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飛天壁畫欣賞見者有福

2020-12-03 甘粹文乒旅創作者

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在洞窟創建同時出現

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在這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歷史情況的變化,飛天的藝術形象,姿態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

敦煌壁畫中曼妙的飛天究竟是什麼來歷?這需要回到印度的語境中,去尋覓那些在古老的神話中誕生,數千年來留下了無數奇異美妙故事的「阿波斯羅絲」——天女。

《故事海》等民間故事中,麥納迦、蘭跋等天女的典型特徵也不是溫柔多情,而是動人心魂的美麗,而且這種美與她們風流的天性、無拘無束的行為聯繫在一起,常常使人著迷瘋狂,一旦墜入她們的「愛河」之中,便無以自拔。因此,天女也常常被印度耆那教等教派歸為惡魔一類的精靈;中國佛教中的夜叉,實際上也是天女負面形象的演變。《楞嚴經》等著名佛經,常常將「夜叉」與「飛天」相提並論,稱作「飛天夜叉」。根據《夷堅甲志·飛天夜叉》(宋·洪邁)的說法,飛天夜叉是唐宋佛教壁畫中常見的形象。學者們探討飛天形象的起源時,多是小心翼翼地對夜叉避而不談或是直接否定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但實際上飛天與夜叉都是印度天女形象發展和演化的結果。

在公元一二世紀,佛教詩人馬鳴創作的《美難陀傳》中就已出現天女的形象,佛教雕塑和壁畫也延續著古老的神話,時有天女形象出現,如《因陀羅與天女》、《乾闥婆與天女禮佛》等阿旃陀壁畫(公元450至650年間)。不過,在印度佛教雕塑和繪畫中,更多出現的是美麗迷人的藥叉女,而不是天女。藥叉(即夜叉)早在吠陀文獻中便出現了,她們與天女本來互不相干,雖然也是半人半神,但藥叉主要歸屬於魔類。後來,尤其是印度各類佛教雕塑和繪畫中,美麗的藥叉女的形象發生了變化,她們更多地變成了拜佛向善的精靈,與天女並無二致。

現存新德裡國立博物館、出現於笈多時代的浮雕《飛天》約創作於公元六世紀,一般認為它描繪的並非乾闥婆與天女,而是一對持明,其飛舞的姿態飄逸輕盈,圍繞在身邊的迎風招展的飄帶顯然更接近敦煌的飛天壁畫。不過,與霓裳羽衣的敦煌飛天藝術相比較,可以看出,這裡的飄帶並沒有衣飾或羽化的作用;再者,「飛天」在此,也不像敦煌藝術中的飛天那樣,繫著華式長裙,而是如同所有印度藝術中的天女那樣,一以貫之地表現為裸體形象。埃洛拉石窟第16窟凱拉薩(納塔)神廟主殿高塔外壁上,雕刻有著名的飛天形象,但並無類似於敦煌壁畫中飛天那種長長的飄帶,她們多是扭身曲體,以飛舞的姿態顯示出強烈的動感。因此,與其說她們在「飛」,不如說她們在「舞」,這似乎更接近於飛天或天女形象本真的意義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提及敦煌,人們就會自然想到神奇的飛天。飛天或稱天人,是一種俗稱,而非佛教的專用名詞。它是一個善奏樂、能飛舞,滿身異香美麗飄逸的形象。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可以說,飛天是印度的佛教藝術與中國的民族藝術融為一體的集合形象。本文以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為例,從構圖和色彩上來討論其裝飾藝術性。

