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2個方法實現公平正義

2021-01-08 楠悅讀

本文字數4042,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作者伊夫博薩爾特(Yves Bossart),1983年生,瑞士國家學術基金獎學金得主,現定居於瑞士蘇黎世。曾於瑞士琉森、蘇黎世及德國海德堡攻讀哲學,後於柏林洪堡大學以論文《維根斯坦眼中的美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研究重點是知識論、語言哲學和美學。曾出版《思想所及的視野:哲學與攝影的相遇》一書,目前於瑞士德語廣播電視擔任編輯,同時也在高中教授哲學,並在瑞士學術基金會開設哲學導論課程,該課程完全以哲學思想遊戲的形式進行。

01、如何實現公平正義

假設你是新社會的絕對立法者,不過無法預知自己在新社會中的地位,你是否能打造出公平正義的社會?我們都在追求公平,甚至是所有動物也都在追求公平。

有這麼一個實驗,在兩個分開的籠子裡,坐著兩隻可愛的捲尾猴。它們有個任務:實驗人員給它們石頭,它們再把石頭還回來。第一隻猴子完成了任務,得到一小塊黃瓜作為獎賞,另一隻猴子也完成了任務,得到一顆好吃的葡萄。第一隻猴子看到了,做出驚訝與不滿的反應,好像是在說:「也許獎品不同只是偶然,看看下一次獎品怎麼樣。」可是到了第二次,它還是只拿到一小塊黃瓜,而另一隻猴子再度拿到一顆甜葡萄。於是這第一隻猴子無法忍受了,它把黃瓜從籠子裡丟出來,用手敲著地板,又拼命搖晃籠子的欄杆,它不能接受這種不公平的待遇。

這個實驗就說明,即使是猴子,都對公平這件事情非常敏感。那到底怎麼才能做到公平呢?

1、無知之幕

有一位哲學家,叫羅爾斯,他寫了一本《正義論》,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作品之一。他在這本書裡提出了一個實現公正的辦法,也是一個思想實驗,就是著名的「無知之幕」。

「無知之幕」可以保證,在尋找共同生活的基本規範時,其制定不會受到私人利益的操控,這層遮蔽可以防止偏頗與營私。決定社會基本原則的人,應該要憑藉不偏不倚、公正無私的心態,只有當他不知道其決定對自己將會有何影響,他的決定才會是最公正的。

那怎麼保證制定出制度是公平的呢?有個辦法,就是給你蒙上一層「無知之幕」:就是說,讓你不知道自己在這個社會中處於什麼位置,不知道是窮還是富,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殘疾,聰不聰明,從事什麼職業,黑皮膚還是白皮膚,甚至是男是女,都不知道。

羅爾斯認為,在無知之幕的籠罩下,具備理性的人將能夠達成這些基本原則,而且既然無知之幕保證了在決定的過程中,沒有私人利益介入,而是眾人不偏不倚地思考後做了決定,所以,羅爾斯相信,這些原則可以算是符合公平正義的。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並不是這樣。

舉個例子:

假如給你兩個保險柜,你不知道裡面分別裝了多少錢,只知道第一個柜子裡面可能裝了100塊錢,也可能裝了1000塊錢。第二個柜子可能裝了200塊錢,也可能裝了400塊錢。那這個時候,你應該挑哪個柜子呢?按照羅爾斯從「無知之幕」這個思想實驗裡總結出的原則,你應該挑第二個柜子。因為這樣可以保證,即使是最差的結果,你也能得到200塊錢,等於是保護運氣最差的人的利益。那選第一個柜子,你可能能拿到1000塊錢。而且平均一下,選第一個柜子,概率上來講你可以獲得550塊錢。但選第二個柜子,按概率看只能拿到300塊錢。

