流傳較廣,流派較多,除「祁家通背」外,還有「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掛通背」、「兩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較早流傳於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屬於通背拳系中的一個流派。手法有摔、拍、穿、劈、鑽等,步法有行步、散步、連環步等,腿法有勾、踢、蹄、彈等。
  • 「宋氏」形意拳的風格和特點
    秘技絕學的 宋氏」形意拳(文:邵善康)形意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優秀的主要拳種之一。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和很高的技擊價值,長期來一直深受廣大武術愛好者的喜愛。山西是形意拳的故鄉。這對後來形意拳的發展、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對後輩們學習,鍛鍊形意拳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宋先生視拳藝如珍寶,從不輕易傳授於人。他擇徒甚嚴,教徒更嚴,畢生只授徒二十餘人,但個個都很出眾,都是當時形意拳的著名高手。當時「宋氏」形意拳在上海的傳人—郝湛如老師就是其中一位。
  • 郭延波:子承父業傳承通背拳
    圖為郭延波在拳社演練武功。記者劉樹鵬攝提起滄州郭建偉通背拳社,武術界很多人都知道。這家創辦於1983年的拳社,如今已經培養出上千名武術人才。這家隱藏在深巷裡面的拳社,凝結著父子兩代人的汗水和心血。1934年,郭建偉考入中央國術館,跟隨通背拳大師郭長生先生學習通背拳。在當時的全國運動會上,郭建偉力克群雄,分獲散手、長兵器、短兵器第一名,當時的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贈予他一把龍泉寶劍。1937年,張之江帶領郭建偉及多名中央國術館武術高手參加臺兒莊戰役。郭建偉策馬揮刀,衝入日軍陣營,左劈右砍,斬殺大量敵軍。
  • 白猿通背拳第六代宗師於國保
    白猿通背拳的特點是靈活機智,發力勁猛,與各家拳術具不相同。 白猿通背拳原系高窯河一帶的看家拳,能夠發展到威震全國影響力巨大,與第五代傳人許安吉、第六代傳人於國保關係極大。他青年時期武藝已爐火純青,奠定了成名的基礎,成為白猿通背拳第六代眾多傳人中的領軍人物。特別是他繼承了許老師的高尚師德,中年時期廣教門徒口碑極好,讓弟子們倍加尊崇。
  • 淄博市通背拳研究會舉行十周年慶典
    記者 張亞軍 10月20日上午,淄博市通背拳研究會舉行成立十周年慶典活動。淄博市武術運動協會、淄川區教體局相關領導以及河南「心意六合拳」等多拳種代表參加了當天活動。淄川區武術傳統底蘊深厚,通背拳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 通背拳之——伸肩
    五行通背門流傳一句話:伸肩是通背之母。又說:伸肩通則一通百通。可見伸肩操法在通背拳中的重要性。伸肩操法歷來被通背習者認為是難度大、勁力不易掌握的單操動作,但只有掌握伸肩法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皮鞭勁,悟出通背拳的精髓。
  • 通背拳傳承人線上「非遺公開課」傳授武術
    通背拳傳承人線上「非遺公開課」傳授武術 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