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高齡」俚曲登戲臺重獲新生

2020-11-03 光明日報

「聊齋俚曲在內容上展示了當時社會的生活畫卷,塑造了社會各階層中的典型人物,可以說是《聊齋志異》的延續。300多年前的俚曲唱起來了,蒲松齡他老人家該放心了。」蒲松齡第11世孫蒲章俊感慨地說。

蒲章俊是第二批聊齋俚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從7歲跟著太祖父蒲人潤學唱聊齋俚曲。「一到晚上,睡覺前,太爺爺不是給我講故事,就是教我唱曲子。小時候光知道學唱,不知道唱的是聊齋俚曲。上小學後,從啟蒙老師那兒才知道,原來這就叫聊齋俚曲。」採訪中,蒲章俊再次唱起了聊齋俚曲《蓬萊宴》中曲牌名為「銀紐絲」的小曲,輕巧別致,韻味十足,俗中見雅,讓人稱讚。

傳承與創新

聊齋俚曲,流行於山東淄博市淄川區的地方傳統音樂,被稱為中國明清時期民間音樂的「活化石」,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將自己創作的唱本配以當時流傳的俗曲時調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音樂文學體裁,因蒲松齡的齋名為「聊齋」,故稱「聊齋俚曲」,也有人稱「蒲松齡俚曲」。它用明清俗曲作曲牌,以白話方言為載體,用曲牌聯套為結構形式,以唱白相間、散韻交織作文體,編織成了包含小曲、說唱、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在內的藝術綜合體,是堪與《聊齋志異》相提並論的俗文化代表。語言上,通過簡單生動的敘寫,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出神入化,形成了俚曲獨特的藝術品種。據蒲章俊介紹,2006年5月,「聊齋俚曲」的曲牌音樂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百多年來,聊齋俚曲靠的是口口相傳,從20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僅搜集到12個曲牌、19首樂曲。由於年代久遠,很多人已不知俚曲為何物,會說唱聊齋俚曲、能評述研究的人寥寥無幾且年事已高,俚曲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境地,聊齋俚曲的保護和傳承已迫在眉睫。」蒲章俊說。

2008年7月,在淄川組建成立了淄川區聊齋俚曲劇團,聊齋俚曲在蒲翁故裡迎來快速發展的新曙光。

劇團成立後,在保護、拯救、傳承聊齋俚曲方面不遺餘力做了大量的工作。陳倩、楊道坤等老藝人,多次去蒲家莊等有關村落,走訪採風,搜集、記錄有關民間俗曲音樂,不斷完善聊齋俚曲的內涵。同時,致力於聊齋俚曲的搜集、傳唱、培訓、開發,劇團的成員們在認真研究聊齋俚曲音樂唱腔的音韻特色基礎之上,與民間藝人切磋,研製出了專門為聊齋俚曲戲伴奏的主奏樂器——俚胡。將搜集到的已瀕臨失傳的12個曲牌、19首樂曲整理編輯成《聊齋俚曲音樂集》,印刷了2000冊,免費分發到全區文化部門、鎮、街道文化站及各社區文化活動站點供廣大群眾學習、傳唱。通過將聊齋俚曲送到老百姓家門口的形式,讓老百姓從耳聞到眼見,聽俚曲、學俚曲、唱俚曲。試行創編、排演了聊齋俚曲戲,和淄博市五音劇院建成「以院帶團」的幫帶關係,在市五音劇院的帶動指導下,劇團組織了聊齋俚曲曲牌演唱培訓班和戲曲基本功培訓,進一步提高了團員的演藝水平,增強了傳承、保護聊齋俚曲的實力。