後來有一位叫諾齊克的哲學家反對羅爾斯,說「無知之幕」這個思想實驗,看起來天衣無縫,其實根本不靠譜。

2、張伯倫論證

諾齊克弄了一個思想實驗,叫「張伯倫論證」,這個張伯倫,就是NBA的那位著名球星,單場得過100分。

假如現在有一支 NBA 籃球隊,所有球員的收入都一樣,各種勞動保障也都齊全,總之我們能想像到的各種公平的條件,這個球隊裡都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認定,這個球隊裡的分配狀況是公平的。這個時候,球隊老闆想跟那位傳奇球星張伯倫籤約,老闆給出的條件是,只要你來,那我們每賣出一張球票,就分給你1美元,如果一個賽季賣出100萬張球票,那你就多拿100萬美元。張伯倫一聽,接受了這個建議,之後球隊的比賽場場爆滿,球隊和張伯倫都賺了大錢,原來的球員錢也沒少賺,大家都很開心。

但是,在張伯倫轉會後,隊內的收入分配就跟原本的模式不一樣了,但是這仍然是從原本的分配狀況,經過自由意願,轉變成目前的分配狀況的。現在諾齊克問:如果此變動的發生是自願的,也沒有人因此蒙受損害,那這個分配狀態的結果怎麼可能是不公平不正義的?

根據諾齊克的觀點,如果人們將自己合法取得的財產自願地支付出去,那麼所產生的財富分配就一定是正義的;公平正義不需要特定的分配結構,唯一條件就是所有人都是出於自願參與交易與交換。所以,無論是一開始的情況,還是張伯倫來了之後的情況,都是公平的。

這個思想實驗說明了什麼呢?你不要總想著去靠政策制定者,希望讓他們去安排出一個合理的分配模式來,這個思路根本就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學習張伯倫,把一切都交給市場,只要大家自願,所有的選擇都是自由的,無論最終出現什麼結果,都是公平的。

所以公平並不在於要怎麼分配,諾齊克認為,只要大家自由選擇自由交換,那結果就是公平的,沒必要非得去保護弱者。

02、藝術到底是什麼

假設博物館裡每一幅畫都是相同的紅色畫布,只有畫名和簡介不同,策展人說每幅畫想傳達的意念也有所不同,你可以要求退錢嗎?

這根本就是一片紅色,誰都會畫,掛在這裡起個標題就是藝術了?這個實驗,就是美國的一位叫丹託的藝術哲學家提出來的。其實這種事情,在當代藝術界是很常見的。

比如,那位著名的法國畫家杜尚,他就把男廁所裡的小便器,籤了個名,直接送進美術館了,說這是藝術。我們一般人聽到這樣的事情,肯定會認為這哪是什麼藝術,根本是騙人。其實不光是我們這麼想,很多藝術家也這麼想。

但這位叫做丹託的藝術哲學家認為這就是藝術。為什麼呢?他說,如果這個小便器不是在藝術館裡,而是放在男廁所裡,你根本就不會注意到它,因為這太正常了。但是,如果把這個小便器放在藝術館裡,你就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件作品到底是要表達什麼意思?」

這個區別,就是藝術品跟日常用品的不同之處啊!什麼是藝術品?就是它能夠讓我們理解到一點什麼,能讓我們談論,這就是藝術品的本質。但這並不是說,只要能傳達意義,就是藝術。

比如,有一位非常出名的挪威的畫家,叫蒙克,他的代表作是著名的《吶喊》,就是畫面上有個很抽象的小人,張大著嘴巴,表情很驚恐,有點像微信表情裡的那個驚恐的小人。這幅畫的色彩非常豐富,看上去特別有張力。所有人都公認,《吶喊》這幅畫是名作,是藝術品。那如果非要問這幅畫傳達了什麼意義,那可能就是一種情緒,一種壓抑、恐懼的情緒。那如果是一個嬰兒在那裡放聲大哭,他傳達出來的意義,也是壓抑、恐懼,那為什麼嬰兒的哭聲就不是藝術,蒙克的畫就是藝術呢?這個問題,光靠上面的那個思想實驗,就回答不了了。