敦煌壁畫中飛天的形象正是將客觀自然主觀化,主觀意識理想化,打破時間、空間、地點的限制。構圖中均衡的構圖傾向於動感,對稱的構圖傾向於靜感;對稱形式中的旋轉與轉換式傾向於動感,其他對稱形式傾向於靜感,在色彩方面對比強烈的傾向於動感,對比含蓄的傾向於靜感。這種動感與靜感則表現在構圖及色彩的有規律的、連續不斷的交替和重複。交替和重複可以產生節奏感。在飛天人物布局形式結構上一脈相承地充分運用了對稱、均衡、反覆、重疊等手法,疏密有致、輕重適宜,在變化中尋求統一,在整體中又有衝突,我們所看到的飛天圖案,時而不同形狀錯落有致無規律地的排列,時而它有規律的重複出現,這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產生韻律,和諧統一,這樣充滿韻律的變化使得整個壁畫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飛天壁畫將色彩裝飾這些規律也應用到創作設計上來,最大限度發揮色彩的裝飾作用。敦煌壁畫之所以給人激動、歡樂、寧靜等直觀的情緒感受,並起到感化人的作用,還在於它的色彩所具有的強烈裝飾趣味。如印度的凹凸法自西域傳入敦煌,中西暈染法同時並存,形成了具有中國特殊規律的色彩,這就更豐富了飛天人物畫的色彩表現,並使它具有色彩的歸納置換完全服從於畫面的需要,具有濃鬱的裝飾風格。敦煌壁畫中各種飛天的形象,其造型飄逸,其中大量墨線與彩色線條的運用, 使飛天圖案具有一種強烈的裝飾性趣味,線條在重彩繪畫中主要起到造型的作用,如敦煌壁畫中富有表現力的線條, 賦色前勾輪廓線,賦色後再勾提神線,不僅描繪了壁畫中的飛天神態以及故事情節,並且作為連接色塊與色塊之間的媒介,使富有變化的各種色彩之間產生了一種微妙的聯繫,讓畫面既豐富又統一。正是墨線與色彩的巧妙結合,使畫面具有了獨特的裝飾性趣味。線條的應用與之相配的顏色使飛天形象更加的趨於飽滿和富有韻律,例如,土紅、熟褐、 淡綠、粉綠、金色、土黃等線條色彩都講究裝飾性,色彩的歸納置換完全服從於畫面需要,以造型為基礎,把自然的色彩加以修飾、變化和轉移,帶上畫者的主觀感情,以理想化的手法和浪漫的情調去自由用運用線條色彩,使得飛天的裝飾色彩更加豐富,而這種飛天色彩裝飾淡化了真實性、逼真感,使得飛天賦予個性化的色彩,這一切都是基於裝飾畫面的色彩需要及裝飾形象塑造的色彩需要,使色彩表現成為裝飾畫面有機的統一體,從而達到完美的裝飾效果。