「傳統曲牌方式難以流傳,將俚曲編成人們喜聞樂見的戲曲形式,利於更好地傳播和繼承。」淄川區文化旅遊和新聞出版局有關負責人說。

劇團深入挖掘素材,創新編排劇目,根據蒲松齡著作中的故事、軼事等創編了16部,這些劇作,有的借古鑑今,懲惡揚善;有的嬉笑怒罵,抨擊時弊;有的標新立異,褒揚功德、孝道;有的謳歌先模,弘揚社會新風……戲文中不乏淄川一帶的方言、土語、民風、民俗,詼諧幽默,寓教於樂、寓理於情,搬上舞臺公益演出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我們以保護、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聊齋俚曲為宗旨,志願從事聊齋俚曲的創作、演唱、傳承活動。目前,40多名團員參與創編、排練、演出的積極性都很高,能夠主動從事各種聊齋俚曲曲牌的搜集、整理、演唱,並創編聊齋俚曲戲,用戲曲形式演繹非遺曲目,形式更新穎,內容更豐富。」聊齋俚曲劇團團長李蘭珉介紹。

貼近基層 送戲到家

「百場俚曲走村鎮,一片丹心惠民生。」一面鮮豔的錦旗懸掛在聊齋俚曲劇團的編排場地。李蘭珉介紹著錦旗的來歷:「2015年12月,為慶祝劇團年度演出達到105場,淄川區委宣傳部、淄川區文化旅遊局共同將這面錦旗贈送給我們,這是對劇團在聊齋俚曲傳承創新、貼近百姓,服務群眾文化生活的最大肯定。」

「每逢有較大的社會活動,都少不了我們的參演。『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啟動儀式、紀念蒲松齡先生誕辰、文化遺產日、中國(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等,都是我們傳播聊齋俚曲的好機會,都有我們劇團的身影。」李蘭珉說。

藝術來源於生活,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要尋求突破性的發展就必須創新,必須走到群眾中去。近年來,聊齋俚曲劇團每年都參加「文化惠民·送戲下鄉」公益演出50場以上,迄今已演出近600場,觀眾15萬餘人次,「粉絲」也越來越多,被譽為最受老百姓歡迎的「莊戶劇團」。

院校是育人的「搖籃」,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好地方」。2019年4月15日,淄川區嶺子鎮西山學校豹巖聊齋俚曲合唱團成立。當天,西山學校操場歌聲悠揚,一場別開生面的聊齋俚曲進校園活動同步舉行。蒲章俊親自為學生們現場傳授了聊齋俚曲知識及唱腔、唱法。

聊齋俚曲劇團多次走進山東師範大學、山東理工大學、淄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等高校和淄博師專附屬小學、淄川區實驗小學等校園進行交流演出,讓廣大師生了解聊齋俚曲,知曉傳統文化經典。在淄川區實驗小學成立了第一個聊齋俚曲少兒劇團,定期為學生上課、輔導。2014年,集中培訓了全區骨幹音樂教師,將《聊齋俚曲》推薦為校本課程,在學校開展教學傳承。

劇團堅持進農村、進社區、進軍營、進廠礦企業、進老年公寓等慰問演出,並通過參加市、區地方春晚等形式,想方設法將聊齋俚曲的文化瑰寶送到社會各個階層,共享傳統文化盛宴。2010年,80多歲的陳倩攜他的徒孫韓曉霜等登上山東衛視第二屆「誰不說俺家鄉好」的決賽舞臺,聯袂演唱聊齋俚曲《金紐絲》。「春來到,花徑生塵,風飄萬點正愁人,家鄉萬裡無音信,想你淚紛紛。你那裡殷殷勤勤,杏花插烏雲,卻有誰看著親,誰望著俊。」陳老的聲音裡帶著歲月賦予的沙啞,它和韓曉霜稚嫩的童聲互相呼應,把俚曲裡思婦望君歸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聊齋俚曲走出了蒲家莊,走到了更大的舞臺上。

「聊齋俚曲清風古韻傳唱鄉閭三百載,藝苑奇葩迎春綻蕾吐豔爭芳萬世馨。」現如今,聊齋俚曲這顆種子在更廣袤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本報記者 趙秋麗 本報通訊員 閆盛霆 唐瓊)