1、審美經驗

英國的藝術批評家貝爾認為,真正構成藝術作品的不是內容,而是形式:事物呈現的方式才是決定性的;每張旅遊照片都有所呈現,每個嬰兒的哭聲都有所表達。但是藝術並不只是這樣。貝爾提出「有意涵的形式」,也就是具有意義且傳送內容的形式。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經指出、阿多諾也強調過的:談及藝術時;不能把內容跟形式分開,就如同我們無法把詩歌絲毫無損地轉譯成散文,如果把歌德的著名詩作《魔王》用平淡的散文重述一次,就會喪失許多重要的韻味,同樣地,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也沒辦法簡單地轉化成畫作或電影。儘管藝術品教人了解一些東西,但是卻沒辦法把它的內容獨立出來,並重新呈現。

不然的話,我們就不用特地去美術館了,只要在家裡舒適地閱讀作品的描述與詮釋就好。但是這並不會產生審美經驗,而審美經驗才是重點。這個審美經驗,對我們的審美判斷至關重要,它直接決定了我們能不能有好的審美品位。

假如你得了一種病,叫「音樂情感缺失症」,就是你雖然能聽出一首曲子裡的音調、旋律、用了什麼樂器,但你就是感覺不到音樂裡的情感。別人一聽就知道,這是一首歡樂的曲子,那是一首悲傷的曲子,但你就聽不出來。那這個時候,你能不能體會到音樂裡的美感呢?這個思想實驗,是一個叫西布利的英國哲學家提出來的。他說,我們必須有一些感覺上的體驗,也就是審美經驗,才能理解美。比如,如果你對音樂從來沒有過感覺,那你就理解不了音樂裡的美。如果你是色盲,只見過黑白,那你就沒辦法理解一幅畫的色彩有多美。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美感經驗,從來沒有體驗過欣賞美的感覺,那你就沒有審美判斷。

2、體制理論

這個審美經驗,其實就是一種門檻,欣賞美是需要門檻的。比如說著名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馬爾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獨》,是人類公認的文學名著,但99%的人,根本看不出這部作品美在哪裡。為什麼?因為缺乏審美經驗。所以,對於如何區分藝術品和非藝術品,有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叫「體制理論」。

根據這個理論,藝術的構成要件,就是在藝術界中被視為藝術。當專家們一致認為它應該被收藏到美術館裡,那麼它就是藝術,然而專家是根據什麼判準來下判斷呢?專家會不會看錯呢?許多在今日赫赫有名的藝術家,在世時卻常常備受冷落,而且有些藝術形式,比如攝影,在誕生時根本不算藝術。但是這怎麼可能呢?如果藝術真的就只是專家的認定?

有些藝術理論家援引奧地利語言哲學家維根斯坦的說法,認為「藝術」此一表達根本無法定義,藝術品是如此天差地遠,就像大家族裡的各個成員。他們認為,雖然有些會彼此相似,但是並沒有一個特徵是所有藝術品所共有,而且同時能將藝術品與一般物品區分開來的。此外,藝術概念不斷發展,任何定義隨時都將面臨過時的危險。

最後的話:

對於當代藝術來說,能讓你產生一種理解,讓你去思考,那就是藝術。但光表達一個意義,這也不叫藝術,你還要用一種特別的形式來表現這個意義,才能叫藝術。如果要理解藝術的美,就要有一定的審美經驗,這也是普通人和專業人士最大的區別之一,所以普通人經常理解不了藝術。

