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擁有近70年歷史的深圳農商銀行正式遷址寶安中心區新總部「農商銀行大廈」。1952年深圳第一家信用社成立於原寶安縣,作為深圳歷史悠久的本土銀行,深圳農商銀行從信用社時期到改制成功再到今天總部遷址,深圳農商銀行總部重回寶安這片「發祥地」。從起點到初心,此次總部喬遷,是該行業務輻射大灣區發展戰略的重要一步。這次回歸,更寓意著揚帆再起航。
深圳農商銀行大廈揭牌
與新總部大樓喬遷珠聯璧合的是,2020年也是深圳農商銀行改制成立15周年。截至喬遷前夕,深圳農商銀行集團總資產超5000億元,員工超5000人,正式躋身中型銀行發展陣營,也讓這次遷址,疊加更多的時代內涵。
相得益彰:依託「灣區核心智創高地」格局 提升金融服務能級
每一坐新地標的背後,總有立意高遠的故事。早在2009年,寶安區政府與深圳農商銀行籤訂總部落戶協議,深圳農商銀行購地建設總部大廈,這是當時第一家總部落戶寶安中心的金融機構。
新大樓圖
作為深圳乃至全國一流的產業大區,寶安區以建成「灣區核心、智創高地、共享家園」為發展藍圖,現已形成規模龐大、產業鏈齊備的工業體系,並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種新業態不斷湧現。最新數據顯示,寶安現有商事主體80.7萬家,位居全市第一。擁有國高企業4885家,全省區縣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全市的五分之一,創新驅動的潛力非常大。
以金融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正是寶安在「雙區」建設中的重要抓手。為打造具有鮮明寶安特色、產業深度融合、風控機制完善的金融發展體系,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寶安區政府2018年制定了《關於促進金融業發展和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實施辦法》,明確引進重點持牌金融企業,優化招商和服務機制。寶安區旗幟鮮明的產業特色與政策理念,與深圳農商銀行深耕區域、服務實體、踐行普惠的企業DNA,可謂不謀而合。
董事長講話圖
「寶安區一直是我行經營發展的核心區域和重要增長極,寶安中心區處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最前沿,是深圳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為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機遇和平臺。」深圳農商銀行董事長李光安坦言,「未來以新總部大樓搬遷為契機,以數位化轉型為主要方向推動金融服務水平再上新臺階。」
八年磨劍:解鎖新總部大樓裡的「硬核科技」
一棟白色菱形網格的超高層建築,在「雙區」建設前沿寶安中心區格外引人注目。這座「農商銀行大廈」由150米高的辦公塔樓和20米高的貴賓銀行服務附樓組成,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正是深圳農商銀行全新總部大樓。
新大樓圖
新總部大樓從選址到建成,歷時8年。作為比肩國際一流的高端企業總部服務平臺,內部又有哪些硬核科技的加持?相關人士透露,大樓的智能化集成系統,打造了一個具有前瞻性,符合時代發展需求、擁有智能物聯網管控平臺的新總部。光是智能系統就琳琅滿目:包括疫情監控系統、全量信息發布系統、智能停車系統、室內藍牙導航、AI人臉通道系統、辦公室智慧場景切換和智能光照識別系統……
「新總部的高規格、高標準建成是本行的一個標誌性節點,迫切需要我們自身的破繭成蝶和面貌的煥然一新來匹配。」深圳農商銀行董事長李光安如是傳遞了新總部的使命:該行要以新大樓搬遷為契機,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高起點、高水平謀劃下一個五年發展戰略規劃。
魚水情誼:深耕社區零售構建智慧生態
走過了近70年歲月徵程的深圳農商銀行,更懂得「深耕」二字的含金量。儘管深圳金融機構高手林立,「社區零售銀行」卻是這家銀行堅守不移的定位,別樣「人情味」的零售、紮根社區的情懷,深圳農商銀行在競爭激烈的特區金融市場中,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發展之路。
深圳農商銀行員工圖
一組數據是真實的寫照:目前深圳農商銀行服務的個人零售客戶超1600萬,在該行過千萬數量級的零售客戶群中,有600多萬戶的開戶時間超過10年,有150多萬戶超過15年的業務合作。
「從深圳農信社設立之日起,就註定了深圳農商銀行紮根社區服務社區的使命,正是這種同根同源的基因和相伴相生的成長,在今天提到深圳社區金融服務,深圳農商銀行,可謂無人能出其右。」相關人士這樣闡釋。
近年來,在深圳金融大步演進的浪潮中,深圳農商銀行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紮根社區、服務社區的的特色,2019年提出「通過構建社區金融生態鏈,打造1+N的服務模式」,致力於為社區發展提供全生命周期、一攬子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以更大的力度提升社區綜合金融服務能力,與社區共生共榮,傾心澆灌社區沃土。