相關焦點

  • 蒲翁故裡淄川:三百年「高齡」俚曲登戲臺重獲新生
    語言上,通過簡單生動的敘寫,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出神入化,形成了俚曲獨特的藝術品種。據蒲章俊介紹,2006年5月,「聊齋俚曲」的曲牌音樂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百多年來,聊齋俚曲靠的是口口相傳,從20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僅搜集到12個曲牌、19首樂曲。
  • 蒲松齡故裡:三百年「高齡」的聊齋俚曲重新唱起來了
    語言上,通過簡單生動的敘寫,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出神入化,形成了俚曲獨特的藝術品種。據蒲章俊介紹,2006年5月,「聊齋俚曲」的曲牌音樂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百多年來,聊齋俚曲靠的是口口相傳,從20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僅搜集到12個曲牌、19首樂曲。
  • 聊齋俚曲 春天裡的傳唱
    聊齋俚曲被稱為「中國明清時代民間音樂的活化石」,是蒲松齡先生運用淄川一帶的方言土語和民歌俗曲創作的有人物、有故事情節的說唱藝術,是和蒲松齡《聊齋志異》相提並論的俗文化代表。2006年5月,聊齋俚曲的曲牌音樂被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多數人只知《聊齋志異》是名著,卻不知聊齋俚曲是何物。
  • 「上城工匠」趙軍:幾百年前的古籍,在他手中重獲新生
    「上城工匠」趙軍:幾百年前的古籍,在他手中重獲新生 2020-09-26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深淵步入光明:「禁毒扶貧讓我重獲新生!」
    從深淵步入光明:「禁毒扶貧讓我重獲新生!」遠離毒品 重獲新生 多部門的關懷救助讓他真切地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同時他也堅定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積極配合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站的管控,遠離毒品,戒斷毒癮。如今,劉某國已堅持戒毒整一年,通過扶貧工隊的貼心幫扶,他還養殖了8頭豬、3頭牛和2隻羊,加上兼職的臨時工,家庭逐步走出貧困,他也順利回歸社會。
  • 年輕生命戛然而止 8人重獲新生
    熊文印捐贈的器官,讓8名重病患者重獲新生。  2020年12月25日,在南大二附院住院部,尿毒症患者小孫接受完腎臟移植手術之後,正在進行康復治療。小孫移植的正是熊文印捐贈的腎臟,才讓他重回健康,重獲新生。小孫十分感恩這一切,感恩熊文印一家的恩情。  小孫口中的「恩人」熊文印,剛剛走完人生的28個春秋,他生前是一名退役軍人,在南昌務工。
  • 緣分已盡,瀟灑放手,重獲新生
    緣分已盡,分開是必定的結局,即使做再多無力的掙扎,也始終是無濟於事,有的時候順其自然,瀟灑放手,便能重獲新生。這個世界可以說很大,大到讓你看不到它的邊際,讓你始終沒有辦法再和心中的那一個她再見上一面。無法再次遇見,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你們兩個人已經沒有緣分。
  • 希望與重生,重獲新生
    佩特基斯家族由絕望到希望,由痛苦到光明,一步步前行、尋找,直到重獲新生。小說情節的推進和情緒的鋪陳都是循序漸進的,以佩特基斯家族為代表,第一代伊蓮妮的生活被麻風病摧毀,第二代瑪麗婭的生活被毀而又重生,愛情被毀而又重生,第三代的索菲亞最終在女兒的牽引下回歸家鄉,到第四代阿麗克西斯從上代人的故事中獲得啟發,重回自我。
  • 通訊:3D列印鳥喙讓傷殘巨嘴鳥重獲新生
    新華社聖何塞8月12日專電 通訊:3D列印鳥喙讓傷殘巨嘴鳥重獲新生新華社記者黨琦 王沛雌性巨嘴鳥格雷西亞在中美洲國家哥斯大黎加家喻戶曉。一年半前,它被一伙人虐待、割斷上喙,奄奄一息。近日,術後康復的格雷西亞在公眾面前亮相,它的白色3D列印塑料鳥喙引人注目。人們的悉心救護和3D列印技術讓它重獲新生。
  • 一棵重獲新生的老樹
    一棵重獲新生的老樹 歲月,以風霜為刻刀