相關焦點

  • 【B】哲學到底是個什麼?——​《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2021/1/13-15 《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 昨天、今天與明天的關係
    馬雲在前不久在海南召開的中國綠公司年會的演講,有這樣一段話「我們要面向未來,用未來的方法來解決今天的問題,而不要用昨天的方法來解決今天的問題。」昨天的看法和行動決定了企業的今天,而今天的看法和思考又決定了企業的明天。
  • 如果昨天是明天那今天就周五了問今天答案是周幾?語句解讀
    今天,一則最燒腦題走紅網絡,出題者提問「如果昨天是明天的話就好了,這樣今天就是周五了。句中的今天是周幾?」  一時間網友紛紛摩拳擦掌,有解讀語義的,有列公式計算的,還有用編程推斷的,周三?周五?周日?周六?各種答案互不相讓。
  • 《昨天、今天與明天》永遠進取的生命
      《昨天、今天與明天》作者:張翼飛昨天:所有的一切都匆匆走遠,發生的事實已無法改變今天:家庭的重擔已扛在雙肩,瑣碎的生活正纏繞眼前。不如去勇敢的迎接命運的挑戰,像一株不屈的野草,像一隻頑強的海燕。明天:幸福的甜蜜會浮上笑臉,美妙的歌聲會樂透心間。而人生的價值也將會完整的呈現,像一輪升騰的紅日,像一片浩瀚的藍天。光陰荏冉,生命短暫。
  • 走過昨天,珍惜今天,明天會更好
    有人說,人的一生中其實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只要過好了這三天,就等於過好了這一輩子。的確如此,昨天,就是過去;今天,就是現在;明天,就是未來。過去的事都已經過去,再怎麼美好都沒法重來;今天的時間彌足珍貴,再怎麼不盡如人意也需要珍惜;明天的時光盡在眼前,再怎麼覺得遙遠,都需要為之努力,讓他變得更值得期待。我們走過昨天,珍惜今天,明天,才會更好。
  • 【睡前美文】昨天挺好, 今天很好, 明天會更好
    時光走過了昨天,轉眼之間,又是一年一度的雪花飄飛的時節。回望過去,昨天越來越多,明天卻越來越少。 有人說,希望回到過去,因為昨天有太多的回憶。有人說,他願意永遠停留在今天,因為他不想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老去。也有人說,他希望飛到明天,明天有他美麗的夢想,可不管怎樣, 昨天卻再也回不去了。
  • 讀書筆記|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人事物的相遇都是一種緣,記錄下每一次因緣際會,不想錯失任何一種珍貴的感情。因為越來越覺得關係的建立很不容易。這也是一種人生體驗吧。而讀這本書的原因是,在一個每天都發語錄的微博上經常能看到這本書的語錄,就對它很好奇。一開始也知道這是一本兒童文學,就一直拖拉著不想看。因為有自知之明呀,自己過了那個時期了,說不清怕什麼。
  • 社科院法學所所長:更加重視通過法治實現公平正義
    ;在農村,某村支部書記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因為挪用公款賭博被撤職、開除黨籍,今天不僅要求政治上平反而且要求賠償50多年來的"經濟損失",包括他可能擔任更高職務的"經濟損失";在商界,一些賺了錢的"大款"不滿意,認為自己太辛苦,沒有後臺和靠山,掙的是"辛苦錢"、"血汗錢",沒有賺到錢的更是不滿意,怨天怨地怨政府、仇官仇富仇社會;打贏官司的當事人抱怨法官狠、律師黑、訴訟費貴、訴訟程序繁瑣,打輸官司的當事人則認為司法不公
  • 昨天、今天、明天
    我們總要學會捨棄一些昨天的什麼,今天和明天,才能走得舒坦。我一個朋友,是一個把身邊人的事,看得很重的人。最後,導致自己過得很累。我告訴她,人活著,把自己壓得太重,心就會不輕鬆。心一不輕鬆,整個人都會暗淡失色。無精打採,整一個人都是疲憊的。
  • 對昨天,明天,今天的自己,你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要怎麼做?
    對昨天,明天,今天的自己,你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要怎麼做?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是一座孤島,也不是簡單就是代表你所看過的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世界。所以你要學會把所有昨天的不快樂都忘記掉,把所有的希望都留給明天,把付出所有努力的自己留給全新的今天。你要知道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會有答案額。與其憂慮過著每一天,不如順其自然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 「如果昨天是明天就好了」,中等智商選周日,高智商選周三?
