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寶應縣人社局團委組織開展了以學習研討《已耕歲月》勵志精神為主題的座談交流演講活動。並對演講稿件進行了評選,激發團員青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勤奮耕耘、奮發進取的工作熱情,成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勵志有為青年。(優秀稿件選登之三)
勤耕不輟 方能成功
陳丹丹
《已耕歲月》一書講述的是作者周以耕在花甲之年回顧自己的已耕歲月,故著此書。其意是感恩父母、同事、朋友,激勵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中頑強奮鬥的人們!
作者出生於建國後的1953年,童年時父親因肅反運動被發配勞動改造,家中失去經濟來源,又逢三年自然災害,生活艱苦;年少時上學,因父親政治帽子,雖然成績優異但還是影響了升學的讀書夢;工作後,面對妹妹患病、父親去世、工作艱辛等等一切苦難和磨礪,都沒有影響作者拼搏奮鬥、積極進取的精神。
為了生存,8歲開始編蘆席、搓草繩、打柴簾;13歲開始在浴室打零工、做小生意減輕母親負擔;雖然只有小學畢業,但是依靠自身努力自學成為一名大學生,圓了自己的大學夢;工作後為了企業效益,吃苦耐勞、不斷進取,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員工的共同努力,讓企業成為行業的排頭兵,自己也被評選選為全省的先進典型;退居工作崗位後仍老驥伏櫪、勤耕不輟,為家鄉的建設添磚加瓦!
讀完此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作者在面對苦難時不屈不撓,通過自身勤奮耕耘改變了自身以及家庭的命運。這種勤耕不輟、直面苦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因此,我不禁也進行了一些自我的反思,自己在平時的工作當中是否能夠像作者一樣勤奮踏實?
作為農保處的一名窗口服務人員,每天面對和接待許許多多的辦事人員,有些辦事人員因年紀較大、識字不多,在辦理農保的過程當中會出現一些問題,通過對這本書的拜讀讓我明白,想要更好的做好本職工作,應該要「嘴勤」、「手勤」、「腦勤」。
「嘴勤」是指對於每一位前來辦事諮詢的人員,我們都應做到微笑接待,辦事人員提出的關於農保方面的問題,也要及時準確熱情周到的給予應答和解釋,確保當事人理解相關政策,對於不能當場立即辦理的業務,也應耐心的對當事人進行解釋,並且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我相信只有做到「嘴勤」,熱情的與群眾溝通,一定可以化解一些矛盾,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
「手勤」是指在工作中對於自己份內的事應積極主動的完成,例如:每月的農保領取檔案,應該每月底按時按要求整理歸納好,確保檔案可以順利裝訂入庫,同時對於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及時記錄,向有經驗的同事及領導請教,讓自己養成每日事情每日畢的好習慣。
「腦勤」是指在工作中,我們也要有創新的思維,勤於思考、善於發現。文中的作者面對苦難和複雜的環境,通過不斷的改革創新,最終帶領企業取得了成功,在我們現在的農保工作中,雖然不能夠像作者一樣有機會大刀闊斧搞改革,但是我們也可以多動腦多思考,讓複雜的工作簡單化,例如:農保參保退保的一些流程,我們也是根據群眾的提議以及相關政策的規定,不斷的進行一些流程的簡化,即確保工作有效完成,又能夠方便群眾。
通過對《已耕歲月》一書的拜讀,讓我了解了作者在那樣的特殊背景下,經歷過那樣特殊的人生經歷,卻依然能夠說出:苦難是成長的營養、是人生的考驗、是勤耕的動力、是潛在的幸福這樣的話,而我們這些新時代的年輕人還有什麼理由叫苦叫累,不勤奮努力呢?
當你為學業的繁重感到壓力時,當你為工作中的瓶頸感到迷茫時,當你為生活的瑣事感到煩躁時,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已耕歲月》,它會給正在苦惱中徘徊的人們帶來撫慰,給深陷困難的人們帶來良藥,給身處苦難的人們帶來激勵。
一顆沙粒成為珍珠是因為蛤蚌艱難的磨礪,願我們經歷過苦難的打磨,都能夠成為耀眼的珍珠!
寶應縣人社局農保處/陳丹丹;來源:寶應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