  • 蒲松齡先生的聊齋俚曲是什麼樣子,和《聊齋志異》一樣神秘嗎
    在山東省淄川區,由蒲松齡先生所編寫的聊齋俚曲也是展現當地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聊齋俚曲,因蒲松齡先生誕生,因此它的名字也和蒲松齡有很大的關係。聊齋俚曲又稱蒲松齡俚曲,是蒲松齡結合自己一生的閱歷,融合了明清俗曲的精華,從宮調和南北曲的曲牌中取出來之後連套成曲,共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那麼為什麼蒲松齡先生成為了創作俚曲的主要人物呢?
  • 千年魯山花瓷:從繁華落盡到重獲新生
    來源: 新華網河南頻道 舉報   新華社鄭州11月25日電 題:千年魯山花瓷:從繁華落盡到重獲新生
  • 都市重生文:重獲新生,如何翻天覆地,這一世絕對輝煌
    都市重生文:重獲新生,如何翻天覆地,這一世絕對輝煌小夥伴們,大家好啊,小編今天來給大家推薦都市重生小說了,重獲新生,如何翻天覆地,這一世絕對輝煌,最近鬧小說荒又特別喜歡都市重生文的小夥伴可以馬上往下滑,仔細閱讀哦。
  • 14日「聊齋俚曲牽夢魂」鄒錡金秋演唱會即將奏響天籟音
    由淄博市委宣傳部、淄博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淄博市民歌協會、淄博市聊齋俚曲藝術團協辦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聊齋俚曲」傳承人鄒錡金秋演唱會將於2018年9月14日晚7點登錄淄博劇院!聊齋描繪丹青畫, 俚曲奏響天籟音淄博市民歌協會主席、市聊齋俚曲藝術團團長鄒錡,是個為宣傳聊齋俚曲痴情的跋涉者;聊齋俚曲傳承人鄒錡是個努力開拓奮發向上的登攀者;鄒錡是個厚德贏人,不斷在音樂星空放射著亮光的成功者。2013年11月國家級聊齋俚曲傳承人蒲章俊在濟南正式收鄒錡為徒,使他技藝得到了真傳。
  • 1周後,始於心動,止於心痛,痴情錯付,做回陌路,重獲新生
    愛情其實並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和付出,付出的感情大多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當巨蟹座發現自己努力的去包容,關心對方的一切,最後卻只得到了敷衍,不在意沒有喜歡,讓他們心痛,同時又開始釋懷,1周後,開始心動,結束心痛,巨蟹座痴情錯付,做回陌路,重獲新生。
  • 80後壁畫修復師 讓千年歷史重獲新生
    陝西屬於文物資源大省,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壁畫在全世界來說也是絕無僅有的,這些壁畫都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精髓,當這些破碎、暗淡不完整的壁畫經過修復師之手後,就會重獲新生和人們見面,完美的再現了當年的歷史風貌。圖為壁畫陳列館展出修復好後的壁畫吸引國際友人駐足欣賞。不斷的學習,才能接受新的挑戰。一批批珍貴的壁畫,經過他們手重獲新生。
  • 千年魯山花瓷:從繁華落盡到重獲新生
    新華社發(王克偉 攝)新華社鄭州11月25日電 題:千年魯山花瓷:從繁華落盡到重獲新生新華社記者桂娟、李文哲以漆黑明亮的黑釉為底色,藍白色釉斑點綴其間,如雲霞縹緲,似水墨渾融,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魯山窯花瓷腰鼓是傳世唐代瓷器中的精品
  • [新聞眼]敦煌「面壁人」 傾心六十餘載 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新聞眼]敦煌「面壁人」 傾心六十餘載 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敦煌「面壁人」,傾心六十餘載,讓千年壁畫重獲新生。
  • 11月,桃花纏繞,喜得良緣,心動之後,重獲新生,迎接美好生活
    11月,桃花纏繞,喜得良緣,心動之後,重獲新生,迎接好生活的白羊座。11月,桃花纏繞,喜得良緣,心動之後,重獲新生,迎接好生活的水瓶座。水瓶座的人,在過去一段時間裡,每天都被瑣事纏身,而且工作事業上,常常顯得非常的不順,很難真正收穫到屬於自己,或者說自己想要的東西。
  • 膠片重獲新生! 專用正片翻拍鏡頭亮相
    膠片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