    有網友稱,假設今天是星期三,那麼明天就是星期四,昨天就是星期二,如果昨天是星期四,那麼今天就是星期五了。符合原命題!       該答案得到了大多數網友的支持,不過網友們腦洞大開,計算方法也讓人驚嘆。
  • 昨天 今天和明天
          昨天越來越多,把它裝訂成回憶;明天越來越少,是寫滿了期待,即將被一頁頁掀過去或撕扯下來的日曆;今天正好,當值,是最新的一天,也許是最後的一天。如果你不認真,不珍惜,不克盡職守,做更好的自己,恐怕連期待和回憶,都是索然寡味,了無意義的。
  • 籽料的昨天 今天 明天
    說起和田玉的籽料,那真的令人有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 籽料這幾年在和田玉市場的水漲船高,引發了大家對和田玉文化的思考,確實值得我們去回顧和展望籽料的昨天、今天、明天。 而今和田玉的籽料市場,價格比起80年代有所飛升,但是也沒有阻擋愛玉之人的腳步,為了尋找心中的最愛,
  • 憂慮,今天正是你昨天擔心的明天
    在撒哈拉沙漠有一種土灰色的沙鼠,每當旱季來臨之時,它們就會囤積大量草根,以備艱難時食用。或許它們天性貪婪,因為即便囤積足夠草根,它們依然會繼續拼命地尋找草根,似乎唯有這樣它們才能夠心安理得。曾經有不少研究員想用沙鼠代替小白鼠作實驗。然而可謂是「豐衣足食」的沙鼠卻都出乎意外地死亡了。研究人員發現,沙鼠死亡的原因是由於沒有囤積到足夠的草根。
  • 對昨天感恩,對今天樂觀,對明天期待
    「而健康的另一個方面——思想健康,則要通過電影、電視等其他娛樂化的教育加以實現,而教育本來就應該娛樂化,寓教於樂說得就是這個道理。」2.正能量第二個品質是正能量。什麼是正能量?對昨天感恩,對今天樂觀,對明天期待。
  • 解讀羅爾斯「公平的正義」
    平等的自由可以說構成了羅爾斯公平的正義理論的基石。羅爾斯認為,平等的自由儘管在自由主義自由體系中並沒有得到充分保障,但這一觀念卻是人們將憲法民主制度理解為正義的制度的一個基本之點。在憲法民主制社會的公共政治文化傳統下,當人們思考建立一種健全持久的社會合作的基本制度應當依循何種正義原則時,他們會同意,這些基本制度應當構成這樣的保障:社會合作的每個成員在公平承擔作的負擔的同時,對於合作所產生的社會基本自由享有同任何一個其他人同樣完整的一份權利;這份基本自由優先於對於同社會公職、地位相聯繫的經濟社會利益的有差別的分配;並且,這份權利不會被為著某種目的而犧牲,不會由於自然的與社會的偶然性遭受嚴重挫折
  • 公平、正義、公正及其關係辨析
    原標題:公平、正義、公正及其關係辨析   公平、正義、公正是當下中國的時代強音。為了實現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夢,有必要對公平、正義、公正及其關係進行辨析,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 收藏昨天,把握今天,憧憬明天
    我們收藏昨天,把握今天憧憬明天。昨天讓我們學會了回憶,明天給我們提供了奮鬥計劃,今天只有今天才能付出實際行動。用淚悔恨昨天,不如用汗水拼搏今天,只有努力把握今天,才能開創美好的明天。無論昨天今天明天,只要心中有夢永遠是春天;不管陰天雨天晴天,只要有好心情永遠都是豔陽天。
  • 《「大」人物》為正義而戰,正義與公平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而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也是給觀眾們帶來了很大的反響。包貝爾而影片中的孫大聖是小人物眼中正義的化身,是為一個敢於改變自己的人,當他看到生活中的不平等,不管是他職業上的反應還是內心正義感的作祟,他就是尋找公平的使者
  • 公平與精確同樣重要!CMU提出學習公平表徵方法,實現算法公平
    然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逐漸融入日常生活,人們對於算法「公平性」的要求與日俱增。在本文中,來自 CMU 的研究人員 Han Zhao 提出了一種通過學習公平表徵來實現算法公平的方法。圖 1:統計均等(Statistical Parity,又稱群體公平)和最優決策之間權衡的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