相關焦點

  • 關於敦煌壁畫飛天
    一 : 關於敦煌壁畫飛天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乃至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
  • 敦煌莫高窟壁畫飛天的意義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敦煌飛天人物的刻畫手法也遵循了這一原則,增強了宗教藝術的表現力。工筆精細絕美,色彩豔亮,富於裝飾性。 第四,敦煌壁畫滿眼皆物,有的畫面滿得幾乎再也無法納入任何多餘的東西,幾乎所有的空間都有飛天,然而這種滿的畫面並不給人繚亂感。由於作畫者用獨有的技巧處理使得畫面滿而有序,更顯充實。
  • 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畫,就從最典型的「飛天」開始欣賞吧
    文/謝夏晴說到敦煌壁畫,閃過腦海是什麼?是不是人物彩帶飄招,人物懸天飛升,對,這就是「飛天」。「飛天」是敦煌文化中經常經出現的形象,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當中,幾乎每個洞窟都有飛天的形象。在某種意義上,它已然成為一種標誌性的文化符號,比如看到那滿天靈動的飛天,就會聯想到盛唐文化,這就是敦煌創造的文化奇蹟。
  • 敦煌飛天「女神」走出壁畫 將在成博表演敦煌舞
    原來,敦煌市旅遊局為支持敦煌藝術大展,特地給成都觀眾送來了兩位飛天「女神」。據了解,兩位舞者都是土生土長的敦煌人,出於對家鄉的熱愛以及對敦煌的喜愛而加入敦煌飛天歌舞團,希望用舞蹈來感染更多喜愛敦煌文化的觀眾。
  • 歷朝敦煌壁畫飛天仙女賞析
    敦煌壁畫作為歷史上十餘個朝代、近千年的音樂舞蹈圖像,是漫長歷史時期音樂、舞蹈和社會生活的生動記錄,在學術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敦煌壁畫飛天高清圖片
  • 天宮裡的精靈,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洛陽伽藍記》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有飛天。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由於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變化,姿態意境、風格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
  • 中國敦煌壁畫中的飛天 淺賞
    導讀:敦煌莫高窟內,留下了舉世震驚的大量文明古物,其中,敦煌壁畫生動地在洞窟內,表現出了從十六國到元朝不同時代的審美、宗教信仰、文化等面貌,為現代人了解古代文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敦煌飛天就是浩瀚星辰文化寶庫的其中之一。
  • 敦煌壁畫「逐夢者」:「飛天視角」溯源敦煌千年浪漫
    今年暑期,敦煌鳴沙山月牙泉的空中遊覽項目成為不少遊客熱門「打卡地」之一。 楊豔敏 攝中新網蘭州9月17日電 (記者 馮志軍 高瑩)「小時候跟著母親,沿著鳴沙山徒步四五個小時去莫高窟朝聖,洞窟裡朦朧的飛天壁畫那時起就成為縈繞一生的情結。」
  • 敦煌畫家張杰龍「飛天壁畫」走進尋常百姓家
    張杰龍繪製「飛天壁畫」作品青年畫家張杰龍自幼酷愛敦煌壁畫藝術,受敦煌藝術的薰陶,長期從事敦煌壁畫的研究與巖彩畫臨摹工作。先後在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學習壁畫,拜師敦煌畫家馬敷丹潛心學習工筆重彩,在敦煌壁畫彩繪藝術上學有專長。
  •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出現在哪裡?
    窟內人字坡、平棋、四壁、中心柱皆繪有飛天。 北魏 莫高窟254窟 敦煌石窟建築分有中心塔柱窟、覆鬥頂形窟、殿堂窟、大像窟、涅槃窟、禪窟、僧房窟、影窟、瘞窟九類。其形式又分為仿木結構和沿襲印度石窟兩種。中心塔柱窟因中心有方形柱而得名。方柱柱地撐頂,居窟之後半部,多四面開龕,前半部為人字坡頂。
  • 敦煌莫高窟,飛天壁畫,中國佛教藝術寶庫
    它坐落在我國河西走廊的西端敦煌,與鳴沙山、月牙泉並稱「塞北風光二絕」。如果說鳴沙山和月牙泉給予人們大自然的奇妙饋贈,那麼莫高窟則是歷代國人藝術的塑造,這裡的一切記載了中國千年歷史的藝術風格變化,記錄了佛教傳入的歷史過程。敦煌莫高窟被《圖行世界》評選為人生必去的100個地方!
  • 網絡熱議裸女飛天圖 別讓敦煌壁畫繼續哭泣