同頻共振:探尋中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路徑,賦能科創新秀
擦亮深圳的科創名片,攜手小微企業,是深圳金融行業的「必修課」,更是踐行社會責任的「試金石」。植根深圳生態土壤的深圳農商銀行,更具備這種基因和張力。近十年來這家銀行緊隨深圳產業升級的步伐,不斷探尋中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的路徑。
一組數字為證:截至2019末,深圳農商銀行服務公司客戶27萬戶,中小微授信客戶數量佔全部企業授信客戶數量的99%,其中民營企業佔比98%,幾乎覆蓋了所有類型的小微企業。近5年來,貸款支持民營企業超4萬戶,累計發放貸款超2000億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更是進一步將信貸資源向小微民營企業傾斜。
新大樓內景圖
為緊貼深圳科技創新經濟轉型的戰略布局,近年來深圳農商銀行向服務科技型企業轉型,不斷完善科創企業金融服務體系。2017年深圳農商銀行提出「零售+科技」雙特色發展戰略,設立「3年2000戶200億元」專項額度支持科技型中小民營企業的目標,直接賦能中小微科創企業。
脫胎換骨:開啟數位化轉型,激活內生動能
無數字不未來——2020年疫情對給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經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同時也加速了銀行服務和經營模式的變革。
與深圳的創新基因一脈相承,對深圳農商銀行來說,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找到科技創新演進之路,不僅是重要戰略課題,更是骨髓裡的血統。
早在1998年,改制之前的深圳農商銀行便率先在全國農信社系統獨立開發第一代綜合業務處理系統,成功上線後廣泛推廣至全國各地農信社。2006年改制之初,該行立即啟動新一代核心業務系統的開發。這樣的突破創新,一直沒有止步,目前該行在超過200家網點鋪設了超過600臺智能櫃檯,搶灘人工智慧。2019年新版手機銀行APP煥新升級,實現技術底層框架革新,注入敏捷的網際網路科技基因,加快推進數位化轉型。
相關負責人坦言,「科技興行」正是深圳農商銀行企業文化的DNA。秉承這個理念,深圳農商銀行堅持科技與創新雙輪驅動,深入推進「零售+科技」雙特色發展戰略,主動擁抱金融科技,在數位化轉型的道路上漸入佳境。
全面開花:集團化戰略綻放大灣區
眼下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呈現了一幅未來可期的藍圖。作為紮根深圳68載的本土銀行,深圳農商銀行直面這個機遇,在積極服務深圳本土經濟的同時,自2010年開始不斷探索多元化發展和跨區經營。
2018年,深圳農商銀行開啟了跨區域經營的新篇章。根據廣東省政府關於全面推進農村商業銀行組建工作的部署,深圳農商銀行承接幫扶海豐聯社、惠來聯社的改制工作,並戰略入股博羅農商銀行。2019年,該行成立前海分行,支持探索實施便利化的跨境金融服務。2020年,響應深汕合作區發展規劃,積極籌備設立深汕分行。
目前,深圳農商銀行「總行+8家子公司」的跨區域戰略布局穩步推進,為該行進一步參與大灣區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更是該行為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通訊員:張保英 凌環)
觀察
從5000億再啟航:小與大,變與不變,原點與起點
「小而美」之花如何綻放?面對金融行業大步邁進的「規模之道」,深圳農商銀行提供了一道華麗蛻變的路徑。
十五年前,剛剛改制的深圳農商銀行資產規模不到500億元。這樣的規模,與大中型銀行相比,不可謂不「小」。深知作為一家地方性商業銀行的角色,深圳農商銀行一直堅持從「小」處著手,立足社區,服務小微客戶,把零售業務奉為業務發展的基石。
辯證「小與大」的關係,該行董事長李光安坦言:我們一直致力於成為更加「美好」的銀行。我們不會盲目追求資產規模的高速增長,我們追求的是資產質量的安全,讓儲戶在我們這裡存款更放心,讓我們的股東能夠獲得長期、穩定的回報,讓我們的員工能夠在這個城市安身立命,在工作中發揮所長。
現在,從500億到5000億的分界線,站上了新高度、開啟了新賽道的深圳農商銀行,在關於小與大、變與不變、原點與起點的邏輯辯證中,依然堅守自身的哲學。
按照部署,深圳農商銀行正在積極制定第二個五年發展戰略規劃(2021-2025年),在集團發展策略上,仍然堅守「零售銀行」方向,重點面向零售客戶和普羅大眾,堅持「合規經營、穩健發展」的原則與「支農支小、服務實體」的政策。
從原寶安縣到現在的寶安中心區,從原點到起點,從「小而美」到「更美好」,這家本土銀行,保持著最純粹的初心。
審讀:譚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