    日前,發生在埃及神廟以及敦煌壁畫上的刻字事件漸已平息,不過 由奧克斯空調攜手IBC公益計劃引發網絡上的「敦煌裸女飛天圖」又成為近期媒體關注的焦點。  據悉,敦煌壁畫面臨破壞的問題由來已久,尤其是近些年遊客的暴增和荒漠化的加劇,讓保護壁畫的天然衣衫遭受破壞。
  • 莫高窟壁畫反彈琵琶飛天形象
    反彈琵琶飛天見敦煌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中,為該窟《西方淨土變 可以說,反彈琵琶飛天是敦煌壁畫中藝術表現手法最具特點的畫面,也代表了敦煌壁畫較高的藝術水準。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富有浪漫色彩的經典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則從另一個角度塑造了具有活生生人的體溫的反彈琵琶經典形象。
  • 火遍全網的飛天你了解她的底細嗎?敦煌壁畫該如何欣賞?
    最近,短視頻上敦煌飛天很火。,其中大多是出現在壁畫上。莫高窟492個有壁畫的洞窟中,其中有270個洞窟繪製了飛天。最經典的反彈琵琶飛天就出自敦煌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壁畫的重點題材是本生故事,通過宣揚佛的慈悲,能拯救眾生來吸引人。到了隋唐時期,社會安定,解脫苦海的需求讓位於追求幸福往生,所以佛教壁畫的主要內容就變成了表現西方淨土的美好,也就是以淨土變相為主。
  • 春晚節目《敦煌飛天》:夢回千年,讓壁畫上的小仙女跳出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思想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壁畫中的飛仙也被稱為飛天。然而道教中的飛仙與佛教的飛天完全是兩個意思,飛仙是寄託於人死後能夠飛升成仙,飛天則是天上的仙女在翩翩起舞,有禮佛、吉祥之意。如今的《敦煌飛天》,正是取佛教之意,現已成為中國獨有的敦煌壁畫藝術的專有名詞。
  • 敦煌宋代壁畫竟因太醜而被嘲笑?我國敦煌壁畫的高峰在這裡
    敦煌壁畫裡的佛像彩繪多的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我們來重點聊聊敦煌壁畫裡精靈般的存在的飛天。1.什麼是飛天飛天,佛家語,即乾闥婆(Gandharva),又作犍闥婆、犍闥縛、緊那羅(Kinara),是佛教中天帝司樂之神,又稱香神,樂神、香音神。
  • 敦煌壁畫「飛天神韻」首次成規模立體呈現
    6月16日,正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飛天神韻·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藝術展」吸引觀者。這次展覽是敦煌研究院首次成規模集中曬出塑像、壁畫、仿製樂器、服飾頭飾、華蓋、建築模型等「飛天神韻」,立體展現敦煌石窟千年營建歷史、絲路多元文化交匯的藝術結晶。中新社記者 楊豔敏 攝
  • 高清:敦煌壁畫「飛天」繪上蘭州城市隧道
    高清:敦煌壁畫「飛天」繪上蘭州城市隧道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5年01月25日13:00 令當地居民眼前一亮的是,隧道敞開段的牆壁上,敦煌壁畫「飛天」彩繪刻描其中。施工方告訴記者,在彩繪的最外層採取了封蠟工藝,確保色彩鮮豔明亮,在10年之內不會褪色。這條隧道,共繪有16幅造型各異的飛天仕女和祥雲蓮花等圖案。圖為1月24日,蘭州天水路地下通道敞開段,工匠們正用心雕琢「飛天」壁畫。陳求隆 攝
  • 敦煌》呈現「飛天」多元美感,用年輕力量守護千年敦煌文化
    11月25日,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冠名,知了青年聯合製作的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第二期正式播出。這一次,在敦煌探索團團長汪涵的帶領下,THE9-謝可寅、錢正昊、李浩源三位敦煌實習生以及敦煌有緣人孟佳、張雪菡開啟了一場探尋敦煌「飛天」的神秘之旅。進窟欣賞「雙飛天」、認真學習敦煌舞、和中學生一起跳敦煌舞課間操、克服困難演繹飛天舞臺劇……這一期的節目真可謂精彩不斷。
  • 敦煌》呈現「飛天」多元美感 用年輕力量守護千年敦煌文化
    用真實感受傳達敦煌文化內核,探索團被千年壁畫震撼!  當敦煌探索團以及敦煌有緣人隨著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講解員陸帥洋一同走進了莫高窟321窟,當壁畫中的「雙飛天」的畫面映入眼前的時候,引發連連讚嘆。這幅「雙飛天」壁畫分別是乾達婆和緊那羅,即天歌神和天樂神,是天龍八部的護法。還有個鮮為人知的關於飛天的「冷知識」,那就是在敦煌莫高窟壁畫當中,坐著的要比站著的地位高,站著的要比飛著的地位高。